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路还是开车?”“爬楼梯还是坐电梯?”“室温28还是27?”这些选择题,逐渐成了时下许多人认真考虑的问题。
社交网站的时髦问候语,已从“你偷菜了吗”变成“你减碳了没”。
“低碳族”时髦
迈出家门,张娅停了一下,重新回到厨房,拔下微波炉插头。
“爱拔插头的人”,是同事送给张娅的外号。对节电,她有一种苛求,在不需要时,她不仅要关闭电器,更会拔下插头,连公司的复印机也不放过。
“用100度电要排放78.5公斤二氧化碳,你知道吗?”张娅说,“因电器插头没拔掉,全国每年浪费的电量相当于三个大亚湾核电站的发电量。”
这些知识,一年前,张娅并不知道。当她从“低碳族”那里获悉后,这位“重庆绿叶义工”环保志愿者被极度震撼了,她开始有意识地节电。
“每天少坐一次电梯,就可减碳三公斤。大米浸泡十分钟再煮,就可减碳0.4公斤。”张娅说,“这些都是举手之劳,但不做就成了浪费之源。”
张娅把家中电灯泡全换成节能灯,新装修的房间里,也只有卧室安了空调。一年来,张娅只添了两件衣服,这对年轻爱美的她来说,真的是“痛改前非”了。
“以前喜欢‘血拼’,遇上节假日促销,大包小袋,衣满为患,那是常事。”加入“低碳族”后,张娅开始为每件衣服计算碳排量。
“少买一件衣服可减碳四公斤,我要用行动践行低碳生活。”张娅说。
2009年末,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这个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让无数人意识到:减少碳排放,就是拯救地球。
会后,一股强劲的“低碳”之风开始席卷中国,许多网站开设低碳生活版块,许多网民成立低碳生活小组,许多企业制订低碳办公守则……
随之,像张娅般的“低碳族”,雨后春笋般从各大城市“嘟嘟”冒出来。
“低碳生活,你不知道?哎,你out了!”时髦的“低碳族”开始凶猛。
算算你的碳排量
“我尝试低碳生活并非突发奇想。”招商银行重庆分行职员孟晓书说。
一月前,见QQ上的朋友将签名变成“你低碳了没”,孟晓书忍不住质疑:“我们的生活能有多少碳排放啊,你们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
“你‘百度’一下‘碳足迹计算器’,一算就会知道,你正有看不见但沉甸甸的二氧化碳在排放。”朋友笑着提醒。
开车25公里,碳排放4.7公斤;搭电梯24层,碳排放5.2公斤;洗热水澡15分钟,碳排放0.4公斤……
“我的老天,一天下来,我的碳排量竟足足有11公斤。”孟晓书惊呆了,“自那之后,我就觉得该为地球做点什么。”
在生活中,我你他,其实个个都是“孟晓书”,恍然不觉间,就用高碳陋习增加着地球负担,冬天盖着被子开空调,办公室电脑始终不关,打印纸从不双面用……
“你知道吗?中国人均年碳排量有2.7吨。”“中国低碳网”环保专家周琬君说,“而如果你是城市白领,即便只住50平方米的房子,开1.6L的车,一年碳排量也会有2611吨。”
“想知道你使用一只塑料袋、一双一次性筷子,会制造多少二氧化碳吗?”孟晓书说,“找款‘碳足迹计算器’算一下吧。”
记者“百度”了一款“碳足迹计算器”,填入日常生活行为,本以为很低碳的我,吓了一大跳:年碳排量7.1吨,远超2.7吨的平均值。
你的碳排量呢,是在均值之上还是之下?想知道吧,赶快“百度”一下。
元凶正是你我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2009年12月7日,丹麦哥本哈根,192个国家的首脑汇聚于此,讨论碳排放的账单。
“哥伦比亚的冰川正在消失,南极冰原每年减重1000亿吨……”这个被喻为“二战后最重要的会议”,正在商讨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
过去100年,地球升温了0.74。如果升温1,美国的粮仓将变成沙漠;升温2,1/3的动植物将灭绝;升温3,一次雷击就能点燃森林大火……
“而从目前二氧化碳的增加速度看,到本世纪末,地球气温将升高6。”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说,“这大大超出2的生态警戒线,几乎宣告了人类的死刑。”
