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博这一新事物由于其简洁、便捷、开放、高效的特点为大学生所喜爱,目前正越来越多的被大学生所使用。本文通过对在杭高校部分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微博传播特征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在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和释放压力的同时,也存在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降低大学生自控能力、增加大学生参与群体性事件可能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给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5-0000-02
一、微博的传播特征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其传播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简洁性——信息发布门槛低
微博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文本短小,大大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其简洁的写作方式,契合了当代人们快节奏生活的特点,140个汉字完全可以支持人们记录下一个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或者针对某一个话题唠叨几句,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将微博作为表达自己、交际传播的平台。
(二)便捷性——随时随地支持使用
微博支持用户通过WEB、WAP、手机客户端、短信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操作。即只要用户拥有一台具有网络功能的手机,就能够随时随地关注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同时可以把自己所想、所见的东西进行实时传播,上传图片或视频、参与讨论等,从而有效的实现信息的及时互动。
(三)开放性——信息获取和传播自由
微博兼具了博客的媒体功能、自秀功能,和即时通讯工具的沟通功能,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身份完全模糊,多向、自由、共享信息的自由度达到空前。微博像是会客厅,提供了一个宽广而又平等交流的平台,人们可以在其中随心地搜寻自己关心的话题和有趣的对象添加关注。微博在这种相关关注的情况下,有兴趣的人都可以一起加入对信息和获取和传播,而不需要被设置门槛。
(四)高效性——传播速度和广度空前
微博的传播模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而是一种裂变式的传播。通过“关注”和“被关注”,每个微博的用户都会形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源,并且根据“被关注”的数量形成信息传播圈,微博的转发功能使传播速度和广度呈现了几何级数的效应,其传播效率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
二、微博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研究
笔者对在杭几所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随机调查,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微博对大学生思想的积极影响、微博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共计发放850份样本量,实际回收有效问卷802份,有效率为94.35%,问卷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一)当代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在校生中在各种网站上注册过微博账号的约为93%,而使用微博时间在一年以下的约为73%。这与微博兴起的时间不长有关,两个数据对比也可以发现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内,大学生中微博使用率大大提高。同时,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生中微博使用率也有增高的趋势。
当代大学生主体为90后,他们是在电脑、手机、互联网技术逐渐兴起影响下的一代,微博传播特征的便捷性也恰如其分的适应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查显示,已有超过74%的大学生通过手机的客户端或者手机WAP网登陆微博;约37%的大学生每天登陆一次微博,平均每天在微博上花费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约占77%。可见,微博受大学生欢迎的程度之深。在使用微博的目的这道多选题中,选择“方便,随时记录生活状态”的占69%,选择“及时了解发生的时事”的占58%,选择“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占40%,选择“近距离接触名人”的占36%,选择“无聊打发时间”的占29%。可见,微博已成为大学生记录生活、获取资讯、信息交流、抒发情绪的主要工具之一。这正是因为微博的传播模式符合了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喜欢快节奏的个性特征。
(二)微博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积极影响
1.微博的信息丰富性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
微博传播模式的高效性和开放性使得信息数量在用户的不断转发中得到几何倍数的攀升,这样使得大学生用户能够关注到更多方面的资讯。微博信息渠道廣,已经成为大学生资讯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当然微博上也存在一些消极和负面的言论,针对问题“当您在浏览他人微博时,看到一些不良信息时,你会如何做”这一问题,60%的大学生选择了“取消关注”,14%的大学生选择了“留言,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可见经过这么多年网络舆论的影响,加上大学生自身文化素质较高,对于网上不良信息由一定的辨别力和抵抗力。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从微博上众多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汲取有益元素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
2.微博的互动开放性有利于大学生释放压力
微博为广大大学生用户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也成为大学生释放压力和发泄情绪的平台。调查显示,26%的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目的就是“发泄情绪”,而认为“微博有利于我释放压力、排解心情”的大学生占82%。在使用微博时,一些内向的大学生也能够自由表达心声,26%的使用者认为使用微博使得自己“性格更加开朗”。调查还显示,77%的大学生认为“微博是一个与朋友保持联系,增进交往的好工具”。可见微博作为信息快速传播的工具,能够方便迅速的了解到朋友现状,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
(三)微博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
1.微博的开放性有可能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微博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体,一些虚假的咨询、色情的内容等也可以通过其迅速传播。调查结果显示,尽管96%的大学生选择了对微博的内容“有选择的相信”,仍然有2%的大学生会“完全相信”,可见一小部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还是容易受到虚假咨询的冲击。存在遇到淫秽、暴力等不良信息时仍然有14%的大学生选择“继续关注”,这其中男生选择该选项的占21%,可见微博上此类不良信息对于一部分大学生仍存在一定的腐蚀侵袭作用。对此问题,一方面,相关主管部门需要加强对微博上网络信息的管理,减少不良信息的源头;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甄别和抵抗不良信息的能力。
