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9月11日早上,美国发生了立国以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震惊世界——其中当然也包括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所有乐师以及行政人员,他们原定在两日后开演一连三晚的2001/02乐季开幕音乐会。这时,乐团的音乐总监克里斯托弗·冯·多纳伊(Christoph von Dohnanyi)与行政总监莫里斯(Tom Morris)面临着一个难题:这场开幕音乐会还要继续吗?
如果我们回看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百年历史,这个难题的答案其实显而易见。
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的阿代拉·普伦蒂斯·休斯(Adella Prentiss Hughes)在纽约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攻读音乐时已展现她的经营天赋,她为学校的合唱团及班卓琴学会组织音乐会及巡回演出。由于思想守旧的母亲的反对,一心想在音乐教育领域发展的休斯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的念头,在欧洲游历后返回克里夫兰。
重回家乡,眼见克里夫兰音乐演出活动寥寥可数,为了让本地市民能够享受古典音乐之美,休斯发挥其所长,成为了克里夫兰重要的音乐会主办者。1901年,她开设了“交响音乐会系列”,先后引荐了各地乐团(包括1910年马勒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到克里夫兰演出。
休斯长袖善舞,在寻找赞助与推广演出方面都有出色表现,业务蒸蒸日上。1915年,四十六岁的休斯集结了“交响音乐会系列”长期的赞助人及顾问,成立了音乐艺术协会(Musical Arts Association),旨在以一个具规模且架构严谨的组织,在克里夫兰推广音乐表演活动。
三年后,她开始感到也许克里夫兰是时候拥有自己的管弦乐团了,民众要欣赏交响乐实在不必等待外地队伍的来临,于是决定由音乐艺术协会创办一个属于克里夫兰自己的管弦乐团。在当地慈善家约翰·赛佛伦斯(John Long Severance)允诺支付首年薪金后,休斯成功地从旧金山找来年方三十、因为争取女性乐手与男性乐手同工同酬而跟前东家旧金山人民爱乐乐团(San Francisco People’s Philharmonic Orchestra)闹翻的俄裔指挥家尼克拉·索科洛夫(Nikolai Sokoloff)出任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首任音乐总监,而休斯则自任乐团总经理。
1918年12月11日,索科洛夫带领五十四位乐手,在格利瑟军械库——多年来“交响音乐会系列”的主要场地——举行了首演音乐会。从那天起,克里夫兰拥有了自己的管弦乐团,一个为克里夫兰而生的管弦乐团。
克里夫兰管弦乐团得以顺利成立,与当地经济悉悉相关。1870年,洛克菲勒正是在克里夫兰成立标准石油,开始他的石油帝国。至二十世纪初,以制造业(特别是如日中天的汽车制造业)为经济重心的克里夫兰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到了1920年,克里夫兰已晋身为美国第五大城市。
社会经济的富裕自然令初生乐团容易觅得丰厚资源,1919年落成的共济会会堂(Masonic Auditorium)令乐团可在音效优秀的场地演奏,加上索科洛夫与休斯分别在艺术及行政上的出色领导,乐团可算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得以迅速茁壮成长。乐团成立不足一年时,已展开首次外访演出:1919年春,乐团到邻市阿克伦以及宾州的匹兹堡举行音乐会——犹记得十八年前“交响音乐会系列”的首场音乐会,演出团队正是来自匹兹堡!到了1922年,乐团又首次出国到加拿大演出,并首次登上美国音乐殿堂——卡内基音乐厅。除了本地音乐会与巡演以外,乐团还懂得利用科技推广音乐:同年,乐团举行了首次音乐会电台直播,两年后又首次灌录唱片。这些举动都令乐团的名声广泛散播,更重要的,是令更多人听到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音乐。
