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通过对比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两种麻醉方式患者术后苏醒的情况,探讨两种麻醉方式的异同点。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阑尾炎住院切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给予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对照组患者给予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的静吸复合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复苏过程。结果: 实验组患者麻醉复苏过程中的OAAS评分和 MMSE评分的平均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结论: 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方式相比较,患者麻醉复苏的情况更稳定,有助于保障患者安全,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异丙酚;芬太尼 ;瑞芬太尼 ;靶控静脉麻醉 ;静吸复合麻醉
【中图分类号】 R614.2+4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175-01
靶控静脉麻醉是一种新兴的麻醉方式,通过计算机控制,按照药代动力学和个体差异计算半衰期,并设置药物的用量和速度,比传统方式可控性强[1]。患者麻醉后复苏的过程中,由于麻醉药的作用,可使患者呼吸道粘液分泌过多,呼吸中枢受到抑制,进而产生气道堵塞,造成危险,也可因心血管系统受到影响,对患者造成生命危险,因此,患者麻醉后复苏的各项指标都需严密检测,笔者的研究表明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麻醉方式与传统的静吸复合麻醉相比较,患者复苏期间情况更为平稳,有利于预防各种复苏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现总结报告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阑尾炎手术的患者均为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我院实施手术的患者,患者均为急性阑尾炎中的单纯性阑尾炎。将所有患者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实验组的40例患者均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麻醉方式,其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在19-47岁之间,平均为27±3.2岁,对照组的40例患者均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静吸麻醉的麻醉方式,其中有男性患者22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平均为26±3.1岁,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实施手术,麻醉师也为同一人员,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病情、性别比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排除:患者均为单纯性阑尾炎,且符合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此项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严重类型的阑尾炎患者,排除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排除年龄过大或过小的患者。排除不愿参加此项研究的患者。
1.3 麻醉方法
麻醉前连接常规检测仪器,监测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采用咪达唑仑作为麻醉诱导药,使用剂量为0.05 mg/kg。待麻醉开始,患者失去意识后,行气管插管。
1.3.1 实验组
实验组的40例患者给予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开放患者的静脉通路,设定好异丙酚、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的靶浓度,术中维持麻醉药的浓度不变,并间断性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停止输入芬太尼或瑞芬太尼,手术结束立即停止输入异丙酚。
1.3.2 对照组
对照组的40例患者给予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的静吸复合麻醉,首先采用异丙酚,和芬太尼或瑞芬太尼进行静推诱导 ,手术中给予吸人N2O、异氟烷,并间断性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后停止麻醉药物的吸入。
1.4 对比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后复苏过程中,拔管后一小时的OAAS评分和 MMSE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由SSP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OAAS评分和 MMSE评分平均分分别为4.83±0.52、29.61±1.31;对照组患者的OAAS评分和 MMSE评分平均分分别为4.29±0.43、27.62±2.17;实验组患者的两项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3 讨论
靶控输注可以迅速达到并稳固于靶浓度,诱导时血液固定力学安稳,麻醉深度易于控制,麻醉历程安稳,还可以预测患者清醒和恢复时间,使用简便,准确,可控性好[2]。本文笔者就静脉靶控输注和传统的静吸复合麻醉做的研究发现,采用前中麻醉方式的患者,麻醉复苏过程更平稳,更有利于患者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房玲玲 ,周海燕.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J]. 浙江创伤外科,2006,11(1):17-21.
[2] 高学超,杨义,闫小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 [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26):353-354
【关键词】 异丙酚;芬太尼 ;瑞芬太尼 ;靶控静脉麻醉 ;静吸复合麻醉
【中图分类号】 R614.2+4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175-01
靶控静脉麻醉是一种新兴的麻醉方式,通过计算机控制,按照药代动力学和个体差异计算半衰期,并设置药物的用量和速度,比传统方式可控性强[1]。患者麻醉后复苏的过程中,由于麻醉药的作用,可使患者呼吸道粘液分泌过多,呼吸中枢受到抑制,进而产生气道堵塞,造成危险,也可因心血管系统受到影响,对患者造成生命危险,因此,患者麻醉后复苏的各项指标都需严密检测,笔者的研究表明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麻醉方式与传统的静吸复合麻醉相比较,患者复苏期间情况更为平稳,有利于预防各种复苏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现总结报告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阑尾炎手术的患者均为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我院实施手术的患者,患者均为急性阑尾炎中的单纯性阑尾炎。将所有患者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实验组的40例患者均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麻醉方式,其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在19-47岁之间,平均为27±3.2岁,对照组的40例患者均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静吸麻醉的麻醉方式,其中有男性患者22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平均为26±3.1岁,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实施手术,麻醉师也为同一人员,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病情、性别比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排除:患者均为单纯性阑尾炎,且符合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此项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严重类型的阑尾炎患者,排除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排除年龄过大或过小的患者。排除不愿参加此项研究的患者。
1.3 麻醉方法
麻醉前连接常规检测仪器,监测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采用咪达唑仑作为麻醉诱导药,使用剂量为0.05 mg/kg。待麻醉开始,患者失去意识后,行气管插管。
1.3.1 实验组
实验组的40例患者给予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开放患者的静脉通路,设定好异丙酚、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的靶浓度,术中维持麻醉药的浓度不变,并间断性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停止输入芬太尼或瑞芬太尼,手术结束立即停止输入异丙酚。
1.3.2 对照组
对照组的40例患者给予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的静吸复合麻醉,首先采用异丙酚,和芬太尼或瑞芬太尼进行静推诱导 ,手术中给予吸人N2O、异氟烷,并间断性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后停止麻醉药物的吸入。
1.4 对比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后复苏过程中,拔管后一小时的OAAS评分和 MMSE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由SSP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OAAS评分和 MMSE评分平均分分别为4.83±0.52、29.61±1.31;对照组患者的OAAS评分和 MMSE评分平均分分别为4.29±0.43、27.62±2.17;实验组患者的两项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3 讨论
靶控输注可以迅速达到并稳固于靶浓度,诱导时血液固定力学安稳,麻醉深度易于控制,麻醉历程安稳,还可以预测患者清醒和恢复时间,使用简便,准确,可控性好[2]。本文笔者就静脉靶控输注和传统的静吸复合麻醉做的研究发现,采用前中麻醉方式的患者,麻醉复苏过程更平稳,更有利于患者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房玲玲 ,周海燕.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J]. 浙江创伤外科,2006,11(1):17-21.
[2] 高学超,杨义,闫小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 [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26):35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