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前言部分介绍了全国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以及调查的开展情况;研究的主要部分,则针对成都市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调研发现提出问题;思考及建议部分则是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能够为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建言献策,使得大学生村官这一新时期的新型公共管理者能够全面施展才华,助力新农村建设。
关键字:成都市;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
一、前言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着眼于加强农村工作,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积极配合新农村建设所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期,大学生“村官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下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组通字【2008】18号)》,决定在未来的五年内,每年选取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學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
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共有130万多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目前共有30余万名大学生“村官”,覆盖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
截至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可谓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这些大学生下到基层以后真实的工作状态如何?是否发挥了其优势? 针对这些疑问,课题组以成都市为例,在成都市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调查对象为在职大学生村官和部分村干部。为了让样本更具代表性,我们在抽取样本过程中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法,具体到本次调查就是,结合成都市各个区县近5年的经济情况,将各区每年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全年GDP的比重大小情况进行分层。之所以这样分,是因为第一产业的情况能在很大程度上反应出农业的情况,比值大的,说明当地第一产业比较发达或者说第二、三产业比较落后,结合发达国家的社会进程看,第一产业所占GDP的比重越大,说明当地经济就越欠发达;反之则越发达。根据以上原理,我们将成都市各个区县的经济情况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第一产业与GDP的比值小于1%的区县,诸如武侯区、成华区等主城区;第二层次为比值为5%-8%的区县,诸如新都和温江等区县;第三层次为比值在9%-12%的区县,诸如新津和都江堰等区县;第四层次为比值在20%左右的区县,包括彭州、邛崃、崇州和金堂四个区县。然后再在各个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4-5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样本。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村官不驻村,岗位乱流动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在成都市现任大学生村官中,有54%的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实际驻村,其中96.3%的大学生村官是因为被借调到乡镇或者县政府等政府部门。通过我们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很多被借调的村官要么是选拔上村官后直接就是去镇里工作,要么是在村里待了很短时间就被调任到上级政府。并且根据我们的了解,这些村官被借调镇上或者县上以后,很多都是做一些文字处理,资料整理之类的琐碎的工作。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个别的村官甚至从来都没有到所任职的村庄工作,比如我们在成都郫县某村了解的,该村一名大学生村官整年都难得到村委会上班,而是自己出去创业,但是他每月依然照常领取大学生村官的工资补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基层县、镇政府随意以借调之名将大学生村官长期调离工作岗位,使大学生无法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对驻村大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一些大学生村官虽然名义上是驻村工作,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二)职责不明,存在身份障碍
大学生村官的责任应该是积极对农村的各项发展建设建言献策,投身农村基层建设事业中,而大学生村官的实际职务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根据我们的统计结果,有八成的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职务是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者村主任助理,有4%的大学生村官是担任的副书记或者村副主任职务。可以看出,大学生到村任职后主要是担任助理的工作,在现在的农村行政体制下,助理主要是从事一些纠纷调解、文书整理等工作,在村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过程中的话语权是很低的。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也和一些村主任或者书记进行了交流,他们认为大学生一来是对农村社情民意不太了解,另一方面工作经验不足,因此才很少在决策中让大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但是通过我们的深入调查,很多大学生村官在任期快要结束的时候仍然在助理的职务上。这就不能简单的归结于大学生村官的经验不足上了。说明在基层缺乏大学生村官施展抱负的地位升迁平台,这对大学生村官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不得不打破的瓶颈。虽然,少数大学生村官可以升任(副)书记或者(副)主任,但是缺乏一个完善的升迁机制。
(三)薪酬待遇偏离实际工作强度,难以留住人才
利责相当是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在对大学生村官管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远远低于同等工作强度下应得薪酬的情况。根据我们的调查,有56%的大学生村官每周的工作时间在5天及以上,其中绝大多数工作时间在5—6天,可见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强度相当于或者高于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工作强度。但是我们在对大学生村官薪酬进行统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56%的大学生村官月收入只有1000-2000元,36%的村官月收入在2000—3000元,而月收入超过3000元的只有8%,而成都市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在3000元以上。在几近同等的工作强度下,我们可以看出,就成都市现有的针对大学生村官的薪酬管理制度来说,工作强度与薪酬极大的失衡且与同等职业收入相差较大。这种工作强度与薪酬待遇之间巨大的反差是导致大部分优秀大学生不愿下基层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知识优势难以展现,量才而用机制缺乏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农村地区是否实用一直以来是大学生村官政策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安排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时就应该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或者特长量才而用,这样才能人尽其用。但是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村官真正能发挥其特长优势的真是少之又少,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有4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一般,有36%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很小的作用或几乎没有任何作用。比如我们在某镇采访时遇到一个学动物医学的大学生村官,但是她被借调到镇政府从事征地拆迁相关工作,专业知识几乎在自己岗位上毫无用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大学生村官的量才而用方面,各级政府还做的不够。