巡演是向外展现实力,但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从未忘记向克里夫兰人推广音乐的初心。除了举办音乐会,乐团为了向市民推广古典音乐可谓绞尽脑汁,创团初期已举办多姿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1921年的“音乐记忆比赛”原意为考验学生辨别名曲的能力,岂料大受欢迎,引来成年人也组队要求参赛!同年,乐团举办了首次儿童音乐会,为本地学童送上现场交响乐体验,这个延续至今的儿童音乐会系列,累计已为超过四百万学童演奏。与此同时,乐团在休斯的亲自领导下成立了妇女会,原意是召集民众在音乐记忆比赛与儿童音乐会上当义工,帮忙宣传、售票等,时至今日,妇女会已转型为“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之友”,继续借助民间力量,支援乐团的教育及筹款工作。
1928年12月11日,乐团成立十周年。长期赞助人赛佛伦斯在乐团音乐会的中场休息时宣布捐赠一百万美元予音乐艺术协会做种子基金,为克里夫兰管弦乐团兴建一座专属音乐厅,让乐团拥有自己的家。经过一轮筹备,1929年11月14日,由赛佛伦斯主持动土仪式,音乐厅正式动工。尽管美国经济已步入大萧条,休斯还是有能耐向公众筹得五百万美元,加上赛佛伦斯的持续捐款,音乐厅兴建计划共筹得八百万美元。1931年2月5日,克里夫兰管弦乐团全新的专属音乐厅正式开幕。为了答谢赛佛伦斯从创团至今从未间断的鼎力支持,音乐艺术协会将音乐厅命名为“赛佛伦斯音乐厅”。 尽管索科洛夫已于1932年离职,休斯也在1933年退休,但两人在赛佛伦斯及克里夫兰市民的支持下,已在乐团成立头十五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确立了自成一格的特质,让为了推广音乐而生的克里夫兰管弦乐团,注定成为一支伟大的乐团。
1933年,四十一岁的波兰裔指挥家阿图尔·罗津斯基(Artur Rodzinski)接掌乐团,这位以随身携带上膛手枪当作护身符的神经质指挥家令乐团的演奏水平更上了一层楼,也令乐团开始了歌剧制作。从1933年至1938年,乐团在短短五年间就上演了十五部歌剧,其中更是包括了肖斯塔科维奇《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的美国首演。1939年,罗津斯基带领乐团为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灌录唱片。
罗津斯基于1942年离任。翌年,奥地利出生的青年犹太指挥家埃里希·莱因斯多夫(Erich Leinsdorf)上任,成为乐团的第三任音乐总监。可是刚成为美国公民的莱因斯多夫1944年就被征召入伍,根本没有时间与乐团合作。二战结束后,三十三岁的莱因斯多夫有感已错失与乐团建立伙伴关系的最佳时机,黯然求去。
蹉陀三年后,乐团遇上了令他们脱胎换骨的重要人物:匈牙利指挥家乔治·塞尔(George Szell)。塞尔来到克里夫兰之前已在欧美享有盛名,乐团需要他这号大师级人物带来突破,而塞尔也希望借这个顶尖地区的地区乐团实现他的艺术理念。他向音乐艺术协会要求保有一切艺术相关决策的绝对权力,自此双方展开了长达二十四年的合作关系。
塞尔是典型的暴君式指挥,也是完美主义者。他容不下乐手犯错,更容不下乐手挑战。上任头十年,他换掉了不少乐手,同时将乐团增编成过百人的阵容。作曲及钢琴演奏出身的塞尔对乐曲有着透彻的理解,读谱时已建构出明确的诠释方法,排练时用尽一切方法让乐手执行。他对造句、声部平衡以及节奏都有严格要求,特别是对节奏准绳更有着近乎吹毛求疵的执着。此外,他甚至在1958年要求音乐艺术协会重修塞佛伦斯音乐厅,好让乐手在舞台上更易互相聆听,做出最佳表现。
在塞尔的领导下,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技术变得无懈可击,默契强如室内乐组合,那节奏精准、声音温暖、层次清晰的“克里夫兰之声”由此确立。经历欧洲、亚洲巡演以及大量典范级的唱片(迄今共获三十一次格莱美奖提名,自1969年首次获奖后共八次获奖),乐团晋身“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更成为克里夫兰市民引以为荣的团队——1963年乐团巡演归来时,市民蜂拥到机场夹道欢迎,盛况犹如球队夺冠荣归!
