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不应离开文学

来源 :女友·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agy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变了的生活也不能离开文学
  语言乃是人类文明最上乘的结晶,它如此精微,如此难以把握,如此透彻,又如此无孔不入,穿透人的感知,把人这感知的主体同对世界的认识联系起来。通过书写留下的文字又如此奇妙,令一个个孤立的个人,即使是不同的民族和不同时代的人,也能得以沟通。文学书写和阅读的现时性同它拥有的永恒的精神价值也就这样联系在一起。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
  生活的呼吸
  十年前,在北京乘地铁,下班时间车厢里最常见的景观是,几乎人手一本纸质读物,或当天晚报,或最新杂志,或某一本专业书籍,就连站着的乘客也不例外。这情景让许多外地人感叹北京果真是有文化底蕴的城市。
  十年后,同样在这个城市乘地铁,下班高峰时车厢里的人挤得比莫言的高粱地还密不透风,很少有人看报,大家更多是面无表情地举着手机或iPad自顾自地玩着,刷屏比当年报纸翻页快得多。
  媒介载体的更新换代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本无可厚非。然而我们久违了的阅读,久违了的文学,它又去了哪里呢?
  渐行渐远的阅读时代
  人于千百年来所集合的智慧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无止尽的好奇心,我们在文字与人的关系里日复一日地窥探,于是逐渐地,文字因人而变得越来越鲜活,它们组成句子,组成段落,组成文字,最后组成了文学。
  从竹简刻字到铅字印刷,从《诗经》到白话体小说,中文文学走过厚重的历史,为今人留下一座可以不断汲取营养的宝藏。
  确定地说,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一定和屈原杜甫苏东坡有关,一定和唐诗宋词有关,一定和《红楼梦》有关。
  不过今天的极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手边除了iPad和iPhone还有什么呢,数字时代的我们越来越疏于阅读,越来越远离文学。
  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4.3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少得多。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得出这样让人咋舌的结果。
  再看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莫言的瑞典,虽只有寥寥900万国民,却是世界公认的国民文化素质较高、人均图书销售量和图书馆出借率居世界前列的国度。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度假开始的时候,瑞典人带着刚翻译出版的《生死疲劳》上路了,远在万里之外中国人正忙着理财和寻找商机。
  或许不该这么刻薄,阅读量下降是全球性的趋势,但从全球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确实偏低,不但跟传统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地位不相符,“或成读书量最少国家”的论断也绝不是危言耸听。
  犹记得,离我们还不远的上世纪80年代,那时中国都处于全民饥渴的阅读状态之中,新华书店里几乎每天都是人头攒动,新书一本接着一本地出版上架,图书馆里座无虚席,许多人席地而坐地阅读……
  二十多年后,我们身边喜欢看书、喜欢看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周围的书店在一个一个地消失,我们以前喜爱的文学杂志越来越难觅踪迹,我们关注的明星越来越多,我们知道的作家越来越少。
  文学走向式微
  章太炎、胡适、陈寅恪、鲁迅、巴金、老舍、王国维……我们挥别了国学的美好时代。
  贾平凹、莫言、王小波、余华、余秋雨、铁凝、张炜、迟子建、白先勇、余光中、刘震云、陈忠实、路遥、刘醒龙……我们经历了当代文学的美好时代。
  郭敬明、韩寒、张悦然……80后作家已经在文学星空上冉冉升起,但我们期待的文学真正繁荣的未来,显然还任重而道远。
  经历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先锋文学”后,在一切向 “钱”看的时代下,文学被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打得落花流水,趋于宁静。
  如果说我们今天没有阅读也许太偏颇,大众媒体进入一个空前的蓬勃时期,5亿网民在浏览网页,无数人日夜勤奋地上网刷博,驰骋在信息的海洋当中。
  即时的在线浏览正在取代传统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人们的闲暇时间在“微博”、“天涯”、“糗百”中度过,虽然体验了信息的快速、及时,但也让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没有时间去阅读一些严肃的文学作品。
  后果显而易见,类型文学、网络文学、传统文学三分天下,“纯文学”对于70前一代是管窥和思考,对于80后一代则是娱乐和快感。在网络、手机、电视及各种休闲方式的冲击下,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更愿意以电视、电影的方式接受传统文学。
  不管是街角的书店还是网上的书店,有的人看到一排排琳琅满目的书就出现生理性头晕现象。许多女孩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在购物和泡夜店里消磨时光,却很少有时间阅读,久而久之,甚至认为与其花时间阅读,不如花时间打扮自己,嫁个钻石王老五更实惠。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大国崛起》的观点得到了众多社会学者的认同。
