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重大的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方法设计教学内容。“盐类水解”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难点之一,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强,知识点相对抽象,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师需要找到更好的教学办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本文就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教学难点的分析及处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教学难点分析及处理
中国分类号:G633.8
前言:“鹽类的水解”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涉及了化学平衡、水的电离、弱电解质电离等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知识面比较广,内容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思路不清、无法理解的情况,教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需找正确的处理办法,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 “盐类的水解”教学难点分析
(一) “盐类的水解”概念理解难点
“盐类的水解”实际上是对“盐类的水解反应”的简称。其在教科书中的定义基本有三种。一种是定义为“盐类与水的复分解反应”,认为“盐类的水解”就是盐和水中的成分进行互换,从而生成酸和碱的过程。这种定义方式虽然是根据学生熟悉的复分解反应进行考虑,但是实际上有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程度相对较大,在将定义迁移到高中化学学习的“盐类的水解”上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另一种定义是“酸碱中和反应中的逆反应”,这种定义同样考虑了学生的已有知识,从可逆反应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盐类水解反应中,只有弱酸、弱碱所参加的中和反应是可逆的,强酸、强碱所参加的中和反应是不可逆的,所以这种定义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片面,反映不出“盐类的水解”的实质,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最后一种定义是“由盐电离产生的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1]。这一定义充分反映出了盐电离出的离子和水电离出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盐类的水解”的实质。使学生在学习了离子反应等化学知识后,能够深刻的理解“盐类的水解”的相关知识。这种定义同时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学生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容易出现错误,需要教师对这一方面着重指导强调。
(二) 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分析
“盐类的水解”的学习是对学生所学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需要对这些知识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运用,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才能够对“盐类的水解”课程进行有效的学习。
学生在离子反应的学习中只学习了依据水、气体、沉淀生成的有无来判断离子反应的发生,因此很难正确判断“有弱电解质生成”的水解反应。而水解反应的可逆反应,与学生之前接触到的酸碱中和反应的反应完全也并不相同,学生很容易出现判断错误的状况。
学生对教材的知识体系缺乏宏观的认识,已有的知识由于并不全面,在进行新知识学习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疑惑,造成判断错误,同时对“盐类的水解”的特征也不能明确理解,这些都是“盐类的水解”课程中教学难点的形成因素。
二 “盐类的水解”教学难点处理策略
(一) 引导学生的正确化学思想观念
教师在进行“盐类的水解”课程教学之前,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思想观念,帮助学生认识课程中存在的三种化学思想:微观思想、平衡思想和化学三重表征的思想。
在课程学习中从微观上,对水溶液中的溶质盐与溶剂水之间的作用进行认识学习,了解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盐的水解学习中所需要的平衡思想,并对盐类水解涉及到宏观事实、规律及微观上的化学用语之间的联系进行思考,使学生以“盐类的水解”课程为载体,形成三重表征、微粒观和平衡观等正确的化学思想观念,并熟练其中包含的化学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降低“盐类的水解”这一课程难点的学习难度。
(二) 掌握知识模块特征
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课程学习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知识模块结构,对每一个知识模块进行介绍理解。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展现给学生,并对单一溶剂和不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剂的电离反应等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看到相应的能量、物质变化,从而将化学知识展开到生活实际,发掘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在经过对知识模块的介绍后,学生可以将这些知识模块相互联系起来,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到知识点学习的方向,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知识脉络进行学习。
(三)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
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就是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认知的过程。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是需要结合众多已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课程,因此,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例如溶液的酸碱性知识使学生的已有知识,在进行“盐类的水解”课程学习时,可以将酸碱溶液和盐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掘出来。并通过思考“水溶液的酸碱性”,来认识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微观本质,为盐类的水解找到突破口[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来,帮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形成对新知识的学习思路。
(四) 增加实验机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中化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教师应该在“盐类的水解”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对知识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例如教师利用NaAc溶液和pH传感器得出水的电离被促进,从而引出知识点相关概念,或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溶剂进行酸碱性判断,得出水解规律等。
“盐类的水解”这一节课程,就是要让学生通对实现现象摸索探究实验规律,从而把握本质,做到在变化中应用[3]。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水解反应的存在和规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效果,达到想要教师解决“盐类的水解”这一高中化学课程难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靳卫霞.“盐类的水解”教学难点分析及解决策略[J].山东教育,2013,2(2):84-86.
[2] 何彩霞.运用化学观念促进学生深层思维——以“盐类的水解”教学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1(1):10-12.
[3] 徐慧娜.“盐类水解”的2种不同教学方法探讨[J].高中数理化,2014,7(14):55-56.
