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隙-裂缝型双孔介质多见于裂缝性油藏中,与常规孔隙型油藏相比,在储层结构和驱油机理方面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为了更好的认识双重介质油藏,本文从孔隙-裂缝型油藏的衰竭式开采特征、注水开发特征、试井曲线特征、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四个方面来阐述双重介质储层中流体的渗流特征。
【关键词】双孔介质 裂缝性油藏 渗流特征
近年来,由于碳酸盐岩油气田在国内外大规模发现和开发,因此,关于这类油藏的特征及其内部流体运动规律的研究得到广泛重视。大多数碳酸盐岩储集层油藏性质与砂岩油藏的有很大差异,人们对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认为双重介质由两种孔隙结构组成,他们往往具有孔隙—裂缝的“双重介质”特征。所以对孔隙-裂缝型双孔介质储层的渗流特征研究对裂缝性油藏显得尤为重要且有实际的重大意义。
1 双孔介质储层流体渗流研究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目前,已开发出多种可描述裂缝性油藏开采过程中流体流动的模拟模型及其相关的控制方程,陆续推出了适合于各种多相、多组分的双重介质模型。双孔介质渗流模型归纳为双孔双渗模型和双孔单渗模型。双孔单渗模型最早由Barenblatt、Zheltov、Kochina在1960年提出,此后,不少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模型,常见的有Kazemi模型、Warren-Root模型、DeSwann模型和Pruess提出的MINC模型,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Warren-Root模型。
2 孔隙-裂缝型双孔介质油藏渗流特征
2.1 不同开发方式下双孔介质储层流体渗流特征
2.1.1?衰竭式开采双孔介质储层流体渗流特征
由于裂缝性油藏为双重孔隙介质,裂缝系统和基质岩块系统在储集和渗流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从储集能力来看,裂缝系统的地质储量所占比例比较小(小于30%),而基质系统所占比例大得多。从渗流能力来看,裂缝系统渗透率高,其导压能力和流动能力强,因而产油能力大,属于高渗高产高效渗流系统;而基质系统渗透率低,其导压能力和流动能力差,产油能力小,属于低渗低产低效渗流系统。
2.1.2?注水开发双孔介质中水驱油渗流特征
陈钟祥等[1]人揭露和阐明了孔隙-裂缝介质中二相驱替的主要机理和基本特征,从而给这类油田的合理开发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它们主要:
(1)裂缝系统中油水前沿的饱和度,其推进速度和位置,从而见水时间和无水采收率,都同于Buckley-Leverett结果,而与吸渗作用的强弱以致有无完全无关;
(2)对亲水的孔隙-裂缝油层,整个水驱油过程可分为发轫阶段、旺吸渗阶段和平息阶段。在旺吸渗阶段将采出大部分的可采储量。這一期间,裂缝系统中的饱和度分布将有一准稳定状态。在发轫阶段和平息阶段,地层中则基本上是Buckley-Leverett过程;
(3)亲水的裂缝一孔隙地层中二相驱替时,吸渗起着主宰的作用,它正是这种地层中采油的主要机制,直接和强烈地影响到除前沿的性质以外的所有开发指标。
2.2 孔隙-裂缝型油藏的试井曲线特征
2.2.1?孔隙-裂缝型双孔介质油藏模型
一般认为,天然裂缝性油藏多数为双重介质油藏。在这种油藏的实际分析工作中,根据储集和渗流特征划分为两个系统:基质系统和裂缝系统,并且油藏中任何一个体积单元内都存在着这两个系统。其中裂缝系统是流体的主要流动通道,而基质岩块系统则是流体的主要储存空间。由于裂缝系统的渗透率比基质岩块系统的渗透率大得多(即),通常认为地下流体是由基质岩块流到裂缝系统,然后再由裂缝系统流到井筒,而不能由基质岩块系统直接流入井筒。
2.2.2?孔隙-裂缝型油藏中油井压力变化特征
对于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油井刚投产时只从渗透率较高的裂缝系统采油,因而裂缝系统的压力迅速降低,基质系统因无流体采出而保持压力不变(图1a)。待油井生产一定时间之后,由于2套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压差,基质系统里的原油开始向裂缝系统补给,其压力也开始下降,而裂缝系统的压降速度趋缓。由于基质岩块的渗透率一般都低于裂缝系统的渗透率,因此,岩块向裂缝的补给速度较慢,导致了地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一直都存在着2个不同的压力分布(图1b)。生产过程中的基质压力高于裂缝系统的地层压力,即>,这是开采基质系统中原油的必要条件,否则,基质孔隙中的原油将无法采出。
