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世界经济的大幅滑坡,就业岗位的严重不足。无疑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同学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高校就业成为2009年高校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应如何应对这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高职 就业影响
经历了大喜大悲的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又为2009年披上肃穆的色彩,世界经济的大幅滑坡,就业岗位的严重不足。无疑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同学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00万,加上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高校就业成为2009年高校的首要任务。
金融危机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多大的影响,还难以预测,但目前可以初步判断,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首先是跨国公司和外包公司业务萎缩,会减少用人数量及其冻结招聘;其次国内为国外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而这些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到下游的原材料和能源工业。而受影响较大的专业则是财经类专业,因为企业业务萎缩,首先减少的是财经类管理人员的需求,其次是技术人员的需求,再次是建筑、能源、机械、it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造成:一是企业招聘人数下降带来的就业率下降;二是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就业人数较多导致薪资下降。
早在今年年初地方“两会”召开时,就业就成为不少代表和委员们密切关注的问题。就业等相关字眼出现频率最高,涉及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民工,乃至工人“中间技能阶层”多个层次。就业,民生之本,关乎稳定。
一、金融危机下毕业及将毕业学生情况调查
09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本次抽取188名10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表188份,收回调查表80份,其中有效份数79份。
就业基本情况: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较多的学生在规模并不是很大的个体私有企业任职,担任技术人员,任职层次为初级,月薪在1500-2000元左右,属于中下水平。工作较为稳定,多数人没有换工作或有一次换工作的经历。
专业与就业情况:在就业专业对口情况一栏里,机电类专业对口率较高,但与去年相比专业对口率情况下降,基本对口率上升。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较多学生填写不对口,从他们的从事岗位来看,多数是行政人员、文员等。较少从事专业对口的编程等岗位。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技能,基本能适应现在工作需要。认为针对就业学校最应加强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这也是和我们现在的办学理念一致的。
就业途径、目标情况:由于处于学校专业特色的考虑,学校在每年组织大型的校内人才洽谈会时,往往偏向于纺织服装专业,机电,计算机类专业很少,因此我院的学生多数是通过校外的洽谈会,老师推荐等等渠道找到工作。他们认为就业时老师对他们作用很大。这个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重视和努力的。
就业感受:从调查数据来看我院的学生在毕业找工作,认为最看重的是工作经验占42.7%,很多学生去找工作的时候都应为缺少工作经验被单位拒之门外。学生普遍认为工作经验、专业技能、个人素质是就业最主要的因素。
10届择业调查:本次对551名10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表551份,收回调查表459份(其中07纺织机电1班因实习无法调查),其中有效份数459份,占总调查表的83.3%。
经过对所有问卷进行统计,具体统计情况如调查统计表,发现我们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多数在1000-1500与2000以上两档之间,从市场环境来看,对月薪的要求比较高的,但也有一部分毕业生表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公司,初期的月薪可以由公司安排。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对实习期的工资要求不高,可以使500左右,转正后希望在1000元以上。
主要的求職渠道是招聘会,其次是亲友推荐为主,教师推荐、网络等排位第三,从调查情况看,学生参加招聘的主动性较差,通常是就近原则,不会主动去了解招聘信息。
分院学生都是省内学生,就业地区意向中各专业多数选择留在宁波,排第二位地为回生源地,其次是杭州、温州。同学们普遍认为杭州、宁波经济较发达,工作机会较多,薪酬较高。但是如果是其他地区,例如绍兴、湖州等地,除了个别原生源地学生愿意回去就业外,其他地方的学生很少愿意去工作。
绝大多数同学愿意去基层就业,而绝大多数同学不愿意去西部就业。
对于参加专升本,只有100多人有意愿希望继续深造。对于将来参加工作的企业的性质,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私营,其次是国企、三资、国有、自主创业,选择事业机关的最少,这和期望的月薪条件成正比。
通过实习和初步了解,认为企业对毕业生最看重的是吃苦耐劳,其次是吃苦专业技能和交际能力,这也说明学生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对自己步入企业有个正确的大方向,同时他们也希望在校期间能获得有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辅导或者培训。对专业是否对口一栏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基本对口就可以,说明学生对就业的范围还是很广的。
在本次调研中,对于怎样看待“跳槽”,大部分学生不反对跳槽,但是认为一定要有合适的机遇,能为自己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他们也认为不能频繁的跳槽,这样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大部分同学认为刚进入公司是学习磨练时期,短时期内跳槽并不理想。
二、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1、学校教育
(1)系统的就业规划,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里,对社会及行业现状不尽了解,在选择工作时会出现茫然的感觉,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规划指导由于大班授课,过于笼统,难以做到点对点,个别分析辅导。
