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政治人格现代化的动力问题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gga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许烺光在《美国人与中国人》一书中基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他以“文化与行为”为视角,对中国式人格的特征、生成机制进行剖析,在本书末尾指出,只要中国固守传统的“情境式”生活方式,那么社会将保持原样、发展停滞。这种斩钉截铁的判定让本文较为怀疑。本文将考察本书的论证思路,浅谈未来中国式政治人格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以求有所裨益。
  关键词 政治人格 情境模式 动力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7-171-02
  “只要中国人还是完全依赖于人与人的相互依靠,则中国的社会就只能遍布贫穷;只要中国的个人还是缺乏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作为整体的文化就只能保持相对的停滞。”许烺光先生在《美国人与中国人》一书中,全方位地探索我国国民性的特征、形成机制,在末尾提出了这一推论,这对本文冲击很大并引发进一步的思考。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有关人格与政治关系的论断,他认为,人格决定政体,政体反作用于人格;可见,政治人格的变化对政治生态具有巨大的影响。我国原生的国民性、政治人格等研究开始于近代的救亡图存运动,它内含着中国人对民族发展的关怀,因此,国民性(或政治人格)的研究结论对思考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对许烺光的“发展停滞论”进行刨根问底式的检视和反思。
  一、对许烺光先生论述逻辑的梳理
  (一)“情境式”生活方式的前提假设——“社会人”理论
  “社会人”的立场即所有的人都有极强的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只做自己的事,“任何社会都不会按照我们个人主义的理想在任何方面把成员看做独立的个体”。这种假设有以下特征:第一,强调社会有一套基本的自然法则,大多数成员的人格特征必然会与社会形态保持一致。第二,人格形成于与环境的冲突与矛盾,人类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外化措施将自己和其他个体联系起来,以维护自己的内心意志。
  (二)论述逻辑
  1.社会关系的多元性造成生活方式的差异
  这种思路主张通过分析个人幼年时期的经历来了解其在人格上造成的影响。许烺光认为,人格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影响下形成的,这体现了发展心理学的某些思维。
  (1)家庭:形成政治人格的基础。就住宅而言,中国人的住宅对外界有绝对的排他性,但是在家庭内部而言却有较少的物理隔绝;另一方面是家庭内部成员的关系,老幼有尊卑之别,孩子在成年人的社会中成长,并以合乎成年人的标准为褒贬的依据,孩子在学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时,并非以自己独立的视角,而是模仿并使用成年人的关系网模式来看待社会。
  (2)学校:依赖性突破失败并被强化。学校是儿童接受文化、意识和价值观教育的新环境,也是其适应新群体的好场所。在美国,从家庭到学校,儿童经历了一种环境上的突变,他们开始以自我的力量来征服这种变化,美国学校教育中体现出来的自我表现原则、进步教育原则以及种族优越感对儿童形成个人之上、自信乃至妄自尊大等政治人格的塑造有极大的发展作用。但是,中国的学校教育相比之下较为保守、模式化,家庭在儿童身上留下来的封闭等烙印没有突破,中国教育带给儿童的是一种相对被动的优越感。
  (3)社会:依旧无法摆脱家庭情境的束缚。和学校一样,社会是一个更大的新环境,但是中国人始终脱离不了家庭的束缚。人类个体总是要与社会接触的,人在社会中需要满足其社交、安全和地位等方面的需要。社会需求和价值的实现是对“父母—子女”关系的再一次挑战,在家庭中无法获取足够团体归属感的美国青少年更加强调参与同质性较高的“帮派”增强自己的适应性和存在感。然而,中国青少年无法脱离家庭和长辈的束缚,人格上的相互依赖感进一步被强化,因此,中国人的交际行为总是以家庭责任的实现为前提的。
  (4)总结。许烺光认为,人是“社会人”,没有哪个人能够完全独立于社会,人的生命要个体自我获得与内外环境的适应和平衡。内环境的主要因素就是与生俱来的动力,即性欲、饥饿以及童年被灌输的行为准则;外环境主要是我们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的人。这种内外环境的调适按照文化的裁决法则把自己和他人联系在一起。生活于家庭和其他稳定群体中的人会更加倾向于稳定感,是为一种“情境式”生活方式;相反,自我依赖的人否认社会其他人的重要性,以培养自己的强大适应能力以存于社会,例如美国的“自我依赖型”生活方式。中国人这种生活方式产生于家庭,在学校和社会的适应过程中没有突破反而被强化,对政治认同、政治态度的形成造成根本性影响,政治发展也受其规制。
  2.生活方式影响下的中国政治
  在中国,政治社会是家庭的放大。政府的权威出于社会中的最高地位,皇帝及其官僚以家长的形象拥有着最高权威。但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讲,中国人固定在家庭构成的“情境”之中,政府和人民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
  这种政民隔阂、社会分裂,促使中國历代反抗、起义都是没有革命意义的。在中国,底层民众对皇权可以通过消极的执行力、裙带关系予以降解,皇权无法渗透至社会底层;同时,皇权也能为所欲为,民众满足于自己的社会关系,无暇顾及“情境”以外的势力。一旦皇权大范围地侵犯,那么只有通过起义与革命将社会关系恢复原状。在美国则不然,民众通过民主制度与政权保持着情感联系,并通过不停的群众运动对政府行为进行纠正。因此,中国的政治社会其实是分散的,即孙文所说“沙盘化”。
  3.中国人的弱点:如此生活方式下的政治发展
  许烺光在书的最后一章对中美未来的政治发展给予了预测,他认为,中国人的“情境式”生活方式导致政治发展缺少个体动力、群众基础和政治理想。
