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皇帝开科取士、选拔国家官吏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从隋代开始建立,直到清末才废除,历经1300余年。
  隋唐实行科举取士以前,主要采用“世卿世禄”制,贵族世代任官。到了战国时期,这个制度有了突破,所谓“布衣卿相”,有才干的平民也可能立致公卿,成为新型官僚;但仍未形成一套选拔的办法。汉朝始有“选举”(选贤举能)制度,主要通过“察举”和“征辟”两种方式选拔人才。地方长官定期向朝廷荐举,称为“察举”。皇帝和大臣征聘有特殊名望和才能的人做官,称为“征”,由高级官僚征召为属官,称作“辟”,合称“征辟”。这固然建立了人才推荐之路的先河,却也开了徇私舞弊之门。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除弊而改成“九品中正”制,在各州设大中正,各郡设小中正,事管荐举。这些专职官员由当地名门世族出任,由他们按九个等第评定本州或本郡人才,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朝廷据此等第授官。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身,中正都被世家大族把持,于是,名门望族子弟被选为上品做高官,庶族寒门出身的人只能被选为下品做小官。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规定各州每年以文章华美为标准选拔三人,荐给朝廷。后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等以“志行修谨”(有才)、“清平干济”(有德)二科荐举人才。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又创置了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做官,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
  唐朝建立后,承袭隋代科举制。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正式开科取士。考试程序是先县试,次州试,再会试。科举科目很多,远远超过隋代,但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只是与隋代相同的明经、进士两科。明经科重经书,进士科重诗赋。武则天参与朝政和当上皇帝之后,为了充实自己的势力,真正选拔一批智能之士,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如缩短制举间隔,使“常举”制度化,变数年一次开科取士为每年一次;增加制举科目,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重点发展以属文笃策为主的进士科,降低以背诵典贴经书为主的明经科。在完善原有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殿试,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十四日,武则天亲于洛城殿对贡士发策问;另,增设武举科,以选拔武艺精通,具有将帅才能的人。创“密封卷”,在试卷上把考生的名字籍贯封糊,采取糊名制,以便公正地判别答卷优劣。
  宋代的科举几经变化。经书的选定、诗赋的存废、策论的试或不试,都有变化。但此时的科举考试趋于严密化、定期化(常科三年一期),并且取中进士立即授官,不像唐朝还得请托引荐。在宋代,科举已成为选官的唯一正式来源,对宋代文官制度的健全起了重要作用。
  元代前期不开科举,至元仁宗时才开科取士,方法是不再分科,一并合为进士试。最初定制时,虽也是三年一次,但一直到元亡,五十多年间只开考了七次。衰而不盛的元代科举,有两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一是不再分科,二是考经义的内容若涉及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以朱熹《四书集注》为主要依据,这使程(程颢、程颐)朱理学成为“官学”,明清相沿不变。
  至明清时代,科举制度至臻完善,考试制度健全,考场管理严格,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亲自委任。通过科考进入仕途,成为士人追逐的目标。科举共分四个层次: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就是考童生,是第一步,毎年进行一次。考童生就是考秀才,要经过由知县主考的县考、由知府主考的府考和由省里学政主考的院考,考中者称“秀才”。
  乡试是在省城进行的考试,毎三年一次,有了秀才身份,便可参加乡试。乡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环节,都在秋天举行,又叫秋闱。试题由皇帝亲定,监考官也是皇帝从中央任命。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者称“解元”。所有举人成为国家在编官员,享受国家俸禄。
  做了举人,便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即进京赶考。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会试也叫春闱。会试考场设在京都顺天府贡院,也有贡试之称。共试三场,每场三天,连考九天。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是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命题,主管大臣主考。考中者称“进士”,根据成绩高低,进士又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称为“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到了元、明、清,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合称“三鼎甲”,由皇帝颁发黄榜,这就是金殿传胪。可在孔庙立碑,及在其家乡竖立牌坊。如果乡试、会式、殿试都是第一名的,即解元、会元、状元,叫做连中三元,可由皇帝即授官职,或被选入翰林院任职。所有中了进士者都会“金榜题名”。所谓金榜,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考中者的成绩排名榜。因为它书写在黄纸上,也称黄榜;又因为它是由皇帝亲自批准并盖有“皇帝之宝”大印的,所以又称“皇榜”。一旦金榜题名,就意味着从此飞黄腾达,富贵荣华。
