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简介:屈开,北京卓越成长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社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特聘家庭教育专家,哈佛中国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女子学院客座教授, OPEP《中国家长教育工程》课题组研究员,“开心妈妈”网站、工作室创始人。先后在北京等20多个省、区、市,为全国多所高校、中小学、机关单位举办了上千场大型演讲和互动体验式培训,使数以万计的家长、孩子和老师受到启迪,改变了许多家庭和孩子的命运,成为全国知名的亲子教育专家。
人们在身体受伤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包扎伤口,这是生活常识。同样,当心灵受到伤害时,包扎伤口也是必不可少的首要步骤。孩子的心灵是稚嫩柔弱的,一些伤害和打击给孩子造成的影响要比大人感受到的更严重、更长久,而且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不具备自我疗伤的能力,因此,这个治疗的责任就落在了家长身上。如果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将使伤痕一直留在孩子的心中,甚至有可能成为孩子一生都摆脱不掉的阴影。
那么,究竟如何为孩子包扎心灵的伤口呢?我们先看一位学员在参加完我的《有效亲子沟通》培训后分享的一个小故事:
晚上去学校接儿子,发现他满脸不高兴,耷拉着头,我弯下腰轻轻地问:“儿子,妈妈感觉你好像不高兴,对吗?”儿子点点头。我说:“那我们先不回家,到街心花园玩一会儿好吗?”儿子马上眼睛一亮,说:“好啊!”
我们在街心公园玩了一会儿滑梯和跷跷板。儿子在玩的时候忘记了不快乐,欢笑起来。这时,我才问他为什么不开心。原来是他数学题没做对,10道题错了两道,被老师批评了。
我拿出纸和笔画了一座小山,然后在半山腰上画了一条线,在线的上方写:10-5=5;然后在7/10处又画了一条线写:10-3=7;然后又稍稍往上写:10-2=8。接着,我对儿子说:“你看,两个月前,你曾经做10道题错了5道,前几天做10道错了3道,今天你只错了2道。”儿子接过我的话,说:“我明白了!”然后抢过我手中的笔,在山尖处画了一条线,写下:10-0=10。
我抱起儿子亲了一口,俩人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看了这段文字后,你有什么感悟吗?这位妈妈没有在发现孩子不高兴时立刻着急询问孩子“怎么啦?”“出什么事了?”更没有批评指责孩子,而是先解决他的情绪问题,然后才问情况,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如果反过来,妈妈在看到孩子心情沮丧时,只是一味地问孩子:“出什么事了?快说啊……肯定是又犯了什么错误被老师批评了吧……”如果孩子再一着急哭起来,妈妈又来一句“哭什么哭,不许哭!”这就等于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
正确的包扎伤口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包扎伤口的首要动作就是接纳情绪,然后是疏导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解、同感、真诚、爱等能够让孩子感到被理解、有温暖以及得到支持的方法。
心理学里有个实验:两组孩子分别做无意义的音节记忆训练,其中一组孩子老是得到表扬,另一组孩子老是得到批评。结果在做新的记忆实验时,老挨批评的那组效果非常差。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总是受批评使孩子丧失了自信心,以为自己根本就记不住。
在很多家庭中,常常充斥着批评孩子的声音,家长抱怨孩子,同一件事说了多少遍还记不住,老是重复犯错。他们不知道,记忆效果的最佳状态是在愉悦、快乐、兴奋、自信、有兴趣的情况下,而不是在被骂得一点心情都没有的时候。
心理学中还有个实验:房间里有4扇门,3个是锁着的,一个是能开的,让被试者尽快找到能打开的门出去。这看上去没什么难的,关键在这个实验中增加了一些条件:当被试者进入房间以后,实验者会用冷水、电击、强光、大声呵斥等方式吓唬他们。结果被试者被吓得到处乱跑,不断重复去试已经试过的门……在慌乱的环境下居然迟迟找不到能出去的门。
再来想想我们的孩子,在家里写作业的时候有没有出现被父母呵斥得懵头懵脑的现象?如果是这样,孩子还能够学明白吗?