(五)后续发展意愿趋同,政府安置压力过大
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的安置工作不仅事关大学生自身发展前景,更是直接关乎“大学生村官计划”战略的可持续性以及政策战略目标的实现。怎样妥善安置任期结束的大学生村官是重中之重。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前景规划具有很大的趋同性: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村官希望在任期结束后能够进入公务员行列,其次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村官有留职农村的打算,还有10%的村官选择就业,考研或者继续深造的村官只占8%。大学生村官个人发展意愿过于集中于進入公务员。这一方面体现了公务员对大学生村官的吸引力,可以极大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可另一方面,公务员队伍每年的编制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极少数村官能够进入公务员队伍。这种矛盾使得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难以得到有效安置,政府虽采取了多种渠道来安置大学生村官,但是大学生村官自身意愿的过分集中使得政府的安置工作难以使得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满意。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明岗定责,多机制监督村官工作
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就是任职村庄,为农村基层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但现实生活中,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村官实际所做的工作与岗位职责严重不符,像借调、擅自离岗缺岗等情况甚嚣尘上。为切实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实际作用,就必须进一步从制度上明确大学生村官岗位和职责,为保证大学生村官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监督机制,比如建立专门负责大学生村官管理机构,实行定期不定期岗位检查制度,完善和建立失职追责制度等等,从多方面确保大学生村官切实履行岗位职责。
(二)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实现同岗同酬、同工同酬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在大学生村官的薪酬管理方面,存在实际薪酬水平严重低于大学生预期水平和岗位工作强度。而且还存在地区薪酬待遇失衡现象。因此,为了更好的吸引大学生任职基层,就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实现同岗同酬、同工同酬。
(三)以岗选才,最大化村官专业优势
为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优势,我们必须树立以岗选才、以才定岗的选聘理念与原则。在招聘大学生时紧紧围绕农村现在最需要的人才类型来选聘,比如农林管理或者农业科技等相关专业等。在分配大学生村官工作时也紧紧围绕大学生自身专业特长,比如擅长管理的就安排至管理岗位,擅长农业相关技术的就安排其至相关技术岗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优势,真正实现农村发展的科学化与知识化。
(四)离职安置有重点 ,公务员编制是核心
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相当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有进入公务员行列、获取事业单位编制的迫切愿望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坚决落实现有的大学生村官的离职安置政策,更要进一步突出政策重点,向公务员方向加大政策力度,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意愿。
四、结语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日益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的意义更加明确的同时,我国农村社会工作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也逐渐凸显。而近阶段蓬勃开展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目的就是将优秀的大学生群体充实到农村中去,让村民接触先进知识、科学的理念,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带动村民改变农村的贫困状况与落后面貌。通过我们前面的分析,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立意高远,但却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诸多的不完善之处。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全面的分析后所发现的问题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对我们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进行着实采纳。
最后,当代大学生村官无论是创造出了成绩也好,还是没有创造出成绩也罢,作为当代独具特色的新型公共管理者,他们都不愧为时代的骄子。想以前,有多少大学生回到农村?但在当代,一群又一群年轻的大学生来到农村。不管他们抱着什么样的心理,但是他们毕竟来了。无论他们脚步震动大地,还是他们脚步轻如晨风,他们都一样会赢得我们的赞美!
参考文献:
[1]江苏连云港市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大学生村官网,2012,9,4
[2]程毅,刘军.关于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与功能拓展调研报告[J].前沿,2011.
[3]段小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公共选择视角[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0):140—142
[4]钱建国,宋朝阳.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及对策[N].中国青年报,2006-04-08(2)
[5]郑明怀.论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的障碍及改善[J].中国青年研究,2011,6.
[6]蔡爱华.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J].求是,2009(18)
[7]大学生村官角色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5):144
[8]安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及其对策[J].农村经济,2007,(6):60—61
[9]让大学生当村官还得营造好环境.四川日报[N].2008-4-08
[10]汪玮,肖立辉.对大学生当村官的思考[J].每周政策献言,2007,(23):5—7.
