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故宫,两个故宫博物院
85年前,一块写着“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的牌匾悬挂在了紫禁城的神武门上。自此,一座守卫森严的明清皇宫成了百姓可以随便参观的开放之所,作为君主法统象征和仅供皇家观赏享用的珍贵文物,变为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在明清皇宫(紫禁城)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宫博物院,是紫禁城与皇宫珍藏的结合,并由此构筑了其无与伦比的价值其崇高地位。
故宫博物院在其创立之初,由于北洋军阀政府的内战,政府的不稳与变化以及经费的困难,经历了无数艰辛与挫折。至1929年,随着政局的稳定,故宫博物院各项业务工作全面开展,进入了难得的蓬勃发展时期。然而,抗日战争的到来,让刚刚有所发展的故宫博物院不得不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苦难历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东北,平津震动,华北告急。1933年初岁,时局不断恶化,为保障国家文物不因战火而遭受损失,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商议协定,选择精品文物转移到安全地方储藏,以为万全之计。2月5日夜,第一批南运文物2118箱从神武门广场起运。此后,19557箱文物陆续离开北平来到南京。守护国宝的故宫人也从此出发,随着国宝一路南迁、西迁、东迁及北归。然而1945年的抗战胜利,虽然结束了故宫文物的颠沛流离之苦,却又让其不得不面临分家之痛。1948年9月以后,国内政治军事形势急剧变化。平津被围,徐蚌紧急,南京岌岌可危。就在这个时候,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将部分文物迁台。同年11月10日,兼任故宫博物院理事长的翁文灏等,秘密商定选择故宫精品文物运往台湾,从12月至第二年2月,三批故宫文物被运抵台湾。自此,一个故宫有了两家故宫博物院,一家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家台北故宫博物院。两岸故宫从此开始了隔海相望之路。
60年后再聚首,两岸故宫的“破冰之旅”
时间转瞬,2008年,“两岸故宫”计划开始启动,并在2009年的春天,迎来两岸故宫分隔60年后的首次聚首。2月1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率团来到北京,这是1949年以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到大陆的首次正式访问。周院长曾说“北京故宫本身还是无与伦比、无可替代的一个杰作。从永乐十八年到清朝结束,它浓缩了明清500多年的历史,完整成仙了明清皇室的生活状态,包括皇室的建筑,皇室的起居,皇室的品味。这些建筑以及陈设,可以让人们获得历史、文化、社会等多元的知识”。这次周功鑫院长一行参观了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与清代皇帝政务、起居生活密切相关的养心殿、重华宫、漱芳斋等原状陈列,以及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研究所、文物库房等业务机构和设施。在参观故宫陈列时,周院长感慨地说,以前都是单个地看文物,现在能看到文物当时所处的整体情境,真的很有感触,收获很多j在这次访问期间,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在北京就双方合作问题达成8项共识:一、为具体落实双方合作机制,两院分别由李季常务副院长与冯明珠副院长负责,每年共同正式会商一次,并随时以视频等便捷的通讯方式讨论;二、双方以最大优惠相互提供影像资料用于出版等,推动事业发展,会后由相应部门进一步商洽细节;三、雍正展用借展方式进行,细节由双方相应部门协商;四、雍正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待三月回访时确认;五、对学术人员的互访建立长期机制,包括短期考察、接受基金支持、长期访问学者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培养年轻学者,从2010年开始执行。六、两院出版物互换由院图书馆之间直接交流;七、通过互联网实现展览等资讯共享,互通技术问题可具体商量;八、文化产品互设商品柜台,可在下一步细谈。这是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在北京聚会与合作,也为两岸文化交流翻开了新的一页。同年3月1日,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回访台北故宫。