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市场化”一词是近几十年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尤其是在英语世界的文献中)经常能看到的术语之一。高等教育市场化问题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学者广泛关注起,一直受到各国理论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的热烈研讨,并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其中也不乏争论。本文就构建起一个融合经验科学和规范理论的系统性研究框架,并致力于研究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范式化,这是使相关主题研究实现的新突破的关键。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述评;研究展望
引 文:高等教育市场化通常是指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引入市场机制,更少地依赖政府,让市场来自由地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关于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准确内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给出如下定义:“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运营至少有如下一个显著的市场特征:竞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它排除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由OECD的界定和解读可知,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核心要义是在高等教育体系和大学中巧妙地引入市场机制,旨在使高等教育变得更加灵活、实用和多元,并提高其适应性和回应性。
1理解高等教育市场化
在我国,“市场化”这一术语在教育研究领域常常和“产业化”放在一起甚至等同起来探讨,对其内涵的理解则往往是模糊的、见仁见智的,有些观点甚至相互冲突。即便如此,市场化毕竟不等同于产业化,有一些学者专门对教育市场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市场化”在西方国家是一个被普遍认可且内涵相对明确的理论概念。而在我国,由于概念理解缺乏共识,导致“高等教育市场化”没有一个准确的内涵,甚至构不成一个严谨的理论概念,加上受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很多学者对这一术语的使用仍比较谨慎。本文认为,市场化是一个相当宏大的概念,其内涵远比产业化、私有化要来得丰富,它是一个包含了从理念、逻辑、体制、机制到具体行为、方案、技术、工具等一系列问题在内的概念集。而且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通过竞争模式来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帕累托改进”,是“大学-市场-政府”三者关系的不断调适,是对高等教育效率、质量、公平、适应性、创新性等的综合权衡和相机抉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一领域,滥用概念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一些文献将大学市场化和高等教育市场化两个概念不加区分地进行讨论,从而造成了理论概念的模糊。本文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一个宏观概念,主要从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层面来理解市场化问题,如高等教育制度环境变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契约-评估制度建设等宏观变革问题。相对而言,大学市场化更多地涉及中观和微观层面的问题,往往跟大学的某些与市场相关联的策略和行为有关,强调大学与市场的互动和耦合,如大学的市场化经费筹措和管理、市场化人力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化、科学研究的市场化等。同时,高等教育市场化和大学市场化还不单单是宏观与微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关系,更是整体与部分、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国内现有文献对这一点的关注和重视显然不足。因此,正确理解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澄清相近及相关概念的区别,是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基本前提。
2高等教育市场化功过是非的“斯芬克斯之谜”
2.1正面观点述评
从经济学理论或立场出发的学者一般支持高等教育走向市场的一端,他们多基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或新公共管理学派提出的主张而提倡市场的理念、途径和方式。在他们看来,市场机制的引入通常可以起到增加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促进创新的功用,因而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巧妙地运用市场方法,而要不要走市场化道路已是一个过时的命题或伪命题。如前所述,相关的观点可追溯至霍布斯、洛克、亚当·斯密、哈耶克、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人及他们所开创的相应学派。除此之外,相关的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也或多或少地在其发布的文章、报告或文件中体现出对教育领域市场化的肯定态度,如世界银行发布的《高等教育:不同经验的参考》和OECD发布的《重整高等教育》等。
国内支持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学者大多认为,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普遍提质增效,并能很好地解决高等教育现存的很多问题。如张维迎指出,真正能维护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并促使大学健康发展的是市场竞争,而非政府规制。可见,市场化即引进市场激励以取代对市场主体随意的政府干预。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市场化可以被视为更好地解决政府和高等教育间界线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有学者通过探讨大学市场化行为得以发生的根源指出大学市场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提出大学市场化行为是知识价值转向的结果,并不必然与其传统发生对峙,相反,大学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构建自己的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本文的立场。