下面也是我的一个参加完培训的学员与孩子在放学路上的一段对话:
儿子:我做了一个很漂亮的飞机,被数学老师撕了。
妈妈:那你心里一定很难过!
儿子:口恩。
妈妈:等回家再跟妈妈好好说说,好吗?(这时路上遇到孩子的两个女同学,抢着对孩子的妈妈说:“阿姨,阿姨,他今天被老师批评了,老师把他的书包给扔了,还说告诉你妈妈,别上学了。他都哭了。”)
儿子:我哭得不太厉害。(儿子玩了一会儿,和妈妈回家了。)
妈妈:(把儿子搂在怀里)你现在心里还是很难受吗?
儿子:好一点了,可还是不高兴,飞机飞不高了,我高兴不起来。(拿出破损的飞机,飞了一下没飞起来,放在一边了。)
妈妈:那飞机到底是怎么坏的,和妈妈说说好吗?
儿子:科学课做了一个飞机,老是飞得不好,我就一直想哪里出了问题,还拿着飞机看。数学老师问问题,我答错了,老师就生气地把飞机撕成两半。
妈妈:那后来呢?
儿子:后来上语文课,我还是忍不住拿出飞机,语文老师特别生气,就把我的书包扔到地上了。
妈妈:接着你怎么样呢?
儿子:我哭了,我都想自杀了。(眼里又有了泪,但没有流出来。)
妈妈:这么难过呀?(很轻的声音)
儿子:想砸坏她的黑板,砸坏她的东西。
妈妈:那天天有没有错呢?(天天是孩子的小名)
儿子:(停顿一会儿)有,不听老师讲课,老是想着飞机的事情。
妈妈:爱动脑筋是大优点,可上课不专心也不好啊。
儿子:(小声)是。
妈妈:我有个小建议,从明天开始,天天上课注意听讲,如果做到了,回家告诉妈妈,就能得到一个小印章,你看好不好?
儿子:那我可以撒谎啊,我说我做得好,可你一问老师,就会知道我做得不好。
妈妈:哈哈—原来你想撒谎啊!
儿子:不想,不想,嘻嘻。
妈妈:妈妈相信你,你告诉我就行了。
在这个过程中,面对受到伤害的孩子,这位妈妈马上想到的就是:接纳情绪,包扎伤口。结果母子俩的谈话在欢笑中结束了。这位妈妈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接纳犯错误的孩子,在接纳之后再做问题梳理,使孩子明白自己也有错,并且愿意改正错误。
那么在伤口包扎完后,家长是不是就没事了呢?不是的!还有进一步的梳理工作, 帮助孩子理清受伤的原因,以及如何做才能避免再次受伤等等。
在一些令人不安或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时,你有没有心慌意乱过?是不是手足无措?这些就是孩子在出现问题时的感受。这时如果家长急于去解决问题,追问、斥责、命令孩子,只会让孩子更加茫然、不知所措,心情更加烦乱,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如何去做。如果家长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把伤口包扎好,再一步步帮孩子把问题梳理清楚,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梳理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先提出开放式问题获得信息,然后根据问题的症结,运用各种提问方式,引发孩子思考,使他自身对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最后再通过提问让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在寻找方法的时候,最好是采用积极正确的问话启发孩子,也可以用脑力激荡法让大家一起找。
要做到成功梳理,前提是家长要理清自己的思绪,也就是先自我梳理。这时,平和的心态非常重要。即使事情看起来像团乱麻,也总有头绪,如果家长过于急切,就不能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感觉,容易对问题形成错误的认识,促使其恶化。
