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制作好的马尾绣精美绝仑、美仑美奂,宛若一幅彩色浮雕,被世人称为“刺绣中的活化石”。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揭去了蒙在水族马尾绣上的神秘面纱,马尾绣逐渐被世人所关注,从民间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层面,一跃成为三都旅游产品的龙头。水族妇女宋水仙用马尾绣出了自己精彩的世界,在人生的枝头绽放出最绚丽的桃花。
“马尾绣”,顾名思义“以马尾织成的绣品”。一手拿着三四根上好的马尾,一手拿两三根白线,双腿并拢夹住一头,双手一撮,10秒不到一根马尾便在宋水仙的手上熟练地缠好,制成预制绣花线,放到一旁备用。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分布在贵州省三都縣三洞、中和等水族村寨。
马尾绣用料考究且工艺繁杂,独特之处在于用马尾刺绣,采用古老的乱针、扎针等刺绣技法。一般绣上花、鸟、虫、鱼、龙、凤等造型,颇富民族韵味和艺术效果。马尾绣为水族独有绣种,被誉为刺绣的“活化石”。
54岁的宋水仙是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人,水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的国家级传承人之一,已从事马尾绣制作40余年。
2006年,宋水仙在三都县城开办了全县第一家马尾绣工艺品店,第一个把马尾绣变成了商品,这对于马尾绣而言,是有着革命性意义的转变,从此带动了三都水族马尾绣的发展。2010年,她在县城民族村开办了全县第一家家庭博物馆。这些年,因她在“非遗”生产性保护上做出的巨大表率,获得了众多奖项与成就。
马尾绣结缘
宋水仙1966年出生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三洞乡依山傍水,是三都水族文化遗存的中心,有着很深的文化积淀。三洞还是远近有名的马尾绣之乡,村里的妇女历来有制作马尾绣的传统。
宋水仙从7岁开始就看着母亲做马尾绣,但是,让她与马尾绣结下不解之缘的是她丈夫的祖母潘水英,这改变了她的一生。
1986年,21岁的宋水仙嫁到三洞乡板告村,丈夫的祖母潘水英是水族地区著名的马尾绣老艺人,在多年的生活中,祖母手把手将一整套马尾绣技艺完整地传承给了宋水仙。让宋水仙最难忘的是1989年的一个晚上,那天她干完农活回到家里,听说祖母病了,宋水仙走到她的床前,已经78岁高龄的祖母拉着她的手说:“奴(孙媳妇)呀,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希望你一定要把马尾绣技艺学好学精,还要传给腊亨(重孙)。”这番话,让宋水仙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马尾绣传衍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马尾绣,爱上马尾绣。
刚开始,宋水仙就是拿着半成品琢磨着学做马尾绣,看从哪儿下针、怎么绕花。时间久了,村里的老人看她做得蛮好的,就让她开始参与做马尾绣背带的局部绣片。马尾绣背带是水族马尾绣制品中的极致,不但工序复杂,且耗时长久,一般都由几个人一起,一人做一部分最后再来整合。背带做好后,大家都夸宋水仙针脚细密、手工不错。
宋水仙告诉记者,马尾绣工艺十分复杂,其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水语称为“歹结”)及翘尖绣花鞋(水语称为“者结”)、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歹结”是通体绣花的艺术品,制作一件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
有一段时间,宋水仙家里的生活非常困难。家人趁她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卖掉了一件古老的精美小马尾绣钱包。宋水仙得知后急得掉了眼泪,硬是把钱退给了买家,将小钱包追了回来。
大约30年前,很多外地人来到三都县,出高价将精美的马尾绣珍品买走。宋水仙看到后深感忧虑:一旦没了这些物件,后人就无法进行学习和传承。于是,她从不多的收入里拿出很大一部分去收集马尾绣的老绣品。30年来,宋水仙为了收集绣品,遍访水乡大大小小的村寨,在最需要用钱时也舍不得卖掉其中的任何一件。
采访中,记者获悉,宋水仙目前收藏有马尾绣精品近万件,估价超过150万元。2017年,她在自家的木楼上建起了三都县首家马尾绣家庭博物馆,对外免费展出自己多年的藏品,使其成为当地展示、宣传水族文化的窗口。
马尾绣改变生活
