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摇滚浮士德》的角色寓意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553152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文版音乐剧《摇滚浮士德》改编自韩国音乐剧《魔鬼》(The Devil),由大麦MaiLive旗下“当然有戏”联合上海兰境文化制作,于2021年5月底在上海大剧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演出,随后开启全国巡演。剧中浮士德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股票经纪人,将华尔街视为梦想之地。经历黑色星期一后,浮士德为挽回败局接受了X-黑暗的契约,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名声。但随后逐渐坠入野心和欲望的深渊,未婚妻格雷琴受其连累变得疯狂,要被X-黑暗夺走。浮士德最终幡然悔悟,举枪自杀而获得重生。


  X-光明与X-黑暗:赌局中的人性漩涡
  贯穿全剧的一个重要线索是X-光明与X-黑暗对人性的赌约,取材于歌德原著《浮士德》中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之间的故事。上帝认为善良的人即使在迷惘里挣扎,最终也会悟出一条正路,因而放任梅菲斯特去诱惑凡人,最后上帝赢得了赌约。从剧情出发,可将整个故事看成X-光明与X-黑暗就人心打的赌。而从更深的寓意层面看,X-光明和X-黑暗分别代表人性的善恶。他们之间的斗争意味着人性也经常在光明和黑暗之间挣扎。就服装而言,X-光明穿的是质地较为轻盈的白色燕尾服,X-黑暗则是黑色皮衣。表面上二者针锋相对,泾渭分明,但其实也存在联系。有观众认为X-光明与X-黑暗本来是一个角色,只是格雷琴召唤出了光明,浮士德召唤出了黑暗。韩国版中有些场次X-光明和X-黑暗的演员会互换角色出演,暗示人性中的光明和黑暗可相互转换。还有一些场次安排女演员出演X-光明,表明这一角色具有神性,并无性别之分。
  无论是韩文原版还是中文版,都认为光明与黑暗皆是人类的选择,但两个版本对X-光明和X-黑暗的角色设定改动较大——韩国版中X-光明和X-黑暗地位相当,和浮士德及格雷琴的互动较多,而中文版X-光明的位阶比X-黑暗要高,游离于所有角色之外。韩国版虽融入了较多的宗教典故,X-光明与X-黑暗之间的互动表现更为丰富,更像是人性中光明与黑暗的博弈。如浮士德接受X-黑暗的契约这一幕主要通过X-光明与X-黑暗的舞台动作得以展示。浮士德上场歌唱时,X-黑暗和X-光明同时向浮士德伸出左手,而浮士德选择了X-黑暗。于是X-黑暗与浮士德合唱,并得意地看了一眼X-光明,以示自己的胜利,X-光明黯然离场。X-黑暗占上风后和浮士德一同站在舞台中心。全场白光扫射,仿佛编织起一张密集的网,将浮士德包围其中。格雷琴半跪在地上,瑟瑟发抖,时而抱头,暗示浮士德内心深处善良的一面受到了威胁。另外从戏剧张力上看,剧中由X-光明引导格雷琴对抗X-黑暗对浮士德的诱惑,X-光明并没有直接阻拦X-黑暗,还算势均力敌。X-光明在引导格雷琴时也有较多的肢体接触,如《雅歌》(The Song of Songs)一曲中,X-光明最后将格雷琴搂在怀中,称呼她为“我的姐妹,我的新娘”。


  而中文版将X-光明抬高到上帝的地位,X-黑暗相当于原著中的梅菲斯特。中文版X-光明的扮演者贾凡在网上直播时也提到X-光明的角色设定是高高在上。剧中X-光明并没有直接接触浮士德或格雷琴。从舞台位置设计上看,上半场最后X-光明站在第三层,以示光芒普照众生。第二层是浮士德和格雷琴。最底层是X-黑暗,而他其实也对X-光明有一丝向往。由于X-光明在中文版中的角色是藐视众生的上帝,他在台上大多数时候在冷眼旁观,但这样会显得形象单薄,无法起到明显推动戏剧冲突的作用。因为舞台上主要依靠X-黑暗和格雷琴对浮士德施加影响推动剧情,而浮士德明显倒向X-黑暗一方,格雷琴在上半场的任何劝说都显得苍白无力。这样会让不熟悉《浮士德》原著的观众很难理解浮士德为何最后选择了X-光明。