(2)所学内容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环境要求相差较大,主要表现为课堂所学内容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要求,专业知识与工厂企业的实际操作有较大的差距。
(3)专业专场招聘会。是一种有效手段,各学院自行组织的专业招聘会为行业提供充足的生源,有利于企业对专门,急需人才的录用,又可加深企业与学校的研发合作,但是从调查上显示招聘会这个有利资源并未有发挥百分百作用,应聘人员的热情并不高。
2、学生自身因素
(1)自身条件及家庭背景。条件好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会比较挑剔,对企业,对职业,薪资有过高期望,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体现这种优越感,最终可能错过比较不错的工作。
(2)地理位置。选择单位时普遍尊在“外企多,国企少,城市多,乡镇少”。
(3)专业素质。进入专业学习后,有一部分学生不太喜欢本专业,等到毕业时,便有了跨专业工作的想法,找工作时往往会碰壁,同时又会轻易放弃本专业可能的就业机会。
(4)其他因素。因恋爱,出国,“啃老族”等各种原因拒绝就业。
3、用人单位
(1)毕业生生源地,外语水平。企业选择单位驻地的活明确招收生源地,这也是防止毕业生跳槽的下策。企业关注外语水平,在外语水平等一些专业技能资格条件勉强,一部分毕业生因为没有通过必须的等级而失去机会。
(2)企业招聘的喜好。主观因素在招聘中不能被忽视,每个人对人对事都有不同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毕业生。
4、社会环境
(1)经济环境。经济危机之后就业机会减少,薪酬福利也相对减少,一些毕业生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在这些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即便工资待遇较好,生活压力依然会很大。
(2)媒体舆论。经济危机的舆论会对毕业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舆论可以为就业提供一定的导向,如哪行受欢迎,收入高等,无限制的话也会误导毕业生的认识,助长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偏见。
三、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开展就业教育的对策
1、学生:跟新观念,提高能力,合理定位在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学生认识就业的不容易,但是又过分顾及自己“大学生”的身份,没有认清自己所学在企业扮演的角色。不愿意到偏远地方,外乡工作,不愿意从事一线工作。在实习期间不能处理好“效益”与“收入”的关系。
转变就业观念。一些陈腐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及其家长思想中,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大障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如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动态式就业,就业后在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中成才,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这是一切成功人士成长规律所证明的,也是当今严峻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必然选择。
调整就业定位。一部分高职毕业生不能与期就业,与期望值过高有关。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着供过于求的严峻形势,高职院校要通过全面就业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调整期望,准确定位。在向往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白领银领岗位、较高薪酬难以实现之后,选其次之,先就业再发展也是明智的选择。应该知道,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在本質上来说就是具有比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更多的知识和更高技能的劳动者。如果从工种级别来说,中职教育培养初级工、中级工,高职教育则培养中级工、高级工,他们都是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普通劳动者。高职毕业生只有认清自己的角色,进而调整自己的定位,才能顺利就业并有所作为。
提高就业能力。即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推销自己的能力。掌握各种类型的招聘会、人才市场、计算机网络招聘等不同渠道有效就业的特点,以提高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的签约率;抵抗挫折的能力,毕业生在求职失败乃至多次失败以后仍然信心十足,继续坚持应聘直至成功;开拓就业市场的能力,即通过自己的展示,创造职业岗位或让用人单位增加职数接纳自己的能力。
掌握就业技巧。就业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就业能力,是适应社会需求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与思路,顺应招聘人员的思路和心理回答问题,语言表达简明扼要、真诚朴实、突出个性、语速恰当,行为举止与应聘职业行为规范要求一致等等。毕业生就业技巧涉及的内容虽然细小,但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对于毕业生求职成功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作用。
2、学校:调整专业,改革课程,做好就业规划指导
在专业上要做到能招的进来,也能送的出去。并且完善就饿也服务体系。
(1)就业指导的时间匆忙。当前,绝大多少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是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基本上属于毕业前的“临急抱佛脚”状态。这样的指导缺乏全程化,仅仅可以让学生提高面试技巧、了解就业、签约过程等方面有一定效果。
(2)就业指导内容单调。一些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内容十分单调,仅限于就业方针政策讲解、就业信息发布、择业方法、技巧指导等,且多采用报告会、讲座等形式进行,就是采取课堂教学也是大班制形式,效果不明显。况且当前各高职业院校使用就业指导的教材也是泛泛而谈。
(3) 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数量少、专业化缺乏 。当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教师从数量来看很少,仅仅可以满足正常工作的需求,一般是由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系部分管学工的总支副书记或辅导员组成的兼职队伍,而这些兼职人员由于行政事物务多,特别是学生工作千头万序,工作人员整天多在繁忙中度过,根本没法腾出过多的精力去研究学生的就业指导。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高职 就业影响
