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职业学校; 德育工作; 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35-001
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阐明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教育力度,客观分析中职学生的现状及德育难于进行的原因,从而找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一、中职学校学生的现状分析
中职生大多是因升学考试失利,未能上高中而被迫就读中职的。他们普遍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家庭经济不宽裕,学习成绩不理想等。加之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对接尚不吻合,学不为所用,市场不能有效消化人才;社会尚对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致使学生身心发展很不成熟,呈现出异样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厌学情绪普遍
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是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从而不能进入好的高中学习。很多学生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是他们人生无奈的选择,有很强的学业挫败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产生自卑心理。表现为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信心严重不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逃课现象、考试作弊等学习焦虑现象普遍存在。
2.情绪控制力差
多数学生侧重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追求自我满足。部分中职生由于对学习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向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嘴叼香烟,特殊发型,寻求刺激,蛮横任性,争强好斗,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礼仪常识,不尊重他人,不诚实守信,男女交往过度等。
二、导致现状产生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社会的、家庭的因素,也有学生个人的原因。
1.客观原因
1.1社会因素: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们的道德也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各种腐朽没落思想、文化、言行充斥其中,很容易使青年学生受到污染和毒害。而职业院校所进行的正面的道德教育和社会环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相互抵触的。当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会发现学校中所宣讲的和社会实际情况反差较大。他们对此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由此很容易会出现了道德混乱和随大流的情形。因而,这种脱节的德育教育很容易以失败而告终。
1.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在青年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比重。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习惯、教育经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有的家庭成员行为不检点,作风不端正;有的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结构破坏,有的是单亲家庭等。但影响更大的还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如:有的家庭实行家长独裁,有的家长过分溺爱;有的家长对孩子不放心,实行全方位监控;有的家长实行撒手式管理;有的家庭家长只注重表面,缺乏对孩子内心的了解,缺少与孩子的对话、沟通与交流等,致使学生缺少健康成长的环境、缺乏正确引导,容易形成不良品德。
1.3学校因素:有的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不够,侧重于抓学生的知识性或技能性方面的培养。有的学校教职工自身的师德规范、行为表现较淡化,教师的人才观、教育观陈旧。这些都给德育的施行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另外,杜时忠教授指出:“传统德育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当代中国来讲,尤其是对于现代化的社会来讲是过时的、不适用的。”让学生们“重义轻利”,即只讲付出不论回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些就是当前中职业院校中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
2.主观原因
2.1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喜欢用狭隘的视角、个人私利、宿命论的观点来为自己消极的人生价值观作辩护,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使其人生价值观显现出享乐性、功利性。
2.2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缺少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和欲望驱动,做出有违准则和他人利益的行动。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从而产生许多利己、消极的行为。不良行为习惯致使在实施行为时会产生某种方便,甚至舒适的情绪体验,从而又成为实施不良行为的内在动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不道德行为。
三、德育教育的对策
1.要转变工作方法,建立心理疏导室
任何不能为学生所接受、产生共鸣的教育只能视为无效教育或负面教育。根据学生的现有状况和发展阶段的特点,要对学生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强化学校心理教育,为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2.要加强德育管理,提高教师道德水平
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的基本方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坚持领导率先垂范,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提高全体教师对德育重要性认识,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管理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建立健全一套完备的教师德育工作评价体系,使教师用身教带领学生的德育水平。
3.建立健全一套学生道德水平评价体系
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己的道德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以此作为考核学生德育成绩的重要依据。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知道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形成良好的德育校风。
4.家校联合,使德育落到实处
定期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校外的动向,并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信息,共同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尽心尽力。学校还可以通过各种讲座的形式,向家长讲解一些道德与生活、道德与工作、道德与心理等方面的知识,让家长深刻认识德育教育的切实性和必要性,从而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要从各方面入手,从而形成中职德育的实效性,为学生将来的身心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刚,高静文.市场经济与道德代价.哲学研究,1997,(3)
[2]甘绍平.伦理智慧[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11-14