2.2反面观点述评
以传统教育学为理论基础的研究大多认为市场机制不适用于教育领域,将会对高等教育和大学产生负面冲击,从而对高等教育市场化持否定态度。一些学者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和市场化有损公平的角度提出反对意见。例如,伦敦大学斯蒂芬·J·鲍尔教授认为,教育的市场化改革背离了中下层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往往导致各个群体对教育这种公共物品的享用陷入马太效应的困境。伦敦大学另一位教授杰夫·惠迪(Whitty·Geoff)认为,市场的策略不仅难以解救教育现存的苦难,也将严重偏离市场推崇者们所设想的多样化发展目标,以之来取代传统的教育制度反而会引发新的问题。也有学者指出,精英大学作为稀缺性“地位商品”而游离于一般竞争之外,从而导致了市场失灵和市场分割。
客观地讲,高等教育市场化在普遍带来良好效率的同时的确会产生一些公平问题。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效率”和“公平”在很多领域都会发生一定冲突,因而政府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需要通过合适的公共政策来平衡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同时,市场失灵及其产生的外部性也正是政府规制存在的合法性依據。换言之,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而是需要市场和政府以互补的方式共同参与到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中来,让高等教育系统的运作既有效率,也能维护公平和正义。然而,在未经过系统性“成本-收益”分析的前提下就断然拒斥市场元素并非理性之举。 实际上,一些极端的反对者将市场和“知识逻辑”二元对立起来本身就带有一种浓厚的高等教育怀旧情结,他们想重新找回“象牙塔”中失去的乐园。在高等教育的精英化时代,大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单边的,知识创新完全是“闲逸的好奇”,不受外界干扰;而进入大众化时代以后,“寺庙式的大学”变成了“大都市式的大学”,大学与外部系统的联系日益紧密,甚至需要大量的外部资源作为其日常运作的支撑,作为知识中心的大学已无法再以“高深学问”的名义不染人间烟火、不着市侩尘垢。可见,发生在高等教育中的某些变化是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即使不戴上市场化的帽子,有些改变同样会存在。因此,对古典大学特有的情结并不能成为批判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理由,时代的进步及其引发的高等教育模式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大学不可能再是高度统一的、单边的、同质化的“独立王国”。更现实的做法是要考虑如何将市场化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净收益最大化以及如何更好地消除市场负面效应对大学影响的问题。
2.3折衷观点述评
除了立场鲜明的文献,还有一部分学者对这一问题持比较温和或中立的看法,认为市场对大学的影响是亦正亦负的,很难简单地做出评价,因而提出了准市场化、部分市场化或有限市场介入等替代方案。如罗杰·盖格指出,美国大学投身于市场后,在获取资源、生源和发挥知识的功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而这些成就与负面社会效应相比,则产生了市场悖论。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教育市场化命题在价值层面的争论各方分别代表了各自的学科立场和假设。这是争论各方不同的价值选择,也是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观在具体问题和研究领域中的再一次交锋。如果把问题上升到这个高度来看,则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功过是非仍旧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然而,由于高等教育领域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建构”的,是范式,而不是自然界或社会系统的其他特征决定了哪些问题值得研究,哪些知识值得应用,哪些学术流派值得信任。正因如此,无论是关于高等教育哲学的探讨还是诸如高等教育市场化这样的实际问题探讨,高等教育研究要注重推动范式间的竞争、学者间的有效对话以及辩证-批判途径的生成,从而加快学科知识的有效积累。这样,我们回过头来理解高等教育市场化问题就会变得极其丰富而深入。
3探寻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的新突破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有关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研究在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发展态势、可能产生的影响和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有许多问题在已有研究中没有得到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量文献不是实证性地评估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实际损益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而是热衷于在广义的哲学背景下进行持续的价值较量,它们往往是概念化的、非实证的、非积累性的、缺乏事实依据的,程序的合法性和方法的严谨性值得怀疑,且往往就市场化本身来谈市场化。这一问题进一步反映了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中规范评价和实证评价相分离、事实和价值相分离的现象,因而很多文献不能持续地证明其存在的价值,且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绩效和限度至今仍是个“斯芬克斯之谜”。关于事实和价值的问题是现代社会科学中最重要也是学界讨论最持久的问题之一,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那么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将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
鉴于此,笔者认为相关问题的知识发展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包括演绎论证、假设检验、案例研究、政策分析、历史诠释和哲学批判等,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起一个融合经验科学和规范理论的系统性研究框架。既要构建古典传统的规范理论,使之能充分反映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本真意义,又要使其可操作化,引入一定的参照标准进行经验科学意义上的论证和评估。那么,如何构建一个系统性研究框架呢?关键是要构建一个恰当的研究问题。高等教育学在其诞生之初就是追求指导方针的理论,多数话题只有在适宜的问题框架中来解读和评估才有实际意义。而高等教育市场化本身并不是一个研究问题,只是一个理论概念集和实践现象。因此,要形成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具体分析框架并使之可操作化,就必须将其纳入到具体语境中来,而不是游离在问题之外,讨论一个大得无边的概念。下文以竞争力的视角为例,推演高等教育市场化问题构建的逻辑。