经历了大喜大悲的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又为2009年披上肃穆的色彩,世界经济的大幅滑坡,就业岗位的严重不足。无疑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同学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00万,加上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高校就业成为2009年高校的首要任务。
金融危机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多大的影响,还难以预测,但目前可以初步判断,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首先是跨国公司和外包公司业务萎缩,会减少用人数量及其冻结招聘;其次国内为国外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而这些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到下游的原材料和能源工业。而受影响较大的专业则是财经类专业,因为企业业务萎缩,首先减少的是财经类管理人员的需求,其次是技术人员的需求,再次是建筑、能源、机械、it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造成:一是企业招聘人数下降带来的就业率下降;二是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就业人数较多导致薪资下降。
早在今年年初地方“两会”召开时,就业就成为不少代表和委员们密切关注的问题。就业等相关字眼出现频率最高,涉及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民工,乃至工人“中间技能阶层”多个层次。就业,民生之本,关乎稳定。
一、金融危机下毕业及将毕业学生情况调查
09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本次抽取188名10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表188份,收回调查表80份,其中有效份数79份。
就业基本情况: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较多的学生在规模并不是很大的个体私有企业任职,担任技术人员,任职层次为初级,月薪在1500-2000元左右,属于中下水平。工作较为稳定,多数人没有换工作或有一次换工作的经历。
专业与就业情况:在就业专业对口情况一栏里,机电类专业对口率较高,但与去年相比专业对口率情况下降,基本对口率上升。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较多学生填写不对口,从他们的从事岗位来看,多数是行政人员、文员等。较少从事专业对口的编程等岗位。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技能,基本能适应现在工作需要。认为针对就业学校最应加强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这也是和我们现在的办学理念一致的。
就业途径、目标情况:由于处于学校专业特色的考虑,学校在每年组织大型的校内人才洽谈会时,往往偏向于纺织服装专业,机电,计算机类专业很少,因此我院的学生多数是通过校外的洽谈会,老师推荐等等渠道找到工作。他们认为就业时老师对他们作用很大。这个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重视和努力的。
就业感受:从调查数据来看我院的学生在毕业找工作,认为最看重的是工作经验占42.7%,很多学生去找工作的时候都应为缺少工作经验被单位拒之门外。学生普遍认为工作经验、专业技能、个人素质是就业最主要的因素。
10届择业调查:本次对551名10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表551份,收回调查表459份(其中07纺织机电1班因实习无法调查),其中有效份数459份,占总调查表的83.3%。
经过对所有问卷进行统计,具体统计情况如调查统计表,发现我们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多数在1000-1500与2000以上两档之间,从市场环境来看,对月薪的要求比较高的,但也有一部分毕业生表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公司,初期的月薪可以由公司安排。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对实习期的工资要求不高,可以使500左右,转正后希望在1000元以上。
主要的求職渠道是招聘会,其次是亲友推荐为主,教师推荐、网络等排位第三,从调查情况看,学生参加招聘的主动性较差,通常是就近原则,不会主动去了解招聘信息。
分院学生都是省内学生,就业地区意向中各专业多数选择留在宁波,排第二位地为回生源地,其次是杭州、温州。同学们普遍认为杭州、宁波经济较发达,工作机会较多,薪酬较高。但是如果是其他地区,例如绍兴、湖州等地,除了个别原生源地学生愿意回去就业外,其他地方的学生很少愿意去工作。
绝大多数同学愿意去基层就业,而绝大多数同学不愿意去西部就业。
对于参加专升本,只有100多人有意愿希望继续深造。对于将来参加工作的企业的性质,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私营,其次是国企、三资、国有、自主创业,选择事业机关的最少,这和期望的月薪条件成正比。
通过实习和初步了解,认为企业对毕业生最看重的是吃苦耐劳,其次是吃苦专业技能和交际能力,这也说明学生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对自己步入企业有个正确的大方向,同时他们也希望在校期间能获得有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辅导或者培训。对专业是否对口一栏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基本对口就可以,说明学生对就业的范围还是很广的。
在本次调研中,对于怎样看待“跳槽”,大部分学生不反对跳槽,但是认为一定要有合适的机遇,能为自己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他们也认为不能频繁的跳槽,这样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大部分同学认为刚进入公司是学习磨练时期,短时期内跳槽并不理想。
二、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1、学校教育
(1)系统的就业规划,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里,对社会及行业现状不尽了解,在选择工作时会出现茫然的感觉,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规划指导由于大班授课,过于笼统,难以做到点对点,个别分析辅导。
(2)所学内容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环境要求相差较大,主要表现为课堂所学内容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要求,专业知识与工厂企业的实际操作有较大的差距。