而最可怕的是,我们还在及时行乐,滥吃,滥穿,滥用,好像一切与我们无关。
“我们一直存在误区,以为减少碳排放,只是政府、企业的事,只是工农业的事。”周琬君说,“其实,我们的生活行为才是二氧化碳的最大制造者,全球30%的碳排放由此而生。”
“不要以为碳排放与己无关。”周琬君说,你吃的每一粒米,买的每一件衣服,坐的每一层电梯,都在制造二氧化碳。
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名字——“地球杀手”。
去年12月13日,气候大会休会期间,路德大教堂传出350次沉闷钟声。
组织敲钟仪式的,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南非大主教图图:“350次钟声,寓意人类所能承受的二氧化碳含量最多只能高到350ppm,现在,我们已逼近。”
“丧钟”正为我们而鸣。
为自己买单
马晓倩的生活,让很多人看不懂。
不少同事都换两辆车了,身为广告公司副总的她,年薪30万元,却一直按兵不动;请朋友吃饭,她只点刚刚够的量,绝不允许浪费。可一到周末,她就会去郊区植树,出手阔绰,宛若富婆。
她的非常态,让朋友们有点懵。
“这么做,是为了抵消自己日常生活所排放的碳。”马晓倩说,“用了100度电,碳排放78.5公斤,我需要植四棵树来吸收;坐了100次电梯,碳排放270公斤,我需要植14棵树……”
不仅仅是马晓倩,这种“碳中和”行动,悄然间,已蔓延成“低碳族”的时尚。
“什么是碳中和?就是先计算自己日常活动制造的碳排量,再支付相应费用于植树等环保项目,从而抵消自己的碳排量。”马晓倩说,“说俗点,就是为自己的碳排放买单。”
“我们都是‘地球杀手’,如果你愿意对自己的碳排放负责,可以像我这样去郊外植树。”马晓倩在QQ群里倡导,“要是你嫌自己种树麻烦,可以捐钱给环保组织,让他们代劳。”
“比如中国绿色碳基金。”马晓倩说,2008年,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等部门共同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接受个人捐赠,全部用于植树造林。
在马晓倩的鼓动下,公司老总苏伟向中国绿色碳基金捐了1000元,为自己的爱车在2009年排出的8.6吨二氧化碳买了单。
“一棵树一年能吸收18.3公斤二氧化碳,让我们一起做‘买碳翁’吧。”马晓倩更疯狂了。
小行为大改变
“如果你經济吃紧,做不了‘买碳翁’,那就像我一样,做个‘低碳族’吧。”力帆集团员工王亮说。
年初,王亮加入“豆瓣网”低碳生活小组,开始实施减碳计划:爬楼梯上下班、随时切断电源、用环保袋购物……
每天临睡前,王亮会做一门功课——计算自己一天的碳排量:洗热水澡,排碳0.4公斤;看电视,排碳0.1公斤……
王亮把每个生活细节都跟碳排量挂钩,并把减碳行为挂到网上,供网友监督,“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过零碳生活,但可以减少排放”。
经过两个月努力,王亮的碳排量从原来的每天16公斤降至7公斤。“这就像一场充满惊喜的旅行!”王亮说,“你会发现,低碳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
“不要以为低碳生活高不可攀,其实很简单。”王亮说,随手关灯、使用节能灯、多步行少开车、自备环保袋……虽然我们每个人的减碳量有限,但13亿中国人加起来,就是大贡献。如果全国1/3的白炽灯换成节能灯,每年能省下一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
“若地球气温再升高2,灾难片《2012》的预言将成为现实。”阿西姆说,不做地球公民,就做地球难民,这并非耸人听闻。
当重庆向世界承诺“打造低碳城市”时,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应担当点什么?
在这个微传播时代,你的每一次微传播,带来的是微动力,而微动力的聚合,就是变革的大力量。正是一个个公民微动力的聚合推动,低碳中国才有了最扎实的根基。
我们都是微时代的主角,你愿意微而不卑吗?让我们一起做“低碳族”吧!
