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西方文化的扩张和渗透,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我国校园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现,面临着“文化认同”、宗教文化蔓延、信息交流网络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等诸多冲击与挑战。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极其深远的价值。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观念之本,构建文化安全预警机制这一关键环节,充实“六结合”文化安全的教育内容,构筑文化安全机制,为校园和谐安全秩序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文化安全;校园和谐;构建
学生如同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美好的希望,是未来的新期待。学校承担着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在为学生提供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我们要从重视学生文化安全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快乐成材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
1 文化安全的内涵及其意义
文化作为内涵极其宽泛和复杂的概念,在不同语境下往往对其进行不同的阐释。国家文化安全语境中的“文化”是指与不同民族、国家和制度相对应的“个性文化”,总体上可分为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两个层次。所谓文化安全,也是一个与文化扩张与文化霸权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一个主权国家使本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受干涉,文化精神生活层面不受外来文化的干扰、控制或同化,保护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独立自主性,从而使本国的文化利益不受威胁与侵犯的能力与状态,其核心是意识形态与民族文化的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作为知识和信息高度密集的学校,已经成为理论研究、思想传播、科技发展和人才培育的文化高地,自然也是发达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侵袭的重要方面,不可避免会受到冲击和挑战,校园文化安全就成为日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我国校园文化安全呈现的问题及成因
2.1 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推崇,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渗透,从根本上动摇中国未来的价值追求和信仰基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西方取得文化主导权的消费主义文化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扩张和渗透日益显现。他们抓住学生追求时髦和具有较强猎奇心理,使得在商品消费中极易产生文化的认同,对商品中附着的消费文化表现出最大的接受度。例如,麦当劳、肯德基、好莱坞影片等文化产品成为文化特别是意识形态渗透最隐蔽、最有效的载体,早已超出其表面价值,这些文化甚至已经向思想意识、价值观等层面蔓延,也就是要消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文化意识,导致自由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最终必将从根本上动摇我国未来事业的价值追求和信仰基础。
2.2 西方对大众传媒的垄断冲击着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传统道德标准
在互联网上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发达国家,借助网络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其资产阶级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及道德观念。由于学生本身知识结构不完善、社会经验不丰富、认识问题不全面的特点,非常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冲击,表现为对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同困难。久而久之,不可避免地就会造成削弱和淡化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混淆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形态界限。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将随之遭破坏,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也将受到严重冲击,由此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并产生信仰危机。
2.3 激烈的人才竞争与掠夺造成我国高等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产力,是第一资源。也正因如此,世界各国争夺高端人才的竞争才日益激烈。同时由于人才竞争的“国际化”和“零距离”,高层次人才外流情况增多,涉及国家机密岗位、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出现流失将发生国家人才安全问题。国家人才安全作为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在21世纪必将成为各国提高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2.4 文化安全意识淡薄,民族文化传承脆弱
长期以来,国人的思维定式为经济是基础,文化是只是搭台子跑龙套,现实中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足以说明了文化的地位。在这种意识主导下,我们对文化安全的研究和警惕性不足,更谈不上形成系统的文化安全战略和预警机制。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依托其经济、科技优势,掌握文化交流中的主控权,这必然对我国文化发展构成各种显性和潜在的风险。给国人尤其是处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键时期的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这突出体现在一部分人特别是青年人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及信念淡化,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弱化及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等方面。改革开放取得丰硕经济成果的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在不断遗失。中国的饮食、服饰、节日、礼仪等在很大程度上已被“以夷变夏”:国人开始爱吃麦当劳、肯德基等垃圾食品;喜欢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愿意按西式礼仪操办婚丧嫁娶聘;连母语都没学好的儿童在幼儿园却在用大量时间学习英语。2012年11月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汉语呀汉语,我为你担忧》一文中,作者指出,《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的第六版,收录了NBA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国人中有不少人呼吁:要及时制止英语侵入汉语,保证汉语的安全,保证中华文化的安全!