  值得欣慰的是,莫言获奖已经把公众的话题引向把文学创作和公众阅读率,如果能借此让青年们回归文学热,改变如今人均购书低得可怜的现状,让书的年人均拥有量再提高些,这何尝不是文学的幸事。
  我们的心灵需要留有能呼吸的空间,而不是统统充斥着快速阅读和消费阅读的东西。
  碎片化生活的能量源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说,“为了登上这个宣讲诺贝尔奖获奖演说的讲台,我并不是登了三四级临时性的台阶,而是几百级台阶,甚至是几千级台阶;这些是不屈的、险峻的、冻结的台阶,从我注定要从那儿幸存的黑暗与寒冷之中延伸出来,而其他人—也许比我更有天赋,更坚强—却死去了。”
  莫言的诺贝尔之路同样布满艰辛,从1985年成名,30年笔耕不辍,出版了十多部长篇小说,一百多部中短篇小说,四五百万字的内容涉及到了各种社会形态、塑造出了形态各异的各类人物。文学的普世价值是人学,莫言植根大地的写作,从《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到《蛙》,无不书写故乡小人物的鲜活细节。
  莫言获奖虽让国人惊喜,但并不意外,只有如他那样沉寂、扎根生活的作家才能写出“用幻觉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的伟大作品。
其他文献
重返洛可可  洛可可风格起源于18世纪法国,由于在路易十五统治时期风行,亦称“路易十五”风格。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杜巴丽夫人的趣味左右着宫廷,导致美化妇女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蓬巴杜夫人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与文化格调。在蓬巴杜夫人的倡导下,才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洛可可式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叶,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
期刊
患有时间病的人把记事本填得满满当当,就像一个塞得紧紧的箱子,非得坐在上面才能把它合拢。实际上,这些人是坐在自己的生活之上,挤压的是生活时间。重新找回那些丢失的时间吧,重新学会从容不迫地生活。  屋子里散发出阵阵暖香,软木窝在沙发里用iPad看着电影,卡巴鲁和他的新女友不小心站到了槲寄生下,正被小爱和Roby起哄着要来一个亲吻,木木姐端着杯红酒正倚在窗边看飘雪,我望着圣诞树上闪亮的彩灯,满意地叹了一
期刊
年会是一个貌似轻松随意,实则丝毫不能懈怠的场合,如果你觉得这不过是一年到头的嘉年华会,可以像个孩子似的寻开心找快乐,那就大错特错了。  “Amy和欧阳306,刘亚丁和任哲307,Susan201。”行政部汪姐拿着一张名单站在酒店前台大声喊着,喊到的人应声而去拿着房卡上楼。圣诞树闪烁、红绸带飘舞的大堂里,同事们三三两两地聊着天,颇有旅行团入住的快乐气息。  我和丁丁住一个房间,一进门这丫头就扑到阳台
期刊
重返拜占庭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风格更多是指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拜占庭文化是希腊、罗马的古典理念,东方的神秘主义,和新型基督教文化这三种完全异质的文化的混合物。  服装中的拜占庭风格  拜占庭时代的服装随着基督教文
期刊
重返哥特  哥特这个词,本来指的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这个词本来并没有恐怖、阴暗的意思,而是来源于欧洲早期一个野蛮的部族。在中世纪,哥特式高耸尖顶的教堂建筑对当时的服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穿着锐角三角形廓形的服装,戴着高而尖的帽子,追求消瘦的面容,哥特在那一时期呈现出如此的风貌。  服装中的哥特风  古老的哥特风格一直受到设计师们的青睐,Kenzo、Anna Sui、Issey Miyake等都不
期刊
重返新古典主义  所谓“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  服装中的新古典主义情结  新古典主义强调自然、淡雅、节制的艺术风格
期刊
重返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  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是用古代的艺术理想与规范来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以典型的历史事件表现
期刊
重返印象派  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摒弃16世纪以来狭隘的褐色调。印象派的代表画家有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等。  在印象派之后,塞尚、高更和梵·高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
期刊
还在以为一段感情中“小三”最可怕?那你一定小看了“电子产品”,它们的破坏力扶摇直上,已经和“小三”齐名,抢走爱人的攻击力非凡。《Diabolo 3》(《暗黑破坏神3》)上市时,某国外城市的游戏软件商店打出“买游戏送按摩棒,让你的女朋友不寂寞”的宣传促销策略,可见“电子情人”的强大和我们的悲催。如果你的另一半被电脑游戏、iPad 甚至是手机粘住了,他的手不再爱抚你的脸庞,他的怀抱不再供你来躺,他的眼
期刊
英格兰的约克,是我向往和心仪的地方。同时,还藏着一个小小的心愿——去Bettys Tea Room(贝蒂茶室)喝一次地道的英式下午茶。伊丽莎白女王的父亲乔治六世曾经说过“约克的历史就是英格兰的历史”。去到约克,仿如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中世纪。气势恢宏的哥特式大教堂,罗马人建造的古城墙,中世纪风格浓郁的小街小巷,无一不令人沉醉。可是我们仍然信守着自己的目的,奔贝蒂茶室而去。  穿过了古老的街道和店铺,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