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断桩的预防是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发生断桩的现象、断桩的原因及如何预防断桩、发生断桩后如何处理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桥梁钻孔灌注桩断桩原因预防处治
钻孔灌注桩是我国桥梁基础中最常用的形式之一,钻孔灌注桩基础由于其施工设备简单、易于操作而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建设中,目前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施工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其适应范围广、施工方便、经济、质量可靠,施工技术日趋成熟,因此在我国从桥梁工程到房建工程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由于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设备、供电等受多种因素影响,处理不好容易引起断桩,因此对断桩的预防是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发生断桩的现象、断桩的原因及如何预防断桩、发生断桩后如何处理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常见的断桩形式
从目前情况看,常见的断桩形式一般有以四种:
1、混凝土桩体与基岩之间被不凝固。由于导管下孔距孔底过远或混凝土被冲洗液稀释,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而出现断桩现象。
2、桩身中段出现混凝土不凝体。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或导管密封不良,冲洗液浸入使局部混凝土水灰比增大,也能产生断桩现象。
3、桩身中岩渣沉积成层,将混凝土桩上下分开。在浇注混凝土时,导管提升过多,露出了混凝土面,或因停电、待料等原因造成夹渣,这些问题也是产生断桩现象的重要原因。
4、桩身出现空洞体。原因是未采用“回顶”法灌注,而是从孔口直接倾倒的办法灌注混凝土,产生离析,造成凝固后不密实,个别区段产生疏松、空洞现象。
二、产生断桩的原因分析
断桩作为产生严重质量事故的重要原因。对于诱发断桩的因素,我们必须在施工初期就彻底清除其隐患,同时又必须准备相应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就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分析起来,断桩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由于石料粒径过大、导管直径较小,在灌注过程中堵塞导管,且在混凝土初凝前无法疏通好,不得不提起导管,形成断桩。
2、由于运输或等待时间过长等原因使混凝土发生离析,又没有进行二次搅拌,灌注时大量骨料卡在导管内,不得不提出导管进行清理,引起断桩。
3、由于水泥结块或者在冬季施工时因集料含水量较大而冻结成块,搅拌时没有将结块打开,结块卡在导管内,而在混凝土初凝前不能疏通好,造成断桩。
4、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发生坍孔,无法清理,或使用吸泥机清理不彻底,使灌注中断造成断桩。
5、由于检测和计算错误,导管长度不够使底口与孔底距离过大,首批灌注的混凝土不能埋住导管底部,从而形成断桩。
6、在提拔导管时,盲目提拔,将导管提拔过量,使导管底口拔出混凝土面,或使导管口处于泥浆层,形成断桩。
7、在提拔导管时,钢筋笼卡住导管,在混凝土初凝前无法提起,造成混凝土灌注中断,形成断桩。
8、导管接口渗漏,使泥浆进入导管,在混凝土内形成夹层,造成断桩。
9、处理堵管时,将导管提升到最小埋置深度,猛提猛插导管,使导管内混凝土连续下落與表面的浮浆、泥土相结合,形成夹泥缩孔。
10、导管埋置深度过深,无法提起导管或将导管拔断,造成断桩。
11、由于其他意外原因(如机械故障、停电、材料供应不足等)造成混凝土不能连续灌注,中断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致使导管无法提起,形成断桩。