1970年,塞尔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三岁。他与乐团共同创造的成就,一直留在乐迷心中,从多纳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曾在一次巡演时戏称的“我们演奏了一场绝佳音乐会,然后塞尔得到了好评”中可见一斑。塞尔与乐团,互相令对方名留青史。
1965年首度指挥乐团的法国作曲家兼指挥家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一直深得塞尔器重,1969年成为乐团史上第一位首席客座指挥,致力于推广现代音乐。在塞尔离世后,布列兹以音乐顾问的身份领导乐团,直至同是法国出生但在美国成长成名的指挥家洛林·马泽尔(Lorin Maazel)1972年接任第五任音乐总监为止。但布列兹终其一生都与乐团保持着密切关系,并合作灌录了大量唱片。
马泽尔在克里夫兰的时间正值克里夫兰由盛转衰的时刻:在经济转型带来的财政困难与黑人民权运动带来的社会动荡的双重夹击下,克里夫兰已无复昔日光辉;至1978年,克里夫兰更是成为首个需要向联邦政府借贷的美国主要城市。在这样的环境下,乐团同样经历低潮,但仍展示出对社区的一贯关怀:1975年,马泽尔找了清一色的黑人歌剧名家,与乐团灌录了格什温歌剧《波吉与贝丝》,这是该剧首个全本录音;1980年,在安德鲁·戴维斯的指挥下,乐团举办了首届马丁·路德·金纪念音乐会,后来这个音乐会系列成为了周年传统。
马泽尔在克里夫兰刚好十年,就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担任首席指挥了。1982年,与塞尔同是匈牙利裔的德国指挥家多纳伊成为了候任音乐总监,至1984年正式履新。由于事业重心放在欧洲担任歌剧指挥,相比马泽尔与塞尔,上任时已五十五岁的多纳伊当时在美国名气稍逊,但克里夫兰人很快就深庆得人:多纳伊对细节的追求与塞尔不谋而合;他也积极带领乐团在世界各大主要音乐厅及音乐节巡回演出并灌录唱片,让乐团在全球乐迷面前展现实力,从而重建名声——这个策略也是1987年出任乐团行政总监的莫里斯所推崇的。在多纳伊与莫里斯的努力下,乐团在艺术上与财政上再创高峰,塞伦佛斯音乐厅也在1998年至2000年大规模整修,音乐厅内也重新安装了当年被塞尔要求拆除的管风琴。在多纳伊的推动下,克里夫兰管弦乐团青年乐团于1986年成立,青年合唱团也在1991年成立,这两支团队在培育北俄亥俄音樂人才方面有着极大帮助。
为了感谢多纳伊对乐团十八年的贡献,在他2002年卸任音乐总监一职后,乐团委任多纳伊为首位桂冠音乐总监。
奥地利指挥家弗朗茨·韦尔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st)在2002年上任,成为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第七任音乐总监,乐团已三度与他延长合约,他将继续担任音乐总监至少到2022年。韦尔瑟-莫斯特上任翌年即带领乐团进驻维也纳金色大厅,成为金色大厅首个驻场的美国乐团。除了继续灌录唱片以外,韋尔瑟-莫斯特与乐团从2006年起推出了DVD,首套即为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2008年更是开设了YouTube频道,在不同媒体做多项尝试。韦尔瑟-莫斯特在节目编排方面的最大贡献,便是自2009年起重新将歌剧制作纳入音乐季,三年内推出莫扎特的三部达·彭特歌剧;2014年以全新手法演绎雅纳切克歌剧《狡猾的小狐狸》,将歌剧制作带入新方向。2016年,乐团与杰弗瑞芭蕾舞团合作,上演了巴托克的两部舞台作品《神奇的满大人》与《蓝胡子公爵的城堡》,大受欢迎。
韦尔瑟-莫斯特在克里夫兰管弦乐团已踏入了第十八年,即将超越多纳伊成为乐团任期第二长的音乐总监。在此期间,韦尔瑟-莫斯特秉承了前人累积的丰硕成果,带领乐团继续勇闯高峰。
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从创团伊始,就是为了克里夫兰而生,为了克里夫兰而活——将美好的音乐带给克里夫兰的市民。而百年来追求卓越所累积的名声与影响力,令乐团成为了克里夫兰的光荣。
