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创设条件,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更能彰显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示其数学学习水平。这样,数学学习就会因走进生活而更加精彩。
【关键词】数学情境 走进生活 实践应用 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133-0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数学问题源于生活。
数学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学生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数学源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际。数学教学的触角应伸向生活和实践,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为此生活中善于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用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会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讲《数学思考》数线段的内容时,我是这样引入的:我们班有45人,如果每两个人都要握手一次,一共要握手多少次呢?问题一提出,马上激起了学生的探索的热情,有个学生就抢着说:“我要握手44次,全班应该就是44×45次。老师,我说的对吗”我注意到这个问题其他学生还拿不准,就让学生分小组展开了小组讨论:
先看看小组四人能握手多少次?
你还有什么发现?
不一会儿学生就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有重复的次数。并总结出了其中的规律:人数×(人数-1)÷2。而后开始的本节课的内容,数线段、数角的问题学生就容易得多了。
二、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把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
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有着丰富的现实背景。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立足现实基础,把单纯的教学知识“还原”到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实际情境中去。在现实情境中动态、鲜明地解释有关数学问题。使学生求知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愿望。
例如:在学习《折扣》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打折购物的乐趣,理解计算折扣问题的算理,我把“商店”搬進了教室。同学们的学习用具、以及自带的玩具等也成了即时打折的商品,被贴上了明码标价的标签,有的同学当起了售货员、导购员和顾客,讲台当成了售货的柜台。“售货员”开始叫卖了:降价了!降价了!文具类一律8折,其他一律7折,快来买喽,来晚了就买不上了!还别说,还真那么像回事。随着一组组的学生上前一番讨价交易,答对了问题的学生都带着“商品”满意而归。自然这些活动课前早做了准备、设计,学生们学习的积极主动,还不时的提出许多精彩的问题,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不仅轻松地知道了算理,还了解了一些讨价还价的生活常识,同时也对数学产生了浓浓的亲切感。
三、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创设生活大情境,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体验数学的魅力。
瞧,学校操场上,学生们正在拿着工具测量,原来他们是要测量旗杆的高度,还真像模像样;学校实验室里,也有许多学生分成了几组,正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有的在动手剪纸,有的在纸板上绘画,他们这是要利用数学中的对称等知识,向大家展示生活中的对称美;还有学生正在利用折纸动手制作长方体的纸盒,而且在折成的纸的表面上描绘出了丰富多彩的图案;在室内的另一角,几组学生正在测绿豆、黄豆的发芽率……。
这些数学实践活动,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的纸、笔、剪刀等工具以及生豆芽所用的一切用品,都是学生自己准备的。图案的收集与设计、测旗杆方法的选择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以及特长,进行自主设计,学生的分工合作也是学生自主安排。教师在这项活动中,主要作用体现在课题的选择、计划的制定、共同参与和启发、暗示等,而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同时这种实践,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得出数学的结论或成果,因此每个学生必须要进行大胆的想象、思维、探索和求新。这就是学生的创造性。在完成长方体的包装盒时,学生设计出多种不同的包装图案;在测量旗杆时,学生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案,从中选出其中几种可行性方案,对测量的结果也进行了对比,取平均数;在测豆芽的发芽率时,学生选取了绿豆、黄豆等多种,并进行了对比……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与创造性。
正是由于数学中的生活问题和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亲身体验,学生快乐地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生活让数学变得更精彩!
【关键词】数学情境 走进生活 实践应用 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133-0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数学问题源于生活。
数学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学生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数学源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际。数学教学的触角应伸向生活和实践,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为此生活中善于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用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会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讲《数学思考》数线段的内容时,我是这样引入的:我们班有45人,如果每两个人都要握手一次,一共要握手多少次呢?问题一提出,马上激起了学生的探索的热情,有个学生就抢着说:“我要握手44次,全班应该就是44×45次。老师,我说的对吗”我注意到这个问题其他学生还拿不准,就让学生分小组展开了小组讨论:
先看看小组四人能握手多少次?
你还有什么发现?
不一会儿学生就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有重复的次数。并总结出了其中的规律:人数×(人数-1)÷2。而后开始的本节课的内容,数线段、数角的问题学生就容易得多了。
二、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把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
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有着丰富的现实背景。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立足现实基础,把单纯的教学知识“还原”到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实际情境中去。在现实情境中动态、鲜明地解释有关数学问题。使学生求知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愿望。
例如:在学习《折扣》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打折购物的乐趣,理解计算折扣问题的算理,我把“商店”搬進了教室。同学们的学习用具、以及自带的玩具等也成了即时打折的商品,被贴上了明码标价的标签,有的同学当起了售货员、导购员和顾客,讲台当成了售货的柜台。“售货员”开始叫卖了:降价了!降价了!文具类一律8折,其他一律7折,快来买喽,来晚了就买不上了!还别说,还真那么像回事。随着一组组的学生上前一番讨价交易,答对了问题的学生都带着“商品”满意而归。自然这些活动课前早做了准备、设计,学生们学习的积极主动,还不时的提出许多精彩的问题,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不仅轻松地知道了算理,还了解了一些讨价还价的生活常识,同时也对数学产生了浓浓的亲切感。
三、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创设生活大情境,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体验数学的魅力。
瞧,学校操场上,学生们正在拿着工具测量,原来他们是要测量旗杆的高度,还真像模像样;学校实验室里,也有许多学生分成了几组,正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有的在动手剪纸,有的在纸板上绘画,他们这是要利用数学中的对称等知识,向大家展示生活中的对称美;还有学生正在利用折纸动手制作长方体的纸盒,而且在折成的纸的表面上描绘出了丰富多彩的图案;在室内的另一角,几组学生正在测绿豆、黄豆的发芽率……。
这些数学实践活动,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的纸、笔、剪刀等工具以及生豆芽所用的一切用品,都是学生自己准备的。图案的收集与设计、测旗杆方法的选择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以及特长,进行自主设计,学生的分工合作也是学生自主安排。教师在这项活动中,主要作用体现在课题的选择、计划的制定、共同参与和启发、暗示等,而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同时这种实践,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得出数学的结论或成果,因此每个学生必须要进行大胆的想象、思维、探索和求新。这就是学生的创造性。在完成长方体的包装盒时,学生设计出多种不同的包装图案;在测量旗杆时,学生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案,从中选出其中几种可行性方案,对测量的结果也进行了对比,取平均数;在测豆芽的发芽率时,学生选取了绿豆、黄豆等多种,并进行了对比……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与创造性。
正是由于数学中的生活问题和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亲身体验,学生快乐地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生活让数学变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