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文化管理是继学校经验管理、学校科学管理等传统管理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整合和超越,是学校管理发展的高级形态,昭示了学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新走向。目前,这一新的管理模式正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是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的进步。但是,现实中常有人把学校文化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混为一谈,以致很多教育工作者以为两者并无二致,可以通用。其实不然。本文将对校园和学校、校园文化和学校文化、校园文化管理和学校文化管理几组概念进行内涵和外延上的辨析,试图理清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和主要差异,避免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上以讹传讹,以更利于科学深入地研究、明确清晰地实施学校文化管理。
一、学校文化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差异
1.内涵和外延上的差异
要明确学校文化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首先要区分清楚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有何不同。而要理清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不同,则必须理清学校和校园有什么分别。
首先是学校和校园的定义。“学校”一词源于民国时期,中国古代的“学校”称为库、序、学、校、塾,可见“学”和“校”是同义词。清末开始称“学校”为“学堂”,辛亥革命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将“学堂”一律改称为“学校”,并沿用至今。按照教育理论著作的解释,学校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进行培养教育活动的社会组织。
“校”和“园”合在一起是偏义词,不是同义词,“校”是用来限制“园”的,意为学校的园地,所以汉语词典解释“校园”为学校内供休息、观赏的园子,亦泛指学校范围内的地面。这是词义上的理解,缺少本质属性的界定,也不完整,除了地面还应包括空间和校舍等物质;比较科学完整的定义应是可供学校开展培养教育活动的一定空间及其物质,包括土地、校舍、环境、设施设备、自然物体、功能场室等。
其次是学校和校园的区别。如果从定义上区分学校和校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存在性质不同。学校是社会组织概念,校园是自然物质概念,两者具有本质区别。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稳定的社会群体,如政府、学校、医院、企业等。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社会组织的根本特征是人占主体地位,没有人的活动就不会有组织的存在。自然物质是与社会组织相对的,而校园作为自然物质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不同之处在于,为开展培养教育活动服务的设施、设备等大都具有人工性质、教育意义。
二是构成要素不同。学校构成要素是人和校园及其活动,三者缺一不可。人是指师生员工以及与学校相关的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校园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和物体,如土地、同墙、教学用房、师生宿舍、功能场室等;活动是指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为达成教育目的而进行互动的过程。只有校园而没有师生员工及其培养教育活动,或者没有培养教育活动只有校园和师生员工,学校便不再具有社会组织意义;同理,如果没有校园,师生员工及其培养教育活动便失去了赖以存续的物质基础。
三是种属关系不同。学校是师生员工、校园及其活动的结合体,师生员工及其活动决定了学校的性质,而校园并不能决定学校的性质,只是因为为师生员工及其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条件和物质基础而成为学校的一种物质要素。
四是表现形态不同。首先,学校是可以耳闻目睹的。师生员工之间从事共同的活动是通过行动、语言、表情等进行思想、感情、心理和信息的沟通交流,他们工对校容校貌、设施设备、花草树木、功能场地等进行硬化、净化、亮化与美化,都是可闻可视的,是动态的。其次,校园基本上是可睹不可闻的。土地、校舍、设备设施、功能场地等虽然经过人工改造,但还是不完全具备自然的原生态,仍然是一种缺乏高级生命体征的自然物质,因而是静态的。
2.在文化关联、构成、形态、概念上的差异
既然学校和校园在内涵和外延上有很大区别,那么,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除了同属文化范畴外,也必然在文化关联、文化构成、文化形态、文化概念上有显著差异。
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本质是人的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互动。因而文化一旦与学校关联,就必然与学校的构成要素发生关联,从而产生关于人的精神、心理、行为规范的状态和标准,形成对校园空间和物体的认识。由于学校是师生员工、校园及其活动的综合体,因而文化一旦与学校发生关联,就必然形成关于精神、物质和活动规范的文化,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有关精神、规范的文化通常是看不见的,因而是隐性的;有关物质的文化通常是可见的,因而是显性的;有关活动的文化通常是互动的,因而是动态的也是显性的。校园是一种自然物质形态,文化与校园发生关联,就是文化与空间、物质发生关联,当二者产生关联时便呈现着学校文化特质。因而,有关校园的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物质文化,它是静态的也是显性的。