两岸分隔60年来两岸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首次正式互访,被媒体称为“文化破冰之旅”,成功实现了两岸文物界特别是展事活动时隔60年之后的首次合作。郑院长此次访问确定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出借藏品的方式参与10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雍正大展”,而这成为两岸故宫博物院联手策划展览的“第一步”。为了促成这次联办展览的顺利进行,两岸在敏感名称上互让一步,一方叫“北京故宫”,一方叫“台北故宫”,并对外以此互称对方,同时以“两岸故宫”的共同身份面对公众,两岸故宫期盼已久的合作之门由此顺利打开。10月5日至10日,郑欣淼院长再次率团以主办方身份赴台参与展览相关活动。北京故宫郑欣淼院长和台北故宫周功鑫院长以“两岸故宫”名义,一起为展览图册作序、开幕致词、摁下揭幕启动按钮、接受媒体访问……两岸故宫的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也乘联展之机在台北举行,与会学者约300人,两岸专家就书画、器物、档案等各方面观点和成果展开了充分交流。
其实早在1992年,两岸故宫博物院就有交流。原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和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张临生,合作主编了《国宝荟萃》一书,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两岸故宫最早的一次合作,并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国宝荟萃》,各精挑细选75件,共150件文物,是两岸故宫藏品万里挑一的艺术珍品中的珍品、国宝中的国宝,是49年以来第一次将原故宫藏品中最高级别文物最完整地向读者展示。这次合作后,从2000年起,两岸故宫陆续有人员的来往,业务上的交流。
重走南迁路,再续当年情
2010年,时值故宫博物院建院85周年、紫禁城肇建590周年之际,两岸故宫经过多次协商,决定重走当年文物南迁路,对当年沿岸线路文物迁移路线进行联合考察。“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考察活动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任北京领队,全程负责;郑欣淼院长和李季常务副院长分别参加南京至贵阳、西安至成都段的考察活动,成员包括了老中青三代的文物文献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院史研究专家、博物馆学研究专家等。台北故宫博物院则由朱惠良女士领队,成员包括教育展资处、登录保存处、器物处、书画处等部门的专家和摄影家,以及台南大学音像研究所的教授与学生。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和有关专家也参加了此次考察。这次两岸故宫联合组队重走文物南迁路,是继去年两院院长正式互访、北京故宫博物院37组(件)文物赴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清世宗文物大展”、两岸故宫在台北故宫举办首届学术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联合行动。
6月4日,两岸考察队30余位专家从北京出发,在15天的时间里,沿着北京一南京贵阳一安顺一宝鸡一汉中一成都重庆一乐山的考察线路,踏访了70多年前故宫文物一路南迁走过的四省一 市。虽然无法完全追寻当年文物南迁的足迹,更无法体验在炮火连天的环境下护卫文物艰难跋涉的巨大艰辛,但结合两岸故宫已有的关于南迁的档案和一路发现的重要南迁文物路段、文物存放地址及一些以前从没见过的珍贵文物史料,勾勒出当年文物南迁的大致情境,让这次考察成为一次精神之旅和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
李文儒副院长在考察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事隔70多年的重走路线,无论怎样设计都无法真正追踪当年的文物南迁足迹,此次考察活动主要是精神上的追寻、回应和对话。我们这次考察在具体路线的设计上,主要是综合考虑了一下几个标准,即考察地点是否是文物南迁过程中重要事件发生地、遗存物是否丰富、当事人是否健在、当地档案是否留存等因素,因此并不是完全复原当时的迁移路线……更难以复原的是,当年文物南迁是在日本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炮火和硝烟中,通过陆路、水路、火车、汽车、轮船历经千难万险而进行南迁、西迁与东归的,这种历史路线无论如何是难以重走的,我们只能在有限的考察和路途中用心灵去感受。考查方式主要是三种,一是考察事件发生地,对照档案记载,了解当时情形和现状,补充影像以及音、视频资料;二是走访当事人,还原部分历史事实,补充档案记载的不足;三是举行座谈会,共同探讨南迁历史,探讨和弘扬南迁精神。”
