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现阶段课堂教改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课堂是实施国家课程的主阵地,教师是实施课程的主力军,怎样使课堂教学回归常态,引导教师由对"理想模式"课的追求转向富有生活化、个性化与生命力的教学探索?怎样建立更为合理的公开课组织形式与评价方式,强化公开课的导向功能,促进广大教师卓有实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上好每一堂常态课"是关键和着力点。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成了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政治教学 常态课 公开课
一、常态课与公开课的关系
(1)什么叫做“常态课”?
所谓常态课,就是:
“平平常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去上好的课。”
“实事求是的课,日常的课,符合教学要求的课。”
“返璞归正、反映教学本质、正常状态的课。”
“体现即时性、自主性、原生性、普遍性的课。”
“如果把优质课比作示范园,常态课就是自留地。”
“常态课应该是除了新课程三维目标外没有其它目标的课。”
“常态课应该是一堂真实有效的课。”
——这些都是众多教师对于常态课的理解。
(2)公开课的特色
时下,各地借新一轮课程改革这一契机,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教研活动,“公开课”已成为当今教学研讨活动的主流,三大步骤、四大色调已成共识。步骤一是把教师召集来上几节公开课,与会者进行研讨;二是把上课者的“精知浅见”呈现给大家,把本地区的教研心得汇报给大家;三是在一片褒扬声中落下帷幕。四大色调:一是“流行色”,什么流行来什么,(电教热来电教,活动热来活动等)不管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学生心理活动特征;二是“新奇色”,主要是标新立异,以奇取胜;三是“示范色”,带有浓重的示范性质,脱离了学本位的中心;四是“无本色”,失去了课堂的真实性。公开课的优劣我们不予评说,毋庸质疑的是公开课确实给我们诸多的启迪和帮助,在当前的课改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已成为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可真正燎原了吗?
(3)公开课之后的课堂(常态课的模式)
走进我们平时的课堂,教改的痕迹难觅踪影,教师还是那个教师,学生还是那个学生,形式还是那个形式(一个教师,一块黑板、一个声音)。所以说,我们的“公开课”这点星星之火并没有形成燎原之势,众所周知“公开课”再好,也只是个别人、个别现象,而不具有全局性。虽然有人认为常态课是“死水微澜”,但是公开课也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而常态课才是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可以说常态课是优质课的基础,它是返璞归正、反映教学本质、正常状态的课。常态课较之于大范围的公开课,它应属细水长流式的,是真正促使孩子发展的根。
当然我们所要探讨的是如何使公开课的一些优点在常态课中实现,不是说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统治课堂。
二、思品课堂回归原生态的必要性
学生要能正确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这绝非是上一二节课就能的,培养学生正确思考一些社会现象需要平时的引导,而引导需要多次的重复与感悟,优质课若不是常态课,那学生的积累和训练就得在大量非优质的教学状态下进行,其效果不是不言而喻吗?只有常态的教学才有可能让学生聚沙成塔,只有常态的教学才可能让学生潜移默化。我们学校也有开展“师徒结对”的活动,我也因此有幸能够经常听到一些师傅们的课,若要用现今流行的时髦的教法来衡量我们学校里面的一些前辈政治老师的示范课,他们也许都够不上优质课,但我也正是从他们的课堂上有了一种感觉,那就是好课总是常态的,因为只有在常态中才能根本扭转学生只重学会而忽视会学的习惯。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研究当然也要面向占课型大多数的常态课。常态课的教学研究搞好了,教学水平上去了,整个学科的教学质量也就上去了。关注常态课比关注精品课更实在、更基础、更有现实意义。(当然,适当的进行精品课的研究也是可以的,但不能过分)。时代的发展呼唤常态课的研究。
三、“做好有营养的家常饭”
有人把公开课比作是盛宴,而常态课则是家常便饭,家常饭虽比不上盛宴好吃,但吃的时候多,所以,尽管简单,但也不能缺少营养。怎样才能做好有营养的家常饭呢?