关键字:成都市;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
一、前言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着眼于加强农村工作,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积极配合新农村建设所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期,大学生“村官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下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组通字【2008】18号)》,决定在未来的五年内,每年选取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學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
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共有130万多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目前共有30余万名大学生“村官”,覆盖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
截至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可谓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这些大学生下到基层以后真实的工作状态如何?是否发挥了其优势? 针对这些疑问,课题组以成都市为例,在成都市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调查对象为在职大学生村官和部分村干部。为了让样本更具代表性,我们在抽取样本过程中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法,具体到本次调查就是,结合成都市各个区县近5年的经济情况,将各区每年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全年GDP的比重大小情况进行分层。之所以这样分,是因为第一产业的情况能在很大程度上反应出农业的情况,比值大的,说明当地第一产业比较发达或者说第二、三产业比较落后,结合发达国家的社会进程看,第一产业所占GDP的比重越大,说明当地经济就越欠发达;反之则越发达。根据以上原理,我们将成都市各个区县的经济情况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第一产业与GDP的比值小于1%的区县,诸如武侯区、成华区等主城区;第二层次为比值为5%-8%的区县,诸如新都和温江等区县;第三层次为比值在9%-12%的区县,诸如新津和都江堰等区县;第四层次为比值在20%左右的区县,包括彭州、邛崃、崇州和金堂四个区县。然后再在各个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4-5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样本。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村官不驻村,岗位乱流动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在成都市现任大学生村官中,有54%的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实际驻村,其中96.3%的大学生村官是因为被借调到乡镇或者县政府等政府部门。通过我们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很多被借调的村官要么是选拔上村官后直接就是去镇里工作,要么是在村里待了很短时间就被调任到上级政府。并且根据我们的了解,这些村官被借调镇上或者县上以后,很多都是做一些文字处理,资料整理之类的琐碎的工作。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个别的村官甚至从来都没有到所任职的村庄工作,比如我们在成都郫县某村了解的,该村一名大学生村官整年都难得到村委会上班,而是自己出去创业,但是他每月依然照常领取大学生村官的工资补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基层县、镇政府随意以借调之名将大学生村官长期调离工作岗位,使大学生无法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对驻村大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一些大学生村官虽然名义上是驻村工作,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二)职责不明,存在身份障碍
大学生村官的责任应该是积极对农村的各项发展建设建言献策,投身农村基层建设事业中,而大学生村官的实际职务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根据我们的统计结果,有八成的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职务是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者村主任助理,有4%的大学生村官是担任的副书记或者村副主任职务。可以看出,大学生到村任职后主要是担任助理的工作,在现在的农村行政体制下,助理主要是从事一些纠纷调解、文书整理等工作,在村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过程中的话语权是很低的。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也和一些村主任或者书记进行了交流,他们认为大学生一来是对农村社情民意不太了解,另一方面工作经验不足,因此才很少在决策中让大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但是通过我们的深入调查,很多大学生村官在任期快要结束的时候仍然在助理的职务上。这就不能简单的归结于大学生村官的经验不足上了。说明在基层缺乏大学生村官施展抱负的地位升迁平台,这对大学生村官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不得不打破的瓶颈。虽然,少数大学生村官可以升任(副)书记或者(副)主任,但是缺乏一个完善的升迁机制。
(三)薪酬待遇偏离实际工作强度,难以留住人才
利责相当是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在对大学生村官管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远远低于同等工作强度下应得薪酬的情况。根据我们的调查,有56%的大学生村官每周的工作时间在5天及以上,其中绝大多数工作时间在5—6天,可见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强度相当于或者高于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工作强度。但是我们在对大学生村官薪酬进行统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56%的大学生村官月收入只有1000-2000元,36%的村官月收入在2000—3000元,而月收入超过3000元的只有8%,而成都市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在3000元以上。在几近同等的工作强度下,我们可以看出,就成都市现有的针对大学生村官的薪酬管理制度来说,工作强度与薪酬极大的失衡且与同等职业收入相差较大。这种工作强度与薪酬待遇之间巨大的反差是导致大部分优秀大学生不愿下基层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知识优势难以展现,量才而用机制缺乏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农村地区是否实用一直以来是大学生村官政策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安排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时就应该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或者特长量才而用,这样才能人尽其用。但是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村官真正能发挥其特长优势的真是少之又少,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有4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一般,有36%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很小的作用或几乎没有任何作用。比如我们在某镇采访时遇到一个学动物医学的大学生村官,但是她被借调到镇政府从事征地拆迁相关工作,专业知识几乎在自己岗位上毫无用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大学生村官的量才而用方面,各级政府还做的不够。