三、处理断桩的几种方法
1、原位复桩。对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超声波检测出的断桩,采用彻底清理后,在原位重新浇筑一根新桩,做到较为彻底处理。此种方法效果好、难度大、周期长、费用高,可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地质条件、缺陷数量等因素选择采用。
2、接桩。确定接桩方案,首先对桩进行声测,确定好混凝土的部位。其次,根据设计提供的地质资料确定井点,降水一开挖一20#素混凝土进行护壁,护壁内用钢筋箍圈进行加固。第三,挖至合格数处利用人工凿毛,按挖孔法混凝土施工方法进行混凝土的浇注。
3、桩芯凿井法。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边降水边采用风镐在缺陷桩中心凿一直径为80cm的井,深度至少超过缺陷部位,然后封闭清洗泥沙,放置钢筋笼,用挖孔混凝土施工方法浇筑膨胀混凝土。
4、补送结合法。当打入桩采用分节连接,逐根沉人时,差的接桩可能发生连接节点脱开的情况,此时可采用送补结合法。首先是对有疑点的桩复打,使其下沉,把松开的接头再顶紧,使之具有一定的竖向承载力;其次,适当补些全长完整的桩,一方面补足整个基础竖向承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补打的整桩可承受荷载。
5、纠偏法。桩身倾斜,但未断裂,且桩长较短,或因基坑开挖造成桩身倾斜,而未断裂,可采用局部开挖后用千斤顶纠偏复位法处理。
6、扩大承台法。由于以下三种原因,原有的桩基承台平面尺寸满足不了构造要求或基础承载力的要求,而需要扩大桩基承台的面积。
(1)桩位偏差大.原设计的承台平面尺寸满足不了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可用扩大承台法处理。
(2)考虑桩土共同作用.当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需要扩大承台并考虑桩与天然地基共同分担上部结构荷载。
(3)桩基质量不均匀,防止独立承台出现不均匀沉降,或为提高抗震能力,可采用把独立的桩基承台连成整块,提高基础整体性,或设抗震地梁。
四、可采取的预防措施
1、成孔方面。桩孔成孔后,必须认真清孔。一般是采用冲洗液冲孔,冲孔时间应根据孔内沉渣情况而定。冲孔后要及时灌注混凝土,避免孔底沉渣。
灌注混凝土前认真进行孔径测量,准确算出全孔及首次灌注孔段的混凝土需要量。特别要注意到基岩中的孔径扩展情况,避免首次灌注量不足。
2、材料方面。集料的最大粒径应不大于导管内径的1,6~1/8以及钢筋最小净距的l/4,同时不大于40mm。在运输和灌注过程中,混凝土不应有离析、泌水现象。
3、混凝土灌注方面。
(1)制作钢筋笼时,为使焊口平顺,最好采用对焊的方法。若采用搭接焊法,要保证接头不在钢筋笼内形成错台,以防钢筋笼卡住导管。
(2)根据桩径和石料的最大粒径确定导管的直径,尽量采用大直径导管。导管的连接式最好采用丝扣式避免使用法兰盘式,如要使用法兰盘式要在法兰盘四周均匀布置斜向钢筋与导管焊接,减少提管后还应该建立复核和检验制度,尤其要记好每节导管的长度。
(3)若使用传统的运输车从拌合站运送混凝土,为保证首批混凝土灌注后导管的埋置深度,可在施工现场设置两条运输便道,前两辆运输车同时从两条便道运送混凝土,连续灌注。
(4)混凝土运至灌注地点时,应检查其均匀性和坍落度等,如不符合要求,应进行第二次拌和,二次拌和后仍不符合要求时,不能使用。
(5)下导管时,其底口距孔底的距离应不大于40 cm ~50cm(导管口不能埋入沉淀的回淤泥渣中)。首批灌注混凝土的数量应满足导管首次埋置深度(不小于1m)和填充导管底部的需要。
(6)关键设备(如混凝土拌合设备、发电机、运输车辆等)要有备用,材料要准备充足,以保证混凝土能够连续灌注。
(7)首批混凝土拌合物下落后,应连续灌注混凝土。在随后的灌注过程中,一般控制导管的埋置深度在2m~6m范同内为宜,要适时提拔导管,不要使其埋置过深。
(8)采用泵送混凝土时,严格控制每一盘料的和易性及坍落度,不合时宜的坚决不用;严格控制外加剂掺量及搅拌时间,以使外加剂充分融合;夏季施工输送管采取必要的翻晒措施来降低温度。
五、结语
实践表明,混凝土灌注桩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只要在设计、施工工艺、材料选择能够充分考虑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统一指挥,快速、连续地施工,还是完全可以避免钻孔灌注桩断桩的出现。