(3)专业专场招聘会。是一种有效手段,各学院自行组织的专业招聘会为行业提供充足的生源,有利于企业对专门,急需人才的录用,又可加深企业与学校的研发合作,但是从调查上显示招聘会这个有利资源并未有发挥百分百作用,应聘人员的热情并不高。
2、学生自身因素
(1)自身条件及家庭背景。条件好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会比较挑剔,对企业,对职业,薪资有过高期望,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体现这种优越感,最终可能错过比较不错的工作。
(2)地理位置。选择单位时普遍尊在“外企多,国企少,城市多,乡镇少”。
(3)专业素质。进入专业学习后,有一部分学生不太喜欢本专业,等到毕业时,便有了跨专业工作的想法,找工作时往往会碰壁,同时又会轻易放弃本专业可能的就业机会。
(4)其他因素。因恋爱,出国,“啃老族”等各种原因拒绝就业。
3、用人单位
(1)毕业生生源地,外语水平。企业选择单位驻地的活明确招收生源地,这也是防止毕业生跳槽的下策。企业关注外语水平,在外语水平等一些专业技能资格条件勉强,一部分毕业生因为没有通过必须的等级而失去机会。
(2)企业招聘的喜好。主观因素在招聘中不能被忽视,每个人对人对事都有不同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毕业生。
4、社会环境
(1)经济环境。经济危机之后就业机会减少,薪酬福利也相对减少,一些毕业生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在这些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即便工资待遇较好,生活压力依然会很大。
(2)媒体舆论。经济危机的舆论会对毕业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舆论可以为就业提供一定的导向,如哪行受欢迎,收入高等,无限制的话也会误导毕业生的认识,助长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偏见。
三、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开展就业教育的对策
1、学生:跟新观念,提高能力,合理定位在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学生认识就业的不容易,但是又过分顾及自己“大学生”的身份,没有认清自己所学在企业扮演的角色。不愿意到偏远地方,外乡工作,不愿意从事一线工作。在实习期间不能处理好“效益”与“收入”的关系。
转变就业观念。一些陈腐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及其家长思想中,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大障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如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动态式就业,就业后在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中成才,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这是一切成功人士成长规律所证明的,也是当今严峻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必然选择。
调整就业定位。一部分高职毕业生不能与期就业,与期望值过高有关。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着供过于求的严峻形势,高职院校要通过全面就业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调整期望,准确定位。在向往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白领银领岗位、较高薪酬难以实现之后,选其次之,先就业再发展也是明智的选择。应该知道,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在本質上来说就是具有比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更多的知识和更高技能的劳动者。如果从工种级别来说,中职教育培养初级工、中级工,高职教育则培养中级工、高级工,他们都是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普通劳动者。高职毕业生只有认清自己的角色,进而调整自己的定位,才能顺利就业并有所作为。
提高就业能力。即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推销自己的能力。掌握各种类型的招聘会、人才市场、计算机网络招聘等不同渠道有效就业的特点,以提高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的签约率;抵抗挫折的能力,毕业生在求职失败乃至多次失败以后仍然信心十足,继续坚持应聘直至成功;开拓就业市场的能力,即通过自己的展示,创造职业岗位或让用人单位增加职数接纳自己的能力。
掌握就业技巧。就业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就业能力,是适应社会需求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与思路,顺应招聘人员的思路和心理回答问题,语言表达简明扼要、真诚朴实、突出个性、语速恰当,行为举止与应聘职业行为规范要求一致等等。毕业生就业技巧涉及的内容虽然细小,但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对于毕业生求职成功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作用。
2、学校:调整专业,改革课程,做好就业规划指导
在专业上要做到能招的进来,也能送的出去。并且完善就饿也服务体系。
(1)就业指导的时间匆忙。当前,绝大多少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是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基本上属于毕业前的“临急抱佛脚”状态。这样的指导缺乏全程化,仅仅可以让学生提高面试技巧、了解就业、签约过程等方面有一定效果。
(2)就业指导内容单调。一些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内容十分单调,仅限于就业方针政策讲解、就业信息发布、择业方法、技巧指导等,且多采用报告会、讲座等形式进行,就是采取课堂教学也是大班制形式,效果不明显。况且当前各高职业院校使用就业指导的教材也是泛泛而谈。
(3) 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数量少、专业化缺乏 。当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教师从数量来看很少,仅仅可以满足正常工作的需求,一般是由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系部分管学工的总支副书记或辅导员组成的兼职队伍,而这些兼职人员由于行政事物务多,特别是学生工作千头万序,工作人员整天多在繁忙中度过,根本没法腾出过多的精力去研究学生的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