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课研究对提升小学生道德素质,促进小学道德实践活动课实效性的发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有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道德实践活动课为视角,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尝试性研究。
关键词:道德;实践;活动课;认识
在我国,道德并非一种单纯的“做人”学问。在道德中,实践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由传统伦理精神中蕴含的强烈入世态度所决定的。在行动的推动下,根据人伦关系履行相应的责任,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人的现实生活才是升华人格的落脚点,因此,对于道德教育来说,虽然知性化教育非常重要,但躬行实践才是其主要内容。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利民小学开展的道德实践课基于这种思想,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其具有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强调通过德育培养现代道德主体,以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内容。下面就我个人的实践情况谈几点认识。
(1)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完善与完美塑造奠定基础。
我们低年级组本学期的教育主题是“文明礼仪”,我将其分解为四个活动,分别为文明用语、文明乘车、文明用餐、文明课堂。整个活动贯穿于学生平日的教学生活中,采取教师讲解示范,学生互相协助、监督,家长全程关注、参与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个过程是日常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不仅解决了班级现存的一些实际问题,更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相关的教育与训练,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2)教师要懂得德育的技巧,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氛围中,发挥德育的最大合力。
虽然德育活动主要在学校展开,但我认为一定要让家长了解活动的全过程,并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活动开始之初,就将活动的内容告知家长,请家长帮助监督孩子或观察孩子的变化。在活动中,不断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保持信息的畅通,随时调整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解决难题。在活动终结时,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回顾活动的过程,一起收集整理活动资料。期末家长会时,将活动过程中的资料向家长进行展示,如活动照片、手抄报、个人感想等。通过这些资料与在整个活动的亲身参与,家长能很容易地发现孩子的变化。针对孩子的优点与不足,学校可以合理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使接下来的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3)活动要精心设计,要最大限度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跟上时代的步伐,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
新课程标准提出:活动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主体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自己的主体性。 课堂活动不是终极目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最终有感受、体验、认识。感受、体验、认识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情感。我们不能脱离学生自身实际需求与倾向,将过时的活动强塞给他们,因为这些毫无新意的活动通常不仅无法达到挖掘智慧的效果,同时也缺乏真情实感自然无法触动学生心灵。学校以往开展的“便民服务”“植树活动”等,大多流于形式,学生参与这些活动时仅仅将其作为一种硬性“任务”,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所包含的真实教育价值不可能指望有多高。其最终结果只可能是让学生失去兴趣,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而活动最终也就难以达到期望的效果。
总而言之,道德教育,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道德教育的目标不是推动知识体系的形成,而是推动道德信念的形成,推动与此相应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形成,即指导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的道德生活方式。它除了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还要求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活动推动道德价值的获得和实现。
恰如杜威所说,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基础上的道德教育“也许意味着比在传统学校任何时候曾经存在的成人和儿童之间的更复杂和更亲密的接触,结果是更多而不是更少地受别人的指导”。儿童对活动的兴趣,就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活动产生的。在活动中,在具体操作和具体解决问题过程中,基于主体对活动、活动意义不断加深理解所产生的兴趣,其作用是非同寻常的。所以,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应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有热情,积极参与;拓展教育视野,积极纳入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内容,不断推动个体道德进步,从而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勾 华.对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思考[J].才智,2013(14).
[2]张少彦.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 2011(20).
关键词:道德;实践;活动课;认识
在我国,道德并非一种单纯的“做人”学问。在道德中,实践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由传统伦理精神中蕴含的强烈入世态度所决定的。在行动的推动下,根据人伦关系履行相应的责任,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人的现实生活才是升华人格的落脚点,因此,对于道德教育来说,虽然知性化教育非常重要,但躬行实践才是其主要内容。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利民小学开展的道德实践课基于这种思想,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其具有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强调通过德育培养现代道德主体,以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内容。下面就我个人的实践情况谈几点认识。
(1)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完善与完美塑造奠定基础。
我们低年级组本学期的教育主题是“文明礼仪”,我将其分解为四个活动,分别为文明用语、文明乘车、文明用餐、文明课堂。整个活动贯穿于学生平日的教学生活中,采取教师讲解示范,学生互相协助、监督,家长全程关注、参与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个过程是日常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不仅解决了班级现存的一些实际问题,更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相关的教育与训练,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2)教师要懂得德育的技巧,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氛围中,发挥德育的最大合力。
虽然德育活动主要在学校展开,但我认为一定要让家长了解活动的全过程,并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活动开始之初,就将活动的内容告知家长,请家长帮助监督孩子或观察孩子的变化。在活动中,不断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保持信息的畅通,随时调整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解决难题。在活动终结时,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回顾活动的过程,一起收集整理活动资料。期末家长会时,将活动过程中的资料向家长进行展示,如活动照片、手抄报、个人感想等。通过这些资料与在整个活动的亲身参与,家长能很容易地发现孩子的变化。针对孩子的优点与不足,学校可以合理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使接下来的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3)活动要精心设计,要最大限度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跟上时代的步伐,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
新课程标准提出:活动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主体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自己的主体性。 课堂活动不是终极目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最终有感受、体验、认识。感受、体验、认识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情感。我们不能脱离学生自身实际需求与倾向,将过时的活动强塞给他们,因为这些毫无新意的活动通常不仅无法达到挖掘智慧的效果,同时也缺乏真情实感自然无法触动学生心灵。学校以往开展的“便民服务”“植树活动”等,大多流于形式,学生参与这些活动时仅仅将其作为一种硬性“任务”,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所包含的真实教育价值不可能指望有多高。其最终结果只可能是让学生失去兴趣,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而活动最终也就难以达到期望的效果。
总而言之,道德教育,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道德教育的目标不是推动知识体系的形成,而是推动道德信念的形成,推动与此相应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形成,即指导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的道德生活方式。它除了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还要求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活动推动道德价值的获得和实现。
恰如杜威所说,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基础上的道德教育“也许意味着比在传统学校任何时候曾经存在的成人和儿童之间的更复杂和更亲密的接触,结果是更多而不是更少地受别人的指导”。儿童对活动的兴趣,就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活动产生的。在活动中,在具体操作和具体解决问题过程中,基于主体对活动、活动意义不断加深理解所产生的兴趣,其作用是非同寻常的。所以,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应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有热情,积极参与;拓展教育视野,积极纳入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内容,不断推动个体道德进步,从而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勾 华.对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思考[J].才智,2013(14).
[2]张少彦.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 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