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智囊全集》中“上智”的分析,让广大领导干部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自身修养,担负起自己的职责,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
【关键词】 领导者 上智 智囊全集
【作者简介】 陈光军,四川民族学院教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3)05-0044-02
《智囊全集》是明代著名文学家编撰的一部反映从先秦到明代的各种智慧故事的著作,虽然没有他的《三言》《二拍》闻名遐迩,但细读起来,内容丰富而深刻,对于现在,特别是对领导干部来说有很多启示。里面描述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各级各类各个朝代的官员,有的知名一些,如诸葛亮范仲淹等;有的虽是一般的官吏,却也表现出非凡的智慧火花。尽管现在的社会制度、管理机制和结构发生本质的变化,但在管理的一般规律上依然是有借鉴意义的,所以写出来与大家共赏。
正如冯梦龙所写的那样,“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智慧对于任何人都是重要的,对于领导者来说,更为重要,领导者不仅要有智慧,还要有运用智慧的智慧。在《智慧全集》中共归纳了十余种智慧,我以为其中的“上智”是最重要的。
一、什么是“上智”
在冯梦龙看来,智慧中最高的智慧是“上智”。他说“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人动而愈纷,我静而自正;人束手无策,我游刃有余。……智若此岂非上哉。翻译过来就是:普通人多从小的局部去考虑问题,而智者则从大的全局的方面去考虑问题;普通人只注重眼前的得失,而智者则考虑得更为长远;普通人遇事容易忙乱而使事情变得更为复杂,而智者则镇静自若使事态归于正常;普通人遇事束手无策,而智者处理事情则得心应手绰绰有余。……如此这般,岂不是达到了运用智慧的最高境界了。那么什么样的智慧才算是“上智”呢?他引用诸葛亮的话说“治国以大德,不以小惠”。这里的大德就是指德政,认为德政就是“上智”。在儒家思想中“以德治国”是其最基本的核心。“惟有德者,以宽服民。”他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因此只有“上智”者才选择德政,正如孔子所说:“政宽而民慢(怠慢),慢则纠以之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只有充分的实施德政,才能达到“政是以和”的目的。所以应该把“上智”用在德政上,换言之,用于德政上的智慧才是“上智”。
二、“上智”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既然“上智”对于德政是那么的重要,就必须搞清楚“上智”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冯梦龙将其归为四大类:
1. “见大”——一操一纵,度越其表。寻常所惊,豪杰所了
上等智慧的人对事情的一操一纵,往往出人意料;平常人感到惊讶的,豪杰之士却很明了。冯梦龙举了很多故事来说明“上智”者是怎么“见大”的。比如北宋范仲淹在过关任主帅时,所召用的僚佐幕宾许多都是被贬谪流放而没有官复原职的人,有人对此提出怀疑。范仲淹解释说:如果一个人有才干而没有过失,朝廷自然应该用他;如果一个人有可用的才能,因为有了过失被流放到这里,我如果不趁国家有事时利用他,他永远都会成为无用的废人。对些冯梦龙的批语是:天下无废人,所以朝廷无废事,非大识见人不及此。
因此所谓“见大”就是要从大的方面着眼,不计较小的利益得失;从整体利益考虑,不计较局部的得失,领导者必须具备这样的大局观。这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意义更为深远。
2. “远犹”——谋之不远,足用大简;老成借筹,宁深毋浅
谋略不够深远,做事就容易轻率;老练成熟的人在处理问题时,宁可考虑得深远一些,而不是只顾眼前。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上智”者不仅要谋划眼前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谋划未来。如果只考虑眼前的事情,“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对于未来缺少计划,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就会手足无措,无所事事。冯梦龙写的故事就能说明问题:宋神宗时,高丽国遣使入贡,凡所经过的郡县,都要索要地图,每至一处,官员都要为其绘制相送。一次,到扬州以后又提出这样的要求,当时的扬州太守却没有相送,反把地图烧了。这正是出于长远的考虑才做出的正确选择,没有“远犹”的智慧是做不到的。因为将来一旦两国发生战事,高丽国根据获得的地图对宋国各地事物一清二楚,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们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在决策时考虑得就不够深远,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得暂时的经济增长,以片面追求GDP的增长来代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损害的是长远的利益,其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3. “通简”——世本无事,庸人自扰。惟通惟简,冰消日皎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相扰。只要心智通达,繁杂的事务处理起来就会变得简单明了,如同太阳一出,自然冰消雪化。领导者每天面对的事物很多,有的事情很繁琐,也很复杂,一旦处理不当就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些事,还要处理好,必须“通简”。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在诛杀了河北王郎后,收缴了许多书信文件,看到自己属下的官员与王郎串通对自己加以诽谤诬蔑的书信有几千件之多。刘秀不加细阅,就命令众将把这些书信都烧掉,他说:“让哪些原来怀有二心的人安心吧”。魏晋时期的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后也遇到这种情况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应该是向刘秀学习借鉴的吧。这种“通简”的做法,不仅化解了矛盾,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凝聚力,应该是“上智”很好的体现。
