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原因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是指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使用当中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机体有害的反应[1],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依赖性、成瘾性、继发性反应以及引起后代畸形等作用,但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药品不合理应用的现象,致使药品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方面的因素
1.1药物的选择性由于许多药物缺乏高度的选择性,在实现治疗目的的过程中,对一些无关的系统、脏器功能也产生影响,有的甚至有毒害作用。例如抗恶性肿瘤药物,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主功能活跃的正常细胞。
1.2药物的质量同一种药物,因生产厂家不同,制剂技术差别,杂质去除率不同,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不同。例如氯贝丁酯中的氯苯酚是发生皮炎的原因;氯苄西林中的蛋白质是发生药疹的原因。
1.3药物的剂量、剂型服用螺内酯,其剂量为100 mg时,对男性乳房没有显著的影响;当其剂量为200 m8时,12例服药者中有2例发现乳房增大;300 mg时,11例服药者中3例乳房增大。氯霉素口服时,对造血系统损害较常见;但胃肠遭外途径用药时。造血系统损害较少。
1.4服药的时间一般而言,连续用药的时间越长,发生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性越大。同一剂量下。服用螺内酯,服用8周以内。没有出现男性乳房增大,但服用24周后,男性乳房增大的发生率高达66%。
2机体方面的因素
2.1性别一般说,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女性较男性更为敏感。女性大约为14.2%(68/478),男性为7.3%(50/682),女性比男性患者高2倍[3]。女性有月经、妊娠、哺乳等特殊问题,在月经期服用导泻药和抗凝药会导致盆腔充血,月经增多。妊娠妇女应严禁使用锂盐、乙醇、华法林、苯妥英及性激素等。
2.2年龄婴幼儿的脏器功能发育不全,对药物的敏感性高,药物代谢速度慢,肾脏排泄功能差,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所以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尤其对中枢仰制药、影响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的药物较敏感。老年人由于脏器功能退化,药物代谢速度慢,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较成年人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2.3用药者的病理状况服药者的病理状况影响药物不良反应,如一般人对阿司匹林的过敏反应不多见,但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中,过敏的发生率可达28%。疾病影响药动学,如抑郁症、溃疡病、震颤麻痹、创伤或手术等使胃排空延长,延缓口服药物吸收;心功能不全及休克等因血液循环不畅也影响药物吸收等。
2.4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相同药物有不同的反应,这种因人而异的药物反应性称为个体差异,这是正常的“生物学差异”现象。例如,巴比妥类药物在一般催眠剂量时.对大多数人可以产生催眠作用,但个别人不但不催眠,甚至引起焦躁不安,不能人睡。
2.5其他患者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可影响药物的作用,尤以烟酒嗜好最为突出,应引起广泛重视。如乙醇对交感神经、血管运用中枢有仰制作用,与异山梨酯、氨茶碱、利血平等合用,导致血压显著下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3给药方法的影响
3.1误用、滥用、医护药人员处方配伍不当,病人滥用药物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3.2用药途径不当。给药途径不同关系到药物的吸收、分布,也影响药物作用的发挥,例如静脉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立即发生效应,较易发生不良反应;口服刺激性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等;再如中药剂型改变,中药新剂型可能会与原制剂有所不同,而导致某些用药不 良反应的出现。
3.3用药持续时间长期用药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
3.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4药物不良反应的防范
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防范,要注意几点:①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药物过敏或药物不良反应病史。②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利禁忌症。③严格掌握药物使用规范,包括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持续时间,加强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监测。④用药前认真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以熟悉药物的特性及毒性反应,以及防止不良反应对策。⑤一旦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⑥充分发挥职(执)业药师作用,正确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合理用药,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宣传教育工作。
总之,每一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草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不能认为药品有不良反应就是假冒伪劣药品,就不能用了,出现药 物不良反应不必过于惊慌,用药时一定要遵医嘱或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 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一定要及时去看医生。
参考文献
[1]何建国,齐红娟,许志强.高度重视药物不良反应[J].中国医药卫生,2007,8(6):72-73.
[2]刘淑香.浅析药物不良反应与毒副作用[J].中国当代医学,2007,6(14):111.
