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yù雪霏霏”,还是“雨yǔ雪霏霏”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jun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高一必修2教材选登了《诗经·小雅·采薇》,其中最后一节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2016年2月19日那一期节目中,点评“昔我往者,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句时,“雨”的读音出现了分歧。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著名历史学者、北京历史大学历史博士蒙曼认为“雨”应读yǔ,理由是与前面的杨柳对仗,杨柳是名词,那么雨雪相对应应理解为名词。而身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汉语言文学博士后郦波却坚决认为此处“雨”应读yù,理由是从意境的角度来理解的话,当时应该是“下着大雪”。
  到底读什么呢?课文下方“霏霏”的注释是:雪花飞舞的样子;教学参考书中说“雨雪霏霏”描绘的是雪花飘舞的样子。即是说,诗中并无雨景,只有雪景。因此,此处不能读“雨(yǔ)雪霏霏”,应读“雨(yù)雪霏霏”,也即将雨单纯地理解为了“下”之义。
  专家们意见不一,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必须有自己的看法,不能人云亦云。于是笔者查阅了相关的资料。
  “雨”,甲骨文字形,像下雨状。“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雨”的字都与“雨水”有关。本义为下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雨,水从云下也。”显然,这就是“雨”字的最初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雨(yǔ)”的注释是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雨(yù)”的注释为:〈书〉下(雨、雪等)。显然,前者为名词,后者作动词。“雨(yǔ)雪”指雨和雪两种自然景象并存的状态,而“雨(yù)雪”仅指下雪。
  上海人民出版社《辞海》2184页明确解释为:一为名词,读作yǔ;二为动词,读作yù,下雨义。
  由此看来,单看“雨雪”这个词,两种读音都讲得通,既可指雨和雪,也可指下着雨,下着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确定它的读音,我们少不了要瞻前顾后。
  后面有“霏霏”一词,因此要明白雨雪的意思,必须先清楚“霏霏”词义,“霏霏”一詞在《辞海》中解释为“形容雨雪之密,雨雪盛貌”。可见霏霏既可形容雨,也可形容雪,而且都是表明雨雪的密和盛,因此此处,雨雪作为名词被霏霏形容是完全符合语法的,因此读作yǔ也无可厚非。
  再有,从修辞角度来看,《诗经》是很讲究对偶的。所谓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前面有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与后面一句恰好形成对偶句,整句“昔”对“今”,“往”对“来”,“依依”对“霏霏”,相对应的是“杨柳”对“雨雪”。杨柳为名词,相对应的雨雪也应为名词,从这个角度来说,雨必须读作yǔ,与后面的“霏霏”好形成主谓结构。有人说,又有雨又有雪,不合逻辑,根据自然规律,雨和雪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比如自古就有“雨雪交加”这个词,雨雪交加,可见又有密的雨,又有密的雪,更加衬托了主人公内心的悲伤与凄凉。而教材中将整句话理解为“雪花飘舞的样子”,这与“霏霏”的本义是偏离的。
  还有,从词义角度来看,“雨”的本义是“下雨”,不是“下”,教材认为“雨雪”就是“下雪”,这与“雨”的本义也是相违背的。
  最后,从语法角度来看,将“雨”理解为活用词,说是“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下”,这理解就更离谱了,因为照这样理解,那么“雪”应该也活用为动词“下雪”,如果不活用为动词,“雪”为名词,那么后面的“霏霏”就必须为副词,而“霏霏”本身是形容词,因此将“雨”理解为“下”,与后面的“霏霏”就不能搭配了。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此处的“雨”读作yǔ更恰当,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三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  近年来,国家教育改革逐步深化,但无论高考怎么改革,语文学科的地位都是居首位的。无论是为了升学的需要,还是为了提升人文素养的需要,作文作为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体现,在语文科目中一直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期刊
李白(701—762)和杜甫(712—770)是盛唐诗坛的杰出代表,分别被世人誉为“诗仙”“诗圣”。一“仙”一“圣”在妻儿诗方面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李白在《李太白全集》中,以妇女孩子为题材的诗歌多达130余首,约占全部诗歌的九分之一。但李白为妻子儿女所作,吟诵妻子儿女或是隐含妻子儿女的诗篇却只有寥寥十余首。  反观杜甫,作为诗坛之圣,其创作的现存世的一千四百余首诗歌中,描写妇女儿童的诗歌并不特
期刊
一提到苦吟,人们便会想到唐朝诗人贾岛与韩愈“推敲”的典故,同时会联想到“郊寒岛瘦”中的孟郊,以为他们是苦吟的典型。其实,毫不夸张地说,唐朝稍有名气的诗人,没有不呕心沥血经营自己的诗作的。  李贺诗袋的故事尽人皆知。他骑驴外出时,灵感突发或有佳句来袭时即将此句写好纳入“锦囊”中,回家后再梳理修改成诗。他母亲见他废寝忘食如痴如醉地写诗,心疼地说:“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崔颢作诗也十分刻苦,有
期刊
摘要: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科教育是主要途径。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并存的语文学科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语文教师,笔者通过反思、研究和实践,找到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深入展开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师和家长越来越重视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人应该是全面发展
期刊
对去周至四中支教,我已做好了思想准备,但听说要当班主任,我还是颇感踌躇:一则听已经支教回来的教师说乡镇学校生源不好,素质不高,个别学生极其顽劣;二则四中之前发生了两起校园安全事故,弄得人心惶惶。  虽然我已当了九年的班主任,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学生和家长,但对即将到来的任务还是有一丝忐忑。8月31日报名这天,我如愿见到了学生们。  他们稚气未脱,脸上挂着或羞涩或从容的微笑,走到我面前登记、注册,完了之
期刊
人的灵魂是有根的。这个根的深浅及发达程度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或境界。  山,因水而秀美;地,因水而富饶。二者皆因水的滋养而得之。同样,作为灵魂的根,也是需要滋养的,而这种滋养是需要人们通过读书完成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名流才俊正是对书情有独钟,才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旷达;有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  印第安人中流传着这
期刊
写作是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难点,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写作方面的指导。当前的作文教学大多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限制了学生写作思维深度的发挥,致使学生写作没有灵感和来源。  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写作,有创意地表达。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相应的改进:  一、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品味  
期刊
三、“换题”训练促感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文的标题犹如人的眼睛,透过“题目”这个眼睛,我们就能透视文章的内核。教师如果能抓住“题目”这一教学资源,要求学生变换角度重新拟题,并说说前后拟题的优劣,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自觉地走进文本,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体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如《散步》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朗读全文,并准备一下课前老师布置
期刊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同一篇文章有一千种解读的方法。可是,怎样将一篇文章讲授得出彩、新奇,且又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把握了文章的重难点呢?这就在于教师一开始是怎样切入文章的。  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在当时荣获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那说明这篇新闻定有过人之处。作者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为何又要写呢?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又何在?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
期刊
小学生的习作大都要经历由说到写的过程,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逐步积累、沉淀。语文课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教师可借教材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所写的内容,更快、更准确地找到作者的写作思路,更好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进而把握作者所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