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融合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意义、途径和学科融合的生物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学科融合背景下生物教学的思路。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科融合;教学思路
学科融合,即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间的融合是将各学科知识根据具体课程的需要重新建立起应有的联系,重新归纳整理。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一般只教本学科的内容,很少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但是当遇到一个具体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此,笔者试着结合自己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实践和研究,谈谈在学科融合背景下开展生物教学的思路。
一、学科融合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一)“文”“生”融合,提升生物学科人文性
从学科分类来说生物学属于理科,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科学和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角度上讲,文理综合教育有利于具有较高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兼具较高人文和科学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赞美美好的大自然,描写生物的生活,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生物教材中采用这些讴歌自然的艺术作品,可提升生物学科的人文性,还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二)“理”“生”融合,提升生物学科科学性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本质的一门科学。它与各门学科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现代生物学已发展成为与数学、物理、化学和地理等自然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科学。数理化等学科的研究手段和成果也为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因此,我们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加强生物学科与其他理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提升生物学科的科学性,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提升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艺”“生”融合,提升生物学科艺术性
“艺术是情感化的科学,科学则是精确化的艺术”阐释的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科学是统一的。钱学森教授指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就是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最佳体现。生物与艺术融合有利于生物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形成新兴的交叉学科的教学模式,创造出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生物学和艺术学科融合的陶冶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四)“信”“生”融合,提升生物学科趣味性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应用功能越发完备,其辅助生物教学的方式丰富多样,如移动学习终端、交互式电子设备、云课堂计算机教室、虚拟现实(VR)技术、创客教育、STEAM教育等,并表现出了不同的优势,但其宗旨依然是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现代技术手段冲击传统生物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學习环境,还能自由切换单独学习、合作学习、双向交谈性互动等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得到锻炼。
二、学科融合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文”“生”融合、“理”“生”融合、“艺”“生”融合、“信”“生”融合,以下是笔者在学科融合背景下取得实效的生物教学模式:
(一)充满诗情画意的生物教学模式
1.以文激趣,文以载“生”,让学生发现“生物美”
例如,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来引发学生对植物体产生大量种子所体现出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种子繁育新生命的意义的美好联想,从而不自觉地产生了解种子的结构的兴趣,这种兴趣又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又如,让学生读着“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诗句,来感受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与四季更迭的美好,爱生物,爱生活,爱大自然。
2.探寻古诗文中的“生物学”,感悟人文与科学的和谐共生
例如,引用白居易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名句,就非常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非生物因素如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到古人对大自然生动细致的观察与描绘,理解生物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
又如,引导学生探究“两只黄鹂鸣翠柳”中鸟类间通过声音进行信息交流的现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这两句诗中的“化”是指微生物分解作用(呼吸作用),春泥是指落红(花儿)被分解的结果——无机盐和水,其实也有二氧化碳气体,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现象为载体寓意人类的情感。
(二)注重“理性”的生物教学模式
例如,利用数学知识研究生物学知识,研究种子发芽率的统计问题,鼓励学生利用条形统计图、饼状统计图表述生物学科的数量变化;通过设计相应的表格探究不同环境中细菌分布,通过单因子变量实验研究,以自变量为横坐标因变量为纵坐标,将实验结果转变为坐标曲线。
通过灵活创设这样的“理性”生物课堂,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对不同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思维的趣味性、广阔性和严密性。
(三)“才华横溢”的生物教学模式
例如,七年级上册《种子植物》一课观察种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种子后,教师让学生把这些颜色、大小、形状千差万别,但基本结构相同的的种子简单的画下来。找到美术与生物的交集点,体现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培养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
又如,在教学动物行为中引入人类经典的舞蹈“天鹅湖”“孔雀舞”,在教学动物类群中展示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等。把生物学知识和这些栩栩如生的展示人类生命艺术情感的作品结合起来,巧妙地进行学科融合,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四)现代化技术让人耳目一新的生物教学模式
例如,利用移动学习设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课堂上引入智能手机下载的“形色APP”用以识别校园中常见的植物,构建多种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探究式学习,增加课堂趣味性以及互动性。让学习更有趣,体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运用于生活。
当然,学科融合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要喧宾夺主,而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融合是在不影响生物学科味道下的融合。变了味的学科融合不但达不到学科融合的初衷而且会起到负面作用。所以,在平时的备课和教学中要深思熟虑,三思而行的选材进行融合。
学科融合要求我们生物学科老师要提高自身素质,立足于本学科任务,着眼与本学科以外的学科,具备“全科教师”的意识,找到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最大的交集,找到学科间核心交汇点,不断探寻更优化的融合途径与教学模式,实现既高效又长效的优质生物课堂。
参考文献:
[1]郑兴慧.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9).
[2]袁中华.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J].科学教育,2010(1).
