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理性回归的几点思考与认识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9ta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语文教学理念越来越先进,新的教学方法更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在无限喧闹和繁华的背后,语文教学在不知不觉中被功利、形式所累,盲目地迷失在“百花齐放”的汪洋大海中。很多时候“热热闹闹一堂课”,但细细品味却是“花里胡哨一锅粥”。在此,笔者呼吁:语文教学要理性回归。
   一、语文姓“语”而非“四不像”
   学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存储语言,以便更好地运用和表达。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不要忘了语文课姓“语”,而不是别的。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去亲近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有效地运用语言。
   脱离文本,架空语言,空洞地讨论课文的思想内容,忽视语言文字,丢弃字词句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过分强调语文课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功能,将语文异化为思品、历史、心理咨询或班会等非语文课程,这都是极不可取的。离开了语言的赏析,离开了文字的阅读,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的课堂,而蜕变为非“语”非“文”的“四不像”。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搞“无土栽培”,是对语文教学的“渎职”。
   二、课文阅读不能被“替代”和“省略”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要抓语感,要抓阅读,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根系。读是完成语言强化、语言积累和理解感悟的必由之路,是语文教学中最根本点。但令人担心的是现在的阅读已经太“寂寞”。
   学生以读课文解析替代阅读课文。越来越多的学生迷恋于读课文解析,而不愿意阅读课文。而有些课文解析尽管非常到位,很有代表性,有的还极具权威,但一味的参考解析,缺少的是个人的思考和解读。长此以往,学生们会越来越依赖于课文解读,懒于动脑动心。读书重在自我的感受感悟,读书的收获就在于文本内容、情节或文字对人们心灵的触动,而这种心灵的触动是在阅读过程中,由读自然生成的,这是任何解读无法取代的。以读解析代替读课文,长期如此,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又从何而来。
   教师用热热闹闹的小组活动、用寻寻觅觅的断章摘句、用喋喋不休地讲析代替了读书。有的教师压缩阅读时间,要求学生只用三、五分钟阅读课文,之后不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或讨论,学生根本没有质疑提问和深入品读的机会。还有的教师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用屏幕展示替代了学生的自主阅读。
   三、多元解读不等同于“太空漫步”
   新课程提倡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批判性阅读,多元化解读。强调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提升了读者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文本的地位和价值取向,因为文本的客观确定性的存在是对话的前提,没有文本的客观确定性,它与读者就不能构成实质性的交流,阅读就会由作者的独白变成读者太空漫步式的“任意发挥”。现在,任意发挥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比比皆是,还被某些人津津乐道。诸如,朱自清的父亲没什么感人的,形象不潇洒,穿越铁道违反了交通规则;琅琊山的五壮士应该珍惜生命,向敌人假投降,打入敌人内部……这些严重违背和歪曲文本思想价值观的所谓多元解读,竟然被某些教师大加赞赏,美其名曰 “创新”,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也許有人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不错。但要注意不能把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一般读者的文学作品欣赏等同起来。学生由于知识准备和阅读经验的不足,尤其在大多数学生还缺乏必要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要求学生自己去超越文本,发现意义,多元解读,就像要他们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脱离了现实的可能。
   四、语文课,各类花哨形式须慎用
   近年来,各种语文教改实验、教学模式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汇报课、公开课、示范课“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些教师费尽心思,十八般武艺齐上阵,课堂上又是竞赛,又是讨论,又是唱歌,又是表演,红红火火,好不热闹。到头来,细细品味,语文课已面目全非。具体表现概括为“三滥”:
   一是“表演滥”。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是学生表演,就是落实新课改理念了,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课堂就活了。岂不知学生读书、思考、感悟却被这些过滥的表演挤占了,表面上教室里笑语声声,而语文学习与收获的时效如何,实在令人质疑。
   二是“讨论滥”。课堂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钻研精神、口头表达与明辨是非的能力。但过滥的讨论会变成“街谈巷议”。教师不能忽略热闹背后的肤浅,更不能忽略热闹掩盖的沉默。课堂讨论有时会演化为某些尖子生的个人风采展示,不能真正地面向全体。
   三是“课件滥”。有些语文课,整个上课过程就是多媒体课件不断转换的过程,图像一幅接一幅,显示有动态有静态,文字出现或飞入或翻转,真是眼花缭乱。整个上课的方式就是“一问一答一显示”。但学生没有阅读、思考、反馈的时间,连做笔记的时间都没有,完全把课文读、感、悟的过程变成了“快餐”式的解读,把模糊而无限的想象空间,变成了直观而有限的文字。
   语言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血脉,语文课再也不能稀里糊涂地教,语文教学需要理性回归。教师要放下花哨的形式,远离浮躁与功利,潜心读书,还语文教学一片净土,让本真的语文根深叶茂,永葆生机。
其他文献
本文回顾了感应电流电阻抗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指出了其研究意义.对感应电流电阻抗成像的硬件系统主要采用的技术进行了介绍,并讨论了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最后总结了
摘 要: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某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以及对考试重点的掌握情况,往往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当代教育者讨论的话题。本文从鼓励质疑、打破思维定势、发挥学生想象、开展探究性学习等方面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当代教育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也是当代社会对人才
近年来,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荧光标记的技术受到很大重视并取得了迅速进展,此技术广泛应用于细胞内外物质的检测、核酸杂交测序及疾病诊断等诸多方面。本文就生物大分子的荧光标
本文从几何画板的功能入手,通过对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实例进行详细说明,指出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应用中的优势,希望几何画板能够被广泛推广和应用于小学的数学教学中。
医学图像中解剖结构和相关诊断信息的提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分割算法大都需要借助专家的干预和监控,寻求一种全自动分割的方法变得日益重要。人工生命的方法有助于人们了解生物学规律,并且在机器人、计算机图形学等方面得到了成功应用。主要介绍基于人工生命的方法在医学图像自动分割领域的初步应用。
通过多年的政治教学工作,笔者不断探索教学规律,尝试着让学科知识走进学生心灵,使学生对政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现把教学中的反思和做法进行梳理,总结如下:  一、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充满时代和生活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脱离时代的政治课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经过多年的教学尝试,笔者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原理之中,将两
摘 要:本文运用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在排球扣球技术教学中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分层-合作”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扣球技术的掌握;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关键词:“分层-合作”教学模式;排球普修课;扣球;实验研究    1问题的提出  在高校扩招后,班组人员增多,师生比例失调,且学生运动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性太强,学生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