通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界定什么是学校文化、什么是校园文化。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关于师生员工、校园空间和物体及其活动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总和。所谓校园文化,是指由一定空间和物体所承载的能够体现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内涵的可通过视觉识别的一切建筑、设备和环境的总和。很显然,学校文化的范畴大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构成的一部分;学校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母文化,校园文化是组织文化的子文化。学校文化是观念与物质、动态与静态、隐性与显性的结合;校园文化基本等同于物质文化,主要是物质的、静态的、显性的文化。
二、学校文化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达成目标
由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要区分学校文化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差异,关键还是辨清管理和建设的不同。
按照辞书的解释,“建设”是增加和设立之意,强调的是物量的变化,它包括物质和非物质量的变化,是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由少到多的过程,是比较简单的低层次的活动。“管理”则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和创新等环节,对组织拥有的资源(如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进行协调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达成,强调对资源关系的协调,重点是人与人、人与物的协调,使之和谐化、同步化,是复杂的高层次活动。可见,建设有别于管理,管理不等同于建设。据此,我们可以在校园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基础上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管理进行比较准确而完整的定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对一定空间和物体承载的能够体现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内涵的可通过视觉识别的一切建筑、设备和环境等,进行设立、增加、完善的活动过程,目的是呈现而非创造,对象主体是空间和物质而非精神观念,重点是校园构成要素的物质而非空间,途径是物质外显而非精神内化,本质是增设而非协调。学校文化管理,是指在一定环境下的培养教育活动中,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和创新等职能来协调学校组织所拥有的各种文化资源,从而使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组织目标达成和谐化、同步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师生员工和学校的发展同步和谐,对象是组织所拥有的各种文化资源及其关系,重点是占学校主体地位的师生员工的精神文化活动,途径是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和创新,本质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时空信息等各种文化资源的关系。因此,学校文化管理是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是重视精神观念的管理,强调精神引领在教职工和学校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是重视协调资源的管理,强调资源要素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和谐同步。这是学校文化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区别。
作者单位 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罗登廉)
一、学校文化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差异
1.内涵和外延上的差异
要明确学校文化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首先要区分清楚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有何不同。而要理清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不同,则必须理清学校和校园有什么分别。
首先是学校和校园的定义。“学校”一词源于民国时期,中国古代的“学校”称为库、序、学、校、塾,可见“学”和“校”是同义词。清末开始称“学校”为“学堂”,辛亥革命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将“学堂”一律改称为“学校”,并沿用至今。按照教育理论著作的解释,学校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进行培养教育活动的社会组织。
“校”和“园”合在一起是偏义词,不是同义词,“校”是用来限制“园”的,意为学校的园地,所以汉语词典解释“校园”为学校内供休息、观赏的园子,亦泛指学校范围内的地面。这是词义上的理解,缺少本质属性的界定,也不完整,除了地面还应包括空间和校舍等物质;比较科学完整的定义应是可供学校开展培养教育活动的一定空间及其物质,包括土地、校舍、环境、设施设备、自然物体、功能场室等。
其次是学校和校园的区别。如果从定义上区分学校和校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存在性质不同。学校是社会组织概念,校园是自然物质概念,两者具有本质区别。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稳定的社会群体,如政府、学校、医院、企业等。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社会组织的根本特征是人占主体地位,没有人的活动就不会有组织的存在。自然物质是与社会组织相对的,而校园作为自然物质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不同之处在于,为开展培养教育活动服务的设施、设备等大都具有人工性质、教育意义。
二是构成要素不同。学校构成要素是人和校园及其活动,三者缺一不可。人是指师生员工以及与学校相关的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校园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和物体,如土地、同墙、教学用房、师生宿舍、功能场室等;活动是指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为达成教育目的而进行互动的过程。只有校园而没有师生员工及其培养教育活动,或者没有培养教育活动只有校园和师生员工,学校便不再具有社会组织意义;同理,如果没有校园,师生员工及其培养教育活动便失去了赖以存续的物质基础。
