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秋季,全国第7批特岗教师上岗。不过,在各地的招聘公告中,特岗教师的全称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教师,现在,公众更为熟悉的是“特岗教师”和“特岗计划”这两个特定的词语。
意在“普九”攻坚
2006年,正是我国城市化如火如荼的年月,是“十一五”开局之年。2006 年2月28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时任部长周济说:“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要求,进一步落实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确保2007年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
为此,当年5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开始实施特岗计划。特岗教师招聘由中央统筹、地方实施;所有设特岗的县不再招聘其他教师;特岗教师聘期3年,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对3年期满后留任的特岗教师,省级政府要落实工作岗位。
有人曾用四句话这样概括特岗计划政策的总体框架:中央支持,地方联动;省级统筹,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服务3年,期满留任。
作为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它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的方式,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这一年,湖北、广西、海南等13个省份共招聘特岗教师16325名。截止2007年春季开学,实际在岗的特岗教师为16069人。其中,初中教师11222人,占69.84%;小学教师4847人,占30.16%。
2007年计划招聘特岗教师1.8万余人,比2006年实际招聘数增加2000多人。高校毕业生踊跃报名应聘,多数省报名人数超过拟聘人数的3至5倍,其中四川、新疆分别达到14和17倍。
2008年,特岗计划实施进展顺利,共招聘特岗教师26475人,其中初中教师16557人,占62.5%;小学教师9918人,占37.5%。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7946人,占67.8%;专科8529人,占32.2%。覆盖492个县,6402所学校。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负责人就开展2011年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工作答记者问时说,中央特岗计划共招聘23.5万名特岗教师,赴22个省区、1023个县、2.8万所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满特岗教师连续三年留任比例均达87%以上。
政策要点:“特岗”变“普岗”
特岗计划统筹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农村教师补充两大难题。师资短缺成为制约农村地区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瓶颈,一方面农村学校招不来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下不去,其中落后的教师补充机制成为最大障碍,而特岗计划以合同管理方式绕开了这一障碍。与“三支一扶”计划相比,中央的特岗计划有这么两个显著的不同点:一是特岗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二是“特岗”转“普岗”,“对自愿留在本地学校的,要负责落实工作岗位,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鼓励特设岗位教师在3年聘期结束后,继续扎根基层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简单地说,就是给予事业单位编制,并继续在本地学校至少服务3年。
为确保“特岗”转“普岗”的顺利实施,特岗计划规定“要进一步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今后城市、县镇学校教师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应优先聘用特设岗位教师”,“在‘特岗计划’实施期内不得再以其他方式补充新教师”。
由于中央财政补助为主,地方的积极性都比较高。中央财政的补助资金,有点类似于风险投资领域的种子资金或者天使投资,在计划期结束后,当“特岗教师”成为在编教师,所有的资金转为地方承担,中央财政虽然退出,但一大批素质较高的教师已在最基层的学校扎根,政策设计中“四两拨千斤”的清晰思路得到明显的体现。
问题与调整
2009年的11月2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特岗计划中央项目的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实施地方特岗计划。
“因地制宜、积极实施”的背后,是特岗计划在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贾涛看来,首先是特岗教师计划服务年限偏短。国内外大量的跟踪调查研究表明,新手教师入职后的5年才能进入成熟期,协议中规定的3年时间难以迅速改善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不高、高级职务比例偏低等问题。其次是工作岗位的弹性落实弱化了特岗教师服务区域的针对性。三是地区差的存在制约着特岗教师的“平抑”作用,教师的财政保障以县为主,同样的岗位在不同的地区由于业已存在的地区差必然会导致特岗教师做出择优的选择。四是配套措施滞后、不完善,特岗计划未能与原有促进农村教育公平的计划进行有效整合,造成了特岗教师计划不能发挥效能的最大化。贾涛建议完善特岗教师的使用环节,使之更具合力。
针对特岗计划实践中的偏重初中、偏重主科的问题,各地在实践中另辟蹊径,创新特色。重庆市中小学特色学科教师配备计划(简称“特色计划”),是根据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要求,在总结特岗计划经验的基础上实施的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的配备计划。该计划从2012年起,用3年时间,从高校毕业生中公开招聘3000名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健康教育等紧缺学科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昆明2012年开始推行市级“特岗幼师”,2012年计划招聘市级学前教育特岗教师210名补充到农村公办幼儿园任教。重点解决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教师短缺的问题。
河南省近年来在实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特岗计划中,专门拨付一定的经费用于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师,使特岗计划中音体美教师比例达到了20%以上。
特岗计划的覆盖面,随着计划的推进不断扩大,2009年由原来的西部12个省区“两基”攻坚县扩大到了中西部地区22个省区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12年中央特岗计划实施范围更是扩大为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4个省份的藏区县、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部地区原“两基”攻坚县、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以及西部地区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 示范效应:“特岗”开花
特岗计划出台前的2004年,湖北省正式出台“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这项计划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政府购买阶段性服务岗位的方式,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3年。8年来,共选派了2万多名支教教师到全省84个县的农村学校任教。2006年,江苏省选派30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赴苏北徐州、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等五市县城以下的农村中小学,进行为期3年以上的任教,被选派到苏北农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将享受到国家和江苏省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的相关优惠政策。