  从音乐上看,中文版X-黑暗的歌曲风格与X-光明也存在较大区别,前者以摇滚为主,比较有力度,后者以美声为主,偏古典风格,如《拯救他》和《生命之光》。而韩国版则没有进行特别明显的区分,比如在黑色星期一结尾处X-黑暗演唱了几句优美舒缓的抒情曲调,表达对人类这个生命易逝的种族的感慨,也是X-光明在结尾《血与肉》中所唱的旋律。不过中文版仍然保留了韩国版中少许带有宗教意味的拉丁文歌词,如具有明显摇滚风格的《颠倒梦想》这一曲,表现X-黑暗成功诱惑浮士德投向其阵营,他的理由是“梦想和欲望本质上都一样”。中文版导演王婷婷也曾在采访中表示,所谓梦想其实是欲望本身,而人们常常用梦想来包裹“野心”。歌中还融入了圣歌片段,“Sanctus domini kyrie eleison”(求主憐悯),由X-黑暗的追随者和浮士德齐唱,以摇滚风格演绎带有宗教救赎意味的歌词,来衬托浮士德的野心和欲望,则带有一丝讽刺意味。《心战》一曲中,X-光明和X-黑暗在副歌部分进行了二重唱,一方是长音“在我怀里”,另一方是较为密集的唱词,节奏较快,气息短促,两位演员还会交换重唱的部分,通过气息强弱和力度的衬托,表现他们对浮士德灵魂的争夺。X-光明在大结局时演唱的《生命之光》则带有圣洁的色彩,赞扬人们内心光芒的力量。开始时旋律舒缓而优美,声音略低,到后面逐渐升调,最后达到高潮。
  浮士德与格雷琴:凡人的良善之心
  书中的浮士德原已垂垂老矣,在魔鬼帮助下恢复了青春,想要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而剧版的浮士德则是意气风发的华尔街金融从业者。如果以浮士德为中心人物,这部剧展现的就是一个原本善良的青年为了世俗利益抛弃了良心,最后悔悟获得重生的故事。中文版剧名为《摇滚浮士德》,但从剧中歌曲和表演来看,格雷琴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比浮士德更加深刻。浮士德更像是一个线索性的人物,串起了剧情。他在面对股市危机时,只会质问上天,“我做错什么?凭什么这样对我!”接受X-黑暗的契约亦是无奈之举。但接下来一步步堕落,从黑西装换上了略显浮夸的枣红色礼服,表明沉沦于纸醉金迷的生活。直到最后一刻,浮士德后悔自尽,才充分表现了自我意志。因此台上主要依靠X-黑暗和格雷琴的角色对浮士德的影响力度来推动剧情。   如果将X-光明与X-黑暗分别看成人性中的光明和黑暗而非神明,那么连格雷琴都可以视为浮士德内心良善的化身,就如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中的死神可以看成皇后的另一个人格一样。导演王婷婷在采访中提到,剧中格雷琴更像是原著里的海伦和格雷琴的结合体——比如人们在冒险时内心的担忧和犹豫。格雷琴用她的生命唤醒了浮士德,让他明白自己的选择会带来惨痛的代价。歌德的《浮士德》中格雷琴初次见到魔鬼化身的男性,就表现出了不信任和反感,后来宁死也不愿和浮士德及魔鬼一起逃走。在浮士德选择皈依天主时,格雷琴的灵魂又和其他天使一起从魔鬼手中拯救了浮士德。


  剧中一些细节可以表现格雷琴这个人物的寓意化特质,如X-黑暗对浮士德加以诱惑,并不是为了直接夺走浮士德本人,而是想要夺走其心中的良善化身——格雷琴。浮士德最重要的东西是格雷琴,而在接受契约后,他的良心发生了变质,连累格雷琴(浮士德良心的化身)也受到X-黑暗的侵蚀。浮士德堕落后,曾提到过去给他带来幸福的格雷琴已经“消失了”,这句话既可以指浮士德的爱意消失了,也可以指他彻底泯灭了最后一丝良心,呼应剧中的台词“人心终归经不起试探”。甚至连台词中所谓的“恶魔之子”都有一种象征意义。原著中格雷琴发疯是由于犯下杀子的罪行被投入监狱。韩国版格雷琴的歌词中曾提到“骨中之骨,肉中之肉,互为彼此的婴孩”,因此格雷琴提到的恶魔之子也可能是对堕入黑暗的浮士德的比喻。中文版特地设计了一幕——在格雷琴的肚子上放了一个红色的气球来寓意恶魔之子,也可以理解为格雷琴认为昔日爱人堕落成为披着人皮的恶魔,连累了自己怀的孩子成为被诅咒的孩子。而背景中响起的婴儿哭声也可以看成是格雷琴对未来的想象。因为整部剧都没有提到那个孩子的真正诞生。