(1)理清思路,能简则简
在政治开卷考试的新形势下,学生对于政治学科显得那么“漠不关心”,总认为政治考试时翻翻便好了,因此上课也爱听不听。基于这种状况不少老师上政治课时千方百计增加“调味剂”以试图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的确课堂上气氛活跃了不少,可学生往往是要记住的没听见,不要记的却记得牢牢的。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教师应当使课的思路力求清晰,过渡地方力求简单,这样一来既能使大部分同学能够领会到教师的要求,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来操练。剪掉那些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额外“营养”。其实这也似乎是“淘米”、“洗菜”的学问,在“营养”不丢失的情况下,尽可能把多余的“废话”、“环节”洗掉。尽量压缩中看不中用、花拳绣腿的东西,讲究朴实真切的教学风格。
创设情境导入课堂已经成了课堂教学的时尚,但是一堂课四十五分钟中,我们不应该把很多的时间花在了情境创设,问题引进上,更有胜者,上课已经十几分钟了,孩子还没有接触到要学习的教学内容,结果是得不偿失。课堂并非因为注入了时尚的因素而有效,时尚只能作为追求有效课堂过程中的“添加剂”,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是从切合孩子的实际出发,进而产生大踏步的增值效应。教学中,尽管教学从师生平平淡淡的对话开始,但教师的三言两语却是四两拨千斤,蕴藏着很深的教学内涵,很快让孩子产生了亲切感和发自内心的学习需求,有道是投其所好。
在讲《情绪的多重世界》时,我没有从情绪的 概念入手,而是在上课前很平常地走进教室,扫视全体学生,便说:“上课前先传达几个通知,明天要考政治,算做一次平时成绩,而且这次要闭卷进行。(学生很紧张,很不高兴,教室里也不平静了)另一个通知是明天全校老师有活动,学校临时决定放假一天(学生很开心,甚至齐声发出了“耶”的声音)。”
等学生安静了点,我又说了:“不好意思,告诉大家以上几个通知是假的”(学生“唉”的一声,充满了失望),这时,我才说明用意,只是让大家现场体验一下什么是情绪,感受一下它有哪些分类。接着我请学生把刚才的内心体验描述一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反思自己的收获和体会,符合素质教育目的,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方法。
(2)打造适合脚的鞋子
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就会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我们就走不好路,或不能走路。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当常态课的教学适合学生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每次上课我都很在意学生的反应,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我总是希望能够在课堂上看到学生会心而自信的微笑,他们忘我的学习会把我也带进忘我的教学中去。教师钻研教材时,努力挖掘学科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孩子,吸引孩子,使他们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达到忘我目的。课堂上我们的孩子不必顾虑自己是否被人认可,将得到多少分,他们得到自然、活力和喜乐,创造性火花在投入、参与、忘我中不断迸发。在讲“学会合理消费”这一框时。我就试问:新年快到了,你希望有多少压岁钱?会怎样安排?这样的情境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学过程始终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学生乐学,愿学,我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讲到“怎样合理消费”时,我设置了问卷调查这样一个情境,但我并没有像普通的消费问卷那样设置了很多的问题,而是根据课本内容中在消费中应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消费,不与别人盲目攀比,这些本课的难点,设置了“你平时的零花钱是怎么用的?”“如果你看中了一件很贵的衣服,你很想要,怎么办?”等五个问题。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施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政治教学中的习题评析课上非常适合使用这种方法,根据一个题目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明白一类题的思考方式。教师不可能每次碰到相同的知识点都详细讲解,这样时间上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做的是教学生解题的方法,这样的话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最初教师为学生讲解方法之后,教师可以举出一些相关类型的题目,让学生来解决。这种辐射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变化中掌握规律,体会方法,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古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犯罪总是从一般违法开始的,一个人一旦走上违法道路,就有可能越陷越深以至不能自拔。
请问:该材料给你什么启示?
我先让学生自己讲,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归纳,让学生明白启示类的题目一般是由觉悟到行动,而觉悟往往来自于材料,其中行动是启示中的重点,一定要有。课后再让学生完成1-2题相关题目加以巩固,。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个解题技巧,以后碰到类似的题目不至于不知如何下手了。
(4)在常态中创新,在家常中出精
既然常态课属于家常便饭,不必整天张罗丰盛的美餐,就难免会出现上课没有高潮的现象。但是,其实常态课和公开课本该没有界限之分,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更好的发展。对于同一位教师来说,它们应该上出同等质量的水平。常态课是教室里没有教师听课的公开课,是教师个体的研究行为。所以在我们常态课的设计中,还应当尽量使用到公开课中的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品德习惯的渗透、恰当有效的评价、充满激情的师生对话、心灵互动等在我们的常态课中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常态课也需要一些点缀的东西来修饰,也需要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启了心智,获取了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每天实施着对学生的教养、教育和使学生全面发展。课的质量高低不仅决定知识的巩固性和深度,而且决定能否培养起学生对知识和科学的热爱、对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尊重。如果你想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走上研究常态课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这种研究是一种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是在成功的经验中凝结生长点,在现实问题中探寻突破点,在教育理论中寻觅支撑点,在教育发展趋势中捕捉拓展点,所有的老师要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尊严,丰富常态课的内涵,让书香伴着自己每天紧张有序的工作。
总之常态课应是简约、朴实、细腻,并在朴实中流淌着真诚,在细腻中融入着情、寓含着理。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通过精心设计,精彩就会“如约而至”,就能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摆正公开课与常规课的关系[M].2006
关键词:政治教学 常态课 公开课
一、常态课与公开课的关系
(1)什么叫做“常态课”?
