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高校应研究和探索一条切合社会、高校和学生实际的就业指导新路子,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推助他们成功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毕业生的增长幅度远大于用人单位需求的增长幅度。据统计,2000年至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而近几年用人单位的需求量并没有随毕业生人数同步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推助工作模式,如何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已成为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完善体系,提高服务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创新就业服务内容,加大就业服务力度,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打造具有特色的就业推助工作新格局。
1.创建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就业工作机制
当前,诸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管理”色彩过浓,“教育服务”不到位。在心理指导和咨询、个性化咨询以及就业知识结构等方面,还难以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高效的服务与指导。就业指导中心不能仅仅满足于政策介绍、信息发布和技巧指导,不宜延续“守株待兔”式的工作方式,而应真抓实干,加大指导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创建集指导、服务、管理为一体的全程化、专家化,专职与兼职、集体指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2.构建“一体多翼”、校院两级齐抓共管的就业指导方式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全校性、全程性、全局性的工作,是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1]当前大多数高校只有一个就业职能部门——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指导办公室,应付一般的事务管理尚可,但如果要将就业指导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高校应完善以校级就业部门为主体,各二级学院积极配合参与的工作体系。[2]设立专门教研室,开设有关就业指导必修课、选修课。在二级学院成立就业服务组织,开展就业指导与咨询工作,提供就业信息,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架构互通桥梁,做到指导机构专门化、指导人员职业化、指导工作社会化、服务途径信息化,形成校院两级齐抓共管、全员共同参与的“一体多翼”式就业指导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力量,成立学生就业工作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就业工作,进行服务他人和自我教育。
二、分段教育,全程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大学的始终。应以年级管理为纵向体系、能力培养为横向体系,纵横结合、分段实施。[3]从大一到大四,应分阶段地开展启蒙教育、发展教育、成长教育、毕业教育,从而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个性化、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指导。
1.启蒙教育
大一是人生的新起点,能否在起点上向自己的目标快速出发完全取决于启蒙教育。而启蒙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新生中开展专业教育,如专业思想教育会、新老生交流会、理想信念教育等,正确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同时让他们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及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从而稳定新生专业思想。另一方面对新生个人发展计划进行调研,让他们全面认识自我,挖掘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准自己努力方向,从而明确奋斗目标。
2.发展教育
大二是储备知识、提高素质的好时机,是为将来成功就业积蓄能量的关键阶段,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个阶段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第一,开展职业测评、职业咨询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职业志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找准自己的理想中的“目标靶”。第二,在校园文化专业品牌化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抢抓机遇,全面成才”,鼓励他们参加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科技文化、社会实践等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成长教育
大三进入就业的准备期,这个阶段应开展就业指导的成长教育,让学生对就业形势、招聘流程、就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都有所了解,并进行模拟实战演习,提前接触职场,体验就业,为以后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4]高校应多开展形式多样化,指导多元化的职业导航活动或就业实训计划,校企联动,联合指导。如举办个人简历制作培训、考研和考公务员讲座、职业素养培训、模拟招聘、成功学长访谈会、走近名人/名企等活动,在长期合作的企业或单位建立实习就业基地,让学生预就业,提早体验就业全过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得到自我提升,从而使知识、技能、经验以及身体条件能够适应职业结构和外界环境,从上课到求职,都能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都能善于推销自己、表现自己。
4.毕业教育
大四是就业的繁忙期,学校应注重毕业生就业价值观以及就业心理指导,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实现成功就业。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生发展与职业生涯的关系,帮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的意识。
三、联动机制,推助就业
大学生就业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有没有较好的内涵和素养,二是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口味”。只有形成多方位、多角度的联动机制,才能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内涵好、素养高的毕业生。
1.实习与就业结合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将实习安排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一是在安排实习单位时,将毕业生安排到他们向往的就业地,这样既不影响学生实习,又便于他们求职就业;二是实习基地建设与就业市场开拓结合起来,在选择实习基地时,尽量选择有毕业生需求单位;三是对给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单位,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安排毕业生前去实习。
2.专业与需求挂钩
高校应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地了解本校毕业生的动态、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信息,以及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招生与就业、专业设置与就业结合起来,培养素质全面、社会需要、单位满意的毕业生。从而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有力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
3.专职与兼职配合
高校专职辅导员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于思政或管理专业,对于学生思政教育可能十分在行,但对于学生专业方面的指导就相对比较薄弱。而专业教师在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当相当重要的角色。[5]其一,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能够将相关专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前景以及就业方向作系统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并就如何学好相关专业、如何在相关专业领域成功就业等问题进行悉心引导。其二,聘用专业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或兼职就业指导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将专业教学与求职就业很好地融于一体,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具针对性性和有效性。
4.学校与企业联动
在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毕业生时,高校应主动出击,不仅要以占领用人单位市场为目标走出去、请进来,而且要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就业合作关系,共同为毕业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指导工作。一方面,通过请校友做报告、聘请社会人士做学生就业指导师、邀请用人单位开展正式招聘和仿真模拟招聘相结合的招聘会,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接受职场锻炼,拓宽就业渠道,使他们和用人单位建立更快捷、更顺畅的沟通方式,创造更多就业、预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开拓校外就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内引外联,充分发挥高校师资、科研等优势,同企业共建学习、实训、就业于一体联动模式。[6]
参考文献:
[1]徐锋.关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2).
[2]周培松,邹小荣.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四化”运行模型设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4).
[3]王绍华.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6,(10).
[4]王伟.高校院系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
[5]李明武,赵映川.以市场为导向办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全国15所独立学院的考察报告[J].现代企业教育,2007,(18).
