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施,给我们高中教师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它促使我们的地理课教学由传统的课程体系向现代课程体系转化。新课程标准不单单在教学的内容结构、课程目标等方面做了重大变革,更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的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发现要顺利完成转变,就应该处理好知识积累和学生能力培养之间、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这两者的关系。本人教学实际出发, 对这两个关系的处理作出论诉,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 ;两个关系;处理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给广大教师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迫使我们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结构、课程目标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变革,同时,也对教师在教学中的理念、方法、过程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参加工作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结合我的一些实践经验,我认为实施新课程标准,关键应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学生地理能力培养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师教学追求的唯一目标。忽视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养成,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的第一任务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使课程在“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三方面,均衡地发挥作用。简而言之,过去课程的功能主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新课程的功能在于“培养人”。
长期以来,受传统和“应试”倾向的影响,教师心目中的“知识情结”根深蒂固,要真正从“掌握知识”到“促进发展”的观念转变,并非易事。我们的教学古往今来都是对知识负责,而不是对活生生的学生个性发展负责。即使在课堂上,满眼望去,所关注的也都是地理知识。有人要问,“知识”难道不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吗?我想应该有以下两点认识:
(1)基础知识是重要的,但基础本身也在变化,基础的结构要完善。在基础的结构性分析上,仅仅简单地强调基础知识是不够的,特别要考虑地理能力结构的问题;
(2)知识是一种基础,也是我们最易想到的基础,但在对待知识基础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到时代的内涵在发生变化,要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基础知识。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样的知识都拿来,这样的做法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知识就是力量”,但只有能够产生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新课程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来体现基础教育的改革精神。地理知识素养处于基础地位,是其他相关地理素养形成的基本载体。新课程要求学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地理知识既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素养,也是学生学习地理技能、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积累,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结合”,简而言之,更加注重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地理能力的理解不外乎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发现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而地理技能是学习地理知识与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手段。新课程对于地理技能的培养有明确的要求,如“运用教具或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其体会”:“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要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一样”:“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绘制社区的主要文化、教育、体育设施的分布草图,分析其布局是否合理”等。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地图运用技能、地图分析技能、地理图表的绘制技能、地理观察与调查技能、地理统计与计算技能、地理观察仪器操作技能、地理教具和学具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探索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二、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因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传授自己拥有知识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受。在这样的课堂,教代替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支配学,学无条件的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就走向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新课程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而新课程更注重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教学中师生共同努力,通过相互交流,沟通,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 ;两个关系;处理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给广大教师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迫使我们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结构、课程目标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变革,同时,也对教师在教学中的理念、方法、过程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参加工作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结合我的一些实践经验,我认为实施新课程标准,关键应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学生地理能力培养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师教学追求的唯一目标。忽视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养成,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的第一任务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使课程在“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三方面,均衡地发挥作用。简而言之,过去课程的功能主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新课程的功能在于“培养人”。
长期以来,受传统和“应试”倾向的影响,教师心目中的“知识情结”根深蒂固,要真正从“掌握知识”到“促进发展”的观念转变,并非易事。我们的教学古往今来都是对知识负责,而不是对活生生的学生个性发展负责。即使在课堂上,满眼望去,所关注的也都是地理知识。有人要问,“知识”难道不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吗?我想应该有以下两点认识:
(1)基础知识是重要的,但基础本身也在变化,基础的结构要完善。在基础的结构性分析上,仅仅简单地强调基础知识是不够的,特别要考虑地理能力结构的问题;
(2)知识是一种基础,也是我们最易想到的基础,但在对待知识基础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到时代的内涵在发生变化,要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基础知识。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样的知识都拿来,这样的做法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知识就是力量”,但只有能够产生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新课程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来体现基础教育的改革精神。地理知识素养处于基础地位,是其他相关地理素养形成的基本载体。新课程要求学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地理知识既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素养,也是学生学习地理技能、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积累,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结合”,简而言之,更加注重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地理能力的理解不外乎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发现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而地理技能是学习地理知识与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手段。新课程对于地理技能的培养有明确的要求,如“运用教具或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其体会”:“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要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一样”:“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绘制社区的主要文化、教育、体育设施的分布草图,分析其布局是否合理”等。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地图运用技能、地图分析技能、地理图表的绘制技能、地理观察与调查技能、地理统计与计算技能、地理观察仪器操作技能、地理教具和学具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探索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二、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因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传授自己拥有知识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受。在这样的课堂,教代替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支配学,学无条件的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就走向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新课程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而新课程更注重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教学中师生共同努力,通过相互交流,沟通,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