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珍贵的毕业证书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y90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张建国前的毕业证书,55岁了;这是一张硝烟迷漫的毕业证书,诞生在战争年代;这是一张珍贵的毕业证书,校长是贺龙元帅;这是一张西北军政大学的毕业证书,记录着父亲的人生履痕;这是一张出自革命熔炉的毕业证书,激励着我们前进。
  毕业证书用繁体字印刷,顺序按从右到左的格式竖排,封面写着“《西北人民军事政治大学》毕业证书”几个大字。内页上方中央有一颗五角红星,中间有12个较大的红空心字“与工农兵结合,为工农兵服务”。正文为:“郝存义同志,于本校第一期学习。现经鉴核,准予毕业。此证。校长贺龙,副校长李长路、钟师统。”并盖有三个四方红泥大印。毕业证第00180号,时间为1949年5月。质材为100克硬纸。西北军大毕业的学员大都南下,很多毕业证在战火中遗失,父亲保存的这张毕业证在校庆55周年时展出。
  在家乡汾西县沟堡村,小时候就翻看过这张毕业证。入学时,妈妈给我缝制了书包,爸爸送我一首西北军政大学校歌歌词:“前进,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是西北军大的学员,毛泽东思想照耀我们,贺龙将军领导我们向前。为了人民的解放,我们团结、紧张、活泼、勇敢。努力学习加紧锻炼,清除旧的思想,建立革命的人生观。前进,前进!要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前进,前进!向着胜利,向着光明,向着幸福的明天。”
  孩提时代,我对这些似懂非懂。上学后,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才初步了解:革命,就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过上幸福生活。这张毕业证和这首歌词,送我走进了校园,领我踏上人生之路。成人的我,永远也忘不了父亲给我们讲述的那毕业证中的故事……
  
  创建校园
  
  1948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临汾。8月,西北军进驻临汾郊区的北营盘。父亲在运城见到西北军大的招生简章,得知校长就是“两把菜刀闹革命”、统帅几十万大军百战百胜的贺龙将军,毅然前往报考。15岁的父亲,虽年幼,但考得不错。一个招生的女同志说:“我们招的是革命军人,你还没有一支步枪高,长大了再来吧。”父亲说:“你别看我长的小,可我身体结实,背不了长枪背短枪。部队上的号兵不都是小鬼吗?我还会扭秧歌演节目,什么苦也能吃,什么罪也能受,给首长当通讯员还不行吗?”就这样软磨了几天,父亲终于被录取了。
  北营盘是日军侵华时建造的兵营,历经战乱,已是残垣断壁,房舍破烂不堪,院内杂草丛生,弹坑、弹皮随处可见。没有床板,他们就用麦草打地铺;没有教室,他们就以操场当课堂;没有桌椅,大地和膝盖就成了他们的课桌。学校给每个学员发了一个蘸笔尖,绑在一根细木棍上当作钢笔,每人每月发5—10张毛边纸,剪开订成笔记本。学习条件非常简陋。他们还发扬抗大精神,边建校,边开课。为筹集建筑材料,他们把圆木由洪洞县沿汾河漂到临汾城西,再由千名学生把木料抬回城东的北营盘校址。这期间不时遭到敌人飞机的狂轰滥炸,百姓有伤亡的,学生也有受伤的,父亲没有挂花算是万幸了。通过劳动,残垣断壁、破败的营房,变为整治有序、生机勃勃的校园。这便是父亲在西北军大开学后的第一课——建设校园。
  
  贺龙演讲
  
  1948年秋冬时节,全国各个战场捷报频传,校园内外到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生活虽苦,但学员们发扬抗大精神,按照军大清除旧思想、建立革命人生观的要求,掀起了刻苦钻研、勇于锻炼的学习热潮,上课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讨论时争先发言,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对“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中国土地法大纲和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的学习和军事训练,学员们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练就了基本的军事技术本领。
  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辞。3月,兼任西北军大校长的贺龙司令员到临汾视察,看望全体师生,校园内一片欢腾。下午1时,千余名师生列队在操场上聆听贺老总讲话。贺老总身着灰布军装,手拿木制的大烟斗,给同学们作了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报告。他讲到:在毛主席、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战争打得很好,我各路野战军已向国民党发起了最后的攻势,蒋介石就要完蛋了,战争也打不了几天了,我们再不能按步就班在这里学习了,应该到火热的战斗中经受烈火的锻炼了,为人民立功的机会到了,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时刻到了!……这次报告后,学校立即掀起了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坚决要求上战场的请战热潮。同学们连夜咬破指头写血书,一致要求上战场。1949年4月,西北军区批准他们提前毕业,全体学生被分配到各军师工作,准备参加挺进大西北,消灭“二马”的战斗。
  喜到延安
  
  怀揣着贺龙将军颁发的毕业证书,50个同学背着行李,徒步前往革命圣地延安。途中欢声笑语,歌声不断,互相帮助,没有一个掉队的。军首长组织晚会欢迎他们的到来。贺龙司令员的夫人薛明是司令部的学委主任,她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很受同学们爱戴。父亲先是被分配到了司令部队列科、侦察科,后又转到作战科,勇敢地奔向血与火的战场。榆林和平解放后,他们接收了国民党二十二军。革命的熔炉锻炼了父亲,更教育和滋养着我们成长。
  家庭转航
  