社交网站的时髦问候语,已从“你偷菜了吗”变成“你减碳了没”。
“低碳族”时髦
迈出家门,张娅停了一下,重新回到厨房,拔下微波炉插头。
“爱拔插头的人”,是同事送给张娅的外号。对节电,她有一种苛求,在不需要时,她不仅要关闭电器,更会拔下插头,连公司的复印机也不放过。
“用100度电要排放78.5公斤二氧化碳,你知道吗?”张娅说,“因电器插头没拔掉,全国每年浪费的电量相当于三个大亚湾核电站的发电量。”
这些知识,一年前,张娅并不知道。当她从“低碳族”那里获悉后,这位“重庆绿叶义工”环保志愿者被极度震撼了,她开始有意识地节电。
“每天少坐一次电梯,就可减碳三公斤。大米浸泡十分钟再煮,就可减碳0.4公斤。”张娅说,“这些都是举手之劳,但不做就成了浪费之源。”
张娅把家中电灯泡全换成节能灯,新装修的房间里,也只有卧室安了空调。一年来,张娅只添了两件衣服,这对年轻爱美的她来说,真的是“痛改前非”了。
“以前喜欢‘血拼’,遇上节假日促销,大包小袋,衣满为患,那是常事。”加入“低碳族”后,张娅开始为每件衣服计算碳排量。
“少买一件衣服可减碳四公斤,我要用行动践行低碳生活。”张娅说。
2009年末,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这个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让无数人意识到:减少碳排放,就是拯救地球。
会后,一股强劲的“低碳”之风开始席卷中国,许多网站开设低碳生活版块,许多网民成立低碳生活小组,许多企业制订低碳办公守则……
随之,像张娅般的“低碳族”,雨后春笋般从各大城市“嘟嘟”冒出来。
“低碳生活,你不知道?哎,你out了!”时髦的“低碳族”开始凶猛。
算算你的碳排量
“我尝试低碳生活并非突发奇想。”招商银行重庆分行职员孟晓书说。
一月前,见QQ上的朋友将签名变成“你低碳了没”,孟晓书忍不住质疑:“我们的生活能有多少碳排放啊,你们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
“你‘百度’一下‘碳足迹计算器’,一算就会知道,你正有看不见但沉甸甸的二氧化碳在排放。”朋友笑着提醒。
开车25公里,碳排放4.7公斤;搭电梯24层,碳排放5.2公斤;洗热水澡15分钟,碳排放0.4公斤……
“我的老天,一天下来,我的碳排量竟足足有11公斤。”孟晓书惊呆了,“自那之后,我就觉得该为地球做点什么。”
在生活中,我你他,其实个个都是“孟晓书”,恍然不觉间,就用高碳陋习增加着地球负担,冬天盖着被子开空调,办公室电脑始终不关,打印纸从不双面用……
“你知道吗?中国人均年碳排量有2.7吨。”“中国低碳网”环保专家周琬君说,“而如果你是城市白领,即便只住50平方米的房子,开1.6L的车,一年碳排量也会有2611吨。”
“想知道你使用一只塑料袋、一双一次性筷子,会制造多少二氧化碳吗?”孟晓书说,“找款‘碳足迹计算器’算一下吧。”
记者“百度”了一款“碳足迹计算器”,填入日常生活行为,本以为很低碳的我,吓了一大跳:年碳排量7.1吨,远超2.7吨的平均值。
你的碳排量呢,是在均值之上还是之下?想知道吧,赶快“百度”一下。
元凶正是你我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2009年12月7日,丹麦哥本哈根,192个国家的首脑汇聚于此,讨论碳排放的账单。
“哥伦比亚的冰川正在消失,南极冰原每年减重1000亿吨……”这个被喻为“二战后最重要的会议”,正在商讨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
过去100年,地球升温了0.74。如果升温1,美国的粮仓将变成沙漠;升温2,1/3的动植物将灭绝;升温3,一次雷击就能点燃森林大火……
“而从目前二氧化碳的增加速度看,到本世纪末,地球气温将升高6。”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说,“这大大超出2的生态警戒线,几乎宣告了人类的死刑。”
而最可怕的是,我们还在及时行乐,滥吃,滥穿,滥用,好像一切与我们无关。