在高等教育的精英化阶段,大学长期以来都被视为非竞争组织。当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大学间的竞争关系开始形成并不断强化。尤其当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方式从政府转向市场时,大学间的竞争就愈发激烈,这些竞争发生在市场的各个方面,如生源市场、资金市场、人才市场、知识市场、政策市場等。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市场化和高等教育竞争之间存在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通常认为,美国大学由于受政治上的分散化决策,经济上的企业家传统、捐赠传统、竞争意识、自由市场意识,文化上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很早以来就与市场自然耦合。当我们开始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实际上就已经进入一个思考高等教育市场化命题的全新框架中。这一问题导向的框架为人们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明确、更具体、更具针对性的方向指引。事实上,事实和价值脱节的问题在大学竞争力的研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当前,各种大学竞争力的要素分析、指标体系构建和大学排名层出不穷。然而,大量文献只是费尽心力在寻找可以直接解释的、易于观察或能够测量的指标,只关心数据的表面意义,以工程学的心态来对待大学竞争力问题,对建立大学竞争力的规范理论框架和价值评估缺乏重视,这正好和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相反。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有利于构建起本文所说的融合经验科学和规范理论的系统性研究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当然,在高等教育市场化问题中引入竞争力的参照系仅仅是本文枚举的一个例子,目的是从方法论层面说明如何构建合适的研究问题和框架来突破相关问题的传统研究格局,我们相信其他有意义的参照系也必然存在。
4结束语
致力于使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研究范式化不失为一种可尝试的策略,就像前些年兴起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一样。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那么高等教育市场化有无规律可循?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学者深入思考的问题。此外,综合应用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策科学、应用数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建立在早期高等教育学单一理论和方法探讨之上的跨学科研究,可以为相关问题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的构建提供更广泛的思路和方法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盛兵.高等教育市场化:欧洲观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0(4):108-111.
[2]路娜,夏永红.教育市场化的内涵、机制及政策取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46-49.
[3]冯建军.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公正[J].高等教育研究,2008(6):1-7.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述评;研究展望
引 文:高等教育市场化通常是指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引入市场机制,更少地依赖政府,让市场来自由地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关于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准确内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给出如下定义:“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运营至少有如下一个显著的市场特征:竞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它排除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由OECD的界定和解读可知,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核心要义是在高等教育体系和大学中巧妙地引入市场机制,旨在使高等教育变得更加灵活、实用和多元,并提高其适应性和回应性。
1理解高等教育市场化
在我国,“市场化”这一术语在教育研究领域常常和“产业化”放在一起甚至等同起来探讨,对其内涵的理解则往往是模糊的、见仁见智的,有些观点甚至相互冲突。即便如此,市场化毕竟不等同于产业化,有一些学者专门对教育市场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市场化”在西方国家是一个被普遍认可且内涵相对明确的理论概念。而在我国,由于概念理解缺乏共识,导致“高等教育市场化”没有一个准确的内涵,甚至构不成一个严谨的理论概念,加上受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很多学者对这一术语的使用仍比较谨慎。本文认为,市场化是一个相当宏大的概念,其内涵远比产业化、私有化要来得丰富,它是一个包含了从理念、逻辑、体制、机制到具体行为、方案、技术、工具等一系列问题在内的概念集。而且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通过竞争模式来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帕累托改进”,是“大学-市场-政府”三者关系的不断调适,是对高等教育效率、质量、公平、适应性、创新性等的综合权衡和相机抉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一领域,滥用概念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一些文献将大学市场化和高等教育市场化两个概念不加区分地进行讨论,从而造成了理论概念的模糊。本文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一个宏观概念,主要从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层面来理解市场化问题,如高等教育制度环境变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契约-评估制度建设等宏观变革问题。相对而言,大学市场化更多地涉及中观和微观层面的问题,往往跟大学的某些与市场相关联的策略和行为有关,强调大学与市场的互动和耦合,如大学的市场化经费筹措和管理、市场化人力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化、科学研究的市场化等。同时,高等教育市场化和大学市场化还不单单是宏观与微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关系,更是整体与部分、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国内现有文献对这一点的关注和重视显然不足。因此,正确理解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澄清相近及相关概念的区别,是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基本前提。
