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歌德作为德国古典艺术的领军者,其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为德国文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立足于歌德身处的语境,对其美学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展开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歌德;席勒;现实主义;艺术与自然
歌德处在浪漫主义转向古典主义的时期,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歌德所处时代的基本精神是浪漫主义所提倡的一种精神,但是歌德的许多言论却表现出一种反对浪漫主义的倾向。浪漫主义发生过有积极转向消极乃至反动的转变,消极的浪漫主义与歌德所主张的“诗要从客观现实出发”的主张背道而驰,因此,歌德认为消极的浪漫主义对德国文艺的发展不利,所以,歌德并非反对一切浪漫主义,他只是反对那些具有消积影响的浪漫主义。除此之外,歌德主张浪漫主义要与古典主义相结合,像莎士比亚所做到的那样。在这一点上,歌德和席勒的主张是一致的。歌德把古典艺术与浪漫艺术的分别看作是表现理想与表现现实之分,这一点与席勒也是一致的。
歌德与席勒可以被看作是当时文艺创作上的两位美学先锋,二者的美学思想有一致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二者的分歧更为突出。歌德与席勒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诗是要客观现实出发还是要从创作主体的主观出发。即歌德本人所说的“诗人究竟是为了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现一般”,而这一问题也正好是歌德美学思想的中心所在。
首先来看为“一般而找特殊”的创作理念。所谓的“为一般而找特殊”就是从一般的概念出发,先有一个普遍的概念,然后在找到个别的形象来说明它,相反,“在特殊中显现一般”则是从具体的事例出发,先有一个具体的形象,通过有限的形象从中显现出普遍的道理与一般的真理。前者是“用完全主观的方式写作”,而后者是从客观世界出发,前者是“寓意”的而后者是“象征”的。歌德主张“在特殊中显现一般”,从有限见到无限,寓无限于有限之中,也就是中国美学中所提倡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此基础上,歌德进一步区分了三种艺术创作的方式,分别是自然主义即客观的方式展开创作、主观的创作方式以及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创作方式。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创作方式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创作理念,从当代语境出发来审视这一创作理念可见其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歌德吸收了希尔特侧重内容的特征说,同时也吸收了温克尔曼的侧重形式主义的理想美,并希望沟通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并将二者之间的鸿沟能够有机的统一起来。
其次,歌德美学思想的贡献还表现在其关于艺术与自然的问题上。歌德强调艺术要根据自然,但也指明了艺术与自然之间的鸿沟。艺术来源于自然,但并非是对自然的简单的复现,而是在自然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处理即融入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与人生体验后所表现出来的第二自然。这不得不是我联想起中国美学中的核心范畴“意象”。所谓意象,就是抒情写意,抒画家之情写画家之意。它是“同自然之妙有”,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审美境界,是齐白石先生所谓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些也恰恰说明了中西美学之间不乏有共通之处。歌德说明了自然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概念是歌德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是“较高的意旨”,另一个是“完整体”。“较高的意旨”即人的道德意旨,多指人的精神实质或社会性,指明了自然的东西要想成为艺术必须具备社会性,必须显现出它与人的关系。而“完整体”即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歌德把美摆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将整体性的观点运用到艺术创作与欣赏中。
第三,歌德從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考察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歌德认为以前的文艺作品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而且之后的文艺创作会随时代背景的转变而转变。歌德提倡民族文学,希望能与世界文学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从此可见,歌德对于世界文学饿主张也同样是辩证的。
歌德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歌德的所有的美学思想都是正确的。作为后人的评价,我们必须按坚持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歌德。歌德一方面奠定了现实主义艺术的创作原则,明确诗要从客观现实出发即“在特殊中显现一般”。另一方面,歌德艺术创作理念也导致了德国文艺庸俗市民的一面。歌德把文艺建立在普遍人性的信念之上,这一点阻碍了文艺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 《歌德谈话录》中译本的流传与比较研究[J].王丹若.名作欣赏.2015(36)。
[2] 从《自然与艺术》看歌德的文艺观[J].冯宁.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3] 论歌德后期新古典主义精神的发展[J].王静,张典.北方论丛.2013(04)。
[4] 论歌德早年的古典学教育[J].王静,张典.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5] 歌德关于创作动机的深刻思想[J].杨扬.长城.2013(02)。
作者简介:
郑美鑫(1998.4~)女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美术学系 当代公共艺术方向。
孙紫依(1997.9~)女 江西省新余市 大连工业大学 16级视觉传达设计系 数字与交互设计。
丁紫薇(1998.1~)女 湖北省荆门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美术学系 当代实验媒介方向。