三是种属关系不同。学校是师生员工、校园及其活动的结合体,师生员工及其活动决定了学校的性质,而校园并不能决定学校的性质,只是因为为师生员工及其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条件和物质基础而成为学校的一种物质要素。
四是表现形态不同。首先,学校是可以耳闻目睹的。师生员工之间从事共同的活动是通过行动、语言、表情等进行思想、感情、心理和信息的沟通交流,他们工对校容校貌、设施设备、花草树木、功能场地等进行硬化、净化、亮化与美化,都是可闻可视的,是动态的。其次,校园基本上是可睹不可闻的。土地、校舍、设备设施、功能场地等虽然经过人工改造,但还是不完全具备自然的原生态,仍然是一种缺乏高级生命体征的自然物质,因而是静态的。
2.在文化关联、构成、形态、概念上的差异
既然学校和校园在内涵和外延上有很大区别,那么,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除了同属文化范畴外,也必然在文化关联、文化构成、文化形态、文化概念上有显著差异。
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本质是人的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互动。因而文化一旦与学校关联,就必然与学校的构成要素发生关联,从而产生关于人的精神、心理、行为规范的状态和标准,形成对校园空间和物体的认识。由于学校是师生员工、校园及其活动的综合体,因而文化一旦与学校发生关联,就必然形成关于精神、物质和活动规范的文化,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有关精神、规范的文化通常是看不见的,因而是隐性的;有关物质的文化通常是可见的,因而是显性的;有关活动的文化通常是互动的,因而是动态的也是显性的。校园是一种自然物质形态,文化与校园发生关联,就是文化与空间、物质发生关联,当二者产生关联时便呈现着学校文化特质。因而,有关校园的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物质文化,它是静态的也是显性的。
通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界定什么是学校文化、什么是校园文化。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关于师生员工、校园空间和物体及其活动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总和。所谓校园文化,是指由一定空间和物体所承载的能够体现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内涵的可通过视觉识别的一切建筑、设备和环境的总和。很显然,学校文化的范畴大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构成的一部分;学校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母文化,校园文化是组织文化的子文化。学校文化是观念与物质、动态与静态、隐性与显性的结合;校园文化基本等同于物质文化,主要是物质的、静态的、显性的文化。
二、学校文化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达成目标
由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要区分学校文化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差异,关键还是辨清管理和建设的不同。
按照辞书的解释,“建设”是增加和设立之意,强调的是物量的变化,它包括物质和非物质量的变化,是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由少到多的过程,是比较简单的低层次的活动。“管理”则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和创新等环节,对组织拥有的资源(如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进行协调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达成,强调对资源关系的协调,重点是人与人、人与物的协调,使之和谐化、同步化,是复杂的高层次活动。可见,建设有别于管理,管理不等同于建设。据此,我们可以在校园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基础上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管理进行比较准确而完整的定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对一定空间和物体承载的能够体现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内涵的可通过视觉识别的一切建筑、设备和环境等,进行设立、增加、完善的活动过程,目的是呈现而非创造,对象主体是空间和物质而非精神观念,重点是校园构成要素的物质而非空间,途径是物质外显而非精神内化,本质是增设而非协调。学校文化管理,是指在一定环境下的培养教育活动中,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和创新等职能来协调学校组织所拥有的各种文化资源,从而使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组织目标达成和谐化、同步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师生员工和学校的发展同步和谐,对象是组织所拥有的各种文化资源及其关系,重点是占学校主体地位的师生员工的精神文化活动,途径是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和创新,本质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时空信息等各种文化资源的关系。因此,学校文化管理是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是重视精神观念的管理,强调精神引领在教职工和学校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是重视协调资源的管理,强调资源要素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和谐同步。这是学校文化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区别。
作者单位 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