关键词:桥梁钻孔灌注桩断桩原因预防处治
钻孔灌注桩是我国桥梁基础中最常用的形式之一,钻孔灌注桩基础由于其施工设备简单、易于操作而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建设中,目前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施工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其适应范围广、施工方便、经济、质量可靠,施工技术日趋成熟,因此在我国从桥梁工程到房建工程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由于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设备、供电等受多种因素影响,处理不好容易引起断桩,因此对断桩的预防是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发生断桩的现象、断桩的原因及如何预防断桩、发生断桩后如何处理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常见的断桩形式
从目前情况看,常见的断桩形式一般有以四种:
1、混凝土桩体与基岩之间被不凝固。由于导管下孔距孔底过远或混凝土被冲洗液稀释,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而出现断桩现象。
2、桩身中段出现混凝土不凝体。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或导管密封不良,冲洗液浸入使局部混凝土水灰比增大,也能产生断桩现象。
3、桩身中岩渣沉积成层,将混凝土桩上下分开。在浇注混凝土时,导管提升过多,露出了混凝土面,或因停电、待料等原因造成夹渣,这些问题也是产生断桩现象的重要原因。
4、桩身出现空洞体。原因是未采用“回顶”法灌注,而是从孔口直接倾倒的办法灌注混凝土,产生离析,造成凝固后不密实,个别区段产生疏松、空洞现象。
二、产生断桩的原因分析
断桩作为产生严重质量事故的重要原因。对于诱发断桩的因素,我们必须在施工初期就彻底清除其隐患,同时又必须准备相应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就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分析起来,断桩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由于石料粒径过大、导管直径较小,在灌注过程中堵塞导管,且在混凝土初凝前无法疏通好,不得不提起导管,形成断桩。
2、由于运输或等待时间过长等原因使混凝土发生离析,又没有进行二次搅拌,灌注时大量骨料卡在导管内,不得不提出导管进行清理,引起断桩。
3、由于水泥结块或者在冬季施工时因集料含水量较大而冻结成块,搅拌时没有将结块打开,结块卡在导管内,而在混凝土初凝前不能疏通好,造成断桩。
4、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发生坍孔,无法清理,或使用吸泥机清理不彻底,使灌注中断造成断桩。
5、由于检测和计算错误,导管长度不够使底口与孔底距离过大,首批灌注的混凝土不能埋住导管底部,从而形成断桩。
6、在提拔导管时,盲目提拔,将导管提拔过量,使导管底口拔出混凝土面,或使导管口处于泥浆层,形成断桩。
7、在提拔导管时,钢筋笼卡住导管,在混凝土初凝前无法提起,造成混凝土灌注中断,形成断桩。
8、导管接口渗漏,使泥浆进入导管,在混凝土内形成夹层,造成断桩。
9、处理堵管时,将导管提升到最小埋置深度,猛提猛插导管,使导管内混凝土连续下落與表面的浮浆、泥土相结合,形成夹泥缩孔。
10、导管埋置深度过深,无法提起导管或将导管拔断,造成断桩。
11、由于其他意外原因(如机械故障、停电、材料供应不足等)造成混凝土不能连续灌注,中断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致使导管无法提起,形成断桩。
三、处理断桩的几种方法