2.5 腐朽文化泛起,文化分裂势力犹存
封建迷信邪教等腐朽文化死灰复燃,黄色文化也乘虚而入,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威胁着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民众的安全。同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进入政治生活,滋生腐败,权钱交易等不良社会现象,这些都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相去甚远。近年来我国存在分裂势力的威胁(“台独势力”、“疆独势力”和“藏独势力”) ,西方社会依托文化交流这一载体,还吸收我国在校学生参与宗教活动,进行宗教渗透等;借以外籍教师、留学生的名义等在学校布教,培育信徒进行狭隘的民族主义甚至搞邪教宣传,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无益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甚至被引入迷信、邪教而无法自拔,不利于校园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 3 校园文化安全模式的构建和举措
由于文化安全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隐蔽性的特点,以及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学校的文化渗透和我国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普遍薄弱的现实,校园文化安全已成为影响学校稳定、国家未来安全的重要方面。如何防患于未然,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及对学生进行文化安全意识教育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政治任务和时代使命。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3.1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是建设校园文化安全的根本
作为意识形态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它是新时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样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办学观念集中表征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着这个观念来进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工程,是根本之所在。
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相互交织,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存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学校一定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校园文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教育师生,使其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首先要确立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旋律与主阵地意识,强化社会主义主流舆论的引导力和向心力。校园新闻媒介要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针对学校阶段性任务和现实需要广泛宣传党的各项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师生情意,引导社会热点,搞好舆论监督,形成正面舆论强势,不断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其次,遵循 “三贴近”原则,对学生加强价值观教育。学校应以先进性为前提,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原则贴近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不同层次的师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尊重差异,创新宣传方式,努力回答好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从而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才能深入师生,校园文化安全才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2 建立文化安全预警机制是建设校园文化安全的关键
一切文化安全建设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预警的基础上,没有预警机制,文化安全建设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构筑校园文化安全的预警与防范机制,关键是学校应依托校宣传部、校团委等平台,实施行政、法律和道德等文化安全管理手段,采取定期普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危及校园文化安全的可能性因素和力量,特别是对西方文化产品进入校园的管理、鉴别,应当及时准确地做出预警反馈,形成一个多层面的校园文化安全保障体系。从而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抗干扰能力与鉴别能力,并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安全观,确保校园的文化安全与稳定。
3.3 充实“六结合”文化安全教育内容是建设校园文化安全的重要实践途径
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工作既体现教育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我们要依据师生实际,科学分析,积极做好“六结合”,即实现学生文化安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德育、师生的自我觉悟、校外实践、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要结合起来。第一,学校应建造具有特定文化意蕴的校园标志物,比如通过专项基金在图书馆或其他公共场所展示具有一定文化安全教育内容的典籍或书刊来强化师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借此警示师生维护校园和国家文化安全,弘扬大家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爱校、爱国意识。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将文化安全渗透到相应教学内容中,教育学生运用辩证的思维模式客观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文化继承与创新等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文化安全观,真正使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对学生实施文化安全教育的主阵地。第三,“自我觉悟”是指师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文化安全重要性的前提下,自觉遵从、强化和传递的这种知行统一的过程。唯有师生真正觉悟且身体力行,师生的文化安全意识才能得以牢固确立。第四,校外实践是校内文化安全教育的拓展,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既是对所接受的校内教育再深化,又是扩大校内教育影响的重要途径。比如,组织学生深入文化宣传管理部门参观考察和实习,其目的是要加深学生对国家文化安全重要性的再认识,到广大农村、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宣传国家文化安全相关知识,其初衷是使文化安全意识得到广泛普及的同时,也使学生本人在实践活动中再次受到教育。第五,相关部门要在全社会营造文化安全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借助影视、报刊和网络等各种媒介报道相关文化安全的讯息,引起由高知阶层到普通民众都对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广泛的关注和认识,从而整个社会的文化安全意识的形成势必对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工作会起到促进作用。第六,学校是网络人群最密集的场所,消极的网络文化内容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学校要建设一支网络文化视域下高素质、复合型的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在网络世界中唱响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增强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在加强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要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筑校园网络防卫系统,加强对局域网和免费个人主页链接的审核,真正建立起校园网络文化的安全阀。
4 结语
国运昌,则文化盛;文化兴,则国力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重要前提,维护学校的文化安全,就是要维护青年学生的生存权利。正是基于此,我们才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观念之本,构建文化安全预警机制这一关键环节,充实“六结合”文化安全的教育内容,建构安全屏障,抵御腐朽文化、反社会主义文化的侵蚀和渗透,为校园和谐安全秩序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考www.zclw.net
〔2〕胡锦涛.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N〕.人民日报,2003-12-19(1).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7(2).
〔4〕严兴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价值—从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26.
〔5〕刘文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 强化学生文化安全意识〔J〕.理论界,2008(6):260-261.
〔6〕蔺玄晋,陶劲松.当代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浅析〔J〕.当代经济,2007(1下):57.
〔7〕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9.
〔9〕于东江等.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15.
〔10〕姚冰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光明日报,2007-04-10.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体会.http://lunwen.cnkjz.com.html2011-11-22.
〔12〕隋成竹.高校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5.