[6]沈剑.加强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5,(3).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毕业生的增长幅度远大于用人单位需求的增长幅度。据统计,2000年至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而近几年用人单位的需求量并没有随毕业生人数同步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推助工作模式,如何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已成为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完善体系,提高服务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创新就业服务内容,加大就业服务力度,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打造具有特色的就业推助工作新格局。
1.创建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就业工作机制
当前,诸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管理”色彩过浓,“教育服务”不到位。在心理指导和咨询、个性化咨询以及就业知识结构等方面,还难以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高效的服务与指导。就业指导中心不能仅仅满足于政策介绍、信息发布和技巧指导,不宜延续“守株待兔”式的工作方式,而应真抓实干,加大指导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创建集指导、服务、管理为一体的全程化、专家化,专职与兼职、集体指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2.构建“一体多翼”、校院两级齐抓共管的就业指导方式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全校性、全程性、全局性的工作,是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1]当前大多数高校只有一个就业职能部门——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指导办公室,应付一般的事务管理尚可,但如果要将就业指导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高校应完善以校级就业部门为主体,各二级学院积极配合参与的工作体系。[2]设立专门教研室,开设有关就业指导必修课、选修课。在二级学院成立就业服务组织,开展就业指导与咨询工作,提供就业信息,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架构互通桥梁,做到指导机构专门化、指导人员职业化、指导工作社会化、服务途径信息化,形成校院两级齐抓共管、全员共同参与的“一体多翼”式就业指导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力量,成立学生就业工作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就业工作,进行服务他人和自我教育。
二、分段教育,全程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大学的始终。应以年级管理为纵向体系、能力培养为横向体系,纵横结合、分段实施。[3]从大一到大四,应分阶段地开展启蒙教育、发展教育、成长教育、毕业教育,从而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个性化、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指导。
1.启蒙教育
大一是人生的新起点,能否在起点上向自己的目标快速出发完全取决于启蒙教育。而启蒙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新生中开展专业教育,如专业思想教育会、新老生交流会、理想信念教育等,正确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同时让他们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及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从而稳定新生专业思想。另一方面对新生个人发展计划进行调研,让他们全面认识自我,挖掘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准自己努力方向,从而明确奋斗目标。
2.发展教育
大二是储备知识、提高素质的好时机,是为将来成功就业积蓄能量的关键阶段,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个阶段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第一,开展职业测评、职业咨询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职业志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找准自己的理想中的“目标靶”。第二,在校园文化专业品牌化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抢抓机遇,全面成才”,鼓励他们参加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科技文化、社会实践等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成长教育
大三进入就业的准备期,这个阶段应开展就业指导的成长教育,让学生对就业形势、招聘流程、就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都有所了解,并进行模拟实战演习,提前接触职场,体验就业,为以后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4]高校应多开展形式多样化,指导多元化的职业导航活动或就业实训计划,校企联动,联合指导。如举办个人简历制作培训、考研和考公务员讲座、职业素养培训、模拟招聘、成功学长访谈会、走近名人/名企等活动,在长期合作的企业或单位建立实习就业基地,让学生预就业,提早体验就业全过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得到自我提升,从而使知识、技能、经验以及身体条件能够适应职业结构和外界环境,从上课到求职,都能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都能善于推销自己、表现自己。
4.毕业教育
大四是就业的繁忙期,学校应注重毕业生就业价值观以及就业心理指导,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实现成功就业。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生发展与职业生涯的关系,帮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的意识。
三、联动机制,推助就业
大学生就业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有没有较好的内涵和素养,二是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口味”。只有形成多方位、多角度的联动机制,才能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内涵好、素养高的毕业生。
1.实习与就业结合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将实习安排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一是在安排实习单位时,将毕业生安排到他们向往的就业地,这样既不影响学生实习,又便于他们求职就业;二是实习基地建设与就业市场开拓结合起来,在选择实习基地时,尽量选择有毕业生需求单位;三是对给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单位,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安排毕业生前去实习。
2.专业与需求挂钩
高校应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地了解本校毕业生的动态、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信息,以及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招生与就业、专业设置与就业结合起来,培养素质全面、社会需要、单位满意的毕业生。从而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有力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
3.专职与兼职配合
高校专职辅导员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于思政或管理专业,对于学生思政教育可能十分在行,但对于学生专业方面的指导就相对比较薄弱。而专业教师在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当相当重要的角色。[5]其一,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能够将相关专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前景以及就业方向作系统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并就如何学好相关专业、如何在相关专业领域成功就业等问题进行悉心引导。其二,聘用专业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或兼职就业指导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将专业教学与求职就业很好地融于一体,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具针对性性和有效性。
4.学校与企业联动
在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毕业生时,高校应主动出击,不仅要以占领用人单位市场为目标走出去、请进来,而且要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就业合作关系,共同为毕业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指导工作。一方面,通过请校友做报告、聘请社会人士做学生就业指导师、邀请用人单位开展正式招聘和仿真模拟招聘相结合的招聘会,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接受职场锻炼,拓宽就业渠道,使他们和用人单位建立更快捷、更顺畅的沟通方式,创造更多就业、预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开拓校外就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内引外联,充分发挥高校师资、科研等优势,同企业共建学习、实训、就业于一体联动模式。[6]
参考文献:
[1]徐锋.关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2).
[2]周培松,邹小荣.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四化”运行模型设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4).
[3]王绍华.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6,(10).
[4]王伟.高校院系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
[5]李明武,赵映川.以市场为导向办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全国15所独立学院的考察报告[J].现代企业教育,2007,(18).
[6]沈剑.加强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