教育与听众拓展是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一百年来念兹在兹的核心使命。从1920年与教育局合作的“周六器乐学校”、1921年的儿童音乐会、音乐记忆比赛,再到1931年与波云(Lillian Baldwin)合作设计向学童介绍古典音乐的“克里夫兰计划”以及1983年专为三至六岁儿童策划的“彩虹音乐会”等等,乐团及音乐艺术协会从未放弃任何引领克里夫兰的年轻人接触古典音乐的途径。2009年,韦尔瑟-莫斯特带领乐团走入克里夫兰大小校园,直接面对学童,为他们演奏。2010年,乐团成立了“未来观众中心”,旨在建立美国交响乐团中最年轻的观众群,乐团现在每个乐季都能吸引超过四万名十八岁以下的观众入场!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社区演出——球赛演出、公园露天演出、普及音乐会,与在1968年花团锦簇音乐广场开幕后于每年夏季举行的花团锦簇音乐节,都旨在吸引更多成年人成为观众。
休斯在1947年出版的自传题为《音乐是我的命》(Music is My Life)。她视音乐如命,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克里夫兰的音乐活动,向当地市民分享古典音乐。而正是百年来一直坚守休斯确立的核心宗旨,加上历任大师尽展所能,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今天方能成为伟大的乐团。
时间回到2001年9月11日,多纳伊与莫里斯最后决定音乐会应如期举行。这是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个特殊的时刻,正是最需要为市民演奏如马勒《第五交响曲》等古典杰作的时刻。如果取消音乐会,那是置克里夫兰市民于不顾;如果改演美国作曲家的爱国曲目,那是媚俗之举。惟有坚持如常生活,演奏伟大的古典乐章,才是真正对暴力最强硬的回应,对市民最恰当的慰藉。
两天后的9月13日,晚上八点,塞佛伦斯音乐厅满座。多纳伊带领观众为恐怖袭击的死者默哀一分钟后,音乐会照原定计划开始。
也许休斯在天之灵,这一刻正在俯视着塞佛伦斯音乐厅微笑?
如果我们回看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百年历史,这个难题的答案其实显而易见。
乐团之母——休斯
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的阿代拉·普伦蒂斯·休斯(Adella Prentiss Hughes)在纽约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攻读音乐时已展现她的经营天赋,她为学校的合唱团及班卓琴学会组织音乐会及巡回演出。由于思想守旧的母亲的反对,一心想在音乐教育领域发展的休斯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的念头,在欧洲游历后返回克里夫兰。
重回家乡,眼见克里夫兰音乐演出活动寥寥可数,为了让本地市民能够享受古典音乐之美,休斯发挥其所长,成为了克里夫兰重要的音乐会主办者。1901年,她开设了“交响音乐会系列”,先后引荐了各地乐团(包括1910年马勒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到克里夫兰演出。
休斯长袖善舞,在寻找赞助与推广演出方面都有出色表现,业务蒸蒸日上。1915年,四十六岁的休斯集结了“交响音乐会系列”长期的赞助人及顾问,成立了音乐艺术协会(Musical Arts Association),旨在以一个具规模且架构严谨的组织,在克里夫兰推广音乐表演活动。
三年后,她开始感到也许克里夫兰是时候拥有自己的管弦乐团了,民众要欣赏交响乐实在不必等待外地队伍的来临,于是决定由音乐艺术协会创办一个属于克里夫兰自己的管弦乐团。在当地慈善家约翰·赛佛伦斯(John Long Severance)允诺支付首年薪金后,休斯成功地从旧金山找来年方三十、因为争取女性乐手与男性乐手同工同酬而跟前东家旧金山人民爱乐乐团(San Francisco People’s Philharmonic Orchestra)闹翻的俄裔指挥家尼克拉·索科洛夫(Nikolai Sokoloff)出任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首任音乐总监,而休斯则自任乐团总经理。