重走文物南迁路上有两位特殊成员,分别是北京的梁金生和台湾的庄灵。他们都出生在文物南迁路上,梁金生家族五代皆与故宫结缘,庄灵则是故宫博物院驻安顺办事处庄严先生之子。这是两岸故宫后人跨越60余载的首次重逢。跨越时空的阻隔,今天有幸重走文物南迁路的两岸故宫人又能在当年故宫人行走的路途上追忆、缅怀属于他们共同的光辉岁月,感受国家的、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的巨大凝聚力和号召力。
这次重走文物南迁路的活动是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发起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则提出了“温故知新”的主题。对于两岸故宫来说,温故是为了知新,是一种对共同历史的追寻,更是对共同未来的创造。自去年两岸故宫实现正式的合作交流以来,两岸故宫关系日益密切,合作交流的领域迅速扩大。
拭目以待,两岸故宫的互信合作之路
李文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颇有感慨地说,“这次两岸故宫重走文物南迁路,我相信是开拓而非终结,今后的故宫人还是要继续走下去”。两岸故宫要继续走下去的,不仅是文物南迁路,更是两岸故宫的合作交流之路。
尽管因为政治原因,两岸故宫有着长达数十年之久的隔绝,但故宫的历史并没有被割裂。故宫里的清宫旧藏不仅让两座故宫博物院闻名世界,更以相同的文化基因让二者共同承担传承、保护与发展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使命。故宫和故宫文物,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精髓,是承载两岸同胞共同文化记忆的精神圣地。
在故宫博物院成立85周年之际,两岸故宫共襄盛举。今年9月,为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85周年,北京故宫举办“明永乐宣德文物大展”和故宫学学术研讨会,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派团参加,出席开幕式和故宫学学术会议并做演讲。同时,在故宫举办的“故宫文物南迁史料展”,集中体现了两岸故宫人重走文物南迁路的考察成果,共展出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职工和社会各界友人所珍藏的近400份档案、文献、历史照片,以及10余件与文物南迁相关的文物与实物资料,再现了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南迁行动。11月,继去年在台北故宫举办的两岸故宫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后,在北京故宫将举办两岸故宫第二届学术研讨会。随着两岸故宫共同庆祝建院85周年举办的一系列活动,两岸故宫博物院的交流也正在向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迈进。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明年,我们计划举行的‘康熙展’,也是与北京故宫合作的项目。可以说,目前我们在专业上是毫无阻隔地交流,在音像晶、印刷品、资讯上都互通有无。他们也想从我们这里了解教育、文化创意产业上面的一些经验。”对文化根源的回溯、认同和呵护,正将两岸故宫密切相连。
今天,北京故宫的文物能够到台北故宫展出,但台北故宫的文物却不能到北京展出。现在两岸故宫正在积极努力,希望在互信的前提下通过更深入的交流,让大陆和台湾的民众都能享有同样的福祉。其实,自1987年台湾方面允许台胞到大陆探亲以来,民间关于两岸故宫联办展览的呼声很高。在经过32年的努力后,在文化交流大趋势下,2009年终于通过第三方实现了两岸故宫的联合办展,雍正大展的成功举办充分显示了两岸人民的智慧。对于台北故宫文物能否来大陆展出问题,台北故宫副院长冯明珠也曾表示:靠双方的智慧,总会有“适当的时机”解决。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曾借用《易经》来描述两岸故宫的合作前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十三卦为“同人”,是指同心同德;它的上卦是“否卦”,意为闭塞不通;“同人”的下卦是“大有”,是人多、富有、大有收获的意思。“现在,两岸故宫的交流已经克服闭塞不通的‘否卦’阶段,达到了‘同人’的同心同德阶段,下一步就是‘大有’了,我对未来两岸故宫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两岸交流是大势所趋,虽然两岸故宫互办展览现在还面临许多难题,但正如郑欣淼院长所言,“凭着合作的诚意和努力,凭着中华民族儿女的智慧,台北故宫的文物迟早会来北京聚首,最终实现互来互往……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85年前,一块写着“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的牌匾悬挂在了紫禁城的神武门上。自此,一座守卫森严的明清皇宫成了百姓可以随便参观的开放之所,作为君主法统象征和仅供皇家观赏享用的珍贵文物,变为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在明清皇宫(紫禁城)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宫博物院,是紫禁城与皇宫珍藏的结合,并由此构筑了其无与伦比的价值其崇高地位。