所谓常态课,就是:
“平平常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去上好的课。”
“实事求是的课,日常的课,符合教学要求的课。”
“返璞归正、反映教学本质、正常状态的课。”
“体现即时性、自主性、原生性、普遍性的课。”
“如果把优质课比作示范园,常态课就是自留地。”
“常态课应该是除了新课程三维目标外没有其它目标的课。”
“常态课应该是一堂真实有效的课。”
——这些都是众多教师对于常态课的理解。
(2)公开课的特色
时下,各地借新一轮课程改革这一契机,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教研活动,“公开课”已成为当今教学研讨活动的主流,三大步骤、四大色调已成共识。步骤一是把教师召集来上几节公开课,与会者进行研讨;二是把上课者的“精知浅见”呈现给大家,把本地区的教研心得汇报给大家;三是在一片褒扬声中落下帷幕。四大色调:一是“流行色”,什么流行来什么,(电教热来电教,活动热来活动等)不管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学生心理活动特征;二是“新奇色”,主要是标新立异,以奇取胜;三是“示范色”,带有浓重的示范性质,脱离了学本位的中心;四是“无本色”,失去了课堂的真实性。公开课的优劣我们不予评说,毋庸质疑的是公开课确实给我们诸多的启迪和帮助,在当前的课改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已成为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可真正燎原了吗?
(3)公开课之后的课堂(常态课的模式)
走进我们平时的课堂,教改的痕迹难觅踪影,教师还是那个教师,学生还是那个学生,形式还是那个形式(一个教师,一块黑板、一个声音)。所以说,我们的“公开课”这点星星之火并没有形成燎原之势,众所周知“公开课”再好,也只是个别人、个别现象,而不具有全局性。虽然有人认为常态课是“死水微澜”,但是公开课也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而常态课才是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可以说常态课是优质课的基础,它是返璞归正、反映教学本质、正常状态的课。常态课较之于大范围的公开课,它应属细水长流式的,是真正促使孩子发展的根。
当然我们所要探讨的是如何使公开课的一些优点在常态课中实现,不是说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统治课堂。
二、思品课堂回归原生态的必要性
学生要能正确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这绝非是上一二节课就能的,培养学生正确思考一些社会现象需要平时的引导,而引导需要多次的重复与感悟,优质课若不是常态课,那学生的积累和训练就得在大量非优质的教学状态下进行,其效果不是不言而喻吗?只有常态的教学才有可能让学生聚沙成塔,只有常态的教学才可能让学生潜移默化。我们学校也有开展“师徒结对”的活动,我也因此有幸能够经常听到一些师傅们的课,若要用现今流行的时髦的教法来衡量我们学校里面的一些前辈政治老师的示范课,他们也许都够不上优质课,但我也正是从他们的课堂上有了一种感觉,那就是好课总是常态的,因为只有在常态中才能根本扭转学生只重学会而忽视会学的习惯。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研究当然也要面向占课型大多数的常态课。常态课的教学研究搞好了,教学水平上去了,整个学科的教学质量也就上去了。关注常态课比关注精品课更实在、更基础、更有现实意义。(当然,适当的进行精品课的研究也是可以的,但不能过分)。时代的发展呼唤常态课的研究。
三、“做好有营养的家常饭”
有人把公开课比作是盛宴,而常态课则是家常便饭,家常饭虽比不上盛宴好吃,但吃的时候多,所以,尽管简单,但也不能缺少营养。怎样才能做好有营养的家常饭呢?
