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發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落后的教学方式还是普遍存在的:如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教师的教学方法机械单调,课堂上我说你听,我读你跟现象还比较严重。如何在教学上摒弃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呢,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去建构新型的课堂,在变中创造语文教学新局面。
一、把课堂语文“变”为生活语文
1.走进生活,自主识字。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课改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我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低年级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材。
(1)每当孩子进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是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和校园里的文化设施;进入班级,班级名、课程表、黑板报……这些都是学生识字的素材。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时间一久,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环境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
(2)认同学的姓名,使学生快速而有效地识字。开学初,我为每个学生制作了两张精致的姓名卡,一张贴在课桌上,方便学生随时认识该同学的姓名;一张供检查用,如让学生分发姓名卡,检查谁识字最多最快。还给每个学生印发全班学生的座位表,让家长在家辅导,帮助孩子尽快地熟悉全班同学的姓名。这样,学生对同班同学的姓名很快就认识了。
(3)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图片、玩具等进行识字。教室里有很多现成的实物,如门、窗、讲台、黑板、电视机、电脑、录音机等,都可以在上面贴上字卡,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认读表示该实物的字。还可以分类进行识字比赛,比一比谁认识的字多。如:学习用品类、衣服类、水果类、蔬菜类、植物类、动物类等。
(4)创设识字的环境,给学生展示、交流的空间。为学生建立识字档案,每周让家长帮助把学生认的字记录下来,然后在班上交流。每周一以“今天我又认识了……”为题,让学生把搜集的字展示出来,互相交流、学习。“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娃哈哈”、“旺旺雪饼”、“奥特曼”、“天仙宝宝”等字学生早就能认读了。
有一次,我在教学生字“倾”字时,考虑到这个字学生比较难记,于是我就让学生自己来说说各自的记法。这时,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小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认识这个字,是“倾家荡产”的“倾”字……我一听,非常吃惊,一个7岁的孩子,居然知道这个成语。于是,我表扬了她,并且追问道:“你怎么知道的呢?”她骄傲地说:“我在报纸上看到的,一位叔叔因为每天赌博,最后倾家荡产”……此时,好多同学纷纷举起小手,有的说是“倾斜”的“倾”,妈妈教育我写字时头不要“倾斜”,身体要正……
2.感受生活,个性写作。
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提倡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实施大作文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可以去公园、田野,去森林、大海,体验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可以去市场、工厂,去城市、乡村,了解生活世界的五彩缤纷;可以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等。从而让学生拥有丰富的习作内容,使学生的“见多识广”进而转化为胸有成竹。记得去年的初冬下了一场雪,我就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到大操场上去感受下雪的乐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操场观赏了半节课,后半节课大家坐在教室里畅谈“下雪真有趣”的感受:有的描绘雪片的形状、颜色、味道,有的描写雪下得好大好大,也有的描述雪落下来的样子,大家兴趣高涨,都描绘得栩栩如生。第二天,雪停了,我又和同学们来到寿昌公园观赏雪后的美景,还进行了一场“雪战”。后来在日记中,全班竟没有一个人不写下雪或雪后的美景及打雪仗的乐趣。
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听天地”。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教师要善于凭借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去感悟,把间接的生活体验内化为直接的生活感受。如中央电视台专门直播的全国业余歌手大奖赛,我觉得收看这样的节目很有价值,其中歌手的综合素质考核这一环节更能让学生学到“上懂天文,下知地理”的百科知识。因此,我建议学生每天收看,他们果然看得兴趣盎然,早上一到学校就先交流大奖赛新闻。“儿童是情感的王子”,让他们融入生活,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的美、真、趣,他们的笔下就会创造出一篇篇充满童趣的佳作。
二、由读通课文“变”为读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小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读活课文,从课文中感受多种风格语言,用自己的个性语言揣摩课文的精彩之处。如我在教《一定要争气》一文第一个事件时,就引导学生细读这段话,从童第周“再三请求”与校长“勉强同意”这两个词语去感受童第周三次不同请求的话及校长勉强同意时的情景。最终,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三、将统一作业“变”为自主作业
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作业。长期以来,作业模式单一,缺乏层次,抹杀学生的个性,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与新课标提出的“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每个学生”的理念背道而驰。
记得一个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快结束时,我在二年级(6)班刚上完新课程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中的“读读背背”十六个成语和“读读认认”中的八个词语时,又到了布置作业的时间。我突然发现学生们的目光由原来学习时的兴奋变得暗淡下来,有不少学生还小声嘀咕:“每个词语抄四遍,成语连带意思一起抄吧!”听到学生的话,我思考着如何使学生不仅在学习时充满活力,而且在做作业时也能保持浓厚的兴趣。我决定改变作业方式,说:“同学们,今天的作业让你们自己做主,做一次自己喜欢的作业,做多少、怎样做全凭你们自己的需要。老师相信你们会比抄写做得更好,对吗?”我在学生作业布置中只作了这点小小的变化,最后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变”是事物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变则通,变则活。变一变,可能就会变出一些新花样,变出一番新天地,变出一番新景象。新课程教学同样需要在不断的变化中不断深化、不断进化、不断优化,从而创造出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一、把课堂语文“变”为生活语文
