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籇刻的发展史]
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籇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未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地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印章的神话传说]
关于印章的起源问题,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文字记载是在汉代编写的纬书《春秋运斗枢》和《春秋合诚图》中。《春秋运斗枢》是这样说的:“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日‘天王符玺’。”《春秋合诚图》说得更有声有色:“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
[印玺是私有制的产物]
印玺的形成与货物、与属于私有财产的奴隶密切相关。《后汉书·祭祀志》指出:“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犹末有金玉银铜之器也。”“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诈伪”“奸萌”显然是私有制出现后的诈骗、冒认、输盗、侵夺等不正当的行为。因此,能在器物上戳压记号,以证明物归谁主的印章便应运而生。殷商时代的经印就仅仅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到了西周,随着“工商食宫”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即工匠和商贾都是贵族的奴仆,他们主要为封建领土贵族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从事工商活动。由于商品经济不发展,当时独立经营的手工业和商业极少)的出现,玺印跻身于符节一类行列,才有了凭信的作用。
[篆刻作品欣赏]
汉代鸟虫书印欣赏
在汉代私印中,我们可以见到一类印文如同鸟虫形态的印章,我们称之为“鸟虫书印”。这种鸟虫文字是一种经过美化和艺术化的文字,可以说是汉代的美术字。它的点画、形体自有其独特的美感,使得宋、元、明、清及现代的印家纷纷研究和学习。(见图一)
清代官印欣赏
清代官印有如下特点,在一方印中的右半边作汉文篆书,左半边作满文楷书。如“大清嗣天子宝”印,为乾隆以前所行。至乾隆十三年开始,用满文九叠篆代替满文楷书,如“直隶大沽协中右营中军都司关防”印。至同治初年,战争频繁,官印易失,便在满汉篆书中加一行满文楷书,以示区别,如“合水县印”。晚清太平天国官玺印大为19.9×19.4厘米,咸丰一年制作,今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开以后新中国初期方形人间先河。晚清台湾省第一枚官印印文兼有汉、满两种篆文,光绪十一年制。(见图二)
邓石如篆刻作品欣赏
“禅意”“有所为”“风景这边独好”三方印体现了邓氏章法布白上的奇特艺思,结构变化莫测,大块的疏密对比,险中取胜,极尽朱白穿插之能事,气魄摄人,而又合乎传统。如白文印“有所为”一方,虚实聚散十分大胆,“有所”二字笔画少,却一反常理,不仅作简化处理,而且左右两部分拉开距离,独占印面半壁江山,进一步疏其貌,造成大面积的朱地,左右处对映成趣,边栏粗细残破,极不规整,同印面字形相吻合,有汉封泥之妙。而朱文“禅意”一印,布白四周密,中下方腹部疏空,密处线条劲挺,多方折,疏处以一回转圆润的简笔“意”字底部被写成圆形的“心”旁据之。全印形成实中见虚、庄严挺拔与婀娜悠然的醒目对比,沉稳刚健中有灵动飞腾之意境。“风景这边独好”,一钮中“风、景”之灵动与“独、好”的沉稳对映,“这”字借边栏的一竖粗壮有力;“好”字的笔画刚劲厚重,两字对等,全印生气荡漾又不失沉着稳重感。(见图三)
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籇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未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地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印章的神话传说]
关于印章的起源问题,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文字记载是在汉代编写的纬书《春秋运斗枢》和《春秋合诚图》中。《春秋运斗枢》是这样说的:“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日‘天王符玺’。”《春秋合诚图》说得更有声有色:“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
[印玺是私有制的产物]
印玺的形成与货物、与属于私有财产的奴隶密切相关。《后汉书·祭祀志》指出:“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犹末有金玉银铜之器也。”“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诈伪”“奸萌”显然是私有制出现后的诈骗、冒认、输盗、侵夺等不正当的行为。因此,能在器物上戳压记号,以证明物归谁主的印章便应运而生。殷商时代的经印就仅仅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到了西周,随着“工商食宫”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即工匠和商贾都是贵族的奴仆,他们主要为封建领土贵族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从事工商活动。由于商品经济不发展,当时独立经营的手工业和商业极少)的出现,玺印跻身于符节一类行列,才有了凭信的作用。
[篆刻作品欣赏]
汉代鸟虫书印欣赏
在汉代私印中,我们可以见到一类印文如同鸟虫形态的印章,我们称之为“鸟虫书印”。这种鸟虫文字是一种经过美化和艺术化的文字,可以说是汉代的美术字。它的点画、形体自有其独特的美感,使得宋、元、明、清及现代的印家纷纷研究和学习。(见图一)
清代官印欣赏
清代官印有如下特点,在一方印中的右半边作汉文篆书,左半边作满文楷书。如“大清嗣天子宝”印,为乾隆以前所行。至乾隆十三年开始,用满文九叠篆代替满文楷书,如“直隶大沽协中右营中军都司关防”印。至同治初年,战争频繁,官印易失,便在满汉篆书中加一行满文楷书,以示区别,如“合水县印”。晚清太平天国官玺印大为19.9×19.4厘米,咸丰一年制作,今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开以后新中国初期方形人间先河。晚清台湾省第一枚官印印文兼有汉、满两种篆文,光绪十一年制。(见图二)
邓石如篆刻作品欣赏
“禅意”“有所为”“风景这边独好”三方印体现了邓氏章法布白上的奇特艺思,结构变化莫测,大块的疏密对比,险中取胜,极尽朱白穿插之能事,气魄摄人,而又合乎传统。如白文印“有所为”一方,虚实聚散十分大胆,“有所”二字笔画少,却一反常理,不仅作简化处理,而且左右两部分拉开距离,独占印面半壁江山,进一步疏其貌,造成大面积的朱地,左右处对映成趣,边栏粗细残破,极不规整,同印面字形相吻合,有汉封泥之妙。而朱文“禅意”一印,布白四周密,中下方腹部疏空,密处线条劲挺,多方折,疏处以一回转圆润的简笔“意”字底部被写成圆形的“心”旁据之。全印形成实中见虚、庄严挺拔与婀娜悠然的醒目对比,沉稳刚健中有灵动飞腾之意境。“风景这边独好”,一钮中“风、景”之灵动与“独、好”的沉稳对映,“这”字借边栏的一竖粗壮有力;“好”字的笔画刚劲厚重,两字对等,全印生气荡漾又不失沉着稳重感。(见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