1918年12月11日,索科洛夫带领五十四位乐手,在格利瑟军械库——多年来“交响音乐会系列”的主要场地——举行了首演音乐会。从那天起,克里夫兰拥有了自己的管弦乐团,一个为克里夫兰而生的管弦乐团。
十五年打造伟大基因
克里夫兰管弦乐团得以顺利成立,与当地经济悉悉相关。1870年,洛克菲勒正是在克里夫兰成立标准石油,开始他的石油帝国。至二十世纪初,以制造业(特别是如日中天的汽车制造业)为经济重心的克里夫兰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到了1920年,克里夫兰已晋身为美国第五大城市。
社会经济的富裕自然令初生乐团容易觅得丰厚资源,1919年落成的共济会会堂(Masonic Auditorium)令乐团可在音效优秀的场地演奏,加上索科洛夫与休斯分别在艺术及行政上的出色领导,乐团可算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得以迅速茁壮成长。乐团成立不足一年时,已展开首次外访演出:1919年春,乐团到邻市阿克伦以及宾州的匹兹堡举行音乐会——犹记得十八年前“交响音乐会系列”的首场音乐会,演出团队正是来自匹兹堡!到了1922年,乐团又首次出国到加拿大演出,并首次登上美国音乐殿堂——卡内基音乐厅。除了本地音乐会与巡演以外,乐团还懂得利用科技推广音乐:同年,乐团举行了首次音乐会电台直播,两年后又首次灌录唱片。这些举动都令乐团的名声广泛散播,更重要的,是令更多人听到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音乐。
巡演是向外展现实力,但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从未忘记向克里夫兰人推广音乐的初心。除了举办音乐会,乐团为了向市民推广古典音乐可谓绞尽脑汁,创团初期已举办多姿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1921年的“音乐记忆比赛”原意为考验学生辨别名曲的能力,岂料大受欢迎,引来成年人也组队要求参赛!同年,乐团举办了首次儿童音乐会,为本地学童送上现场交响乐体验,这个延续至今的儿童音乐会系列,累计已为超过四百万学童演奏。与此同时,乐团在休斯的亲自领导下成立了妇女会,原意是召集民众在音乐记忆比赛与儿童音乐会上当义工,帮忙宣传、售票等,时至今日,妇女会已转型为“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之友”,继续借助民间力量,支援乐团的教育及筹款工作。
1928年12月11日,乐团成立十周年。长期赞助人赛佛伦斯在乐团音乐会的中场休息时宣布捐赠一百万美元予音乐艺术协会做种子基金,为克里夫兰管弦乐团兴建一座专属音乐厅,让乐团拥有自己的家。经过一轮筹备,1929年11月14日,由赛佛伦斯主持动土仪式,音乐厅正式动工。尽管美国经济已步入大萧条,休斯还是有能耐向公众筹得五百万美元,加上赛佛伦斯的持续捐款,音乐厅兴建计划共筹得八百万美元。1931年2月5日,克里夫兰管弦乐团全新的专属音乐厅正式开幕。为了答谢赛佛伦斯从创团至今从未间断的鼎力支持,音乐艺术协会将音乐厅命名为“赛佛伦斯音乐厅”。 尽管索科洛夫已于1932年离职,休斯也在1933年退休,但两人在赛佛伦斯及克里夫兰市民的支持下,已在乐团成立头十五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确立了自成一格的特质,让为了推广音乐而生的克里夫兰管弦乐团,注定成为一支伟大的乐团。
乔治·塞尔让乐团迈向巅峰
1933年,四十一岁的波兰裔指挥家阿图尔·罗津斯基(Artur Rodzinski)接掌乐团,这位以随身携带上膛手枪当作护身符的神经质指挥家令乐团的演奏水平更上了一层楼,也令乐团开始了歌剧制作。从1933年至1938年,乐团在短短五年间就上演了十五部歌剧,其中更是包括了肖斯塔科维奇《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的美国首演。1939年,罗津斯基带领乐团为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灌录唱片。