1.走进生活,自主识字。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课改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我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低年级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材。
(1)每当孩子进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是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和校园里的文化设施;进入班级,班级名、课程表、黑板报……这些都是学生识字的素材。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时间一久,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环境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
(2)认同学的姓名,使学生快速而有效地识字。开学初,我为每个学生制作了两张精致的姓名卡,一张贴在课桌上,方便学生随时认识该同学的姓名;一张供检查用,如让学生分发姓名卡,检查谁识字最多最快。还给每个学生印发全班学生的座位表,让家长在家辅导,帮助孩子尽快地熟悉全班同学的姓名。这样,学生对同班同学的姓名很快就认识了。
(3)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图片、玩具等进行识字。教室里有很多现成的实物,如门、窗、讲台、黑板、电视机、电脑、录音机等,都可以在上面贴上字卡,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认读表示该实物的字。还可以分类进行识字比赛,比一比谁认识的字多。如:学习用品类、衣服类、水果类、蔬菜类、植物类、动物类等。
(4)创设识字的环境,给学生展示、交流的空间。为学生建立识字档案,每周让家长帮助把学生认的字记录下来,然后在班上交流。每周一以“今天我又认识了……”为题,让学生把搜集的字展示出来,互相交流、学习。“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娃哈哈”、“旺旺雪饼”、“奥特曼”、“天仙宝宝”等字学生早就能认读了。
有一次,我在教学生字“倾”字时,考虑到这个字学生比较难记,于是我就让学生自己来说说各自的记法。这时,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小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认识这个字,是“倾家荡产”的“倾”字……我一听,非常吃惊,一个7岁的孩子,居然知道这个成语。于是,我表扬了她,并且追问道:“你怎么知道的呢?”她骄傲地说:“我在报纸上看到的,一位叔叔因为每天赌博,最后倾家荡产”……此时,好多同学纷纷举起小手,有的说是“倾斜”的“倾”,妈妈教育我写字时头不要“倾斜”,身体要正……
2.感受生活,个性写作。
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提倡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实施大作文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可以去公园、田野,去森林、大海,体验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可以去市场、工厂,去城市、乡村,了解生活世界的五彩缤纷;可以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等。从而让学生拥有丰富的习作内容,使学生的“见多识广”进而转化为胸有成竹。记得去年的初冬下了一场雪,我就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到大操场上去感受下雪的乐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操场观赏了半节课,后半节课大家坐在教室里畅谈“下雪真有趣”的感受:有的描绘雪片的形状、颜色、味道,有的描写雪下得好大好大,也有的描述雪落下来的样子,大家兴趣高涨,都描绘得栩栩如生。第二天,雪停了,我又和同学们来到寿昌公园观赏雪后的美景,还进行了一场“雪战”。后来在日记中,全班竟没有一个人不写下雪或雪后的美景及打雪仗的乐趣。
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听天地”。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教师要善于凭借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去感悟,把间接的生活体验内化为直接的生活感受。如中央电视台专门直播的全国业余歌手大奖赛,我觉得收看这样的节目很有价值,其中歌手的综合素质考核这一环节更能让学生学到“上懂天文,下知地理”的百科知识。因此,我建议学生每天收看,他们果然看得兴趣盎然,早上一到学校就先交流大奖赛新闻。“儿童是情感的王子”,让他们融入生活,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的美、真、趣,他们的笔下就会创造出一篇篇充满童趣的佳作。
二、由读通课文“变”为读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小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读活课文,从课文中感受多种风格语言,用自己的个性语言揣摩课文的精彩之处。如我在教《一定要争气》一文第一个事件时,就引导学生细读这段话,从童第周“再三请求”与校长“勉强同意”这两个词语去感受童第周三次不同请求的话及校长勉强同意时的情景。最终,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三、将统一作业“变”为自主作业
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作业。长期以来,作业模式单一,缺乏层次,抹杀学生的个性,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与新课标提出的“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每个学生”的理念背道而驰。
记得一个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快结束时,我在二年级(6)班刚上完新课程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中的“读读背背”十六个成语和“读读认认”中的八个词语时,又到了布置作业的时间。我突然发现学生们的目光由原来学习时的兴奋变得暗淡下来,有不少学生还小声嘀咕:“每个词语抄四遍,成语连带意思一起抄吧!”听到学生的话,我思考着如何使学生不仅在学习时充满活力,而且在做作业时也能保持浓厚的兴趣。我决定改变作业方式,说:“同学们,今天的作业让你们自己做主,做一次自己喜欢的作业,做多少、怎样做全凭你们自己的需要。老师相信你们会比抄写做得更好,对吗?”我在学生作业布置中只作了这点小小的变化,最后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变”是事物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变则通,变则活。变一变,可能就会变出一些新花样,变出一番新天地,变出一番新景象。新课程教学同样需要在不断的变化中不断深化、不断进化、不断优化,从而创造出语文教学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