故宫博物院在其创立之初,由于北洋军阀政府的内战,政府的不稳与变化以及经费的困难,经历了无数艰辛与挫折。至1929年,随着政局的稳定,故宫博物院各项业务工作全面开展,进入了难得的蓬勃发展时期。然而,抗日战争的到来,让刚刚有所发展的故宫博物院不得不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苦难历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东北,平津震动,华北告急。1933年初岁,时局不断恶化,为保障国家文物不因战火而遭受损失,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商议协定,选择精品文物转移到安全地方储藏,以为万全之计。2月5日夜,第一批南运文物2118箱从神武门广场起运。此后,19557箱文物陆续离开北平来到南京。守护国宝的故宫人也从此出发,随着国宝一路南迁、西迁、东迁及北归。然而1945年的抗战胜利,虽然结束了故宫文物的颠沛流离之苦,却又让其不得不面临分家之痛。1948年9月以后,国内政治军事形势急剧变化。平津被围,徐蚌紧急,南京岌岌可危。就在这个时候,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将部分文物迁台。同年11月10日,兼任故宫博物院理事长的翁文灏等,秘密商定选择故宫精品文物运往台湾,从12月至第二年2月,三批故宫文物被运抵台湾。自此,一个故宫有了两家故宫博物院,一家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家台北故宫博物院。两岸故宫从此开始了隔海相望之路。
60年后再聚首,两岸故宫的“破冰之旅”
时间转瞬,2008年,“两岸故宫”计划开始启动,并在2009年的春天,迎来两岸故宫分隔60年后的首次聚首。2月1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率团来到北京,这是1949年以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到大陆的首次正式访问。周院长曾说“北京故宫本身还是无与伦比、无可替代的一个杰作。从永乐十八年到清朝结束,它浓缩了明清500多年的历史,完整成仙了明清皇室的生活状态,包括皇室的建筑,皇室的起居,皇室的品味。这些建筑以及陈设,可以让人们获得历史、文化、社会等多元的知识”。这次周功鑫院长一行参观了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与清代皇帝政务、起居生活密切相关的养心殿、重华宫、漱芳斋等原状陈列,以及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研究所、文物库房等业务机构和设施。在参观故宫陈列时,周院长感慨地说,以前都是单个地看文物,现在能看到文物当时所处的整体情境,真的很有感触,收获很多j在这次访问期间,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在北京就双方合作问题达成8项共识:一、为具体落实双方合作机制,两院分别由李季常务副院长与冯明珠副院长负责,每年共同正式会商一次,并随时以视频等便捷的通讯方式讨论;二、双方以最大优惠相互提供影像资料用于出版等,推动事业发展,会后由相应部门进一步商洽细节;三、雍正展用借展方式进行,细节由双方相应部门协商;四、雍正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待三月回访时确认;五、对学术人员的互访建立长期机制,包括短期考察、接受基金支持、长期访问学者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培养年轻学者,从2010年开始执行。六、两院出版物互换由院图书馆之间直接交流;七、通过互联网实现展览等资讯共享,互通技术问题可具体商量;八、文化产品互设商品柜台,可在下一步细谈。这是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在北京聚会与合作,也为两岸文化交流翻开了新的一页。同年3月1日,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回访台北故宫。两岸分隔60年来两岸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首次正式互访,被媒体称为“文化破冰之旅”,成功实现了两岸文物界特别是展事活动时隔60年之后的首次合作。