[3]胡雪芹.七到八年级数与代数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7.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科融合;教学思路
学科融合,即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间的融合是将各学科知识根据具体课程的需要重新建立起应有的联系,重新归纳整理。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一般只教本学科的内容,很少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但是当遇到一个具体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此,笔者试着结合自己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实践和研究,谈谈在学科融合背景下开展生物教学的思路。
一、学科融合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一)“文”“生”融合,提升生物学科人文性
从学科分类来说生物学属于理科,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科学和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角度上讲,文理综合教育有利于具有较高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兼具较高人文和科学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赞美美好的大自然,描写生物的生活,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生物教材中采用这些讴歌自然的艺术作品,可提升生物学科的人文性,还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二)“理”“生”融合,提升生物学科科学性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本质的一门科学。它与各门学科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现代生物学已发展成为与数学、物理、化学和地理等自然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科学。数理化等学科的研究手段和成果也为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因此,我们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加强生物学科与其他理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提升生物学科的科学性,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提升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艺”“生”融合,提升生物学科艺术性
“艺术是情感化的科学,科学则是精确化的艺术”阐释的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科学是统一的。钱学森教授指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就是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最佳体现。生物与艺术融合有利于生物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形成新兴的交叉学科的教学模式,创造出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生物学和艺术学科融合的陶冶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四)“信”“生”融合,提升生物学科趣味性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应用功能越发完备,其辅助生物教学的方式丰富多样,如移动学习终端、交互式电子设备、云课堂计算机教室、虚拟现实(VR)技术、创客教育、STEAM教育等,并表现出了不同的优势,但其宗旨依然是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现代技术手段冲击传统生物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學习环境,还能自由切换单独学习、合作学习、双向交谈性互动等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得到锻炼。
二、学科融合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文”“生”融合、“理”“生”融合、“艺”“生”融合、“信”“生”融合,以下是笔者在学科融合背景下取得实效的生物教学模式:
(一)充满诗情画意的生物教学模式
1.以文激趣,文以载“生”,让学生发现“生物美”
例如,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来引发学生对植物体产生大量种子所体现出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种子繁育新生命的意义的美好联想,从而不自觉地产生了解种子的结构的兴趣,这种兴趣又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又如,让学生读着“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诗句,来感受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与四季更迭的美好,爱生物,爱生活,爱大自然。
2.探寻古诗文中的“生物学”,感悟人文与科学的和谐共生
例如,引用白居易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名句,就非常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非生物因素如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到古人对大自然生动细致的观察与描绘,理解生物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
又如,引导学生探究“两只黄鹂鸣翠柳”中鸟类间通过声音进行信息交流的现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这两句诗中的“化”是指微生物分解作用(呼吸作用),春泥是指落红(花儿)被分解的结果——无机盐和水,其实也有二氧化碳气体,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现象为载体寓意人类的情感。
(二)注重“理性”的生物教学模式
例如,利用数学知识研究生物学知识,研究种子发芽率的统计问题,鼓励学生利用条形统计图、饼状统计图表述生物学科的数量变化;通过设计相应的表格探究不同环境中细菌分布,通过单因子变量实验研究,以自变量为横坐标因变量为纵坐标,将实验结果转变为坐标曲线。
通过灵活创设这样的“理性”生物课堂,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对不同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思维的趣味性、广阔性和严密性。
(三)“才华横溢”的生物教学模式
例如,七年级上册《种子植物》一课观察种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种子后,教师让学生把这些颜色、大小、形状千差万别,但基本结构相同的的种子简单的画下来。找到美术与生物的交集点,体现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培养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
又如,在教学动物行为中引入人类经典的舞蹈“天鹅湖”“孔雀舞”,在教学动物类群中展示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等。把生物学知识和这些栩栩如生的展示人类生命艺术情感的作品结合起来,巧妙地进行学科融合,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四)现代化技术让人耳目一新的生物教学模式
例如,利用移动学习设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课堂上引入智能手机下载的“形色APP”用以识别校园中常见的植物,构建多种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探究式学习,增加课堂趣味性以及互动性。让学习更有趣,体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运用于生活。
当然,学科融合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要喧宾夺主,而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融合是在不影响生物学科味道下的融合。变了味的学科融合不但达不到学科融合的初衷而且会起到负面作用。所以,在平时的备课和教学中要深思熟虑,三思而行的选材进行融合。
学科融合要求我们生物学科老师要提高自身素质,立足于本学科任务,着眼与本学科以外的学科,具备“全科教师”的意识,找到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最大的交集,找到学科间核心交汇点,不断探寻更优化的融合途径与教学模式,实现既高效又长效的优质生物课堂。
参考文献:
[1]郑兴慧.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9).
[2]袁中华.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J].科学教育,2010(1).
[3]胡雪芹.七到八年级数与代数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