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该要怎么说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j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台之何去何从》是由谦祥益文苑组织天津相声俱乐部自创、自编、自演的一部相声剧。该剧于2017年1月首演于谦祥益文苑后,深受天津观众的欢迎,并参加了第八届天津相声节、2017天津小剧场戏剧嘉年华等活动的演出。
  全剧从日常演出结束后的谦祥益文苑后台开始,几位演员之间就“相声到底应该怎么说”“该创作什么样的相声”发生了争论。王志博觉得相声就是为了要让观众乐,只要节目火,就要对相声进行“某种”创新。一番争论过后,众人纷纷离去,王志博也在后台打起了瞌睡。孰知一觉醒来,他竟然穿越到了1917年的兴元茶社。王志博在片刻的慌乱后,抖擞精神准备大干一场,想要以一己之力改写相声历史,繁荣1917年的相声,从而让相声能在21世纪更加辉煌。他先是将自己会的传统活搬上了舞台,那时的观众哪听过《打牌论》《洋药方》《卖布头》《数来宝》啊,于是他轻而易举地成了名,成了角儿。但是不久之后王志博会的传统活都说完了,他又自诩绝不翻头,于是只能自己创作新段子。他的新段子充斥着“荤包袱”“伦理哏”,虽然受到某些人的追捧,演出效果火爆,很能叫座卖钱,他也摇身一变成了“相声大王”,但是他的行为却让那些真正关心相声的同行和观众反感。在王志博首开山门摆知收徒30人的“盛典”上,只来了5位同行,而且没吃饭就走了。他苦恼于明明让相声火了起来,并引来了各方的关注,可许多同行却不愿与自己来往。一场宿醉清醒后,王志博发现又回到了2017年。与他来时不同是,此时的谦祥益竟然是个古建筑博物馆。他惊讶地问讲解员,难道这里不是听相声的地方吗讲解员告诉他,都怪当年有个叫王志博的相声演员把相声弄得太不入流,结果人们都不去听相声,相声早就失传了。王志博听闻如遭晴天霹雳,惊醒后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南柯一梦。这一遭“梦游”让王志博明白想要发展相声,绝不能靠“三俗”。同时,该剧以说书人视角进行场景串联和解说,使观众能够跟随剧情的演进身临其境地领略相声的艺术风骨,明晰了什么才是相声的本色。
  在某种程度上《后台之何去何从》可以看作是谦祥益文苑和天津相声俱乐部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的一份感悟,以此回答了“该创作演出什么样的相声,怎么才能使相声保持鲜活的艺术生命”这一命题。相声不应该仅仅将使观众发笑作为唯一的艺术特点,创作相声也不应该将获得观众的笑声作为唯一追求,片面的认识会使相声走向没落。
  相声是一门笑的艺术,更是一门精湛的综合性语言艺术,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寓教于乐,使观众在会心一笑中获得一份放松,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氛围中得到一丝感悟。
  当下某些相声创作演出中存在为了搞笑而搞笑的情况。特别是一些所谓的新段子或多或少脱离了相声传统的结构框架,变成了一种连珠炮式的包袱集锦。难怪有人评价:“除了将传统作品简单地拆拆改改以外,大都是在网络上搜集笑话小段拼凑而成。没人物,没故事,没情节,没垫话,也没高潮,当然更没好底了。”有些作品仅仅是靠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以及拿腔作调逗人发笑,甚至以不健康的“包袱”制造笑点。
  表面上看,这种通过某条主线串接大量密集包袱的“积木相声”能收获热闹的演出效果,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双赢”。使演员在短时间内聚拢人气,增加收益,观众也能笑口常开。然而包袱集锦式的相声在轻而易举收割观众笑声的同时,却又难以带给观众回味。
  相声能让观众发笑,并不是简单依靠将一切“笑谈化”,而是要靠其内在魅力打动观众。已故相声理论家刘梓钰曾指出,观众对一段相声直接兴趣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要和观众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相声所构建出的情境不能脱离开观众的生活经验,所描写的形象要能触动观众的生活积累,引起他们似曾相识的感受,让观众从中发现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一致的东西,从而能让观众“听得进去”。二是能冲破观众已有经验的藩篱,有观众心理预设外的新鲜内容。让观众乍一听似曾相识,再一听又有些陌生。这样才会激发观众的求知欲,进而让观众“听得下去”。同时,笑料的设置要“具有对社会生活的一定认识价值,它们引发的笑,都可带来一定的审美感受。”
  从这个层面上说,包袱集锦式的相声实际上是一种省力的创作方式,虽能做出快餐,却难成舌尖上的美味。正如《后台之何去何从》剧中所警示的,近年来,小剧场(茶馆)相声的萎缩,正是源于原创力的匮乏。缺少遵循相声传统创作的新节目,给不了观众新东西。相声前辈使这门艺术具备了较高的艺术水准,一些经典让观众百听不厌,而如今相声创作和表演上的退步导致了观众的流失。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寄希望于用“庸俗、低俗、媚俗”的廉价笑声来哗众取宠,虽然演员能一时获益,但這样的相声立不住,留不下,传不开,势必会使相声创作陷入饮鸩止渴的怪圈。长此以往,不但演员自身可能会迷失发展方向,而且可能导致观众对相声产生误解。先是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进而认为相声听不得,最后相声本身可能真的会像《后台之何去何从》中那样,在某一天因被观众抵制而消亡,失去生命力。
  繁荣相声要靠作品说话。要想创作出好的相声段子,就要遵守相声艺术的规律,在坚持相声艺术本体的基础上,充分汲取相声传统的养分。要立足于艺术的欣赏,深入观众群体,详察市井民情,将对生活的体会和感受融入作品之中,让观众会心一笑,有所思考和回味。
其他文献