2高等教育市场化功过是非的“斯芬克斯之谜”
2.1正面观点述评
从经济学理论或立场出发的学者一般支持高等教育走向市场的一端,他们多基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或新公共管理学派提出的主张而提倡市场的理念、途径和方式。在他们看来,市场机制的引入通常可以起到增加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促进创新的功用,因而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巧妙地运用市场方法,而要不要走市场化道路已是一个过时的命题或伪命题。如前所述,相关的观点可追溯至霍布斯、洛克、亚当·斯密、哈耶克、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人及他们所开创的相应学派。除此之外,相关的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也或多或少地在其发布的文章、报告或文件中体现出对教育领域市场化的肯定态度,如世界银行发布的《高等教育:不同经验的参考》和OECD发布的《重整高等教育》等。
国内支持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学者大多认为,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普遍提质增效,并能很好地解决高等教育现存的很多问题。如张维迎指出,真正能维护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并促使大学健康发展的是市场竞争,而非政府规制。可见,市场化即引进市场激励以取代对市场主体随意的政府干预。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市场化可以被视为更好地解决政府和高等教育间界线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有学者通过探讨大学市场化行为得以发生的根源指出大学市场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提出大学市场化行为是知识价值转向的结果,并不必然与其传统发生对峙,相反,大学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构建自己的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本文的立场。
2.2反面观点述评
以传统教育学为理论基础的研究大多认为市场机制不适用于教育领域,将会对高等教育和大学产生负面冲击,从而对高等教育市场化持否定态度。一些学者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和市场化有损公平的角度提出反对意见。例如,伦敦大学斯蒂芬·J·鲍尔教授认为,教育的市场化改革背离了中下层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往往导致各个群体对教育这种公共物品的享用陷入马太效应的困境。伦敦大学另一位教授杰夫·惠迪(Whitty·Geoff)认为,市场的策略不仅难以解救教育现存的苦难,也将严重偏离市场推崇者们所设想的多样化发展目标,以之来取代传统的教育制度反而会引发新的问题。也有学者指出,精英大学作为稀缺性“地位商品”而游离于一般竞争之外,从而导致了市场失灵和市场分割。
客观地讲,高等教育市场化在普遍带来良好效率的同时的确会产生一些公平问题。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效率”和“公平”在很多领域都会发生一定冲突,因而政府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需要通过合适的公共政策来平衡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同时,市场失灵及其产生的外部性也正是政府规制存在的合法性依據。换言之,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而是需要市场和政府以互补的方式共同参与到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中来,让高等教育系统的运作既有效率,也能维护公平和正义。然而,在未经过系统性“成本-收益”分析的前提下就断然拒斥市场元素并非理性之举。 实际上,一些极端的反对者将市场和“知识逻辑”二元对立起来本身就带有一种浓厚的高等教育怀旧情结,他们想重新找回“象牙塔”中失去的乐园。在高等教育的精英化时代,大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单边的,知识创新完全是“闲逸的好奇”,不受外界干扰;而进入大众化时代以后,“寺庙式的大学”变成了“大都市式的大学”,大学与外部系统的联系日益紧密,甚至需要大量的外部资源作为其日常运作的支撑,作为知识中心的大学已无法再以“高深学问”的名义不染人间烟火、不着市侩尘垢。可见,发生在高等教育中的某些变化是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即使不戴上市场化的帽子,有些改变同样会存在。因此,对古典大学特有的情结并不能成为批判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理由,时代的进步及其引发的高等教育模式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大学不可能再是高度统一的、单边的、同质化的“独立王国”。更现实的做法是要考虑如何将市场化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净收益最大化以及如何更好地消除市场负面效应对大学影响的问题。
2.3折衷观点述评
除了立场鲜明的文献,还有一部分学者对这一问题持比较温和或中立的看法,认为市场对大学的影响是亦正亦负的,很难简单地做出评价,因而提出了准市场化、部分市场化或有限市场介入等替代方案。如罗杰·盖格指出,美国大学投身于市场后,在获取资源、生源和发挥知识的功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而这些成就与负面社会效应相比,则产生了市场悖论。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教育市场化命题在价值层面的争论各方分别代表了各自的学科立场和假设。这是争论各方不同的价值选择,也是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观在具体问题和研究领域中的再一次交锋。如果把问题上升到这个高度来看,则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功过是非仍旧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然而,由于高等教育领域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建构”的,是范式,而不是自然界或社会系统的其他特征决定了哪些问题值得研究,哪些知识值得应用,哪些学术流派值得信任。正因如此,无论是关于高等教育哲学的探讨还是诸如高等教育市场化这样的实际问题探讨,高等教育研究要注重推动范式间的竞争、学者间的有效对话以及辩证-批判途径的生成,从而加快学科知识的有效积累。这样,我们回过头来理解高等教育市场化问题就会变得极其丰富而深入。
