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交际的重要工具和媒介,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随着语言教学的目标转向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方面,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但现今外语教学只注重语言技能,对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高。本文就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重要性的探讨,并提出了改善文化教育现状的措施。
关键词:外语教学 文化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H09
語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依附。通过语言,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认同以及社会传统等。因此,人文性和教育性知识的输入在语言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里。在中国,外语教学应注重对外国文化的导入,增加教学中的文化参与意识避免由本族语言所带来的干扰,以实现语言学习的真正意义。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此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信仰习俗、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等文化特征,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符号。同时,文化也影响和制约着语言形式,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的基本内容。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体现文化又受制于文化,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
二、 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离不开文化,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脱离了文化,语言就失去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和工具性。特别是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时,只有了解隐含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准确的理解这种语言,更好地和目标语言国家的人们进行沟通。因此文化教育在语言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必须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贯穿文化教育的内容。 三、改善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现状的措施
1. 树立文化意思,提高综合素质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文化意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同时,进行外国文化的教授。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文化的内涵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现代外语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有深厚的外国文化的文化修养, 以及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不能停留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要注意收集和积累外语语言的交际习惯、文化习俗和词汇的文化内涵、人名地名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学典故等,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要不断探究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外语教学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能,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扩大自身的知识含量,使教学更有时代感。
2. 让学生体验外国文化的方式,进行文化教育 目前,大部分文化课程只是通过讲解相关文化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吸收,这样单方面“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像是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教师在这个容器里不断注入水的情况类似,这样的教学模式时间长了,不仅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大部分内容。相反,通过学生亲自体验,并参与到与外国文化有关的活动的话,一来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二来通过经验得到的对外国文化的感受和理解会很深刻,而且无意识当中,培养了学生对外国文化的自己的见解。例如,在韩语教学中介绍韩国民俗文化当中的游戏文化时,教师简单说明游戏名称和由来,还有游戏规则之后,可以用提前准备好的游戏工具,现场教学生怎么玩游戏,让学生玩一下这个游戏。游戏结束后,让学生可以用所学科的外语谈谈玩游戏之后的感受,或者再把游戏规则简单说明一下。总之,在外语课堂上进行让学生理解并能体验外国文化的教育活动,这样的活动的编排要以全方位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而进行。
3.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外语原聲影视资料 通过课本去了解外国的文化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书本的知识缺乏具体的交际情境。因此,除了通过书本上的知识去了解外 国文化之外,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外语知识储备和外语水平,选择了大量的视频资料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给学生展示了外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丰富教学信息。例如,在韩国语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影视资料去了解韩国,了解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伦理观等等。为此,我们可以为学生挑选《大长今》、《媳妇的全盛时代》、《浪漫满屋》等多部影视剧资料,利用第二课堂等时间给学生放映。学生们在观看这些电视剧的时候,会将自己从电视剧里看到的一些与他们平常的认知所不同的现象都提出来,我们给予解答。比如: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韩国的很多店铺都挂着用中文书写的牌匾?”“为什么韩国人喝酒的时候要把身子转过去?”“韩国的检察官和中国的检察官的职责有什么区别?”……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们可以了解到韩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从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 吴雪云.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发展[j].教育评论,2009(8).
[2] 石英.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11).
关键词:外语教学 文化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H09
語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依附。通过语言,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认同以及社会传统等。因此,人文性和教育性知识的输入在语言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里。在中国,外语教学应注重对外国文化的导入,增加教学中的文化参与意识避免由本族语言所带来的干扰,以实现语言学习的真正意义。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此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信仰习俗、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等文化特征,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符号。同时,文化也影响和制约着语言形式,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的基本内容。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体现文化又受制于文化,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
二、 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离不开文化,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脱离了文化,语言就失去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和工具性。特别是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时,只有了解隐含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准确的理解这种语言,更好地和目标语言国家的人们进行沟通。因此文化教育在语言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必须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贯穿文化教育的内容。 三、改善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现状的措施
1. 树立文化意思,提高综合素质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文化意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同时,进行外国文化的教授。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文化的内涵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现代外语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有深厚的外国文化的文化修养, 以及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不能停留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要注意收集和积累外语语言的交际习惯、文化习俗和词汇的文化内涵、人名地名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学典故等,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要不断探究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外语教学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能,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扩大自身的知识含量,使教学更有时代感。
2. 让学生体验外国文化的方式,进行文化教育 目前,大部分文化课程只是通过讲解相关文化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吸收,这样单方面“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像是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教师在这个容器里不断注入水的情况类似,这样的教学模式时间长了,不仅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大部分内容。相反,通过学生亲自体验,并参与到与外国文化有关的活动的话,一来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二来通过经验得到的对外国文化的感受和理解会很深刻,而且无意识当中,培养了学生对外国文化的自己的见解。例如,在韩语教学中介绍韩国民俗文化当中的游戏文化时,教师简单说明游戏名称和由来,还有游戏规则之后,可以用提前准备好的游戏工具,现场教学生怎么玩游戏,让学生玩一下这个游戏。游戏结束后,让学生可以用所学科的外语谈谈玩游戏之后的感受,或者再把游戏规则简单说明一下。总之,在外语课堂上进行让学生理解并能体验外国文化的教育活动,这样的活动的编排要以全方位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而进行。
3.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外语原聲影视资料 通过课本去了解外国的文化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书本的知识缺乏具体的交际情境。因此,除了通过书本上的知识去了解外 国文化之外,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外语知识储备和外语水平,选择了大量的视频资料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给学生展示了外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丰富教学信息。例如,在韩国语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影视资料去了解韩国,了解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伦理观等等。为此,我们可以为学生挑选《大长今》、《媳妇的全盛时代》、《浪漫满屋》等多部影视剧资料,利用第二课堂等时间给学生放映。学生们在观看这些电视剧的时候,会将自己从电视剧里看到的一些与他们平常的认知所不同的现象都提出来,我们给予解答。比如: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韩国的很多店铺都挂着用中文书写的牌匾?”“为什么韩国人喝酒的时候要把身子转过去?”“韩国的检察官和中国的检察官的职责有什么区别?”……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们可以了解到韩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从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 吴雪云.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发展[j].教育评论,2009(8).
[2] 石英.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