  韩国版格雷琴的寓意化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首先是剧中反复出现“苹果树”和“神殿”的典故。开场浮士德称呼格雷琴为“我的另一个我”“生命的意义”“我的姐姐”和“我的新娘”。而格雷琴称呼他为“我的光,我的神殿”。又如在韩国版中,《守护天使》(Guardian Angel)一曲,格雷琴站在二楼,舞台对演员进行了定向打光,突出了她的白色衬衫,而忽略了五官部分的光照,将这个角色概念化。浮士德在善良和野心之间挣扎时仍然称格雷琴为“神殿,苹果树,镜子,他拥有的最美好的存在”。而在浮士德下定决心投向X-黑暗一方后,格雷琴开始发狂,她的唱词中提到“圣殿毁了,苹果树倒了,镜子中的形象扭曲了”,呼应之前歌词中的“你是我的圣殿,你是我的苹果树”,并在演唱时带着哭腔和急促的气息。而中文版将“苹果树”和“神殿”都删除了,只保留了苹果这一道具,并更改了“苹果”的象征意义。刘令飞在饰演X-黑暗时会在场上啃起苹果,并将其抛给浮士德。刘令飞在采访中提到,这里的苹果象征人心中的欲望,由X-黑暗传给了浮士德。这种演绎会让人联想到亚当和夏娃由于偷食禁果被赶出伊甸园的故事,让观众将浮士德的堕落与人类的早期堕落联系起来,而不会想到原版中的苹果象征着格雷琴。另外韩国版中格雷琴在奉劝浮士德时,对其唱起了圣经中的台词,演员也仿佛圣灵附体,表现了一种宗教似的狂热。在《疯癫格雷琴》(Mad Gretchen)一曲中,韩国版演员的唱法体现了丰富的情感变化,一开始是纤弱受惊的声调,随着背景音乐的音调上升,逐渐转为怒音。之后格雷琴通过高低音的切换表现她在疯癫和呼唤神明之间的挣扎,配合全场闪烁的红光,体现魔化的过程。中文版中格雷琴的饰演者徐丽东的唱法以高音部分見长,她也在采访中提到,这首歌给她的感觉就如同《变身怪医》中杰克医生发疯的一幕一样。她的肢体动作表现也很到位,但低音部分的表现力不及韩国版演员有层次,着力点更像是在“疯癫”而不是“挣扎”。
  中文版格雷琴的世俗人物特质更明显一些,由于删去了韩国版中的宗教典故,观众会倾向于认为浮士德最后的醒悟是出于对格雷琴的爱。那么出于戏剧动因的要求,剧中应突出两人的爱情,并增加浮士德与格雷琴之间的互动。但中文版存在一些剧情转折和铺垫问题。如浮士德在坠入黑暗后无视格雷琴的痛苦,一边嘲讽她住着豪宅戴着钻戒还不满意,一边称呼她为自己的软肋和负担,原本纯洁的爱情几乎荡然无存。他在逼死曾经的恩人时也非常无情,却在格雷琴快要被X-黑暗夺走时忽然醒悟,性格转变有些快,缺乏衔接。另外从徐丽东演绎的格雷琴看,全场都是一个性格非常坚强的角色,并没有表现出对浮士德的深厚感情,也很难想象浮士德之后为了爱情而甘愿自尽。

其他文献
2015年12月的一天,电视上正在播放诺贝尔颁奖典礼,屠呦呦上台宣读获奖感言,满口“宁波普通话”,立刻引起了吕薇的注意,那口音像极了自己的祖父,原来,这位奶奶辈的卓越科学家居然和自己是老乡!崇敬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自此,吕薇开始格外关注屠呦呦,有一天,她看到杨澜采访屠呦呦的视频,其中两个镜头让她难忘。一是杨澜问屠呦呦:“您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却还不是院士。”屠呦呦回答:“我要是总想着这些,就没时间做
期刊
多年前听到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中优美的“间奏曲”时,仿佛沐浴在圣洁的光辉中,心灵为之融化。而《丑角》中著名的咏叹调“穿上戏装”是因为哥哥常听,我便也十分熟悉了。但那种充满愤怒的情感爆发、寒气逼人的笑声以及悲痛近至哭泣声的结尾,于我只是困惑。音乐是歌剧的精髓,在无缘看到这两部歌剧并对故事毫无概念时,心灵虽或为音乐所感动或受到冲击,但感受并不深切。只有后来多次观看这两部歌剧、熟知了故事和音乐之后
期刊
疫情低风险地区对剧院等接待人数比例不再统一限制  In low-risk areas, theatre seating capacity no longer restricted by standardized limit  3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通知,疫情低风险地区,对剧院等演出场所、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接待消费者人数比例不再做统一限制,由各省(区、市)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疫情防控形势
期刊