近年来,马尾背带、翘尖鞋、衣服、背包、装饰品绣片等马尾绣产品,以独特的文化内涵渐渐成为游客们热衷的收藏品。2012年,三都县马尾绣企业成功签下来自印度尼西亚2个亿的马尾绣订单,并于2013年4月正式开始交付产品。由此,水族马尾绣顺利打入东南亚市场。
三都县是我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以来,当地水族村寨的妇女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随着年老的马尾绣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这种古老技艺,加之马尾绣多用于服饰、鞋帽的装饰,手工制作要花很多时间,而人们用较低的价格就能买到用机器制作的衣服,单纯靠马尾绣装点和装饰的状况早已发生了变化。这样一来,马尾绣的传承生态进一步萎缩了。
好在三都县的民族文化旅游已经开始发展起来,这也让宋水仙看到了马尾绣的存活生机。2006年,她开办了全县首家马尾绣工艺品店,成为县里第一个把绣品变为商品的人。后来,三都县的水族马尾绣工艺品店从一家发展到近10家,推动了马尾绣商品的市场化。
2006年,马尾绣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认识了它。一年后,宋水仙成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那时起,宋水仙就决定发动广大水族农村妇女发展马尾绣。“这样不仅可以把技艺在更多人中传下去,也可以给她们带来收入,改变她们的家庭收入结构。”宋水仙说。
在马尾绣工艺品店里,宋水仙以收购和寄卖的方式将马尾绣变成商品,这大大刺激了这门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为此,很多打工妇女重新拾起了针线篮子。“很多妇女不再外出,在家里做刺绣就能有收入,又可以看护孩子和老人,对农村家庭、社会的稳定也很有利。”宋水仙说。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贵州馆里,宋水仙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示了马尾绣的魅力。2011年5月,她与贵州省的多位民间艺人一起,赴台湾参加了“2011年文化民俗观光博览会”。
宋水仙一边传承着精湛的马尾绣技艺,一边带动着马尾绣产业的发展。如今,马尾绣在三都县渐渐形成了一个有制作、有收购、有加工的完整市场营销网络。
时代影响马尾绣发展
宋水仙每场都要到三洞乡去收購马尾绣,她说平均一场要收个近万元的货。现在板龙寨所有的水族妇女都在跟她做马尾绣,为提高她们的制作技能,她还免费提供伙食,到板龙寨搞了一期马尾绣制作培训班。一条有生产、有销售的马尾绣营销网络正逐步形成。2018年,时值建国69周年,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过境三都县,为这个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今年也将是宋水仙和她工艺品店迎来大发展的一年,马尾绣正逐渐从民间走上了更为广阔的层面,从而让马尾绣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手工技艺得以发展,并在发展中得到更好的传承。
“马尾绣已经传承了有上千年了,我们水族人都非常喜欢。”宋水仙带着记者参观了她创办的马尾绣家庭博物馆,向记者介绍着她的藏品,其中最古老的已有七八百年了。
“马尾绣的核心工艺就是用丝线把马尾卷起来,这样绣出来立体感非常强,有浮雕的感觉,而且非常结实。”宋水仙告诉记者。
“一件纯手工制造的马尾绣衣服基本要花一两年的时间,要卖到数万元。”宋水仙在谈到马尾绣的现状时表示,马尾绣工艺比较复杂,是纯手工制作,每件马尾绣耗费时间比较长,成本较高,销售情况不容乐观。
“纯手工的马尾绣作为艺术品收藏、作为高端产品是可以的。但是若是作为旅游商品开发,它有价无市。”三都县县委书记王小红就曾表示。
“我们民族文化当中一些好的东西,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去保护,是行不通的。”
宋水仙表示,一方面要将马尾绣的技艺传承下来,走高端收藏路线,保护住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一方面要创新马尾绣的载体,与旅游结合起来,做旅游小商品,打开市场,增加民众收入。
“马尾绣既保持传统又与旅游相结合的传承方式,一方面可以保留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增加了马尾绣的生命力。”农工党贵州省委秘书长、水族文化研究专家蒙爱军教授表示,马尾绣与旅游的结合,既要在水族地区实现,更要走出去,更好地推介马尾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