领导者如果事无巨细,每件事情都认真研究仔细筹划,一则不可能,他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明白都了解,二则是不可取,人的精力有限,日理万机,精神可嘉,但实则必身心俱疲,事倍功半。管理学上有“帕累托法则”集中百分之八十的精力做好最重要的百分之二十的事情。
4. “迎刃”——动于万全,出于不意,游刃有余,庖丁之技
充分掌握全局后再行动,一行动就出其不意,就象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庖丁之所以有那么高的“解牛”技巧,关键在于他对牛的构造了解得清清楚楚。“上智”者之所以为“上智”者也就在于他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他的行动才能出其不意,才能出奇制胜。所有在别人看来很难的问题,在他这里迎刃而解。汉武帝忧患诸侯势力强盛,谋士主父偃出谋令各诸侯王可以推施皇帝的恩泽,将自己的封地划开分给自己的子弟,只要由汉王为其确定封号就行。自此,汉室有了广博的恩泽而各诸侯逐渐分崩离析了。这就是“迎刃”的智慧。
因此最高的智慧应是掌握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各种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好同时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一个领导者应随时随地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准确把握客观事物变化规律,总揽全局、高瞻远瞩,拥有这样的“上智”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四种“上智”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意义尤其重大。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只有广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领导干部应当在“见大”、“远犹”、“通简”、“迎刃”这四种“上智”上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真正担负起身上的重任。
责任编辑:徐建秋
【关键词】 领导者 上智 智囊全集
【作者简介】 陈光军,四川民族学院教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3)05-0044-02
《智囊全集》是明代著名文学家编撰的一部反映从先秦到明代的各种智慧故事的著作,虽然没有他的《三言》《二拍》闻名遐迩,但细读起来,内容丰富而深刻,对于现在,特别是对领导干部来说有很多启示。里面描述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各级各类各个朝代的官员,有的知名一些,如诸葛亮范仲淹等;有的虽是一般的官吏,却也表现出非凡的智慧火花。尽管现在的社会制度、管理机制和结构发生本质的变化,但在管理的一般规律上依然是有借鉴意义的,所以写出来与大家共赏。
正如冯梦龙所写的那样,“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智慧对于任何人都是重要的,对于领导者来说,更为重要,领导者不仅要有智慧,还要有运用智慧的智慧。在《智慧全集》中共归纳了十余种智慧,我以为其中的“上智”是最重要的。
一、什么是“上智”
在冯梦龙看来,智慧中最高的智慧是“上智”。他说“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人动而愈纷,我静而自正;人束手无策,我游刃有余。……智若此岂非上哉。翻译过来就是:普通人多从小的局部去考虑问题,而智者则从大的全局的方面去考虑问题;普通人只注重眼前的得失,而智者则考虑得更为长远;普通人遇事容易忙乱而使事情变得更为复杂,而智者则镇静自若使事态归于正常;普通人遇事束手无策,而智者处理事情则得心应手绰绰有余。……如此这般,岂不是达到了运用智慧的最高境界了。那么什么样的智慧才算是“上智”呢?他引用诸葛亮的话说“治国以大德,不以小惠”。这里的大德就是指德政,认为德政就是“上智”。在儒家思想中“以德治国”是其最基本的核心。“惟有德者,以宽服民。”他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因此只有“上智”者才选择德政,正如孔子所说:“政宽而民慢(怠慢),慢则纠以之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只有充分的实施德政,才能达到“政是以和”的目的。所以应该把“上智”用在德政上,换言之,用于德政上的智慧才是“上智”。
二、“上智”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既然“上智”对于德政是那么的重要,就必须搞清楚“上智”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冯梦龙将其归为四大类:
1. “见大”——一操一纵,度越其表。寻常所惊,豪杰所了