特岗计划推行后,其示范效应很快显现。
辽宁省从2007年开始,比照国家特岗计划,实施了“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对到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任教、服务期满2年以上的师范类毕业生,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对没有助学贷款债务的且工作满四年的毕业生,一次性返还学费。
2008年,广东实施了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对到广东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毕业生,按每人每年6000元的标准,退还大学学费。到了2009年,享受这项政策的岗位从8000余个上升为12577个。
从2009年6月26日起,河北省实施地方“特岗计划”,面向11个县,设立2000个初中、小学教师岗位。每批到农村任教的毕业生服务期为3年。地方特岗计划教师在3年聘期内享受当地公办教师待遇,省里还将为符合条件者代偿学费。同样是2009年,河南省结合本省实际,启动实施了“地方计划”,该计划与国家计划按照1∶1比例实施,由省财政列出专项经费,保证计划的顺利推进。国家计划每年5000名,加上地方计划5000名,每年河南省实施特岗计划的名额共计1万名。
“特岗”成效多元
2009年11月15日,当时的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特岗计划推行3年的成效时说,特岗计划实际上是探索创新了教师的补充机制,加强、充实了农村师资力量,同时鼓励一批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取得了一举多得的作用。首先是为农村补充了大量后援师资,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第二是增强了农村学校的生机和活力;第三是创新的教师补充机制,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第四是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拓宽了大学生就业渠道。
在专门研究特岗计划政策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看来,特岗计划吸引了大批有志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大学生真正站在了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一线,为农村教育输入了大批新鲜的血液,使得农村教育的各个方面都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她将特岗计划的成效归纳为六个方面:为农村学校补充了大批合格师资,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地方政府增强改进农村师资队伍状况的力度,解开了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补充难的死结;探索出了编制上“先进后出”的新机制,创新了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通过公开招聘教师的模式,增强了选人、用人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对村落文化、新农村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建设作用,外延效益初显;扩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就政策本身来看,特岗计划无疑是一项成功的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的政策。其最大的成效,当是实现了农村教师队伍“招得优、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2012年11月,河南信阳市首批特岗教师中的1070名入编,在岗转聘率为99.63%。近4年来,信阳市8个县先后招聘了5302名特岗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均衡协调发展。
还有一项成效,就是确立了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全面推行国家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从根本上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为实现高水平的义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意在“普九”攻坚
2006年,正是我国城市化如火如荼的年月,是“十一五”开局之年。2006 年2月28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时任部长周济说:“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要求,进一步落实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确保2007年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
为此,当年5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开始实施特岗计划。特岗教师招聘由中央统筹、地方实施;所有设特岗的县不再招聘其他教师;特岗教师聘期3年,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对3年期满后留任的特岗教师,省级政府要落实工作岗位。
有人曾用四句话这样概括特岗计划政策的总体框架:中央支持,地方联动;省级统筹,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服务3年,期满留任。
作为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它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的方式,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这一年,湖北、广西、海南等13个省份共招聘特岗教师16325名。截止2007年春季开学,实际在岗的特岗教师为16069人。其中,初中教师11222人,占69.84%;小学教师4847人,占30.16%。
2007年计划招聘特岗教师1.8万余人,比2006年实际招聘数增加2000多人。高校毕业生踊跃报名应聘,多数省报名人数超过拟聘人数的3至5倍,其中四川、新疆分别达到14和17倍。
2008年,特岗计划实施进展顺利,共招聘特岗教师26475人,其中初中教师16557人,占62.5%;小学教师9918人,占37.5%。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7946人,占67.8%;专科8529人,占32.2%。覆盖492个县,6402所学校。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负责人就开展2011年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工作答记者问时说,中央特岗计划共招聘23.5万名特岗教师,赴22个省区、1023个县、2.8万所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满特岗教师连续三年留任比例均达87%以上。
政策要点:“特岗”变“普岗”
特岗计划统筹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农村教师补充两大难题。师资短缺成为制约农村地区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瓶颈,一方面农村学校招不来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下不去,其中落后的教师补充机制成为最大障碍,而特岗计划以合同管理方式绕开了这一障碍。与“三支一扶”计划相比,中央的特岗计划有这么两个显著的不同点:一是特岗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二是“特岗”转“普岗”,“对自愿留在本地学校的,要负责落实工作岗位,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鼓励特设岗位教师在3年聘期结束后,继续扎根基层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简单地说,就是给予事业单位编制,并继续在本地学校至少服务3年。
为确保“特岗”转“普岗”的顺利实施,特岗计划规定“要进一步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今后城市、县镇学校教师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应优先聘用特设岗位教师”,“在‘特岗计划’实施期内不得再以其他方式补充新教师”。