郑院长此次访问确定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出借藏品的方式参与10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雍正大展”,而这成为两岸故宫博物院联手策划展览的“第一步”。为了促成这次联办展览的顺利进行,两岸在敏感名称上互让一步,一方叫“北京故宫”,一方叫“台北故宫”,并对外以此互称对方,同时以“两岸故宫”的共同身份面对公众,两岸故宫期盼已久的合作之门由此顺利打开。10月5日至10日,郑欣淼院长再次率团以主办方身份赴台参与展览相关活动。北京故宫郑欣淼院长和台北故宫周功鑫院长以“两岸故宫”名义,一起为展览图册作序、开幕致词、摁下揭幕启动按钮、接受媒体访问……两岸故宫的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也乘联展之机在台北举行,与会学者约300人,两岸专家就书画、器物、档案等各方面观点和成果展开了充分交流。
其实早在1992年,两岸故宫博物院就有交流。原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和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张临生,合作主编了《国宝荟萃》一书,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两岸故宫最早的一次合作,并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国宝荟萃》,各精挑细选75件,共150件文物,是两岸故宫藏品万里挑一的艺术珍品中的珍品、国宝中的国宝,是49年以来第一次将原故宫藏品中最高级别文物最完整地向读者展示。这次合作后,从2000年起,两岸故宫陆续有人员的来往,业务上的交流。
重走南迁路,再续当年情
2010年,时值故宫博物院建院85周年、紫禁城肇建590周年之际,两岸故宫经过多次协商,决定重走当年文物南迁路,对当年沿岸线路文物迁移路线进行联合考察。“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考察活动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任北京领队,全程负责;郑欣淼院长和李季常务副院长分别参加南京至贵阳、西安至成都段的考察活动,成员包括了老中青三代的文物文献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院史研究专家、博物馆学研究专家等。台北故宫博物院则由朱惠良女士领队,成员包括教育展资处、登录保存处、器物处、书画处等部门的专家和摄影家,以及台南大学音像研究所的教授与学生。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和有关专家也参加了此次考察。这次两岸故宫联合组队重走文物南迁路,是继去年两院院长正式互访、北京故宫博物院37组(件)文物赴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清世宗文物大展”、两岸故宫在台北故宫举办首届学术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联合行动。
6月4日,两岸考察队30余位专家从北京出发,在15天的时间里,沿着北京一南京贵阳一安顺一宝鸡一汉中一成都重庆一乐山的考察线路,踏访了70多年前故宫文物一路南迁走过的四省一 市。虽然无法完全追寻当年文物南迁的足迹,更无法体验在炮火连天的环境下护卫文物艰难跋涉的巨大艰辛,但结合两岸故宫已有的关于南迁的档案和一路发现的重要南迁文物路段、文物存放地址及一些以前从没见过的珍贵文物史料,勾勒出当年文物南迁的大致情境,让这次考察成为一次精神之旅和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
李文儒副院长在考察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事隔70多年的重走路线,无论怎样设计都无法真正追踪当年的文物南迁足迹,此次考察活动主要是精神上的追寻、回应和对话。我们这次考察在具体路线的设计上,主要是综合考虑了一下几个标准,即考察地点是否是文物南迁过程中重要事件发生地、遗存物是否丰富、当事人是否健在、当地档案是否留存等因素,因此并不是完全复原当时的迁移路线……更难以复原的是,当年文物南迁是在日本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炮火和硝烟中,通过陆路、水路、火车、汽车、轮船历经千难万险而进行南迁、西迁与东归的,这种历史路线无论如何是难以重走的,我们只能在有限的考察和路途中用心灵去感受。考查方式主要是三种,一是考察事件发生地,对照档案记载,了解当时情形和现状,补充影像以及音、视频资料;二是走访当事人,还原部分历史事实,补充档案记载的不足;三是举行座谈会,共同探讨南迁历史,探讨和弘扬南迁精神。”