  明清两代考试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重视朱熹等理学家的注疏,文章主要以八股文为主,规定以八股文应试。八股文通常以四书五经的语句为题,应试者须用经书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名曰“代圣人立言”。整篇须符合圣贤思想;每篇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组成。怎样说破题目、承题阐说,何时开始议论,何处须笼罩全文,何处引领过渡,何处安排议论重心,都有刻板要求,一点也不能违背。其中称作股的有四,而这四股各有两股排比、对偶文字,合起来仍是八股。又因股必排比、对偶,所以八股文又称八比文。明清两代,乡试、会试第一场各试八股文七篇,是取中与否的关键。这种严格的制度不但无益于选拔人才,反而造成多种不利。原来热衷于科举的人,往往只读四书五经,甚至连四书五经也不熟而大读时文(八股文)选刻本以求捷径,结果普遍缺乏普通文史知识。八股文除了应试外根本毫无用处,早在八股取士的时代人们就把它称作“敲门砖”,表示一旦敲开科举之门就可扔掉。
  科举制从诞生之时起,就没有停止过争论和批评,虽经历过多次存废利弊之争甚至短暂的中断,但还是在中国整整存在了1300年之久。其原因在于科举制与贤能治国、精英统治的儒家理论 相符合,标榜公平竞争且具有客观标准,有利于笼天下英才以巩固统治秩序。科举考试在程序公正方面是有很大进步的,唐朝出现糊名制,把考生的名字籍贯封糊,以免评卷人认出;宋朝出现了锁院制,考官在考选期间与外界隔绝;后来进一步发展到誊录制,由专人誊卷,专人校对,依誊卷评选,选中后再检出原卷,避免评卷人辨认字体。明清时对考生搜身检查,片纸只字也不许带入试场,应试者入场至试毕,禁止出入,每人一个号舍,食宿都在其中,不得乱号,试场严设兵卫,防止串通传递试卷及夹带等,考官分工更加明细,考场纪律更加严明,试卷管理更加严密,有些考试程序沿用至今。
  科举考试制度,对许多国家都发生过较大影响。公元788年,朝鲜开始仿唐制实行以儒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直到公元1893年才废除。越南以儒学为准实行科举考试是从公元1075年开始的,直到1915年~1919 年间才正式废除。日本在公元676年设立大学寮;大学寮分经、音、书、算四科。入学的资格及手续、科目考试的内容及方法,都与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类似。1791年,法国首先试行文官考核制度。180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实行文官考核制。1855年,英国开始推行文官考核制。都吸取了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合理因素。
  对科举制不满的声音在鸦片战争后日渐强烈。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中西对比,给中国知识分子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兴西学、改科举成为一致呼声。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从发展洋务的实际需要出发,大力主张兴西学、改科举,重视实用人才培养,模仿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建立各级学校。一批书院将西学引入课堂,开设“天文历算”和“万国公法”等课程。1901年后,随着清政府“新政”的推行,政治、军事、工商、法律、教育、文化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革,对新式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废科举几乎成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呼声。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高等学校章程》,鼓励高等学堂开设算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动植物和外文。1905年9月2 日,袁世凯、张之洞等一批实权大臣联合上奏,要求废除科举制,大力兴办学堂,得到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批准,下诏从1906年停止所有科举考试,科举制遂寿终正寝。
  科举制度从初创到结束,经历了1300余年的历史。尽管存在诸多弊端,但中小地主阶级出身的士人通过考试步入仕途的结果,扩大了政权的阶级基础,缓和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中小地主阶级士人参政,更宜于较多地了解民间疾苦,对廉政爱民和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封建科举制度的施行,还推动了私塾、县学、州学及京师国子监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和选拔了一大批学有成就的人才,创造和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历代王朝中,许多清官廉吏都是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有些既是高官又是文学家或诗人。
  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也有其内在必然性与合理性。科举虽已停罢,但考试这种选才方式却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废止。西方借鉴科举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中国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形式上皆与科举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且继承了科举考试竞争、择优录用的平等原则。今天,当我们把科举制度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也许可以更理智地审视这一特殊的考试制度,抛弃其陈腐僵化的东西,吸取其合理积极的因素。
  