闫梦晓(1998.9~)女 山东省青岛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美术学系当代实验媒介方向。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关键词:歌德;席勒;现实主义;艺术与自然
歌德处在浪漫主义转向古典主义的时期,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歌德所处时代的基本精神是浪漫主义所提倡的一种精神,但是歌德的许多言论却表现出一种反对浪漫主义的倾向。浪漫主义发生过有积极转向消极乃至反动的转变,消极的浪漫主义与歌德所主张的“诗要从客观现实出发”的主张背道而驰,因此,歌德认为消极的浪漫主义对德国文艺的发展不利,所以,歌德并非反对一切浪漫主义,他只是反对那些具有消积影响的浪漫主义。除此之外,歌德主张浪漫主义要与古典主义相结合,像莎士比亚所做到的那样。在这一点上,歌德和席勒的主张是一致的。歌德把古典艺术与浪漫艺术的分别看作是表现理想与表现现实之分,这一点与席勒也是一致的。
歌德与席勒可以被看作是当时文艺创作上的两位美学先锋,二者的美学思想有一致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二者的分歧更为突出。歌德与席勒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诗是要客观现实出发还是要从创作主体的主观出发。即歌德本人所说的“诗人究竟是为了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现一般”,而这一问题也正好是歌德美学思想的中心所在。
首先来看为“一般而找特殊”的创作理念。所谓的“为一般而找特殊”就是从一般的概念出发,先有一个普遍的概念,然后在找到个别的形象来说明它,相反,“在特殊中显现一般”则是从具体的事例出发,先有一个具体的形象,通过有限的形象从中显现出普遍的道理与一般的真理。前者是“用完全主观的方式写作”,而后者是从客观世界出发,前者是“寓意”的而后者是“象征”的。歌德主张“在特殊中显现一般”,从有限见到无限,寓无限于有限之中,也就是中国美学中所提倡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此基础上,歌德进一步区分了三种艺术创作的方式,分别是自然主义即客观的方式展开创作、主观的创作方式以及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创作方式。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创作方式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创作理念,从当代语境出发来审视这一创作理念可见其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歌德吸收了希尔特侧重内容的特征说,同时也吸收了温克尔曼的侧重形式主义的理想美,并希望沟通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并将二者之间的鸿沟能够有机的统一起来。
其次,歌德美学思想的贡献还表现在其关于艺术与自然的问题上。歌德强调艺术要根据自然,但也指明了艺术与自然之间的鸿沟。艺术来源于自然,但并非是对自然的简单的复现,而是在自然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处理即融入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与人生体验后所表现出来的第二自然。这不得不是我联想起中国美学中的核心范畴“意象”。所谓意象,就是抒情写意,抒画家之情写画家之意。它是“同自然之妙有”,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审美境界,是齐白石先生所谓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些也恰恰说明了中西美学之间不乏有共通之处。歌德说明了自然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概念是歌德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是“较高的意旨”,另一个是“完整体”。“较高的意旨”即人的道德意旨,多指人的精神实质或社会性,指明了自然的东西要想成为艺术必须具备社会性,必须显现出它与人的关系。而“完整体”即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歌德把美摆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将整体性的观点运用到艺术创作与欣赏中。
第三,歌德從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考察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歌德认为以前的文艺作品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而且之后的文艺创作会随时代背景的转变而转变。歌德提倡民族文学,希望能与世界文学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从此可见,歌德对于世界文学饿主张也同样是辩证的。
歌德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歌德的所有的美学思想都是正确的。作为后人的评价,我们必须按坚持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歌德。歌德一方面奠定了现实主义艺术的创作原则,明确诗要从客观现实出发即“在特殊中显现一般”。另一方面,歌德艺术创作理念也导致了德国文艺庸俗市民的一面。歌德把文艺建立在普遍人性的信念之上,这一点阻碍了文艺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 《歌德谈话录》中译本的流传与比较研究[J].王丹若.名作欣赏.2015(36)。
[2] 从《自然与艺术》看歌德的文艺观[J].冯宁.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3] 论歌德后期新古典主义精神的发展[J].王静,张典.北方论丛.2013(04)。
[4] 论歌德早年的古典学教育[J].王静,张典.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5] 歌德关于创作动机的深刻思想[J].杨扬.长城.2013(02)。
作者简介:
郑美鑫(1998.4~)女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美术学系 当代公共艺术方向。
孙紫依(1997.9~)女 江西省新余市 大连工业大学 16级视觉传达设计系 数字与交互设计。
丁紫薇(1998.1~)女 湖北省荆门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美术学系 当代实验媒介方向。
闫梦晓(1998.9~)女 山东省青岛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美术学系当代实验媒介方向。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