  首先,缺乏变革的内部压力,即缺乏个体层面的能动性。传统的束缚导致中国社会缺乏变革的动力,中国人习惯于周身社会关系给他带来的安全感。为了维持这种优越感,他们不愿意去触动其他人的利益。文化和人格都具有延续性,今天的保守显然会带来未来的更加保守。   其次,对政府的反抗没有革命意义,即没有对理想式政治目标的构想。一方面,就如前面所述,中国人的革命行为是修复政权的工具,是恢复社会平衡的杠杆,并未求完全颠覆、重建。另一方面,中国人更加倡导儒家学说中的“中庸精神”,不喜极端和个性,反对对传统伦理的突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处于安稳的“情境”当中,中国的社会进步也就无从谈起。
  二、对许烺光先生论述逻辑的检视
  许烺光认为,上述的政治人格特征是导致政治发展停滞的直接原因,这种结论依托的逻辑是什么?可信度如何?我们需要反思。
  (一)政治人格的背景:“社会人”的立场
  本文认为,许烺光的思维起点设立在人的社会性上,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人的社会性理论中,许烺光只是选择性地吸收了它的部分理论。崔丽娟指出,人是社会人,只有经过社会化的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人”,人的社会性具有普适性,主要包括社会性是人的本能、社会性源于既有的先前内化的因素、社会性来自于学习、社会性源于人需求的满足等 。我们可以看出,许烺光的理论只是着重于人类社会化过程中的人与社会互动的关系和人的“内化”机制,但是他忽视了人的主体性、独立性。政治人格的形成不仅应该立足于社会化的立场,而且应该注意考察“人”本身。
  (二)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点带来的困境
  这部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以文化、人格与行为的互动关系来解释中国式生活方式具有极高的可信度,然而,从政治心理学(政治科学)的角度来看,就有值得反思的地方。第一,政治心理学以个体、小群体为考察单位,尤其是随着学科发展,群体心理的研究也更加注重有同质性的小群体的研究。然而,传统文化人类学的视角里,将种族、民族等群体看做是类概念,而非集合的概念,从文化和人格的共同性角度来解释人的行为,其线性的推导方式使人无法产生逻辑上的质疑,其实这是有问题的。第二,文化人类学将种族、民族等群体看做是类概念的另一个弊端是无法估计民众人格中的非理性成分的潜在作用。
  (三)需要用政治心理学中“人格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扩充
  用许烺光的理论分析中国式政治人格转型的动力,我们就需要将人格的相关概念、变量予以扩充、厘清。一般认为 ,政治人格主要包含意见和态度、价值观与信仰以及气质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超我和本我。如此,就可以实现本文与许烺光“情境理论”之间的对话。
  三、中国式政治人格现代化的动力来源
  从“情境”理论得出中国政治“发展停滞论”,本文认为这种论断具有一定程度的解释力。那么,我们如何打破这种“情境式”的僵局呢?本文认为,有如下几个突破口:
  (一)挖掘动力的理论指导
  本文认为,我们挖掘中国式政治人格现代化的动力,需要结合心理学的有关原则性理论做指导:其一,我们应该抓住人类社会化的核心——“生命全程观”:人的社会化是持续一生的发展 。其二,人的依赖和探索行为也是在不断博弈中进行的,人格的独立性可以做适当调整。其三,政治人格与政治行为互相影响。
  (二)起点的改变:家庭、学校和社会
  第一,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减少情境因素对其探索行为的干扰。家庭的环境映射社会和国家的结构,在儿童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中,应帮其树立一种自主性和独立性,培养其在依附他人和自我依赖中进行选择的意识。
  第二,家庭文化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学校文化的改变相比家庭要更加容易,因此,学校的教育模式需要结合现代政治的核心原则——独立、自主、民主等,通过课程设置、活动安排等形式与内容的改变,可以打造一种现代性的教育环境,一来可以对儿童在家庭中已经形成的情境依赖感进行适当纠正、补充;二来,对于儿童来说,这是又一个入新环境,校方应正确地引导孩子们独立自主地对环境恐惧感予以征服。
  第三是社会层面的措施,成年人的政治人格很难改变,从气质、态度到价值观各个层面都已经形成定势;气质包含遗传因素,价值观的稳定性更高,因此,本文认为可以通过现代民主价值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对成年人的态度予以微妙的改造。此外,我们不能忽视一点,世界各国的政治实践都是从成年区间的起点(18岁左右)开始的,所以我们不能放弃政治训练和政治实践对人政治人格的改造作用。
  四、结语
  必须承认,尽管许烺光先生的“情境”理论有一些局限,但他的确是研究国民性的大家,他的“情境”理论对当代反思政治现代化动力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以他的“情境”理论为基础分析中国式政治人格的转型动力,的确大受启发。综上分析,本文认为,從政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在于民众个体,中国式政治人格现代化的动力在哪?在于政治领导人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幅度与速度。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问题。但是,现代政治人格的形成,应该注意一点,就是尊重心理发展的规律——自然演进性,不能刻意地对人格现代化做太多主观、程式性的设计,应当结合政治生态的实际情况,予以改变,用政治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推动其发展。
  注释:
  [1]崔丽娟.心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2、253、254、273页.第283页。
  [2]尹继武,等.政治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9页.