(1)理清思路,能简则简
在政治开卷考试的新形势下,学生对于政治学科显得那么“漠不关心”,总认为政治考试时翻翻便好了,因此上课也爱听不听。基于这种状况不少老师上政治课时千方百计增加“调味剂”以试图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的确课堂上气氛活跃了不少,可学生往往是要记住的没听见,不要记的却记得牢牢的。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教师应当使课的思路力求清晰,过渡地方力求简单,这样一来既能使大部分同学能够领会到教师的要求,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来操练。剪掉那些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额外“营养”。其实这也似乎是“淘米”、“洗菜”的学问,在“营养”不丢失的情况下,尽可能把多余的“废话”、“环节”洗掉。尽量压缩中看不中用、花拳绣腿的东西,讲究朴实真切的教学风格。
创设情境导入课堂已经成了课堂教学的时尚,但是一堂课四十五分钟中,我们不应该把很多的时间花在了情境创设,问题引进上,更有胜者,上课已经十几分钟了,孩子还没有接触到要学习的教学内容,结果是得不偿失。课堂并非因为注入了时尚的因素而有效,时尚只能作为追求有效课堂过程中的“添加剂”,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是从切合孩子的实际出发,进而产生大踏步的增值效应。教学中,尽管教学从师生平平淡淡的对话开始,但教师的三言两语却是四两拨千斤,蕴藏着很深的教学内涵,很快让孩子产生了亲切感和发自内心的学习需求,有道是投其所好。
在讲《情绪的多重世界》时,我没有从情绪的 概念入手,而是在上课前很平常地走进教室,扫视全体学生,便说:“上课前先传达几个通知,明天要考政治,算做一次平时成绩,而且这次要闭卷进行。(学生很紧张,很不高兴,教室里也不平静了)另一个通知是明天全校老师有活动,学校临时决定放假一天(学生很开心,甚至齐声发出了“耶”的声音)。”
等学生安静了点,我又说了:“不好意思,告诉大家以上几个通知是假的”(学生“唉”的一声,充满了失望),这时,我才说明用意,只是让大家现场体验一下什么是情绪,感受一下它有哪些分类。接着我请学生把刚才的内心体验描述一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反思自己的收获和体会,符合素质教育目的,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方法。
(2)打造适合脚的鞋子
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就会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我们就走不好路,或不能走路。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当常态课的教学适合学生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每次上课我都很在意学生的反应,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我总是希望能够在课堂上看到学生会心而自信的微笑,他们忘我的学习会把我也带进忘我的教学中去。教师钻研教材时,努力挖掘学科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孩子,吸引孩子,使他们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达到忘我目的。课堂上我们的孩子不必顾虑自己是否被人认可,将得到多少分,他们得到自然、活力和喜乐,创造性火花在投入、参与、忘我中不断迸发。在讲“学会合理消费”这一框时。我就试问:新年快到了,你希望有多少压岁钱?会怎样安排?这样的情境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学过程始终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学生乐学,愿学,我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讲到“怎样合理消费”时,我设置了问卷调查这样一个情境,但我并没有像普通的消费问卷那样设置了很多的问题,而是根据课本内容中在消费中应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消费,不与别人盲目攀比,这些本课的难点,设置了“你平时的零花钱是怎么用的?”“如果你看中了一件很贵的衣服,你很想要,怎么办?”等五个问题。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施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政治教学中的习题评析课上非常适合使用这种方法,根据一个题目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明白一类题的思考方式。教师不可能每次碰到相同的知识点都详细讲解,这样时间上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做的是教学生解题的方法,这样的话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最初教师为学生讲解方法之后,教师可以举出一些相关类型的题目,让学生来解决。这种辐射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变化中掌握规律,体会方法,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古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犯罪总是从一般违法开始的,一个人一旦走上违法道路,就有可能越陷越深以至不能自拔。
请问:该材料给你什么启示?
我先让学生自己讲,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归纳,让学生明白启示类的题目一般是由觉悟到行动,而觉悟往往来自于材料,其中行动是启示中的重点,一定要有。课后再让学生完成1-2题相关题目加以巩固,。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个解题技巧,以后碰到类似的题目不至于不知如何下手了。
(4)在常态中创新,在家常中出精
既然常态课属于家常便饭,不必整天张罗丰盛的美餐,就难免会出现上课没有高潮的现象。但是,其实常态课和公开课本该没有界限之分,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更好的发展。对于同一位教师来说,它们应该上出同等质量的水平。常态课是教室里没有教师听课的公开课,是教师个体的研究行为。所以在我们常态课的设计中,还应当尽量使用到公开课中的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品德习惯的渗透、恰当有效的评价、充满激情的师生对话、心灵互动等在我们的常态课中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常态课也需要一些点缀的东西来修饰,也需要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启了心智,获取了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每天实施着对学生的教养、教育和使学生全面发展。课的质量高低不仅决定知识的巩固性和深度,而且决定能否培养起学生对知识和科学的热爱、对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尊重。如果你想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走上研究常态课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这种研究是一种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是在成功的经验中凝结生长点,在现实问题中探寻突破点,在教育理论中寻觅支撑点,在教育发展趋势中捕捉拓展点,所有的老师要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尊严,丰富常态课的内涵,让书香伴着自己每天紧张有序的工作。
总之常态课应是简约、朴实、细腻,并在朴实中流淌着真诚,在细腻中融入着情、寓含着理。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通过精心设计,精彩就会“如约而至”,就能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摆正公开课与常规课的关系[M].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