1、原位复桩。对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超声波检测出的断桩,采用彻底清理后,在原位重新浇筑一根新桩,做到较为彻底处理。此种方法效果好、难度大、周期长、费用高,可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地质条件、缺陷数量等因素选择采用。
2、接桩。确定接桩方案,首先对桩进行声测,确定好混凝土的部位。其次,根据设计提供的地质资料确定井点,降水一开挖一20#素混凝土进行护壁,护壁内用钢筋箍圈进行加固。第三,挖至合格数处利用人工凿毛,按挖孔法混凝土施工方法进行混凝土的浇注。
3、桩芯凿井法。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边降水边采用风镐在缺陷桩中心凿一直径为80cm的井,深度至少超过缺陷部位,然后封闭清洗泥沙,放置钢筋笼,用挖孔混凝土施工方法浇筑膨胀混凝土。
4、补送结合法。当打入桩采用分节连接,逐根沉人时,差的接桩可能发生连接节点脱开的情况,此时可采用送补结合法。首先是对有疑点的桩复打,使其下沉,把松开的接头再顶紧,使之具有一定的竖向承载力;其次,适当补些全长完整的桩,一方面补足整个基础竖向承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补打的整桩可承受荷载。
5、纠偏法。桩身倾斜,但未断裂,且桩长较短,或因基坑开挖造成桩身倾斜,而未断裂,可采用局部开挖后用千斤顶纠偏复位法处理。
6、扩大承台法。由于以下三种原因,原有的桩基承台平面尺寸满足不了构造要求或基础承载力的要求,而需要扩大桩基承台的面积。
(1)桩位偏差大.原设计的承台平面尺寸满足不了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可用扩大承台法处理。
(2)考虑桩土共同作用.当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需要扩大承台并考虑桩与天然地基共同分担上部结构荷载。
(3)桩基质量不均匀,防止独立承台出现不均匀沉降,或为提高抗震能力,可采用把独立的桩基承台连成整块,提高基础整体性,或设抗震地梁。
四、可采取的预防措施
1、成孔方面。桩孔成孔后,必须认真清孔。一般是采用冲洗液冲孔,冲孔时间应根据孔内沉渣情况而定。冲孔后要及时灌注混凝土,避免孔底沉渣。
灌注混凝土前认真进行孔径测量,准确算出全孔及首次灌注孔段的混凝土需要量。特别要注意到基岩中的孔径扩展情况,避免首次灌注量不足。
2、材料方面。集料的最大粒径应不大于导管内径的1,6~1/8以及钢筋最小净距的l/4,同时不大于40mm。在运输和灌注过程中,混凝土不应有离析、泌水现象。
3、混凝土灌注方面。
(1)制作钢筋笼时,为使焊口平顺,最好采用对焊的方法。若采用搭接焊法,要保证接头不在钢筋笼内形成错台,以防钢筋笼卡住导管。
(2)根据桩径和石料的最大粒径确定导管的直径,尽量采用大直径导管。导管的连接式最好采用丝扣式避免使用法兰盘式,如要使用法兰盘式要在法兰盘四周均匀布置斜向钢筋与导管焊接,减少提管后还应该建立复核和检验制度,尤其要记好每节导管的长度。
(3)若使用传统的运输车从拌合站运送混凝土,为保证首批混凝土灌注后导管的埋置深度,可在施工现场设置两条运输便道,前两辆运输车同时从两条便道运送混凝土,连续灌注。
(4)混凝土运至灌注地点时,应检查其均匀性和坍落度等,如不符合要求,应进行第二次拌和,二次拌和后仍不符合要求时,不能使用。
(5)下导管时,其底口距孔底的距离应不大于40 cm ~50cm(导管口不能埋入沉淀的回淤泥渣中)。首批灌注混凝土的数量应满足导管首次埋置深度(不小于1m)和填充导管底部的需要。
(6)关键设备(如混凝土拌合设备、发电机、运输车辆等)要有备用,材料要准备充足,以保证混凝土能够连续灌注。
(7)首批混凝土拌合物下落后,应连续灌注混凝土。在随后的灌注过程中,一般控制导管的埋置深度在2m~6m范同内为宜,要适时提拔导管,不要使其埋置过深。
(8)采用泵送混凝土时,严格控制每一盘料的和易性及坍落度,不合时宜的坚决不用;严格控制外加剂掺量及搅拌时间,以使外加剂充分融合;夏季施工输送管采取必要的翻晒措施来降低温度。
五、结语
实践表明,混凝土灌注桩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只要在设计、施工工艺、材料选择能够充分考虑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统一指挥,快速、连续地施工,还是完全可以避免钻孔灌注桩断桩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