〔13〕邵文婷等.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03-15.
〔14〕程彦武.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魂〔J〕.新长征.2012-01-01.
(责任编辑:李宏斌)
【关键词】文化安全;校园和谐;构建
学生如同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美好的希望,是未来的新期待。学校承担着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在为学生提供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我们要从重视学生文化安全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快乐成材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
1 文化安全的内涵及其意义
文化作为内涵极其宽泛和复杂的概念,在不同语境下往往对其进行不同的阐释。国家文化安全语境中的“文化”是指与不同民族、国家和制度相对应的“个性文化”,总体上可分为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两个层次。所谓文化安全,也是一个与文化扩张与文化霸权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一个主权国家使本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受干涉,文化精神生活层面不受外来文化的干扰、控制或同化,保护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独立自主性,从而使本国的文化利益不受威胁与侵犯的能力与状态,其核心是意识形态与民族文化的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作为知识和信息高度密集的学校,已经成为理论研究、思想传播、科技发展和人才培育的文化高地,自然也是发达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侵袭的重要方面,不可避免会受到冲击和挑战,校园文化安全就成为日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我国校园文化安全呈现的问题及成因
2.1 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推崇,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渗透,从根本上动摇中国未来的价值追求和信仰基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西方取得文化主导权的消费主义文化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扩张和渗透日益显现。他们抓住学生追求时髦和具有较强猎奇心理,使得在商品消费中极易产生文化的认同,对商品中附着的消费文化表现出最大的接受度。例如,麦当劳、肯德基、好莱坞影片等文化产品成为文化特别是意识形态渗透最隐蔽、最有效的载体,早已超出其表面价值,这些文化甚至已经向思想意识、价值观等层面蔓延,也就是要消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文化意识,导致自由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最终必将从根本上动摇我国未来事业的价值追求和信仰基础。
2.2 西方对大众传媒的垄断冲击着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传统道德标准
在互联网上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发达国家,借助网络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其资产阶级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及道德观念。由于学生本身知识结构不完善、社会经验不丰富、认识问题不全面的特点,非常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冲击,表现为对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同困难。久而久之,不可避免地就会造成削弱和淡化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混淆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形态界限。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将随之遭破坏,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也将受到严重冲击,由此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并产生信仰危机。
2.3 激烈的人才竞争与掠夺造成我国高等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产力,是第一资源。也正因如此,世界各国争夺高端人才的竞争才日益激烈。同时由于人才竞争的“国际化”和“零距离”,高层次人才外流情况增多,涉及国家机密岗位、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出现流失将发生国家人才安全问题。国家人才安全作为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在21世纪必将成为各国提高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2.4 文化安全意识淡薄,民族文化传承脆弱
长期以来,国人的思维定式为经济是基础,文化是只是搭台子跑龙套,现实中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足以说明了文化的地位。在这种意识主导下,我们对文化安全的研究和警惕性不足,更谈不上形成系统的文化安全战略和预警机制。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依托其经济、科技优势,掌握文化交流中的主控权,这必然对我国文化发展构成各种显性和潜在的风险。给国人尤其是处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键时期的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这突出体现在一部分人特别是青年人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及信念淡化,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弱化及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等方面。改革开放取得丰硕经济成果的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在不断遗失。中国的饮食、服饰、节日、礼仪等在很大程度上已被“以夷变夏”:国人开始爱吃麦当劳、肯德基等垃圾食品;喜欢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愿意按西式礼仪操办婚丧嫁娶聘;连母语都没学好的儿童在幼儿园却在用大量时间学习英语。2012年11月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汉语呀汉语,我为你担忧》一文中,作者指出,《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的第六版,收录了NBA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国人中有不少人呼吁:要及时制止英语侵入汉语,保证汉语的安全,保证中华文化的安全!