罗津斯基于1942年离任。翌年,奥地利出生的青年犹太指挥家埃里希·莱因斯多夫(Erich Leinsdorf)上任,成为乐团的第三任音乐总监。可是刚成为美国公民的莱因斯多夫1944年就被征召入伍,根本没有时间与乐团合作。二战结束后,三十三岁的莱因斯多夫有感已错失与乐团建立伙伴关系的最佳时机,黯然求去。
蹉陀三年后,乐团遇上了令他们脱胎换骨的重要人物:匈牙利指挥家乔治·塞尔(George Szell)。塞尔来到克里夫兰之前已在欧美享有盛名,乐团需要他这号大师级人物带来突破,而塞尔也希望借这个顶尖地区的地区乐团实现他的艺术理念。他向音乐艺术协会要求保有一切艺术相关决策的绝对权力,自此双方展开了长达二十四年的合作关系。
塞尔是典型的暴君式指挥,也是完美主义者。他容不下乐手犯错,更容不下乐手挑战。上任头十年,他换掉了不少乐手,同时将乐团增编成过百人的阵容。作曲及钢琴演奏出身的塞尔对乐曲有着透彻的理解,读谱时已建构出明确的诠释方法,排练时用尽一切方法让乐手执行。他对造句、声部平衡以及节奏都有严格要求,特别是对节奏准绳更有着近乎吹毛求疵的执着。此外,他甚至在1958年要求音乐艺术协会重修塞佛伦斯音乐厅,好让乐手在舞台上更易互相聆听,做出最佳表现。
在塞尔的领导下,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技术变得无懈可击,默契强如室内乐组合,那节奏精准、声音温暖、层次清晰的“克里夫兰之声”由此确立。经历欧洲、亚洲巡演以及大量典范级的唱片(迄今共获三十一次格莱美奖提名,自1969年首次获奖后共八次获奖),乐团晋身“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更成为克里夫兰市民引以为荣的团队——1963年乐团巡演归来时,市民蜂拥到机场夹道欢迎,盛况犹如球队夺冠荣归!
1970年,塞尔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三岁。他与乐团共同创造的成就,一直留在乐迷心中,从多纳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曾在一次巡演时戏称的“我们演奏了一场绝佳音乐会,然后塞尔得到了好评”中可见一斑。塞尔与乐团,互相令对方名留青史。
高低起跌再闯高峰
1965年首度指挥乐团的法国作曲家兼指挥家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一直深得塞尔器重,1969年成为乐团史上第一位首席客座指挥,致力于推广现代音乐。在塞尔离世后,布列兹以音乐顾问的身份领导乐团,直至同是法国出生但在美国成长成名的指挥家洛林·马泽尔(Lorin Maazel)1972年接任第五任音乐总监为止。但布列兹终其一生都与乐团保持着密切关系,并合作灌录了大量唱片。
马泽尔在克里夫兰的时间正值克里夫兰由盛转衰的时刻:在经济转型带来的财政困难与黑人民权运动带来的社会动荡的双重夹击下,克里夫兰已无复昔日光辉;至1978年,克里夫兰更是成为首个需要向联邦政府借贷的美国主要城市。在这样的环境下,乐团同样经历低潮,但仍展示出对社区的一贯关怀:1975年,马泽尔找了清一色的黑人歌剧名家,与乐团灌录了格什温歌剧《波吉与贝丝》,这是该剧首个全本录音;1980年,在安德鲁·戴维斯的指挥下,乐团举办了首届马丁·路德·金纪念音乐会,后来这个音乐会系列成为了周年传统。
马泽尔在克里夫兰刚好十年,就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担任首席指挥了。1982年,与塞尔同是匈牙利裔的德国指挥家多纳伊成为了候任音乐总监,至1984年正式履新。由于事业重心放在欧洲担任歌剧指挥,相比马泽尔与塞尔,上任时已五十五岁的多纳伊当时在美国名气稍逊,但克里夫兰人很快就深庆得人:多纳伊对细节的追求与塞尔不谋而合;他也积极带领乐团在世界各大主要音乐厅及音乐节巡回演出并灌录唱片,让乐团在全球乐迷面前展现实力,从而重建名声——这个策略也是1987年出任乐团行政总监的莫里斯所推崇的。在多纳伊与莫里斯的努力下,乐团在艺术上与财政上再创高峰,塞伦佛斯音乐厅也在1998年至2000年大规模整修,音乐厅内也重新安装了当年被塞尔要求拆除的管风琴。在多纳伊的推动下,克里夫兰管弦乐团青年乐团于1986年成立,青年合唱团也在1991年成立,这两支团队在培育北俄亥俄音樂人才方面有着极大帮助。