重走文物南迁路上有两位特殊成员,分别是北京的梁金生和台湾的庄灵。他们都出生在文物南迁路上,梁金生家族五代皆与故宫结缘,庄灵则是故宫博物院驻安顺办事处庄严先生之子。这是两岸故宫后人跨越60余载的首次重逢。跨越时空的阻隔,今天有幸重走文物南迁路的两岸故宫人又能在当年故宫人行走的路途上追忆、缅怀属于他们共同的光辉岁月,感受国家的、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的巨大凝聚力和号召力。
这次重走文物南迁路的活动是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发起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则提出了“温故知新”的主题。对于两岸故宫来说,温故是为了知新,是一种对共同历史的追寻,更是对共同未来的创造。自去年两岸故宫实现正式的合作交流以来,两岸故宫关系日益密切,合作交流的领域迅速扩大。
拭目以待,两岸故宫的互信合作之路
李文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颇有感慨地说,“这次两岸故宫重走文物南迁路,我相信是开拓而非终结,今后的故宫人还是要继续走下去”。两岸故宫要继续走下去的,不仅是文物南迁路,更是两岸故宫的合作交流之路。
尽管因为政治原因,两岸故宫有着长达数十年之久的隔绝,但故宫的历史并没有被割裂。故宫里的清宫旧藏不仅让两座故宫博物院闻名世界,更以相同的文化基因让二者共同承担传承、保护与发展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使命。故宫和故宫文物,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精髓,是承载两岸同胞共同文化记忆的精神圣地。
在故宫博物院成立85周年之际,两岸故宫共襄盛举。今年9月,为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85周年,北京故宫举办“明永乐宣德文物大展”和故宫学学术研讨会,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派团参加,出席开幕式和故宫学学术会议并做演讲。同时,在故宫举办的“故宫文物南迁史料展”,集中体现了两岸故宫人重走文物南迁路的考察成果,共展出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职工和社会各界友人所珍藏的近400份档案、文献、历史照片,以及10余件与文物南迁相关的文物与实物资料,再现了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南迁行动。11月,继去年在台北故宫举办的两岸故宫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后,在北京故宫将举办两岸故宫第二届学术研讨会。随着两岸故宫共同庆祝建院85周年举办的一系列活动,两岸故宫博物院的交流也正在向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迈进。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明年,我们计划举行的‘康熙展’,也是与北京故宫合作的项目。可以说,目前我们在专业上是毫无阻隔地交流,在音像晶、印刷品、资讯上都互通有无。他们也想从我们这里了解教育、文化创意产业上面的一些经验。”对文化根源的回溯、认同和呵护,正将两岸故宫密切相连。
今天,北京故宫的文物能够到台北故宫展出,但台北故宫的文物却不能到北京展出。现在两岸故宫正在积极努力,希望在互信的前提下通过更深入的交流,让大陆和台湾的民众都能享有同样的福祉。其实,自1987年台湾方面允许台胞到大陆探亲以来,民间关于两岸故宫联办展览的呼声很高。在经过32年的努力后,在文化交流大趋势下,2009年终于通过第三方实现了两岸故宫的联合办展,雍正大展的成功举办充分显示了两岸人民的智慧。对于台北故宫文物能否来大陆展出问题,台北故宫副院长冯明珠也曾表示:靠双方的智慧,总会有“适当的时机”解决。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曾借用《易经》来描述两岸故宫的合作前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十三卦为“同人”,是指同心同德;它的上卦是“否卦”,意为闭塞不通;“同人”的下卦是“大有”,是人多、富有、大有收获的意思。“现在,两岸故宫的交流已经克服闭塞不通的‘否卦’阶段,达到了‘同人’的同心同德阶段,下一步就是‘大有’了,我对未来两岸故宫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两岸交流是大势所趋,虽然两岸故宫互办展览现在还面临许多难题,但正如郑欣淼院长所言,“凭着合作的诚意和努力,凭着中华民族儿女的智慧,台北故宫的文物迟早会来北京聚首,最终实现互来互往……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