依靠学习把握现实、走向未来,是任何一项事业获得成功的重大法宝。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增强八大执政本领,排在首位的就是学习本领。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我们只有保持“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的学习态度,只有坚持“无一时而不学,无一事而不学”的勤奋积累,只有练就“近水识水性,近山识鸟音”的过硬本领,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要切实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
期刊
曲艺文学主要是指用文学化的手段反映客观现实的曲艺创作。曲艺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根基。从古至今,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故事进行创造性演绎,始终是曲艺文学一种表现生活的方式,这其中,不同时代不同创作者不同曲艺形式,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也各有千秋。我国曲艺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无论涉及哪种曲艺形式,人物形象都是其核心表现要素,故事则围绕人物铺陈展开,王侯将相、英雄豪杰、奸
期刊
当地时间5月6日,中国曲艺家协会代表团一行来到巴拿马孔子学院进行交流。学院巴方院长巫俊辉先生、中方院长董杨女士迎接,并陪同大家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教学设施。巴拿马孔子学院由巴拿马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联合办学,计划于今年6月12日中巴建交一周年之际正式开学,目前招生和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曲讯)  蓉城曲艺节目唱响维也纳  由中国社会音乐促进会组织的四川赴维也纳演出团于5月11日赴奥地
期刊
曲艺如何在新时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除却立足本体、堅守传统的考量之外,还应当有着眼现实,观照变化的能力,更需要维系与民族命运、社会生活同频共振的情感,锻造在新语境下言说、表达的锐度和深度。  曲艺的叙事艺术有其独特性。毋庸置疑,特性的葆有是艺术魅力之源。而在承继特性、善加运用的前提下,找到一种适应时代特征的、与之相匹配的、新的叙述方式同样重要。在新时期,曲艺话语优势的建构对创
期刊
人物:  父 罗大发,罗儿的父亲;  母 素华,罗儿的母亲;  婆 罗儿的婆婆,七十八岁左右;儿 罗儿十岁左右。  父 青山绿水美如画,长寿江南是我家;家有老母七十八,风烛残年身体差。兄弟两家吃“零供(gōng)”儿子心中好牵挂。早想接到家中来,害怕老婆说闲话。老幺早上发微信,叽叽呱呱把话拉,今晩供养已到期,明天轮到来我家。趁此机会探老婆,看看她是啥想法。下班路上细思量,转眼来到屋檐下。  父 (
期刊
2016年10月,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及扬州市曲艺研究所领导为我在扬州大剧院举办了一场“牡丹园里发新枝—— 马伟扬州评话专场”汇报演出活动。  “马伟扬州评话专场”虽然以前也举办过,但这次意义不同。这是我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后第一次在领导、专家和观众面前接受检阅, 我是既感激又激动,同时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准备,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走上舞台,向大家汇报十几年来学说扬州评话的成绩。  由来  在评话专场
期刊
浙江绍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浙江乃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绍兴地区仅传统曲艺就有莲花落、宣卷、平湖调、摊簧、词调等数种。近年,这些曾经一度衰歇的曲艺呈现复兴的局面。2011年9月“国遗·绍兴地方曲艺传承班”在绍兴小百花艺术学校正式开班便是象征事件。201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遗·绍兴小百花实验曲艺团”正式成立,经过考核,共招收录用了15名毕业生。①“国遗·绍兴小百花
期刊
嘉陵江浪花翻腾像开锅,  大剑山直插云霄多巍峨。  红四方面军长征正行进,  战士们在剑阁古道苦奔波。  这古道开凿在悬崖峭壁上,  路面狭窄坑洼多。  抬头看,山高入云望不到顶,  低头瞧,沟谷幽深深难测。  又正好赶上连阴雨,  路上湿滑稳不住脚。  倘若是一不留神“哧溜”滑下山谷去,  一准是粉身碎骨命难活。  行军的是红军女子工兵营,  战士得有三百多。  在这支队伍最后头,  有两个女战
期刊
评书,既是一种曲艺形式,也是一种文学样式;既是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文学,也是诉诸于听觉和视觉的叙事艺术。其本身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通过演员独特的说演艺术技巧呈现出来,从而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曲种。  关于评书的基本程式,评是评议,书是故事。评,是评书之精髓,根据书中故事情节的发展,或引经据典,或有感而发,评人、评事、评情、评理、评历史曲直、评人物功过,醒世警俗,画龙点睛;书,是评书之要素,故事起承转合
期刊
2015年10月第六届评弹艺术节目举办之际 ,《评弹人“平淡”事》成书刊行,其内容受到了诸多读者的一致好评。回顾当年出书的经历, 有想像不到的困难, 有偶尔相遇的机缘, 更有意料之外的惊喜。许多著名老艺人的轶事典故,不仅仅是笔录的过去口述的历史,更是宝贵的艺术经验和丰富的精神财富。  一、共同的愿望共同的追求  张玉红老师、郁乃尧老师和我,我们三位作者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都是以评弹为圆心,久而久之就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