  参考文献:
  [1]许烺光.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何卫平.农民传统政治人格:特征、生成机制及现代转向.求实.2011(8).
其他文献
摘 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和精髓。本文在对目前行政执法的现状下,分析了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法律意识的缺失,政府保障措施的缺失,地方保护主义的滋长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行政执法 依法行政 暴力抗法 法治建设  作者简介:张贝尔,吉林工商学院旅游学院,研究方向:法律,人力资源。  中圖分类号:D926.1文献标识码:A文
摘 要 我国房地产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末逐渐形成发展,相应地,房地产领域的运作规范也已初步完备,但与个别西方国家及香港地区的实践相比,我国的房地产法制建设还相对滞后,立法上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房地产建设的发展。因此,从立法的角度探讨加强房地产法制建设,进而完善房地产立法体系,对今后我国房地产市场能够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房地产 法制建设 立法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考试之旨,首在取士。考试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工具,从技术层面看,有能够撑起其实现公平正义的竞争技巧;从理论层面分析,其背后又有能够合理解释其存在发展的道德依据。本文以科举考试制度出现前后的考试思想比对为明线,以考试思想的发展脉络为暗线;抽象和提炼科举考试制度在古代考试思想发展史上的承接性意义,为今之考试理论的发展方向提供参照。  关键词 科举考试 考试思想 承接  作者简介:袁云龙,南京师范大
摘 要 本文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调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涉嫌垄断案为例,分析了完善我国反垄断法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认定的建议,包括充分运用现行法律中的兜底条款和完善现行立法。其中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涉嫌垄断案,建议适用《反垄断法》第17条的兜底条款认定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关键词 滥用 市场支配地位 价格歧视 价格挤压  作者简介:吴奕萍,华侨大学法学院2010级民商法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业和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工程款支付问题不仅影响到发包方和承包方,更加是深刻的影响到广大施工的劳动人民的薪酬问题,而工程款的支付问题又往往与工程的工期延误离不开,本文将对这两个问题加以联系,从工程款支付纠纷的案例入手,对工期延迟的确定和产生原因、工期延误的责任确定和工期延误对抗工程款支付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对工程款支付和工期延误进行法律方面的评析。  关键词工程款支付工期延误法律规定责
摘 要 龚某诉上海某房地产公司一案,涉及多种法律关系,其中“阴阳合同”效力的认定,是本案的关键所在。在房屋买卖领域,尚无法律对“阴阳合同”的效力认定问题作出明文规定。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处理“阴阳合同”房地产买卖合同纠纷时,通常认定“阳合同”为无效合同。  关键词 房屋买卖 阴阳合同 效力认定  作者简介:刘敏,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2011级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研究室主
摘 要 消费本是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一种交换行为,但是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商家的唯利是图的宣传,消费行为出现了异化。本文主要用运用马尔库塞对“控制消费”的批判理论对我国出现的畸形消费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倡导健康消费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畸形消费 马尔库塞 虚假需求 健康消费  作者简介:何耀,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12级政治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本文从中国现实出发,对西方国家宪法司法化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得出宪法的实施是由两种解决纠纷机制组成:一是宪法中的国家权力纠纷和国家权力侵害纠纷,它通过违宪审查机制实施;二是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受到国家权力以外的侵犯或两种公民宪法权利相冲突的私权纠纷,它通过宪法私法化的宪法诉讼方式实施。从而进一步提出根据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宪法司法化之路的建议。  关键词 宪法司法化 违
摘 要 某县检察院在2012年依法立案查处贵局土地监察执法大队原副大队长李某,原土地监察执法大队中队长吴某,土地监察执法大队队员饶某涉嫌玩忽职守一案一件三人,造成两名施工者坠楼死亡的重大责任事故。其中被告人李某、吴某、饶某被宁都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处玩忽职守罪,免于刑事处罚。该院在办案中发现宁都县国土局土地监察执法大队在执法、管理方面存在可能产生职务犯罪的问题,需要从教育、制度和监督入手,加强防范意识
摘 要 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给公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食品监管机关是否作为受到质疑。食品监管渎职罪施行后,司法机关查处食品监管渎职罪存在适用难的困局,在促进食品安全方面没有实现社会所期望的目的。针对存在的问题,完善食品监管法律体系、设立食品监管渎职罪立案标准、适用间接因果关系,使食品监管渎职罪适用顺畅,推动食品安全监管。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监管渎职 因果关系 立案标准  作者简介: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