另外,在梳理的过程中,家长还应具有开放的心态。即使已经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到了最恰当的处理方法,也不等于就是最终的结果。孩子不会被动地接受你的观点,他们有可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或颇具创意的建议,有可能对你的方法有所补充,甚至比你更高明。对此,家长应以开放的心态及时接受,加以肯定。梳理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孩子责任感、创造力、思考能力和独立意识的过程,是一个让孩子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要的不是某一个具体事件的处理,而是使孩子从中学会梳理问题的方法,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人们在身体受伤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包扎伤口,这是生活常识。同样,当心灵受到伤害时,包扎伤口也是必不可少的首要步骤。孩子的心灵是稚嫩柔弱的,一些伤害和打击给孩子造成的影响要比大人感受到的更严重、更长久,而且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不具备自我疗伤的能力,因此,这个治疗的责任就落在了家长身上。如果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将使伤痕一直留在孩子的心中,甚至有可能成为孩子一生都摆脱不掉的阴影。
那么,究竟如何为孩子包扎心灵的伤口呢?我们先看一位学员在参加完我的《有效亲子沟通》培训后分享的一个小故事:
晚上去学校接儿子,发现他满脸不高兴,耷拉着头,我弯下腰轻轻地问:“儿子,妈妈感觉你好像不高兴,对吗?”儿子点点头。我说:“那我们先不回家,到街心花园玩一会儿好吗?”儿子马上眼睛一亮,说:“好啊!”
我们在街心公园玩了一会儿滑梯和跷跷板。儿子在玩的时候忘记了不快乐,欢笑起来。这时,我才问他为什么不开心。原来是他数学题没做对,10道题错了两道,被老师批评了。
我拿出纸和笔画了一座小山,然后在半山腰上画了一条线,在线的上方写:10-5=5;然后在7/10处又画了一条线写:10-3=7;然后又稍稍往上写:10-2=8。接着,我对儿子说:“你看,两个月前,你曾经做10道题错了5道,前几天做10道错了3道,今天你只错了2道。”儿子接过我的话,说:“我明白了!”然后抢过我手中的笔,在山尖处画了一条线,写下:10-0=10。
我抱起儿子亲了一口,俩人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看了这段文字后,你有什么感悟吗?这位妈妈没有在发现孩子不高兴时立刻着急询问孩子“怎么啦?”“出什么事了?”更没有批评指责孩子,而是先解决他的情绪问题,然后才问情况,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如果反过来,妈妈在看到孩子心情沮丧时,只是一味地问孩子:“出什么事了?快说啊……肯定是又犯了什么错误被老师批评了吧……”如果孩子再一着急哭起来,妈妈又来一句“哭什么哭,不许哭!”这就等于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
正确的包扎伤口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包扎伤口的首要动作就是接纳情绪,然后是疏导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解、同感、真诚、爱等能够让孩子感到被理解、有温暖以及得到支持的方法。
心理学里有个实验:两组孩子分别做无意义的音节记忆训练,其中一组孩子老是得到表扬,另一组孩子老是得到批评。结果在做新的记忆实验时,老挨批评的那组效果非常差。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总是受批评使孩子丧失了自信心,以为自己根本就记不住。
在很多家庭中,常常充斥着批评孩子的声音,家长抱怨孩子,同一件事说了多少遍还记不住,老是重复犯错。他们不知道,记忆效果的最佳状态是在愉悦、快乐、兴奋、自信、有兴趣的情况下,而不是在被骂得一点心情都没有的时候。
心理学中还有个实验:房间里有4扇门,3个是锁着的,一个是能开的,让被试者尽快找到能打开的门出去。这看上去没什么难的,关键在这个实验中增加了一些条件:当被试者进入房间以后,实验者会用冷水、电击、强光、大声呵斥等方式吓唬他们。结果被试者被吓得到处乱跑,不断重复去试已经试过的门……在慌乱的环境下居然迟迟找不到能出去的门。
再来想想我们的孩子,在家里写作业的时候有没有出现被父母呵斥得懵头懵脑的现象?如果是这样,孩子还能够学明白吗?
下面也是我的一个参加完培训的学员与孩子在放学路上的一段对话:
儿子:我做了一个很漂亮的飞机,被数学老师撕了。
妈妈:那你心里一定很难过!