  父亲是革命者,爷爷是支持者,我们是福荫者。爷爷勤劳简朴一生,却被划为富农成份,爷爷和奶奶被人按“四类分子”对待,我们的少年时代也不光彩,富农成份这个紧箍咒束缚着我们的形象和心灵。影响着我们的进步和成才。品德最佳也系不上红领巾,学习最优也考不上高中,更进不了高等学府。拨乱反正后,我们家的富农成份转为干部家庭成份,我们的脸上有了笑容,学习和做事有了精神。后来,父亲的这张西北军大的毕业证书,使我们全家6口人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从山庄窝铺走向繁华城市,从此,我们刻苦学习,勤奋工作,飞鸟各投林。
  父亲讲给我们毕业证书的故事,小时候我讲给小伙伴们听。尘封多年,不能忘怀。今天用钢笔作摄像头,放大思维的底片,讲给大家听,写给大家看,定有其不褪色的光泽。
其他文献
樊耕农同志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打入二战区总部的一位优秀地下党员(即中共晋西特别组成员)。他天资聪颖,豁达干练,信念坚定,智勇双全,不论是组织学运,办报宣传,还是深入虎穴,担任阎锡山高干会议秘书,都为我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英年早逝,牺牲时才28岁。尽管生命短暂,但他整个人生布满了光辉亮点,正如后人评说的那样:他是插进敌人心脏的一把利刃,搅得阎部地覆天翻;他是屹立在晋阳大地上的一棵青松,永远活在人民的心
期刊
我们把1933年发生在东起山海关、西北至内蒙察哈尔等地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进攻华北的战斗统称为长城抗战。长城抗战包括了在当时来讲合法的和不合法的两个阶段。以张学良、何应钦为首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指挥的长城抗战是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所同意的,是合法的;以冯玉祥、吉鸿昌等人为首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长城抗战,是被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所反对的,是不合法的。以至后来,在台湾编修的国民党史,对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抗
期刊
1959年元旦刚过,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坚决地清理劳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指示精神,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带领团中央宣传部长杨海涛、《中国青年报》记者等一行到西南地区进行视察调研,了解青年团在农业“大跃进”第一线的工作情况。元月8日下午2点左右,胡耀邦等乘火车自广西驶进独山。刚下火车,他便对前来迎接的贵州省团委书记汪行远说:“这次到独山来,一是听,二是看,看了以后,再谈观感
期刊
著名的文史学家、红学家、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博闻强记,著作等身,北京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北京长大,他写的民俗类文章多半是关于北京风土人情的;上海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上海工作生活了近50年,一个人一生有几个50年?何况,他的骨灰最后也埋葬到上海的土地上;我们山西人更应该为他自豪,因为邓云乡就是我们山西人!他出生在山西的土地上,以后虽然曾求学北京、客居上海,但他从不讳言自己是山西人,而且一再在文章中
期刊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山西省沁源县曾因被誉为抗日模范县而闻名遐迩。当时的沁源县只有8万人口,是薄一波、安子文、陈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太岳区革命根据地所在地。  说到抗日模范县沁源县不能不提到刘开基同志。开基同志于1912年农历正月廿二日出生在沁源县城南村的一个雇农家庭。他从小拣过破烂,卖过豆芽,少小之年就给地主扛长工赶马车,饱尝了欺凌、苦难与艰辛。他16岁时开始接受革命影响,以当长工赶马
期刊
读了《上党晚报》登载的《长子县追寻留日学生》一文,得知相关部门与社会贤达对外公张景拭的历史资料甚为关注,也不由得引起我们对他的回忆。  我们与外公在太原共同生活的几年中,有的是三四岁的幼童,有的尚在襁褓之中,记忆十分朦胧。外公晚年因病返乡时,我们均年岁较小,且相处时间不长,对外公的印象,除患中风后行动不便、语言不清和日常穿着等外,就只剩外婆、母亲讲述的片断记忆了。  张景拭约于清光绪十二年出生在长
期刊
为家乡的饥馑所震惊    1939年9月18日,刘桂阳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县上峰乡白沙村。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妹。爷爷和父亲都曾是地主家的长工。童年的苦难,培养了她强烈的责任感与坚韧的性格。解放后,刘桂阳终于能背书包上学,并一直读完高小。  1957年春天,18岁的刘桂阳,经人介绍同退伍军人李培务成了家。李培务在鲤鱼江电厂保卫科当厂警。工厂正在发展,对复员军人又有照顾的政策,婚后第二年刘桂阳就参加
期刊
2004年金色九月,一场秋雨过去,大地湿湿漉漉,散发出泥土芳香。今秋的好墒情,预示着来年的生机和希望。  8月31日,我乘太原——北京的航班,飞向白云蓝天。带着人间的情,寻找上帝的爱,不到一个钟头,降落在首都机场。在山西驻京办事处同志的陪同下,穿过长安街,越过五棵松,踏上永定路,进了武警总医院,准备做肝脏移植手术。  这是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大挑战,说彻底一点,我将要过生死关。  我本是胆量不大的人,
期刊
我叫王三娃,是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人。小时,父亲在灵石县城一家杂货铺里当先生(即今之会计)。1945年春,也就是我12岁那年,我到父亲那儿去玩,结识了一名日军小兵。  记得父亲所在的店铺斜对面有一个日军的皇部(即营地)。这天中午吃了饭,我一人在铺子前玩,无意间抬头,看见皇部门前岗楼里的一个日兵正向我招手。因为我到这里已好些天了,所以也就不怎么害怕,朝岗楼走去。  所谓岗楼也就一人多高,由木板搭建,里
期刊
现山西省政协机关大院,是1949年太原解放后,在原“傅公祠”的基础上,经过山西省委党校、山西省行政干部学校和山西省政协等单位几经改造修建而成的。目前,于1917年修建的“傅公祠”大院,仅留傅山祠堂小院(修建政协宾馆时被拆掉六分之一)和因临危经与省文物局商定,于1994年按原设计不变而加高加大重新修建的组碧楼(即现主席办公楼)两处遗址。2000年9月21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这里为太原市近现代代表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