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得见的故宫 看不见的故宫
“在中国历代宫殿中,只有明清皇宫紫禁城在总体布局上最接近左祖右社、前 朝后市、五门三朝等儒家的理想和封建礼制……我们代国家管理文化遗产,管理先 人留下的这么多珍贵的东西一我们是要有这个责任感的,这是对国家、对民族负责 任的表现”,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如是说。从本世纪初开始,以郑欣淼为首的故 宫人与海内外关注故宫的专家学者们,以百年不遇的故宫大修和文物清查为契机, 开展了轮振奋人心的保护故宫文化遗产、传承学术传统、弘扬推广故宫学的集体 行动。以“自觉的文化承担”为使命,以面向公民大众的高姿态,从而引发了公众 对故宫从新视角的关注。关注看得见的宏伟建筑群和珍稀文物,也关注看不见的明 清宫廷历史、五百年的故宫文化传承……
故宫是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宫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代先后有14位皇帝在这里生活和执政。明末农民军李白成建立大顺政权,也在武英殿举行“登基”典礼。清王朝入关后,继续使用明代宫城,10位皇帝先后在这里管理天下,直至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皇帝在辛亥革命的打击下被迫宣布退位。492年间,这里是古代中国最后阶段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数不清的历史人物在这里活动、历史大事在这里发生。
宫城建筑首先要满足封建王朝和皇帝家庭的使用需要。永乐时期确立了宫城的基本格局,即防御、外朝、内廷、服务机构四大部分的位置。防御体系大约占地31公顷,由护城河、城墙和城门组成。护城河宽52米;城墙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巍峨的午门和四个精致的角楼是防御体系的标志。外朝是举行重大典礼和以皇帝为主角的政务活动场所,占地约28公顷,建筑分中、东、西三路。中路包括故宫中轴线南段的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明初叫做奉天门、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四十一年改称皇极门、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中路两侧偏南,东有文华殿院落,西有武英殿院落。内廷在外朝之北,占地约41公顷。既要安排皇帝日常办公、祭祖,也要满足皇帝家庭众多成员居住、学习、娱乐、宗教信仰等等需求。内廷建筑基本单元是院落,大大小小的院落用4条街分作中、东、西、外东、外西共5路中路延续外朝中轴线,在保和殿北用一个东西横长的广场把外朝与内廷分开。内廷大门是乾清门,中路建筑依次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最后是御花园。东西两路分别是妃嫔居所东六宫、西六宫和皇子居所乾东五所、乾西五所。东宫南端安排奉先殿,西宫南端建造养心殿。外东路和外西路的建筑明清两代都发生过不少重大改变,清代乾隆朝以后外东路是太上皇宫殿——宁寿宫;外西路是皇太后宫殿——慈宁宫、寿康宫和寿安宫。服务机构基本沿城墙内侧北、东、西三个狭长地带分布。故宫建筑满足了这些复杂的功能,建筑布局有条不紊。
故宫建筑规划布局的特点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总体布局突出了中轴线,所有最重要建筑都建设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上的建筑也有主次之分,建筑体量前三殿大于后三官,前三殿中太和殿最大,它也是北京城中最为高大的建筑,是宫城中心。其他区域也并非处于简单从属地位,每一区域的建筑也各有主次。
故宫建筑调动一切艺术手段,用建筑的主次表现封建等级制度,突出皇权至高无上的主题。在屋顶的形式上,重檐庑殿黄琉璃瓦是最高等级;在屋角装饰构件上,小兽数量多则等级高。在建筑彩画的纹饰和色彩上,以龙为主要纹饰和大量用黄金的等级高;在建筑体量上,间数多的等级高;在台基方面,用须弥座形式加栏杆的等级高。所以故宫中最高等级的建筑最辉煌壮丽。