[3]肖平,朱孝红.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边缘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关键词:职业学校; 德育工作; 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35-001
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阐明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教育力度,客观分析中职学生的现状及德育难于进行的原因,从而找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一、中职学校学生的现状分析
中职生大多是因升学考试失利,未能上高中而被迫就读中职的。他们普遍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家庭经济不宽裕,学习成绩不理想等。加之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对接尚不吻合,学不为所用,市场不能有效消化人才;社会尚对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致使学生身心发展很不成熟,呈现出异样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厌学情绪普遍
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是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从而不能进入好的高中学习。很多学生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是他们人生无奈的选择,有很强的学业挫败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产生自卑心理。表现为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信心严重不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逃课现象、考试作弊等学习焦虑现象普遍存在。
2.情绪控制力差
多数学生侧重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追求自我满足。部分中职生由于对学习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向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嘴叼香烟,特殊发型,寻求刺激,蛮横任性,争强好斗,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礼仪常识,不尊重他人,不诚实守信,男女交往过度等。
二、导致现状产生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社会的、家庭的因素,也有学生个人的原因。
1.客观原因
1.1社会因素: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们的道德也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各种腐朽没落思想、文化、言行充斥其中,很容易使青年学生受到污染和毒害。而职业院校所进行的正面的道德教育和社会环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相互抵触的。当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会发现学校中所宣讲的和社会实际情况反差较大。他们对此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由此很容易会出现了道德混乱和随大流的情形。因而,这种脱节的德育教育很容易以失败而告终。
1.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在青年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比重。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习惯、教育经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有的家庭成员行为不检点,作风不端正;有的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结构破坏,有的是单亲家庭等。但影响更大的还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如:有的家庭实行家长独裁,有的家长过分溺爱;有的家长对孩子不放心,实行全方位监控;有的家长实行撒手式管理;有的家庭家长只注重表面,缺乏对孩子内心的了解,缺少与孩子的对话、沟通与交流等,致使学生缺少健康成长的环境、缺乏正确引导,容易形成不良品德。
1.3学校因素:有的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不够,侧重于抓学生的知识性或技能性方面的培养。有的学校教职工自身的师德规范、行为表现较淡化,教师的人才观、教育观陈旧。这些都给德育的施行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另外,杜时忠教授指出:“传统德育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当代中国来讲,尤其是对于现代化的社会来讲是过时的、不适用的。”让学生们“重义轻利”,即只讲付出不论回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些就是当前中职业院校中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
2.主观原因
2.1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喜欢用狭隘的视角、个人私利、宿命论的观点来为自己消极的人生价值观作辩护,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使其人生价值观显现出享乐性、功利性。
2.2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缺少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和欲望驱动,做出有违准则和他人利益的行动。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从而产生许多利己、消极的行为。不良行为习惯致使在实施行为时会产生某种方便,甚至舒适的情绪体验,从而又成为实施不良行为的内在动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不道德行为。
三、德育教育的对策
1.要转变工作方法,建立心理疏导室
任何不能为学生所接受、产生共鸣的教育只能视为无效教育或负面教育。根据学生的现有状况和发展阶段的特点,要对学生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强化学校心理教育,为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2.要加强德育管理,提高教师道德水平
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的基本方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坚持领导率先垂范,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提高全体教师对德育重要性认识,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管理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建立健全一套完备的教师德育工作评价体系,使教师用身教带领学生的德育水平。
3.建立健全一套学生道德水平评价体系
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己的道德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以此作为考核学生德育成绩的重要依据。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知道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形成良好的德育校风。
4.家校联合,使德育落到实处
定期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校外的动向,并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信息,共同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尽心尽力。学校还可以通过各种讲座的形式,向家长讲解一些道德与生活、道德与工作、道德与心理等方面的知识,让家长深刻认识德育教育的切实性和必要性,从而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要从各方面入手,从而形成中职德育的实效性,为学生将来的身心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刚,高静文.市场经济与道德代价.哲学研究,1997,(3)
[2]甘绍平.伦理智慧[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11-14
[3]肖平,朱孝红.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边缘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