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言不讳地说,我从小就惧怕写作文,唯恐写不出,唯恐写不好。谁承想工作了,竟然成了一名语文老师,顺理成章,最惧怕的变成了上作文课,唯恐就数不尽数了。无可奈何之际就信奉了“懒将手下出勤兵”的哲理,教师作前不讲,不限条条框框,学生来讲,畅所欲言,打开话题;作时不讲,不评论是非功过,学生专心去写,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作后少讲,不谈纲不讲章,学生欣赏佳作,对照自己,品评得失。
后来在《读书作文谱》中看到唐彪说:“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使之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倘一时潦草,便而苟安,微疵不去,终为美玉之玷矣。”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是为懒惰找借口。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在冥思苦想之际,我蓦然发现,一些石头居然可以琢玉。
一、“无中生有”法选材
学生常抱怨,无米可炊,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我们为何不巧借东风,把“道听途说”之事顺手拈来,造成“无中生有”的素材呢?
屠格涅夫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他平时很注意材料的积累,外出散步时要带上小本子,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我国西晋时代的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写道:“伫中区以玄览”,意思是从广阔的生活中观察万物,才能引起文思。不是常有诗人作家走出城市到农村到边疆去采风去体验生活吗?现在的学生单纯贫乏的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在生活积累方面也是非常欠缺。学生只有通过电视、网络了解社会,缺乏对大自然大社会最直接的体验与感悟。这就需要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敏感力,把“道听途说”的谈资搜集起来,以此来作为自己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突破口,丰富生活经验,拓展生活视野,形成自己独到的感受。
实践证明,这种“无中生有”法不失为一种积累素材、运用素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之法。
二、“东施效颦”法结构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对于学生来说,章法布局谋篇讲上半天,不及“东施效颦”一篇,就是仿照别人文章的表现形式、构思特点、行文风格去进行写作实践的一种做法,而不是对全文或整段的照搬照抄。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依照范文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写作技巧等特点去作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以读带写的作文方法,因为典范的文章正是作家对“怎样写”所作的一种最直观的说明。
三、“添油加醋”法表达
读完学生的作文,体会往往是语言淡而无味,形似枯枝,“一句话百样说”,为何单单不会丰满、鲜活的说?这就需要运用“添油加醋”法表达,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谚语俗语歇后语等常用语,小题大做,大词小用,可以让平淡无味的语言妙趣横生,脱俗生新,诱人乐读而余味无穷。
搜寻学过的佳词妙句在作文中加以灵活运用,能使文章文采斐然,而且富有新意。例如作文《春天是什么》的文中引用如下诗句:如果有人问春天是什么?有人会说是“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调动丰富的诗句点缀文字,巧妙使用材料,排山倒海的诗句引用又组成大幅度的铺排,使文章形成了前呼后拥的文势,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效应,也顿时使作文显得格外醒目,不落俗套,显示出厚重的诗词文化底蕴,这便是“添油加醋”法运用的妙处。
四、“画蛇添足”法立意
翻阅近年来的考场满分作文,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现象:许多考生常在文题之下安设一个“题记”,或在文章结尾写上“后记”。它们犹如文章“凤头”上的明珠和“豹尾”上的金环,璀璨夺目,熠熠生辉,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为自己的文章增色添彩。这些用来做题记、后记的文字,表现形式不拘一格,或是一句名言,或是一着短诗,或是一段富有哲理的话。它们在文中的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或阐释话题,或点明题旨,或介绍背景,或说明缘由,或设悬置疑,或前呼后应。题记安设得好,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后记缀得自然,能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利用题记、后记设悬置疑,能给读者营造出“欲罢不能”的阅读氛围。如中考满分作文《生命绽放的绚丽》,考生以一位画家的身份和梵高进行了一次特殊的交流,感悟到了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的东西,从中获得了力量,获得了新生,而正文前设立了这样的题记:“一个疲惫不堪的人,却在不停地舞动着画笔,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执着,如此疯狂?”读了题记,人们不禁要问:一个疲惫不堪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疲惫不堪?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执着,如此疯狂?促使读者不能不急于阅读下文,想弄个水落石出。文章后记,既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又是对主题的拓展,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一个问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多彩的答案中找出属于你自己的那一种吧!”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愿这几块石头在莘莘学子的妙手之下琢成光彩夺目的作文之玉。
后来在《读书作文谱》中看到唐彪说:“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使之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倘一时潦草,便而苟安,微疵不去,终为美玉之玷矣。”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是为懒惰找借口。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在冥思苦想之际,我蓦然发现,一些石头居然可以琢玉。
一、“无中生有”法选材
学生常抱怨,无米可炊,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我们为何不巧借东风,把“道听途说”之事顺手拈来,造成“无中生有”的素材呢?