作者简介:向迪军,男,(1966年-)。汉族,四川德阳人,大学本科学历。中级教师职称。
关键词: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教学难点分析及处理
中国分类号:G633.8
前言:“鹽类的水解”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涉及了化学平衡、水的电离、弱电解质电离等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知识面比较广,内容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思路不清、无法理解的情况,教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需找正确的处理办法,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 “盐类的水解”教学难点分析
(一) “盐类的水解”概念理解难点
“盐类的水解”实际上是对“盐类的水解反应”的简称。其在教科书中的定义基本有三种。一种是定义为“盐类与水的复分解反应”,认为“盐类的水解”就是盐和水中的成分进行互换,从而生成酸和碱的过程。这种定义方式虽然是根据学生熟悉的复分解反应进行考虑,但是实际上有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程度相对较大,在将定义迁移到高中化学学习的“盐类的水解”上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另一种定义是“酸碱中和反应中的逆反应”,这种定义同样考虑了学生的已有知识,从可逆反应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盐类水解反应中,只有弱酸、弱碱所参加的中和反应是可逆的,强酸、强碱所参加的中和反应是不可逆的,所以这种定义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片面,反映不出“盐类的水解”的实质,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最后一种定义是“由盐电离产生的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1]。这一定义充分反映出了盐电离出的离子和水电离出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盐类的水解”的实质。使学生在学习了离子反应等化学知识后,能够深刻的理解“盐类的水解”的相关知识。这种定义同时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学生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容易出现错误,需要教师对这一方面着重指导强调。
(二) 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分析
“盐类的水解”的学习是对学生所学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需要对这些知识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运用,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才能够对“盐类的水解”课程进行有效的学习。
学生在离子反应的学习中只学习了依据水、气体、沉淀生成的有无来判断离子反应的发生,因此很难正确判断“有弱电解质生成”的水解反应。而水解反应的可逆反应,与学生之前接触到的酸碱中和反应的反应完全也并不相同,学生很容易出现判断错误的状况。
学生对教材的知识体系缺乏宏观的认识,已有的知识由于并不全面,在进行新知识学习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疑惑,造成判断错误,同时对“盐类的水解”的特征也不能明确理解,这些都是“盐类的水解”课程中教学难点的形成因素。
二 “盐类的水解”教学难点处理策略
(一) 引导学生的正确化学思想观念
教师在进行“盐类的水解”课程教学之前,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思想观念,帮助学生认识课程中存在的三种化学思想:微观思想、平衡思想和化学三重表征的思想。
在课程学习中从微观上,对水溶液中的溶质盐与溶剂水之间的作用进行认识学习,了解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盐的水解学习中所需要的平衡思想,并对盐类水解涉及到宏观事实、规律及微观上的化学用语之间的联系进行思考,使学生以“盐类的水解”课程为载体,形成三重表征、微粒观和平衡观等正确的化学思想观念,并熟练其中包含的化学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降低“盐类的水解”这一课程难点的学习难度。
(二) 掌握知识模块特征
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课程学习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知识模块结构,对每一个知识模块进行介绍理解。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展现给学生,并对单一溶剂和不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剂的电离反应等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看到相应的能量、物质变化,从而将化学知识展开到生活实际,发掘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在经过对知识模块的介绍后,学生可以将这些知识模块相互联系起来,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到知识点学习的方向,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知识脉络进行学习。
(三)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
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就是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认知的过程。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是需要结合众多已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课程,因此,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例如溶液的酸碱性知识使学生的已有知识,在进行“盐类的水解”课程学习时,可以将酸碱溶液和盐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掘出来。并通过思考“水溶液的酸碱性”,来认识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微观本质,为盐类的水解找到突破口[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来,帮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形成对新知识的学习思路。
(四) 增加实验机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中化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教师应该在“盐类的水解”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对知识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例如教师利用NaAc溶液和pH传感器得出水的电离被促进,从而引出知识点相关概念,或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溶剂进行酸碱性判断,得出水解规律等。
“盐类的水解”这一节课程,就是要让学生通对实现现象摸索探究实验规律,从而把握本质,做到在变化中应用[3]。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水解反应的存在和规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效果,达到想要教师解决“盐类的水解”这一高中化学课程难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靳卫霞.“盐类的水解”教学难点分析及解决策略[J].山东教育,2013,2(2):84-86.
[2] 何彩霞.运用化学观念促进学生深层思维——以“盐类的水解”教学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1(1):10-12.
[3] 徐慧娜.“盐类水解”的2种不同教学方法探讨[J].高中数理化,2014,7(14):55-56.
作者简介:向迪军,男,(1966年-)。汉族,四川德阳人,大学本科学历。中级教师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