2.5 腐朽文化泛起,文化分裂势力犹存
封建迷信邪教等腐朽文化死灰复燃,黄色文化也乘虚而入,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威胁着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民众的安全。同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进入政治生活,滋生腐败,权钱交易等不良社会现象,这些都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相去甚远。近年来我国存在分裂势力的威胁(“台独势力”、“疆独势力”和“藏独势力”) ,西方社会依托文化交流这一载体,还吸收我国在校学生参与宗教活动,进行宗教渗透等;借以外籍教师、留学生的名义等在学校布教,培育信徒进行狭隘的民族主义甚至搞邪教宣传,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无益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甚至被引入迷信、邪教而无法自拔,不利于校园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 3 校园文化安全模式的构建和举措
由于文化安全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隐蔽性的特点,以及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学校的文化渗透和我国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普遍薄弱的现实,校园文化安全已成为影响学校稳定、国家未来安全的重要方面。如何防患于未然,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及对学生进行文化安全意识教育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政治任务和时代使命。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3.1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是建设校园文化安全的根本
作为意识形态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它是新时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样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办学观念集中表征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着这个观念来进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工程,是根本之所在。
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相互交织,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存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学校一定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校园文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教育师生,使其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首先要确立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旋律与主阵地意识,强化社会主义主流舆论的引导力和向心力。校园新闻媒介要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针对学校阶段性任务和现实需要广泛宣传党的各项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师生情意,引导社会热点,搞好舆论监督,形成正面舆论强势,不断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其次,遵循 “三贴近”原则,对学生加强价值观教育。学校应以先进性为前提,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原则贴近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不同层次的师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尊重差异,创新宣传方式,努力回答好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从而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才能深入师生,校园文化安全才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2 建立文化安全预警机制是建设校园文化安全的关键
一切文化安全建设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预警的基础上,没有预警机制,文化安全建设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构筑校园文化安全的预警与防范机制,关键是学校应依托校宣传部、校团委等平台,实施行政、法律和道德等文化安全管理手段,采取定期普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危及校园文化安全的可能性因素和力量,特别是对西方文化产品进入校园的管理、鉴别,应当及时准确地做出预警反馈,形成一个多层面的校园文化安全保障体系。从而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抗干扰能力与鉴别能力,并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安全观,确保校园的文化安全与稳定。
3.3 充实“六结合”文化安全教育内容是建设校园文化安全的重要实践途径
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工作既体现教育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我们要依据师生实际,科学分析,积极做好“六结合”,即实现学生文化安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德育、师生的自我觉悟、校外实践、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要结合起来。第一,学校应建造具有特定文化意蕴的校园标志物,比如通过专项基金在图书馆或其他公共场所展示具有一定文化安全教育内容的典籍或书刊来强化师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借此警示师生维护校园和国家文化安全,弘扬大家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爱校、爱国意识。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将文化安全渗透到相应教学内容中,教育学生运用辩证的思维模式客观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文化继承与创新等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文化安全观,真正使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对学生实施文化安全教育的主阵地。第三,“自我觉悟”是指师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文化安全重要性的前提下,自觉遵从、强化和传递的这种知行统一的过程。唯有师生真正觉悟且身体力行,师生的文化安全意识才能得以牢固确立。第四,校外实践是校内文化安全教育的拓展,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既是对所接受的校内教育再深化,又是扩大校内教育影响的重要途径。比如,组织学生深入文化宣传管理部门参观考察和实习,其目的是要加深学生对国家文化安全重要性的再认识,到广大农村、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宣传国家文化安全相关知识,其初衷是使文化安全意识得到广泛普及的同时,也使学生本人在实践活动中再次受到教育。第五,相关部门要在全社会营造文化安全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借助影视、报刊和网络等各种媒介报道相关文化安全的讯息,引起由高知阶层到普通民众都对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广泛的关注和认识,从而整个社会的文化安全意识的形成势必对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工作会起到促进作用。第六,学校是网络人群最密集的场所,消极的网络文化内容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学校要建设一支网络文化视域下高素质、复合型的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在网络世界中唱响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增强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在加强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要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筑校园网络防卫系统,加强对局域网和免费个人主页链接的审核,真正建立起校园网络文化的安全阀。
4 结语
国运昌,则文化盛;文化兴,则国力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重要前提,维护学校的文化安全,就是要维护青年学生的生存权利。正是基于此,我们才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观念之本,构建文化安全预警机制这一关键环节,充实“六结合”文化安全的教育内容,建构安全屏障,抵御腐朽文化、反社会主义文化的侵蚀和渗透,为校园和谐安全秩序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考www.zclw.net
〔2〕胡锦涛.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N〕.人民日报,2003-12-19(1).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7(2).
〔4〕严兴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价值—从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26.
〔5〕刘文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 强化学生文化安全意识〔J〕.理论界,2008(6):260-261.
〔6〕蔺玄晋,陶劲松.当代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浅析〔J〕.当代经济,2007(1下):57.
〔7〕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9.
〔9〕于东江等.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15.
〔10〕姚冰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光明日报,2007-04-10.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体会.http://lunwen.cnkjz.com.html2011-11-22.
〔12〕隋成竹.高校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5.
〔13〕邵文婷等.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03-15.
〔14〕程彦武.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魂〔J〕.新长征.2012-01-01.
(责任编辑:李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