屠格涅夫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他平时很注意材料的积累,外出散步时要带上小本子,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我国西晋时代的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写道:“伫中区以玄览”,意思是从广阔的生活中观察万物,才能引起文思。不是常有诗人作家走出城市到农村到边疆去采风去体验生活吗?现在的学生单纯贫乏的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在生活积累方面也是非常欠缺。学生只有通过电视、网络了解社会,缺乏对大自然大社会最直接的体验与感悟。这就需要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敏感力,把“道听途说”的谈资搜集起来,以此来作为自己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突破口,丰富生活经验,拓展生活视野,形成自己独到的感受。
实践证明,这种“无中生有”法不失为一种积累素材、运用素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之法。
二、“东施效颦”法结构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对于学生来说,章法布局谋篇讲上半天,不及“东施效颦”一篇,就是仿照别人文章的表现形式、构思特点、行文风格去进行写作实践的一种做法,而不是对全文或整段的照搬照抄。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依照范文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写作技巧等特点去作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以读带写的作文方法,因为典范的文章正是作家对“怎样写”所作的一种最直观的说明。
三、“添油加醋”法表达
读完学生的作文,体会往往是语言淡而无味,形似枯枝,“一句话百样说”,为何单单不会丰满、鲜活的说?这就需要运用“添油加醋”法表达,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谚语俗语歇后语等常用语,小题大做,大词小用,可以让平淡无味的语言妙趣横生,脱俗生新,诱人乐读而余味无穷。
搜寻学过的佳词妙句在作文中加以灵活运用,能使文章文采斐然,而且富有新意。例如作文《春天是什么》的文中引用如下诗句:如果有人问春天是什么?有人会说是“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调动丰富的诗句点缀文字,巧妙使用材料,排山倒海的诗句引用又组成大幅度的铺排,使文章形成了前呼后拥的文势,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效应,也顿时使作文显得格外醒目,不落俗套,显示出厚重的诗词文化底蕴,这便是“添油加醋”法运用的妙处。
四、“画蛇添足”法立意
翻阅近年来的考场满分作文,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现象:许多考生常在文题之下安设一个“题记”,或在文章结尾写上“后记”。它们犹如文章“凤头”上的明珠和“豹尾”上的金环,璀璨夺目,熠熠生辉,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为自己的文章增色添彩。这些用来做题记、后记的文字,表现形式不拘一格,或是一句名言,或是一着短诗,或是一段富有哲理的话。它们在文中的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或阐释话题,或点明题旨,或介绍背景,或说明缘由,或设悬置疑,或前呼后应。题记安设得好,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后记缀得自然,能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利用题记、后记设悬置疑,能给读者营造出“欲罢不能”的阅读氛围。如中考满分作文《生命绽放的绚丽》,考生以一位画家的身份和梵高进行了一次特殊的交流,感悟到了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的东西,从中获得了力量,获得了新生,而正文前设立了这样的题记:“一个疲惫不堪的人,却在不停地舞动着画笔,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执着,如此疯狂?”读了题记,人们不禁要问:一个疲惫不堪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疲惫不堪?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执着,如此疯狂?促使读者不能不急于阅读下文,想弄个水落石出。文章后记,既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又是对主题的拓展,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一个问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多彩的答案中找出属于你自己的那一种吧!”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愿这几块石头在莘莘学子的妙手之下琢成光彩夺目的作文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