上等智慧的人对事情的一操一纵,往往出人意料;平常人感到惊讶的,豪杰之士却很明了。冯梦龙举了很多故事来说明“上智”者是怎么“见大”的。比如北宋范仲淹在过关任主帅时,所召用的僚佐幕宾许多都是被贬谪流放而没有官复原职的人,有人对此提出怀疑。范仲淹解释说:如果一个人有才干而没有过失,朝廷自然应该用他;如果一个人有可用的才能,因为有了过失被流放到这里,我如果不趁国家有事时利用他,他永远都会成为无用的废人。对些冯梦龙的批语是:天下无废人,所以朝廷无废事,非大识见人不及此。
因此所谓“见大”就是要从大的方面着眼,不计较小的利益得失;从整体利益考虑,不计较局部的得失,领导者必须具备这样的大局观。这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意义更为深远。
2. “远犹”——谋之不远,足用大简;老成借筹,宁深毋浅
谋略不够深远,做事就容易轻率;老练成熟的人在处理问题时,宁可考虑得深远一些,而不是只顾眼前。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上智”者不仅要谋划眼前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谋划未来。如果只考虑眼前的事情,“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对于未来缺少计划,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就会手足无措,无所事事。冯梦龙写的故事就能说明问题:宋神宗时,高丽国遣使入贡,凡所经过的郡县,都要索要地图,每至一处,官员都要为其绘制相送。一次,到扬州以后又提出这样的要求,当时的扬州太守却没有相送,反把地图烧了。这正是出于长远的考虑才做出的正确选择,没有“远犹”的智慧是做不到的。因为将来一旦两国发生战事,高丽国根据获得的地图对宋国各地事物一清二楚,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们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在决策时考虑得就不够深远,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得暂时的经济增长,以片面追求GDP的增长来代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损害的是长远的利益,其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3. “通简”——世本无事,庸人自扰。惟通惟简,冰消日皎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相扰。只要心智通达,繁杂的事务处理起来就会变得简单明了,如同太阳一出,自然冰消雪化。领导者每天面对的事物很多,有的事情很繁琐,也很复杂,一旦处理不当就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些事,还要处理好,必须“通简”。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在诛杀了河北王郎后,收缴了许多书信文件,看到自己属下的官员与王郎串通对自己加以诽谤诬蔑的书信有几千件之多。刘秀不加细阅,就命令众将把这些书信都烧掉,他说:“让哪些原来怀有二心的人安心吧”。魏晋时期的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后也遇到这种情况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应该是向刘秀学习借鉴的吧。这种“通简”的做法,不仅化解了矛盾,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凝聚力,应该是“上智”很好的体现。
领导者如果事无巨细,每件事情都认真研究仔细筹划,一则不可能,他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明白都了解,二则是不可取,人的精力有限,日理万机,精神可嘉,但实则必身心俱疲,事倍功半。管理学上有“帕累托法则”集中百分之八十的精力做好最重要的百分之二十的事情。
4. “迎刃”——动于万全,出于不意,游刃有余,庖丁之技
充分掌握全局后再行动,一行动就出其不意,就象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庖丁之所以有那么高的“解牛”技巧,关键在于他对牛的构造了解得清清楚楚。“上智”者之所以为“上智”者也就在于他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他的行动才能出其不意,才能出奇制胜。所有在别人看来很难的问题,在他这里迎刃而解。汉武帝忧患诸侯势力强盛,谋士主父偃出谋令各诸侯王可以推施皇帝的恩泽,将自己的封地划开分给自己的子弟,只要由汉王为其确定封号就行。自此,汉室有了广博的恩泽而各诸侯逐渐分崩离析了。这就是“迎刃”的智慧。
因此最高的智慧应是掌握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各种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好同时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一个领导者应随时随地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准确把握客观事物变化规律,总揽全局、高瞻远瞩,拥有这样的“上智”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四种“上智”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意义尤其重大。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只有广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领导干部应当在“见大”、“远犹”、“通简”、“迎刃”这四种“上智”上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真正担负起身上的重任。
责任编辑:徐建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