2.3 双孔介质储层流体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王西江等[2]缝型双孔介质油藏进行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研究。从不同岩性双重介质油藏相对渗透率指标看,各类岩性之间部分指标差别较大,与普通砂岩油藏比较差别也较大。
从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可明显看出,虽然不同岩性双重介质油藏部分相对渗透率指标差异较大,但交点含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残余油时的最高水相值指标都非常相似。这说明,具双重介质的裂缝性油藏虽然岩性不同,但基本都反应出了孔隙-裂缝型油藏渗流特征的共有特性,即束缚水饱和度高、油水两相跨度小、残余油时的水相值高。
3 结论与认识
(1)对于孔隙-裂缝型双孔介质,裂缝系统是流体的主要流动通道,而基质岩块系统则是流体的主要储存空间。
(2)衰竭式开采裂缝-孔隙型双孔介质油藏时呈现油井初期产量高,采油速度大,油井产量递减快,其递减规律体现了双重介质特征。
(3)注水开发裂缝-孔隙型双孔介质油藏时通过裂缝渗透率与孔隙孔隙基质渗透率的大小比较,水驱油呈现不同的渗流特征。
(4)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试井曲线上的压力导数曲线存在一个明显的“凹子”,这是该种双重介质的显著特征。
(5)双孔介质储层流体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表现为束缚水饱和度高、油水两相跨度小、残余油时的水相值高。
(6)今后一段时期,双孔介质储层流体渗流研究趋势向跨尺度渗流力学的研究以及复杂性网络渗流力学研究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钟祥,刘慈群.双重孔隙介质中二相驱替理论[N].力学学报.1980.4
[2] 王西江,等.双重介质油藏物模实验技术及渗流特征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7.4
【关键词】双孔介质 裂缝性油藏 渗流特征
近年来,由于碳酸盐岩油气田在国内外大规模发现和开发,因此,关于这类油藏的特征及其内部流体运动规律的研究得到广泛重视。大多数碳酸盐岩储集层油藏性质与砂岩油藏的有很大差异,人们对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认为双重介质由两种孔隙结构组成,他们往往具有孔隙—裂缝的“双重介质”特征。所以对孔隙-裂缝型双孔介质储层的渗流特征研究对裂缝性油藏显得尤为重要且有实际的重大意义。
1 双孔介质储层流体渗流研究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目前,已开发出多种可描述裂缝性油藏开采过程中流体流动的模拟模型及其相关的控制方程,陆续推出了适合于各种多相、多组分的双重介质模型。双孔介质渗流模型归纳为双孔双渗模型和双孔单渗模型。双孔单渗模型最早由Barenblatt、Zheltov、Kochina在1960年提出,此后,不少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模型,常见的有Kazemi模型、Warren-Root模型、DeSwann模型和Pruess提出的MINC模型,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Warren-Root模型。
2 孔隙-裂缝型双孔介质油藏渗流特征
2.1 不同开发方式下双孔介质储层流体渗流特征
2.1.1?衰竭式开采双孔介质储层流体渗流特征
由于裂缝性油藏为双重孔隙介质,裂缝系统和基质岩块系统在储集和渗流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从储集能力来看,裂缝系统的地质储量所占比例比较小(小于30%),而基质系统所占比例大得多。从渗流能力来看,裂缝系统渗透率高,其导压能力和流动能力强,因而产油能力大,属于高渗高产高效渗流系统;而基质系统渗透率低,其导压能力和流动能力差,产油能力小,属于低渗低产低效渗流系统。