(五)后续发展意愿趋同,政府安置压力过大
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的安置工作不仅事关大学生自身发展前景,更是直接关乎“大学生村官计划”战略的可持续性以及政策战略目标的实现。怎样妥善安置任期结束的大学生村官是重中之重。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前景规划具有很大的趋同性: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村官希望在任期结束后能够进入公务员行列,其次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村官有留职农村的打算,还有10%的村官选择就业,考研或者继续深造的村官只占8%。大学生村官个人发展意愿过于集中于進入公务员。这一方面体现了公务员对大学生村官的吸引力,可以极大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可另一方面,公务员队伍每年的编制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极少数村官能够进入公务员队伍。这种矛盾使得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难以得到有效安置,政府虽采取了多种渠道来安置大学生村官,但是大学生村官自身意愿的过分集中使得政府的安置工作难以使得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满意。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明岗定责,多机制监督村官工作
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就是任职村庄,为农村基层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但现实生活中,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村官实际所做的工作与岗位职责严重不符,像借调、擅自离岗缺岗等情况甚嚣尘上。为切实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实际作用,就必须进一步从制度上明确大学生村官岗位和职责,为保证大学生村官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监督机制,比如建立专门负责大学生村官管理机构,实行定期不定期岗位检查制度,完善和建立失职追责制度等等,从多方面确保大学生村官切实履行岗位职责。
(二)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实现同岗同酬、同工同酬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在大学生村官的薪酬管理方面,存在实际薪酬水平严重低于大学生预期水平和岗位工作强度。而且还存在地区薪酬待遇失衡现象。因此,为了更好的吸引大学生任职基层,就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实现同岗同酬、同工同酬。
(三)以岗选才,最大化村官专业优势
为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优势,我们必须树立以岗选才、以才定岗的选聘理念与原则。在招聘大学生时紧紧围绕农村现在最需要的人才类型来选聘,比如农林管理或者农业科技等相关专业等。在分配大学生村官工作时也紧紧围绕大学生自身专业特长,比如擅长管理的就安排至管理岗位,擅长农业相关技术的就安排其至相关技术岗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优势,真正实现农村发展的科学化与知识化。
(四)离职安置有重点 ,公务员编制是核心
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相当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有进入公务员行列、获取事业单位编制的迫切愿望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坚决落实现有的大学生村官的离职安置政策,更要进一步突出政策重点,向公务员方向加大政策力度,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意愿。
四、结语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日益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的意义更加明确的同时,我国农村社会工作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也逐渐凸显。而近阶段蓬勃开展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目的就是将优秀的大学生群体充实到农村中去,让村民接触先进知识、科学的理念,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带动村民改变农村的贫困状况与落后面貌。通过我们前面的分析,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立意高远,但却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诸多的不完善之处。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全面的分析后所发现的问题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对我们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进行着实采纳。
最后,当代大学生村官无论是创造出了成绩也好,还是没有创造出成绩也罢,作为当代独具特色的新型公共管理者,他们都不愧为时代的骄子。想以前,有多少大学生回到农村?但在当代,一群又一群年轻的大学生来到农村。不管他们抱着什么样的心理,但是他们毕竟来了。无论他们脚步震动大地,还是他们脚步轻如晨风,他们都一样会赢得我们的赞美!
参考文献:
[1]江苏连云港市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大学生村官网,2012,9,4
[2]程毅,刘军.关于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与功能拓展调研报告[J].前沿,2011.
[3]段小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公共选择视角[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0):140—142
[4]钱建国,宋朝阳.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及对策[N].中国青年报,2006-04-08(2)
[5]郑明怀.论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的障碍及改善[J].中国青年研究,2011,6.
[6]蔡爱华.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J].求是,2009(18)
[7]大学生村官角色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5):144
[8]安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及其对策[J].农村经济,2007,(6):60—61
[9]让大学生当村官还得营造好环境.四川日报[N].2008-4-08
[10]汪玮,肖立辉.对大学生当村官的思考[J].每周政策献言,2007,(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