2.微博的便捷性有可能削弱大学生自控能力
微博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设备登陆,有些大学生会在上课时登陆微博,从而影响了学习。调查显示,74%的大学生曾在上课时登陆微博,其中每节课都会登陆微博的比例达到了5%,。由于使用手机比较隐蔽,任课教师也难以及时发现和加以纠正。很可能会有一些同学因失去自控能力沉迷于微博虚拟网络上的社交,脱离现实迷失自我,影响学业进步和人格完善。对此问题,一方面高校任课教师应努力提升课堂质量,通过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堂的抬头率,另一方面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通过微博这一平台广泛宣传,用此手段将可能脱离现实的学生拉近现实中来。
3.微博的高效性有可能增加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在微博的世界里,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已突破传统媒体,信息的监控难度加大,而调查显示,对热点事件和突发问题微博上的讨论,仅有15%的完全不会受其影响,而被问及“您是否会被微博上人为制造的群体性事件带动吗”时,选择“偶尔会”的大学生占41%,选择经常会的占3%。大学生本就处于人格成熟期,针对“您是否支持微博的网络实名制”这一问题,62%的大学生选择了“不支持”,可见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不希望自己的网络行为被监控。在缺乏充分思考和辅导的前提下,大学生容易产生从众、叛逆等行为。而微博相互关注的模式,在加速的信息传播的同事,也容易左右关注者的信念和行为,从而增加了大学生爆发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形成较大的不良影响。对此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的信息的排查,并及时疏导,同时利用好微博这一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将影响减少到最小。
三、结语
随着微博近两年的迅速走红,使用微博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而微博的传播模式具有简洁性、便捷性、开放性和高效性的特点,这些特性给大学生带来许多影响,从整体而言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使用微博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和释放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影响学习成绩、影响其参与群体性事件可能等。而这同时也给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否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关系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问题,也关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大局。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应用、管理微博时,以求是创新的精神渗透到工作当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最大程度发挥微博的育人功能,削减微博的负面影响。
[作者简介]王伟臻(1981-),男,讲师,硕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分团委书记;唐琳琳(1982-),女,讲师,博士,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企业管理培训教学部;叶鸿(1985-),女,助教,硕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高校校园网微博客应用和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113)研究成果。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5-0000-02
一、微博的传播特征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其传播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简洁性——信息发布门槛低
微博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文本短小,大大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其简洁的写作方式,契合了当代人们快节奏生活的特点,140个汉字完全可以支持人们记录下一个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或者针对某一个话题唠叨几句,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将微博作为表达自己、交际传播的平台。
(二)便捷性——随时随地支持使用
微博支持用户通过WEB、WAP、手机客户端、短信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操作。即只要用户拥有一台具有网络功能的手机,就能够随时随地关注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同时可以把自己所想、所见的东西进行实时传播,上传图片或视频、参与讨论等,从而有效的实现信息的及时互动。
(三)开放性——信息获取和传播自由
微博兼具了博客的媒体功能、自秀功能,和即时通讯工具的沟通功能,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身份完全模糊,多向、自由、共享信息的自由度达到空前。微博像是会客厅,提供了一个宽广而又平等交流的平台,人们可以在其中随心地搜寻自己关心的话题和有趣的对象添加关注。微博在这种相关关注的情况下,有兴趣的人都可以一起加入对信息和获取和传播,而不需要被设置门槛。
(四)高效性——传播速度和广度空前
微博的传播模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而是一种裂变式的传播。通过“关注”和“被关注”,每个微博的用户都会形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源,并且根据“被关注”的数量形成信息传播圈,微博的转发功能使传播速度和广度呈现了几何级数的效应,其传播效率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
二、微博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研究
笔者对在杭几所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随机调查,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微博对大学生思想的积极影响、微博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共计发放850份样本量,实际回收有效问卷802份,有效率为94.35%,问卷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一)当代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在校生中在各种网站上注册过微博账号的约为93%,而使用微博时间在一年以下的约为73%。这与微博兴起的时间不长有关,两个数据对比也可以发现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内,大学生中微博使用率大大提高。同时,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生中微博使用率也有增高的趋势。