歌剧指挥大师詹姆斯·莱文去世  Former star conductor James Levine is dead  据《纽约时报》3月18日报道,美国大都会剧院前任音乐总监詹姆斯·莱文已于3月9日在加利福尼亚棕榈泉的家中去世,终年77岁。莱文1943年生于美国辛辛那提,10岁就和辛辛那提交响乐团演出了门德尔松的《第二钢琴协奏曲》,12岁起莱文随鲁道夫·赛尔金和罗西娜·列文涅继续学习钢琴,之后进
期刊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曾经是一个尽人皆知的贫困地区。毛泽东曾言:中国革命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牦牛革命”;红军长征十万主力途经留驻地马尔康被称为红军长征的“北上驿站”,藏羌百姓曾筹集粮食两千多万斤、“高原之舟”牦牛等牲畜20余万头以及蔬菜肉类等等,他们甚至连种子都拿来支援红军,在最困苦的日子里,军民同吃草根树皮共度艰难岁月。这片红色沃土发生的“牦牛革命”可歌可泣,更让人们竞相传颂感佩不已。中共四川
期刊
但凡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总会相应涌现围绕主题的文艺作品,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献礼新作更是源源不断。2021年6月19日、20日在山东省东营市雪莲大剧院上演的《追光者》,又是一部冠以“红色”标签的原创音乐剧。男一号李耘生,是有真实姓名的雨花台1519位烈士之一。若非在特定时间段走上音乐剧舞台,笔者或许和很多观众一样并不熟悉了解他的英雄事迹。这位烈士出生于东营广饶大王镇,李耘生的艺术形象,最先重生复
期刊
1953年,音乐剧《美妙小镇》(Wonderful Town)在費城福雷斯特剧院(Forrest Theatre)试演之后,于百老汇进行首演。该剧由约瑟夫·A.菲尔兹(Joseph A. Fields)和杰罗姆·乔多罗夫(Jerome Chodorov)共同编剧,贝蒂·康姆顿(Betty Comden)和阿道夫·格林(Adolph Green)创作剧诗,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
期刊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之后,全球的艺术和文化产业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影响了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系统中的数百万就业者。来自行业资深人士格雷格·谢弗特、蒂芙尼·加文、Situation Interactive和Playbill共同开发的“百老汇内部社区项目”,旨在阐明艺术领域中无数角色背后的故事。  在这一项目系列中,会将聚光灯聚焦在你在舞台上可能看不到的面孔上,但这些面孔在制作和维持戏剧作品领域仍然至
期刊
小瓊:因为国际妇女节的缘故,3月份总是让我心情激动。上个月我们讨论了《军中女郎》的玛丽一角。这个月,我们来着重关注几部讲真人真事的歌剧作品。  小薇:我们要研究的是古代历史还是现代历史呢?我知道美国作曲家塞缪尔·巴伯所作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这部作品1966年9月16日在纽约林肯中心演出,曾作为大都会歌剧院的揭幕,因此不少人听说过它的名字,但不过今天已经很少上演了。  小琼:这部歌剧是在莎士
期刊
近日,由女高音桑德拉·拉德万诺夫斯基(Sondra Radvanovsky)主演的《阿依达》在巴黎引发热议——这部作品使得女高音在角色塑造上又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导演乐天·德·比尔(Lotte de Beer)也让这部作品焕发了新的生命。制作由米歇尔·马里奥蒂(Michele Mariotti)执棒巴黎国家歌剧院献演,在巴士底歌剧院舞台上的现场演出通过网络进行直播。  荷兰著名歌剧导演乐天·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