“我们一直存在误区,以为减少碳排放,只是政府、企业的事,只是工农业的事。”周琬君说,“其实,我们的生活行为才是二氧化碳的最大制造者,全球30%的碳排放由此而生。”
“不要以为碳排放与己无关。”周琬君说,你吃的每一粒米,买的每一件衣服,坐的每一层电梯,都在制造二氧化碳。
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名字——“地球杀手”。
去年12月13日,气候大会休会期间,路德大教堂传出350次沉闷钟声。
组织敲钟仪式的,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南非大主教图图:“350次钟声,寓意人类所能承受的二氧化碳含量最多只能高到350ppm,现在,我们已逼近。”
“丧钟”正为我们而鸣。
为自己买单
马晓倩的生活,让很多人看不懂。
不少同事都换两辆车了,身为广告公司副总的她,年薪30万元,却一直按兵不动;请朋友吃饭,她只点刚刚够的量,绝不允许浪费。可一到周末,她就会去郊区植树,出手阔绰,宛若富婆。
她的非常态,让朋友们有点懵。
“这么做,是为了抵消自己日常生活所排放的碳。”马晓倩说,“用了100度电,碳排放78.5公斤,我需要植四棵树来吸收;坐了100次电梯,碳排放270公斤,我需要植14棵树……”
不仅仅是马晓倩,这种“碳中和”行动,悄然间,已蔓延成“低碳族”的时尚。
“什么是碳中和?就是先计算自己日常活动制造的碳排量,再支付相应费用于植树等环保项目,从而抵消自己的碳排量。”马晓倩说,“说俗点,就是为自己的碳排放买单。”
“我们都是‘地球杀手’,如果你愿意对自己的碳排放负责,可以像我这样去郊外植树。”马晓倩在QQ群里倡导,“要是你嫌自己种树麻烦,可以捐钱给环保组织,让他们代劳。”
“比如中国绿色碳基金。”马晓倩说,2008年,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等部门共同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接受个人捐赠,全部用于植树造林。
在马晓倩的鼓动下,公司老总苏伟向中国绿色碳基金捐了1000元,为自己的爱车在2009年排出的8.6吨二氧化碳买了单。
“一棵树一年能吸收18.3公斤二氧化碳,让我们一起做‘买碳翁’吧。”马晓倩更疯狂了。
小行为大改变
“如果你經济吃紧,做不了‘买碳翁’,那就像我一样,做个‘低碳族’吧。”力帆集团员工王亮说。
年初,王亮加入“豆瓣网”低碳生活小组,开始实施减碳计划:爬楼梯上下班、随时切断电源、用环保袋购物……
每天临睡前,王亮会做一门功课——计算自己一天的碳排量:洗热水澡,排碳0.4公斤;看电视,排碳0.1公斤……
王亮把每个生活细节都跟碳排量挂钩,并把减碳行为挂到网上,供网友监督,“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过零碳生活,但可以减少排放”。
经过两个月努力,王亮的碳排量从原来的每天16公斤降至7公斤。“这就像一场充满惊喜的旅行!”王亮说,“你会发现,低碳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
“不要以为低碳生活高不可攀,其实很简单。”王亮说,随手关灯、使用节能灯、多步行少开车、自备环保袋……虽然我们每个人的减碳量有限,但13亿中国人加起来,就是大贡献。如果全国1/3的白炽灯换成节能灯,每年能省下一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
“若地球气温再升高2,灾难片《2012》的预言将成为现实。”阿西姆说,不做地球公民,就做地球难民,这并非耸人听闻。
当重庆向世界承诺“打造低碳城市”时,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应担当点什么?
在这个微传播时代,你的每一次微传播,带来的是微动力,而微动力的聚合,就是变革的大力量。正是一个个公民微动力的聚合推动,低碳中国才有了最扎实的根基。
我们都是微时代的主角,你愿意微而不卑吗?让我们一起做“低碳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