儿子:口恩。
妈妈:等回家再跟妈妈好好说说,好吗?(这时路上遇到孩子的两个女同学,抢着对孩子的妈妈说:“阿姨,阿姨,他今天被老师批评了,老师把他的书包给扔了,还说告诉你妈妈,别上学了。他都哭了。”)
儿子:我哭得不太厉害。(儿子玩了一会儿,和妈妈回家了。)
妈妈:(把儿子搂在怀里)你现在心里还是很难受吗?
儿子:好一点了,可还是不高兴,飞机飞不高了,我高兴不起来。(拿出破损的飞机,飞了一下没飞起来,放在一边了。)
妈妈:那飞机到底是怎么坏的,和妈妈说说好吗?
儿子:科学课做了一个飞机,老是飞得不好,我就一直想哪里出了问题,还拿着飞机看。数学老师问问题,我答错了,老师就生气地把飞机撕成两半。
妈妈:那后来呢?
儿子:后来上语文课,我还是忍不住拿出飞机,语文老师特别生气,就把我的书包扔到地上了。
妈妈:接着你怎么样呢?
儿子:我哭了,我都想自杀了。(眼里又有了泪,但没有流出来。)
妈妈:这么难过呀?(很轻的声音)
儿子:想砸坏她的黑板,砸坏她的东西。
妈妈:那天天有没有错呢?(天天是孩子的小名)
儿子:(停顿一会儿)有,不听老师讲课,老是想着飞机的事情。
妈妈:爱动脑筋是大优点,可上课不专心也不好啊。
儿子:(小声)是。
妈妈:我有个小建议,从明天开始,天天上课注意听讲,如果做到了,回家告诉妈妈,就能得到一个小印章,你看好不好?
儿子:那我可以撒谎啊,我说我做得好,可你一问老师,就会知道我做得不好。
妈妈:哈哈—原来你想撒谎啊!
儿子:不想,不想,嘻嘻。
妈妈:妈妈相信你,你告诉我就行了。
在这个过程中,面对受到伤害的孩子,这位妈妈马上想到的就是:接纳情绪,包扎伤口。结果母子俩的谈话在欢笑中结束了。这位妈妈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接纳犯错误的孩子,在接纳之后再做问题梳理,使孩子明白自己也有错,并且愿意改正错误。
那么在伤口包扎完后,家长是不是就没事了呢?不是的!还有进一步的梳理工作, 帮助孩子理清受伤的原因,以及如何做才能避免再次受伤等等。
在一些令人不安或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时,你有没有心慌意乱过?是不是手足无措?这些就是孩子在出现问题时的感受。这时如果家长急于去解决问题,追问、斥责、命令孩子,只会让孩子更加茫然、不知所措,心情更加烦乱,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如何去做。如果家长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把伤口包扎好,再一步步帮孩子把问题梳理清楚,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梳理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先提出开放式问题获得信息,然后根据问题的症结,运用各种提问方式,引发孩子思考,使他自身对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最后再通过提问让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在寻找方法的时候,最好是采用积极正确的问话启发孩子,也可以用脑力激荡法让大家一起找。
要做到成功梳理,前提是家长要理清自己的思绪,也就是先自我梳理。这时,平和的心态非常重要。即使事情看起来像团乱麻,也总有头绪,如果家长过于急切,就不能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感觉,容易对问题形成错误的认识,促使其恶化。
另外,在梳理的过程中,家长还应具有开放的心态。即使已经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到了最恰当的处理方法,也不等于就是最终的结果。孩子不会被动地接受你的观点,他们有可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或颇具创意的建议,有可能对你的方法有所补充,甚至比你更高明。对此,家长应以开放的心态及时接受,加以肯定。梳理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孩子责任感、创造力、思考能力和独立意识的过程,是一个让孩子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要的不是某一个具体事件的处理,而是使孩子从中学会梳理问题的方法,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