故宫建筑达到了建筑个体丰富的装饰与建筑整体外观高度和谐的审美效果。琉璃瓦的屋面,红色的屋身,白色的台基和灰色的地面,构成故宫建筑色彩的基调。而遍布宫城的石雕、屋檐下绚丽的建筑彩画和红墙上随处可见的琉璃门、琉璃影壁和其他琉璃构件,构成了故宫建筑高超的装饰艺术。故宫建筑的内装修是表现建筑等级和个性、满足使用需要的手段,使用了多种珍贵的材料,引入了雕刻、绘画、镶嵌等丰富的手工艺技术,是中国古代室内空间艺术的代表作。故宫建筑装饰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峰,是传统工艺美术与技术的结晶,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故宫建筑是古代中国遗留的珍贵文化遗产,清王朝被推翻以后,首先得到知识界珍视;在他们的推动下,1913年12月30日,民国政府决定筹办古物陈列所,故宫外朝逐渐对社会公众开放。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故宫的内廷部分从此开放。
1948年3月1日,古物陈列所正式并入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承担起完整保护故宫的任务。故宫现存古建筑的面积16万平方米,分散在占地70余万平方米的宫城内。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以宫廷旧藏和宫廷遗物为核心,新中国60余年来更丰富了收藏,现在已达150万件(套)。如何向公众展示是故宫博物院自成立就不断探索的大课题。
首先要解决向中外观众展览什么的问题。故宫博物院认为,完整的宫城格局、宏伟的建筑和故宫文物藏品是故宫博物院最重要的实物展示内容;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应该是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的结合,在展示古代中国文物的同时,也通过两类文物所组成的生动历史环境,展示宫廷典章制度、宫廷生活习俗和宫廷文化。由于在抗日战争时期,故宫博物院文物进行了大规模迁徙保护,宫殿厅堂室内原有陈设甚至装修很多已经脱离了原来的位置。要经过历史文献和馆藏文物的对比研究,找到一座殿堂内应有的陈设品及其原位置,才能复原一定历史时期的宫廷原状进行展示。我们将这类展览称为原状陈列,这是故宫博物院最重要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展览。另一类展览我们称为原状式陈列。就是按原状陈列的思路,在仍然具有古建筑原格局、原装修的院落殿堂内,增加更多的文物藏品展示。让观众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更系统地欣赏文物。第三类展览是专题文物陈列,有些作为原状陈列的补充,也有普通的历代文物艺术品陈列。
其次要研究故宫哪一幢建筑中适合安排哪一类展览。故宫博物院认为,应该使展览的位置布局尽可能适应故宫的历史环境和院落、宫殿的特点以及目前保存的状况。我们从文物价值、所处位置、历史功能等方面对故宫建筑进行了评估,分为四类:与明清政治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历史人物、宫廷生活密切相关、建筑位置和级别重要、建筑形制和内外装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建筑类型具有独特性的建筑评为一类。与明清典章制度、宫廷生活有关,与一类建筑构成完整格局或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筑评为二类。明清宫廷中不具备独特性的附属服务性用房,建筑级别低下、内部装修陈设无存的建筑评为三类。1911年以后至故宫博物院初创时期添建和改建的近代建筑,与古建筑环境不抵牾或有一定纪念意义的建筑评为四类。初步划定,一类建筑占故宫文物建筑的56.3%,二类占27.8%,这两类共约84%的文物建筑主要用于开放展示。其中,一类建筑中尽可能进行原状和原状式陈列,如三大殿、后三宫、宁寿宫和西六宫。二类建筑中可以进行文物陈列。如在太和门前左右的朝房,明代有较重要的用途,清代主要是库房,室内没有特殊装修与陈设。目前陈列了清代皇帝的卤簿仪仗,来烘托太和门、太和殿在重大活动中的地位。在一类建筑中也有安排文物陈列的,如午门。它是紫禁城的正门,有重要的礼制意义,建筑型制独特;午门正楼内保存有清代早期彩画,具有高度的文物价值。但是从1918年起,午门城楼及两翼亭楼已经辟为陈列室,午门上各建筑的内装修和陈设今日已经难以修复,因此延续其展室功能是恰当的。而第三、第四两类建筑就不适合公开开放,大部分在妥善保护后,辟为文物库房、故宫博物院的办公管理用房和其他服务型用房。故宫还有一批文物价值特别高、但是十分脆弱、需要非常谨慎加以保护的建筑,采取了严格限制下的开放方式。如西路的藏传佛教建筑雨花阁。这是一个外观三层、内部四层的楼阁。在狭窄的空间内,每一层都摆满了佛像和其他极其珍贵的文物;尤其难得的是这些文物还保持着原来的位置未被扰动。这种“原状佛堂”在故宫一般只对专家预约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