3探寻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的新突破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有关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研究在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发展态势、可能产生的影响和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有许多问题在已有研究中没有得到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量文献不是实证性地评估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实际损益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而是热衷于在广义的哲学背景下进行持续的价值较量,它们往往是概念化的、非实证的、非积累性的、缺乏事实依据的,程序的合法性和方法的严谨性值得怀疑,且往往就市场化本身来谈市场化。这一问题进一步反映了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中规范评价和实证评价相分离、事实和价值相分离的现象,因而很多文献不能持续地证明其存在的价值,且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绩效和限度至今仍是个“斯芬克斯之谜”。关于事实和价值的问题是现代社会科学中最重要也是学界讨论最持久的问题之一,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那么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将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
鉴于此,笔者认为相关问题的知识发展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包括演绎论证、假设检验、案例研究、政策分析、历史诠释和哲学批判等,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起一个融合经验科学和规范理论的系统性研究框架。既要构建古典传统的规范理论,使之能充分反映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本真意义,又要使其可操作化,引入一定的参照标准进行经验科学意义上的论证和评估。那么,如何构建一个系统性研究框架呢?关键是要构建一个恰当的研究问题。高等教育学在其诞生之初就是追求指导方针的理论,多数话题只有在适宜的问题框架中来解读和评估才有实际意义。而高等教育市场化本身并不是一个研究问题,只是一个理论概念集和实践现象。因此,要形成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具体分析框架并使之可操作化,就必须将其纳入到具体语境中来,而不是游离在问题之外,讨论一个大得无边的概念。下文以竞争力的视角为例,推演高等教育市场化问题构建的逻辑。
在高等教育的精英化阶段,大学长期以来都被视为非竞争组织。当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大学间的竞争关系开始形成并不断强化。尤其当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方式从政府转向市场时,大学间的竞争就愈发激烈,这些竞争发生在市场的各个方面,如生源市场、资金市场、人才市场、知识市场、政策市場等。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市场化和高等教育竞争之间存在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通常认为,美国大学由于受政治上的分散化决策,经济上的企业家传统、捐赠传统、竞争意识、自由市场意识,文化上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很早以来就与市场自然耦合。当我们开始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实际上就已经进入一个思考高等教育市场化命题的全新框架中。这一问题导向的框架为人们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明确、更具体、更具针对性的方向指引。事实上,事实和价值脱节的问题在大学竞争力的研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当前,各种大学竞争力的要素分析、指标体系构建和大学排名层出不穷。然而,大量文献只是费尽心力在寻找可以直接解释的、易于观察或能够测量的指标,只关心数据的表面意义,以工程学的心态来对待大学竞争力问题,对建立大学竞争力的规范理论框架和价值评估缺乏重视,这正好和高等教育市场化研究相反。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有利于构建起本文所说的融合经验科学和规范理论的系统性研究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当然,在高等教育市场化问题中引入竞争力的参照系仅仅是本文枚举的一个例子,目的是从方法论层面说明如何构建合适的研究问题和框架来突破相关问题的传统研究格局,我们相信其他有意义的参照系也必然存在。
4结束语
致力于使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研究范式化不失为一种可尝试的策略,就像前些年兴起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一样。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那么高等教育市场化有无规律可循?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学者深入思考的问题。此外,综合应用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策科学、应用数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建立在早期高等教育学单一理论和方法探讨之上的跨学科研究,可以为相关问题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的构建提供更广泛的思路和方法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盛兵.高等教育市场化:欧洲观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0(4):108-111.
[2]路娜,夏永红.教育市场化的内涵、机制及政策取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46-49.
[3]冯建军.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公正[J].高等教育研究,2008(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