  (栏目编辑 张和平)
其他文献
进入11 月份,天气逐渐变冷,每天早晨迟到的学生一下子多了起来,之前,对刚出现的个别学生迟到的现象我采取了暗示、提醒教育,看来,对迟到学生寄予感化希望是我的一厢情愿,学生并没有领我的情。  怎么办呢?召开班级专题会议是肯定的了,关键是这一次会怎么开。以前我都是让迟到的学生站起来,当着全班同学数落一顿,然后布置劳动任务,以示惩戒。这一次是否还这样?  班会课铃声响了,我急匆匆地走进教室。学生似乎意识
期刊
学生中不戴红领巾、忘戴红领巾的现象十分普遍。无奈之下,大队委在评文明班级的细则里增加了“红领巾佩戴情况”一项,并在全校公布。既然是事关分数,班主任就重视起来了,发下话:谁让班级失了分,谁给班级抹了黑,唯你是问!这一招还真管用,戴红领巾的孩子一下子多了。偶尔有忘了的,家长会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拿。时间长了,积累了些经验,家长们就多给孩子备上几条红领巾搁书包里。再后来,校门口有些小贩的摊头也飘扬着一沓鲜艳
期刊
很多有经验的班主任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公平是学生最关心的一个话题。班级管理实践证明,对待学生必须公平,学生对班集体的关心程度、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乐意不乐意参加集体活动等等,都与班集体带给他们的公平感有很大关系。很多班主任认为自己是公平的,但学生却不都这么认为,经常有学生明确地告诉班主任:“你不公平!”“这样不公平!”学生的反映提醒我们,公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是想公平就一定会公平,我们应该认真反
期刊
孩子的眼泪,最能触动教师人性中最柔弱的部位,“从一朵野花里能看见天国,从一粒尘沙里能看清世界”。从一滴眼泪中照样能窥见学生的内心世界,身为教师,要时刻站在孩子们中间,读懂他们眼泪的语言,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成长排忧解难……    作为一个班主任,孩子的喜怒哀乐时刻牵扯着我们的心。如果说表情是他们无声的语言,那么,孩子的泪水则常常击中我们的软肋。    泪,是掩饰和宣泄    某些时候,哭并不丢脸,更不
期刊
2006年7月10日《东方早报》报道上海出现以读经为主要特色的“全国第一家全日制私塾”——“孟母堂”,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关于孟母堂的存废问题,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赞成者固然有之,反对者似乎更众,怀疑者也不乏其人。2006年7月17日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下发告知单,认为“孟母堂”属非法教育机构,应停止非法行为。此后,孟母堂的学生家长联合发表了“孟母堂家长声明”,起诉上海市教委,索要在家教育
期刊
规范的班级管理离不开必要的制度、要求和一定的奖惩措施,同样的标准落实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会有不同的体验,进而出现不同的行为结果,除了学生的个性、需求等存在差异外,主要是因为学生在看待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按照不同的心理运算规则进行运算。这种运算是与心理账户分不开的。心理账户最初主要是用于对消费行为的分析,是指人们在心理上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在作
期刊
鲍勃三岁半的女儿扁桃体发炎,医生开了十针青霉素,一天两针。头两天是妻子带她去打针,女儿哭得惊天动地,大夫直担心孩子会闭过气去。女儿哭,妻子也垂泪。第三天妻子实在受不了,死活不去了,把担子卸给了鲍勃。  鲍勃把药和注射单揣进兜里,对坐在床上翻图画书的女儿说:“乖,咱们去打针。”  女儿可怜巴巴地望着鲍勃,沙哑地说:“爸,打针很疼。”  鲍勃坐下来说:“疼也得打呀,要不你的病好不了,上不了幼儿园,爸爸
期刊
新时期的家长会可围绕“实”“活”“新”三字展开,“实”就是实在,不空洞;“活”就是灵活,不死板;“新”就是创新,与时代节拍相吻合,有时代气息。下面介绍两种新型家长会。    才艺展示式家长会    才艺展示式家长会,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静态的:首先,班主任把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情况展示给家长,包括学生的作业本、课外练习册、写字本、日记本、英语单词薄等,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期刊
某位教师参加全国思品课大赛,准备这一节课的时间近乎用了一年。其间千思百想,千推万敲,千雕万琢。教师每一言一行都设计与预演了上百次,一颦一笑都是按时、按程序一一展现,按部就班,紊丝不乱。孩子们对教师的问题与回答都是烂熟于心,毫无新鲜感、毫无趣味地配合教师演练。于是,发展到最后,教师连在何时何刻让几位学生大笑,或几时几刻让全班微笑,或几时几刻让全班热烈鼓掌都一一明确规定,并且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强化训练。
期刊
高考对每个考生来说都是极为严峻的挑战,不仅是知识水平,更是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应变能力的大比拼。大考临近,切不可惊慌失措,那样只会自乱阵脚,处变不惊才是最佳选择。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老想着还有几天就解放了,这样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松弛。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指导学生科学应战,智慧应对高考。    一、调整临考心态    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激烈竞争带来的种种压力使学生容易紧张焦虑,此时此刻,我们特别需要教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