当代大学生主体为90后,他们是在电脑、手机、互联网技术逐渐兴起影响下的一代,微博传播特征的便捷性也恰如其分的适应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查显示,已有超过74%的大学生通过手机的客户端或者手机WAP网登陆微博;约37%的大学生每天登陆一次微博,平均每天在微博上花费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约占77%。可见,微博受大学生欢迎的程度之深。在使用微博的目的这道多选题中,选择“方便,随时记录生活状态”的占69%,选择“及时了解发生的时事”的占58%,选择“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占40%,选择“近距离接触名人”的占36%,选择“无聊打发时间”的占29%。可见,微博已成为大学生记录生活、获取资讯、信息交流、抒发情绪的主要工具之一。这正是因为微博的传播模式符合了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喜欢快节奏的个性特征。
(二)微博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积极影响
1.微博的信息丰富性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
微博传播模式的高效性和开放性使得信息数量在用户的不断转发中得到几何倍数的攀升,这样使得大学生用户能够关注到更多方面的资讯。微博信息渠道廣,已经成为大学生资讯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当然微博上也存在一些消极和负面的言论,针对问题“当您在浏览他人微博时,看到一些不良信息时,你会如何做”这一问题,60%的大学生选择了“取消关注”,14%的大学生选择了“留言,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可见经过这么多年网络舆论的影响,加上大学生自身文化素质较高,对于网上不良信息由一定的辨别力和抵抗力。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从微博上众多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汲取有益元素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
2.微博的互动开放性有利于大学生释放压力
微博为广大大学生用户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也成为大学生释放压力和发泄情绪的平台。调查显示,26%的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目的就是“发泄情绪”,而认为“微博有利于我释放压力、排解心情”的大学生占82%。在使用微博时,一些内向的大学生也能够自由表达心声,26%的使用者认为使用微博使得自己“性格更加开朗”。调查还显示,77%的大学生认为“微博是一个与朋友保持联系,增进交往的好工具”。可见微博作为信息快速传播的工具,能够方便迅速的了解到朋友现状,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
(三)微博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
1.微博的开放性有可能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微博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体,一些虚假的咨询、色情的内容等也可以通过其迅速传播。调查结果显示,尽管96%的大学生选择了对微博的内容“有选择的相信”,仍然有2%的大学生会“完全相信”,可见一小部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还是容易受到虚假咨询的冲击。存在遇到淫秽、暴力等不良信息时仍然有14%的大学生选择“继续关注”,这其中男生选择该选项的占21%,可见微博上此类不良信息对于一部分大学生仍存在一定的腐蚀侵袭作用。对此问题,一方面,相关主管部门需要加强对微博上网络信息的管理,减少不良信息的源头;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甄别和抵抗不良信息的能力。
2.微博的便捷性有可能削弱大学生自控能力
微博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设备登陆,有些大学生会在上课时登陆微博,从而影响了学习。调查显示,74%的大学生曾在上课时登陆微博,其中每节课都会登陆微博的比例达到了5%,。由于使用手机比较隐蔽,任课教师也难以及时发现和加以纠正。很可能会有一些同学因失去自控能力沉迷于微博虚拟网络上的社交,脱离现实迷失自我,影响学业进步和人格完善。对此问题,一方面高校任课教师应努力提升课堂质量,通过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堂的抬头率,另一方面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通过微博这一平台广泛宣传,用此手段将可能脱离现实的学生拉近现实中来。
3.微博的高效性有可能增加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在微博的世界里,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已突破传统媒体,信息的监控难度加大,而调查显示,对热点事件和突发问题微博上的讨论,仅有15%的完全不会受其影响,而被问及“您是否会被微博上人为制造的群体性事件带动吗”时,选择“偶尔会”的大学生占41%,选择经常会的占3%。大学生本就处于人格成熟期,针对“您是否支持微博的网络实名制”这一问题,62%的大学生选择了“不支持”,可见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不希望自己的网络行为被监控。在缺乏充分思考和辅导的前提下,大学生容易产生从众、叛逆等行为。而微博相互关注的模式,在加速的信息传播的同事,也容易左右关注者的信念和行为,从而增加了大学生爆发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形成较大的不良影响。对此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的信息的排查,并及时疏导,同时利用好微博这一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将影响减少到最小。
三、结语
随着微博近两年的迅速走红,使用微博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而微博的传播模式具有简洁性、便捷性、开放性和高效性的特点,这些特性给大学生带来许多影响,从整体而言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使用微博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和释放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影响学习成绩、影响其参与群体性事件可能等。而这同时也给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否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关系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问题,也关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大局。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应用、管理微博时,以求是创新的精神渗透到工作当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最大程度发挥微博的育人功能,削减微博的负面影响。
[作者简介]王伟臻(1981-),男,讲师,硕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分团委书记;唐琳琳(1982-),女,讲师,博士,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企业管理培训教学部;叶鸿(1985-),女,助教,硕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高校校园网微博客应用和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11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