[3]赵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7,5(1):37-38.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是指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使用当中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机体有害的反应[1],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依赖性、成瘾性、继发性反应以及引起后代畸形等作用,但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药品不合理应用的现象,致使药品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方面的因素
1.1药物的选择性由于许多药物缺乏高度的选择性,在实现治疗目的的过程中,对一些无关的系统、脏器功能也产生影响,有的甚至有毒害作用。例如抗恶性肿瘤药物,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主功能活跃的正常细胞。
1.2药物的质量同一种药物,因生产厂家不同,制剂技术差别,杂质去除率不同,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不同。例如氯贝丁酯中的氯苯酚是发生皮炎的原因;氯苄西林中的蛋白质是发生药疹的原因。
1.3药物的剂量、剂型服用螺内酯,其剂量为100 mg时,对男性乳房没有显著的影响;当其剂量为200 m8时,12例服药者中有2例发现乳房增大;300 mg时,11例服药者中3例乳房增大。氯霉素口服时,对造血系统损害较常见;但胃肠遭外途径用药时。造血系统损害较少。
1.4服药的时间一般而言,连续用药的时间越长,发生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性越大。同一剂量下。服用螺内酯,服用8周以内。没有出现男性乳房增大,但服用24周后,男性乳房增大的发生率高达66%。
2机体方面的因素
2.1性别一般说,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女性较男性更为敏感。女性大约为14.2%(68/478),男性为7.3%(50/682),女性比男性患者高2倍[3]。女性有月经、妊娠、哺乳等特殊问题,在月经期服用导泻药和抗凝药会导致盆腔充血,月经增多。妊娠妇女应严禁使用锂盐、乙醇、华法林、苯妥英及性激素等。
2.2年龄婴幼儿的脏器功能发育不全,对药物的敏感性高,药物代谢速度慢,肾脏排泄功能差,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所以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尤其对中枢仰制药、影响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的药物较敏感。老年人由于脏器功能退化,药物代谢速度慢,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较成年人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2.3用药者的病理状况服药者的病理状况影响药物不良反应,如一般人对阿司匹林的过敏反应不多见,但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中,过敏的发生率可达28%。疾病影响药动学,如抑郁症、溃疡病、震颤麻痹、创伤或手术等使胃排空延长,延缓口服药物吸收;心功能不全及休克等因血液循环不畅也影响药物吸收等。
2.4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相同药物有不同的反应,这种因人而异的药物反应性称为个体差异,这是正常的“生物学差异”现象。例如,巴比妥类药物在一般催眠剂量时.对大多数人可以产生催眠作用,但个别人不但不催眠,甚至引起焦躁不安,不能人睡。
2.5其他患者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可影响药物的作用,尤以烟酒嗜好最为突出,应引起广泛重视。如乙醇对交感神经、血管运用中枢有仰制作用,与异山梨酯、氨茶碱、利血平等合用,导致血压显著下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3给药方法的影响
3.1误用、滥用、医护药人员处方配伍不当,病人滥用药物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3.2用药途径不当。给药途径不同关系到药物的吸收、分布,也影响药物作用的发挥,例如静脉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立即发生效应,较易发生不良反应;口服刺激性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等;再如中药剂型改变,中药新剂型可能会与原制剂有所不同,而导致某些用药不 良反应的出现。
3.3用药持续时间长期用药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
3.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4药物不良反应的防范
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防范,要注意几点:①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药物过敏或药物不良反应病史。②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利禁忌症。③严格掌握药物使用规范,包括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持续时间,加强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监测。④用药前认真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以熟悉药物的特性及毒性反应,以及防止不良反应对策。⑤一旦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⑥充分发挥职(执)业药师作用,正确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合理用药,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宣传教育工作。
总之,每一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草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不能认为药品有不良反应就是假冒伪劣药品,就不能用了,出现药 物不良反应不必过于惊慌,用药时一定要遵医嘱或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 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一定要及时去看医生。
参考文献
[1]何建国,齐红娟,许志强.高度重视药物不良反应[J].中国医药卫生,2007,8(6):72-73.
[2]刘淑香.浅析药物不良反应与毒副作用[J].中国当代医学,2007,6(14):111.
[3]赵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7,5(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