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7年国家教育部在全国45所高等院校进行了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2011年“试点”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已经走向社会,课改成功与否体现在他们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本文作者为试点院校授课教师,经过四年多的试点工作,总结了一些看法,以求整理出一条适合培养新时期中小学教学需要的高师音乐人才。
关键词: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改
2007年国家教育部向全国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两个重要的指导文件,同时要求在2007级新生中开始执行。笔者工作的学校有幸成为全国45所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试点学校之一。2011年“试点”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已经走向社会,课改成功与否要看他们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目前,我国95%以上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自于师范院校,因此,高师对学生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应教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直接影响到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尽管课改时提出此次课改注重其“师范性”、“发展性”和“开放性”。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和引导方向上多沿用的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即入学时,或在大二时就分主修,一人一个方向,学生们也习惯称自己是主修什么的,例如:主修声乐的、主修钢琴的等。尽管还有其他必修课或选修课,但毕竟不是自己的主攻方向,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也就不那么上心了,这种主修专业和课程的分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方位的发展,造成了学生知识体系纵向发展,横向萎缩。毕业后形成这样两种情况:一是自以为个人在某专业上很优秀而不愿意从教,便改行到其他演职单位,二是到了学校后才发现所学课程太专一,无法胜任中学全方位的教学需要。比如:我就有一个教育专业主修钢琴的学生,毕业后刚上班不久,恰逢国庆节,单位领导看新来个大学生,就责令他去组织一个大合唱,结果他忙得焦头烂额不说,演出效果却很不好,弄得学生很气馁,领导还不满意。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问卷调查。题目为“你们认为音乐老师应具备怎样的专业技能”?结果有84%的学生表示喜欢在课堂上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演唱,74%的学生希望欣赏到老师娴熟的钢琴演奏,82%的学生希望看到舞台上老师婀娜的舞姿。看来在学生的心目中,音乐教师应该是歌、舞、器全能的。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就是即将进入高考冲刺的高中生,他们对音乐也是情有独钟的,他们当中有的喜欢与老师谈艺术谈表演谈创作,有的醉心于流行歌曲与摇滚乐,有的尝试自己作词作曲搞创作,有的自己在学习声乐,舞蹈……学校艺术团体红红火火,合唱队、舞蹈队、民乐队如雨后春笋,他们非常需要老师去指导,即使你可以唱几首高水平的美声歌曲或弹几首有难度的钢琴曲,他们似乎仍不领情,因为这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显然,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如果在某一方面发展,是不能适应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
那么,到底怎样进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呢?
1、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高师要坚持师的信念,范的培养目标,要逐步校正高师教育以往那种偏重追求艺术上的“高、精、尖”,致使整个教育盲目的向音乐学院看齐的做法,要牢固树立“立足师范、面向社会、强化多能、突出特长”的办学思想,要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站稳脚跟、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合格+特长”的适应型人才,要求毕业的学生力争达到在讲台上是称职的老师,在舞台上是合格的演员,在课余文艺活动中是活跃的多面手。
2、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出发点,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谐的教学平台,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如在声乐教学中,要“唱”、“教”结合,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会唱歌,又要会教唱歌,不仅要掌握声乐艺术规律,而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声乐教学规律以适应原有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增设和充实以声乐基础理论和教学法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内容,还可选修青少年变声期的特点训练和保护,歌唱心理在教学和演唱中的作用等。
3、改进教学手法,挖掘学生潜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传授和灌输,这种方法往往使学生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仅自己会弹会唱是不行的,关键要学会怎样教人会弹会唱,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分编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互相辅导、激励学生求知欲望和主体感与能动性。
提倡“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原则,即把学生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前后联贯”使其产生“立体”思维和综合理解的效用。
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基础上的专才教育,面向的是中小学音乐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普及教育。因此“多能”教育应摆在首位,尽量让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求去寻找相关的结合点,这样就避免了教学中偏于“专、深、窄”的现象,特别在技能课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的贪大求深,让学生不合实际的练些大曲目,其结果只能是“一学期唱一首咏叹调,一年弹一首奏鸣曲”。
4、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现象,在新世纪中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高师音乐教师有的毕业于音乐学院,有的从艺术团体调入,由于受“专长教育”思想的影响,音乐基础理论不宽、文化素质不高、适应能力不强。进行 “通才教育”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人才培养目标从重知识、重能力到重素质的发展轨迹,反映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观念,不断创新变革的过程。
我想,只有结合了以上四点,努力构建高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实践、认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智力潜能,特别是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组织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再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在为自身素质,定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中小学教学需要的高师音乐人才。