为了感谢多纳伊对乐团十八年的贡献,在他2002年卸任音乐总监一职后,乐团委任多纳伊为首位桂冠音乐总监。
奥地利指挥家弗朗茨·韦尔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st)在2002年上任,成为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第七任音乐总监,乐团已三度与他延长合约,他将继续担任音乐总监至少到2022年。韦尔瑟-莫斯特上任翌年即带领乐团进驻维也纳金色大厅,成为金色大厅首个驻场的美国乐团。除了继续灌录唱片以外,韋尔瑟-莫斯特与乐团从2006年起推出了DVD,首套即为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2008年更是开设了YouTube频道,在不同媒体做多项尝试。韦尔瑟-莫斯特在节目编排方面的最大贡献,便是自2009年起重新将歌剧制作纳入音乐季,三年内推出莫扎特的三部达·彭特歌剧;2014年以全新手法演绎雅纳切克歌剧《狡猾的小狐狸》,将歌剧制作带入新方向。2016年,乐团与杰弗瑞芭蕾舞团合作,上演了巴托克的两部舞台作品《神奇的满大人》与《蓝胡子公爵的城堡》,大受欢迎。
韦尔瑟-莫斯特在克里夫兰管弦乐团已踏入了第十八年,即将超越多纳伊成为乐团任期第二长的音乐总监。在此期间,韦尔瑟-莫斯特秉承了前人累积的丰硕成果,带领乐团继续勇闯高峰。
未忘初衷始终如一
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从创团伊始,就是为了克里夫兰而生,为了克里夫兰而活——将美好的音乐带给克里夫兰的市民。而百年来追求卓越所累积的名声与影响力,令乐团成为了克里夫兰的光荣。
教育与听众拓展是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一百年来念兹在兹的核心使命。从1920年与教育局合作的“周六器乐学校”、1921年的儿童音乐会、音乐记忆比赛,再到1931年与波云(Lillian Baldwin)合作设计向学童介绍古典音乐的“克里夫兰计划”以及1983年专为三至六岁儿童策划的“彩虹音乐会”等等,乐团及音乐艺术协会从未放弃任何引领克里夫兰的年轻人接触古典音乐的途径。2009年,韦尔瑟-莫斯特带领乐团走入克里夫兰大小校园,直接面对学童,为他们演奏。2010年,乐团成立了“未来观众中心”,旨在建立美国交响乐团中最年轻的观众群,乐团现在每个乐季都能吸引超过四万名十八岁以下的观众入场!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社区演出——球赛演出、公园露天演出、普及音乐会,与在1968年花团锦簇音乐广场开幕后于每年夏季举行的花团锦簇音乐节,都旨在吸引更多成年人成为观众。
休斯在1947年出版的自传题为《音乐是我的命》(Music is My Life)。她视音乐如命,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克里夫兰的音乐活动,向当地市民分享古典音乐。而正是百年来一直坚守休斯确立的核心宗旨,加上历任大师尽展所能,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今天方能成为伟大的乐团。
时间回到2001年9月11日,多纳伊与莫里斯最后决定音乐会应如期举行。这是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个特殊的时刻,正是最需要为市民演奏如马勒《第五交响曲》等古典杰作的时刻。如果取消音乐会,那是置克里夫兰市民于不顾;如果改演美国作曲家的爱国曲目,那是媚俗之举。惟有坚持如常生活,演奏伟大的古典乐章,才是真正对暴力最强硬的回应,对市民最恰当的慰藉。
两天后的9月13日,晚上八点,塞佛伦斯音乐厅满座。多纳伊带领观众为恐怖袭击的死者默哀一分钟后,音乐会照原定计划开始。
也许休斯在天之灵,这一刻正在俯视着塞佛伦斯音乐厅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