由于中央财政补助为主,地方的积极性都比较高。中央财政的补助资金,有点类似于风险投资领域的种子资金或者天使投资,在计划期结束后,当“特岗教师”成为在编教师,所有的资金转为地方承担,中央财政虽然退出,但一大批素质较高的教师已在最基层的学校扎根,政策设计中“四两拨千斤”的清晰思路得到明显的体现。
问题与调整
2009年的11月2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特岗计划中央项目的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实施地方特岗计划。
“因地制宜、积极实施”的背后,是特岗计划在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贾涛看来,首先是特岗教师计划服务年限偏短。国内外大量的跟踪调查研究表明,新手教师入职后的5年才能进入成熟期,协议中规定的3年时间难以迅速改善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不高、高级职务比例偏低等问题。其次是工作岗位的弹性落实弱化了特岗教师服务区域的针对性。三是地区差的存在制约着特岗教师的“平抑”作用,教师的财政保障以县为主,同样的岗位在不同的地区由于业已存在的地区差必然会导致特岗教师做出择优的选择。四是配套措施滞后、不完善,特岗计划未能与原有促进农村教育公平的计划进行有效整合,造成了特岗教师计划不能发挥效能的最大化。贾涛建议完善特岗教师的使用环节,使之更具合力。
针对特岗计划实践中的偏重初中、偏重主科的问题,各地在实践中另辟蹊径,创新特色。重庆市中小学特色学科教师配备计划(简称“特色计划”),是根据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要求,在总结特岗计划经验的基础上实施的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的配备计划。该计划从2012年起,用3年时间,从高校毕业生中公开招聘3000名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健康教育等紧缺学科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昆明2012年开始推行市级“特岗幼师”,2012年计划招聘市级学前教育特岗教师210名补充到农村公办幼儿园任教。重点解决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教师短缺的问题。
河南省近年来在实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特岗计划中,专门拨付一定的经费用于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师,使特岗计划中音体美教师比例达到了20%以上。
特岗计划的覆盖面,随着计划的推进不断扩大,2009年由原来的西部12个省区“两基”攻坚县扩大到了中西部地区22个省区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12年中央特岗计划实施范围更是扩大为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4个省份的藏区县、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部地区原“两基”攻坚县、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以及西部地区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 示范效应:“特岗”开花
特岗计划出台前的2004年,湖北省正式出台“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这项计划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政府购买阶段性服务岗位的方式,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3年。8年来,共选派了2万多名支教教师到全省84个县的农村学校任教。2006年,江苏省选派30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赴苏北徐州、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等五市县城以下的农村中小学,进行为期3年以上的任教,被选派到苏北农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将享受到国家和江苏省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的相关优惠政策。
特岗计划推行后,其示范效应很快显现。
辽宁省从2007年开始,比照国家特岗计划,实施了“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对到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任教、服务期满2年以上的师范类毕业生,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对没有助学贷款债务的且工作满四年的毕业生,一次性返还学费。
2008年,广东实施了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对到广东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毕业生,按每人每年6000元的标准,退还大学学费。到了2009年,享受这项政策的岗位从8000余个上升为12577个。
从2009年6月26日起,河北省实施地方“特岗计划”,面向11个县,设立2000个初中、小学教师岗位。每批到农村任教的毕业生服务期为3年。地方特岗计划教师在3年聘期内享受当地公办教师待遇,省里还将为符合条件者代偿学费。同样是2009年,河南省结合本省实际,启动实施了“地方计划”,该计划与国家计划按照1∶1比例实施,由省财政列出专项经费,保证计划的顺利推进。国家计划每年5000名,加上地方计划5000名,每年河南省实施特岗计划的名额共计1万名。
“特岗”成效多元
2009年11月15日,当时的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特岗计划推行3年的成效时说,特岗计划实际上是探索创新了教师的补充机制,加强、充实了农村师资力量,同时鼓励一批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取得了一举多得的作用。首先是为农村补充了大量后援师资,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第二是增强了农村学校的生机和活力;第三是创新的教师补充机制,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第四是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拓宽了大学生就业渠道。
在专门研究特岗计划政策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看来,特岗计划吸引了大批有志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大学生真正站在了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一线,为农村教育输入了大批新鲜的血液,使得农村教育的各个方面都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她将特岗计划的成效归纳为六个方面:为农村学校补充了大批合格师资,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地方政府增强改进农村师资队伍状况的力度,解开了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补充难的死结;探索出了编制上“先进后出”的新机制,创新了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通过公开招聘教师的模式,增强了选人、用人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对村落文化、新农村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建设作用,外延效益初显;扩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就政策本身来看,特岗计划无疑是一项成功的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的政策。其最大的成效,当是实现了农村教师队伍“招得优、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2012年11月,河南信阳市首批特岗教师中的1070名入编,在岗转聘率为99.63%。近4年来,信阳市8个县先后招聘了5302名特岗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均衡协调发展。
还有一项成效,就是确立了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全面推行国家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从根本上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为实现高水平的义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