2.1.2?注水开发双孔介质中水驱油渗流特征
陈钟祥等[1]人揭露和阐明了孔隙-裂缝介质中二相驱替的主要机理和基本特征,从而给这类油田的合理开发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它们主要:
(1)裂缝系统中油水前沿的饱和度,其推进速度和位置,从而见水时间和无水采收率,都同于Buckley-Leverett结果,而与吸渗作用的强弱以致有无完全无关;
(2)对亲水的孔隙-裂缝油层,整个水驱油过程可分为发轫阶段、旺吸渗阶段和平息阶段。在旺吸渗阶段将采出大部分的可采储量。這一期间,裂缝系统中的饱和度分布将有一准稳定状态。在发轫阶段和平息阶段,地层中则基本上是Buckley-Leverett过程;
(3)亲水的裂缝一孔隙地层中二相驱替时,吸渗起着主宰的作用,它正是这种地层中采油的主要机制,直接和强烈地影响到除前沿的性质以外的所有开发指标。
2.2 孔隙-裂缝型油藏的试井曲线特征
2.2.1?孔隙-裂缝型双孔介质油藏模型
一般认为,天然裂缝性油藏多数为双重介质油藏。在这种油藏的实际分析工作中,根据储集和渗流特征划分为两个系统:基质系统和裂缝系统,并且油藏中任何一个体积单元内都存在着这两个系统。其中裂缝系统是流体的主要流动通道,而基质岩块系统则是流体的主要储存空间。由于裂缝系统的渗透率比基质岩块系统的渗透率大得多(即),通常认为地下流体是由基质岩块流到裂缝系统,然后再由裂缝系统流到井筒,而不能由基质岩块系统直接流入井筒。
2.2.2?孔隙-裂缝型油藏中油井压力变化特征
对于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油井刚投产时只从渗透率较高的裂缝系统采油,因而裂缝系统的压力迅速降低,基质系统因无流体采出而保持压力不变(图1a)。待油井生产一定时间之后,由于2套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压差,基质系统里的原油开始向裂缝系统补给,其压力也开始下降,而裂缝系统的压降速度趋缓。由于基质岩块的渗透率一般都低于裂缝系统的渗透率,因此,岩块向裂缝的补给速度较慢,导致了地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一直都存在着2个不同的压力分布(图1b)。生产过程中的基质压力高于裂缝系统的地层压力,即>,这是开采基质系统中原油的必要条件,否则,基质孔隙中的原油将无法采出。
2.3 双孔介质储层流体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王西江等[2]缝型双孔介质油藏进行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研究。从不同岩性双重介质油藏相对渗透率指标看,各类岩性之间部分指标差别较大,与普通砂岩油藏比较差别也较大。
从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可明显看出,虽然不同岩性双重介质油藏部分相对渗透率指标差异较大,但交点含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残余油时的最高水相值指标都非常相似。这说明,具双重介质的裂缝性油藏虽然岩性不同,但基本都反应出了孔隙-裂缝型油藏渗流特征的共有特性,即束缚水饱和度高、油水两相跨度小、残余油时的水相值高。
3 结论与认识
(1)对于孔隙-裂缝型双孔介质,裂缝系统是流体的主要流动通道,而基质岩块系统则是流体的主要储存空间。
(2)衰竭式开采裂缝-孔隙型双孔介质油藏时呈现油井初期产量高,采油速度大,油井产量递减快,其递减规律体现了双重介质特征。
(3)注水开发裂缝-孔隙型双孔介质油藏时通过裂缝渗透率与孔隙孔隙基质渗透率的大小比较,水驱油呈现不同的渗流特征。
(4)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试井曲线上的压力导数曲线存在一个明显的“凹子”,这是该种双重介质的显著特征。
(5)双孔介质储层流体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表现为束缚水饱和度高、油水两相跨度小、残余油时的水相值高。
(6)今后一段时期,双孔介质储层流体渗流研究趋势向跨尺度渗流力学的研究以及复杂性网络渗流力学研究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钟祥,刘慈群.双重孔隙介质中二相驱替理论[N].力学学报.1980.4
[2] 王西江,等.双重介质油藏物模实验技术及渗流特征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