关键词: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改
2007年国家教育部向全国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两个重要的指导文件,同时要求在2007级新生中开始执行。笔者工作的学校有幸成为全国45所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试点学校之一。2011年“试点”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已经走向社会,课改成功与否要看他们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目前,我国95%以上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自于师范院校,因此,高师对学生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应教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直接影响到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尽管课改时提出此次课改注重其“师范性”、“发展性”和“开放性”。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和引导方向上多沿用的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即入学时,或在大二时就分主修,一人一个方向,学生们也习惯称自己是主修什么的,例如:主修声乐的、主修钢琴的等。尽管还有其他必修课或选修课,但毕竟不是自己的主攻方向,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也就不那么上心了,这种主修专业和课程的分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方位的发展,造成了学生知识体系纵向发展,横向萎缩。毕业后形成这样两种情况:一是自以为个人在某专业上很优秀而不愿意从教,便改行到其他演职单位,二是到了学校后才发现所学课程太专一,无法胜任中学全方位的教学需要。比如:我就有一个教育专业主修钢琴的学生,毕业后刚上班不久,恰逢国庆节,单位领导看新来个大学生,就责令他去组织一个大合唱,结果他忙得焦头烂额不说,演出效果却很不好,弄得学生很气馁,领导还不满意。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问卷调查。题目为“你们认为音乐老师应具备怎样的专业技能”?结果有84%的学生表示喜欢在课堂上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演唱,74%的学生希望欣赏到老师娴熟的钢琴演奏,82%的学生希望看到舞台上老师婀娜的舞姿。看来在学生的心目中,音乐教师应该是歌、舞、器全能的。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就是即将进入高考冲刺的高中生,他们对音乐也是情有独钟的,他们当中有的喜欢与老师谈艺术谈表演谈创作,有的醉心于流行歌曲与摇滚乐,有的尝试自己作词作曲搞创作,有的自己在学习声乐,舞蹈……学校艺术团体红红火火,合唱队、舞蹈队、民乐队如雨后春笋,他们非常需要老师去指导,即使你可以唱几首高水平的美声歌曲或弹几首有难度的钢琴曲,他们似乎仍不领情,因为这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显然,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如果在某一方面发展,是不能适应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
那么,到底怎样进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呢?
1、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高师要坚持师的信念,范的培养目标,要逐步校正高师教育以往那种偏重追求艺术上的“高、精、尖”,致使整个教育盲目的向音乐学院看齐的做法,要牢固树立“立足师范、面向社会、强化多能、突出特长”的办学思想,要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站稳脚跟、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合格+特长”的适应型人才,要求毕业的学生力争达到在讲台上是称职的老师,在舞台上是合格的演员,在课余文艺活动中是活跃的多面手。
2、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出发点,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谐的教学平台,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如在声乐教学中,要“唱”、“教”结合,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会唱歌,又要会教唱歌,不仅要掌握声乐艺术规律,而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声乐教学规律以适应原有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增设和充实以声乐基础理论和教学法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内容,还可选修青少年变声期的特点训练和保护,歌唱心理在教学和演唱中的作用等。
3、改进教学手法,挖掘学生潜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传授和灌输,这种方法往往使学生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仅自己会弹会唱是不行的,关键要学会怎样教人会弹会唱,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分编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互相辅导、激励学生求知欲望和主体感与能动性。
提倡“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原则,即把学生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前后联贯”使其产生“立体”思维和综合理解的效用。
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基础上的专才教育,面向的是中小学音乐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普及教育。因此“多能”教育应摆在首位,尽量让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求去寻找相关的结合点,这样就避免了教学中偏于“专、深、窄”的现象,特别在技能课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的贪大求深,让学生不合实际的练些大曲目,其结果只能是“一学期唱一首咏叹调,一年弹一首奏鸣曲”。
4、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现象,在新世纪中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高师音乐教师有的毕业于音乐学院,有的从艺术团体调入,由于受“专长教育”思想的影响,音乐基础理论不宽、文化素质不高、适应能力不强。进行 “通才教育”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人才培养目标从重知识、重能力到重素质的发展轨迹,反映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观念,不断创新变革的过程。
我想,只有结合了以上四点,努力构建高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实践、认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智力潜能,特别是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组织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再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在为自身素质,定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中小学教学需要的高师音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