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逆向教学模式是一种科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尤其适用于中学音乐教学,其通过学习目标和教学评价两者积极作用的发挥,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本文以《欢乐颂》一课为例,对该模式的运用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 逆向教学模式 《欢乐颂》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0-0105-02
一、逆向教学模式的内涵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分析教学对象、选择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这种按部就班的顺向教学模式。而逆向设计模式却与之相反,其主张将学习目标的设定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第一步,然后确定实施学习目标的评价方式,最后规划学习过程和教学,通过逆向设计使教师带着问题教学,学生带着思考学习,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可以看出,其与传统教学设计是有着明显区别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将更多目光投向了学生和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习目标的导向作用,而逆向设计则强调以目标为核心,让整个教学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来展开,并且把教学评价放在教学安排设计之前,其具体设计过程可以分为——确定学习目标、明确评价标准和安排教学活动三个部分。通过对目标和评价作用的发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新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要求。
二、逆向教学模式具体运用
(一)确立教学目标
《第九交响曲》在贝多芬全部作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是他在晚年的登峰造极之作。《欢乐颂》主题的合唱是全曲的高潮,讴歌全人类团结友爱的歌声和胜利的欢呼声。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本课应完成以下几个目标。
1.能运用中速、有力的歌声演唱歌曲《欢乐颂》,通过欣赏、演唱等活动,感受《欢乐颂》中反映出的人类美好的情感和理想。
2.通过演唱实践,感受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并能在演唱活动中体会演唱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引导学生通过齐唱、合唱等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不断提高协调能力和多声部听觉能力。
(二)明确评价标准
通过欣赏和演唱《欢乐颂》,感受作品中反映出的人类的美好情感和理想,使学生能充分感受音乐大师艺术创造的感人力量,感受其对人类对世界的关注和热爱。课堂中贯穿了感受各种演唱形式,体验合唱的魅力,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在音乐艺术的实践中理解人类互相关爱的情怀。对此应明确以下几个评价标准:
1.感受演唱形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听赏能力和审美体验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应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1]。本课以开始就通过聆听《歌唱祖国》的两种不同演唱形式,采用自主学习方式,来判别他们产生的不同效果。
2.体验演唱形式。从用“齐唱”的学唱歌曲,处理歌曲到“合唱”巩固歌曲体验不同演唱形式体验歌曲,以及欣赏复习其他演唱形式,不仅在学习中解决了难点还贯穿了教学的目标——在演唱活动中体验演唱形式。
3.巩固演唱形式。通过回忆课堂中讲的六种演唱形式,判别《第九交响曲》中运动的演唱形式,是对知识的巩固,小组合作批改答案,修改答案是促进学生合作的方法手段,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安排教学活动
1.对于同学来说,演唱形式并不陌生,考考你: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第四乐章《欢乐颂》中采用了哪些演唱形式?(第一次判别演唱形式,是以学生原来的音乐学习为基础的,以体验为主。)
(播放视频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出的《欢乐颂》。)
请学生把答案放在心中,等候再次判别时进行批改。
【设计意图】在小学的课堂中其实早早就灌输演唱形式这个概念,而这节课可以说是作了一个规整,能够更深层的理解,并在脑海生成一张演唱形式的小表格。在欣赏完《欢乐颂》以后,答案会生成在学生心中,而现在不揭晓答案是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行判断对错,真正了解了知识点以后再告知其答案。
2.讲述小故事——令人落泪的欢乐颂
1824年5月7日晚,一部不朽的音乐杰作《第九交响曲》首演。当人们从这震撼人心的音响中苏醒过来,沉默片刻后随之而起的是暴风雨般的掌声。双耳失聪的音乐家无法听到,但“看到”了观众强烈的热情。
3.学唱《欢乐颂》
(1)齐唱
①欣赏中文版《欢乐颂》
②《欢乐颂》这首歌曲是根据德国诗人席勒的著名诗篇谱写的。22岁的贝多芬就抱着伟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诗《欢乐颂》谱成音乐,前后琢磨了30年之久《第九交响曲》才得以完成。
③演唱歌词
《欢乐颂》是我们熟悉的歌曲,但乐曲中有一个容易出错的地方,先来听一遍。
相信同学们已经找到容易出错的地方了,这遍唱的时候请你保证完全正确哦。
过关!那让我们填入歌词,注意词曲搭配,在这里连音线起着不同的作用哦,请你跟琴轻声演唱一遍。(填词演唱,错误的地方纠正)
注意“照耀下面”一字多音的地方应该怎么唱?(示范演唱)
反复记号。
④情感处理
贝多芬一向具有反抗精神,他用音乐不懈追求着“自由、民主、博爱”。从《第九交响曲》首演观众异乎寻常的热烈情绪可以看出,歌唱欢乐、歌唱自由在当时有着何等深切的现实意义。 ⑤要唱出人们战胜困苦之后,对自由、欢乐的向往。让我们用节奏——铿锵有力;声音——热情饱满演唱一遍。请你跟老师这样唱。(师示范演唱)
⑥刚才我们的演唱运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⑦出示齐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同时演唱相同的曲调称“齐唱”。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背景故事以及创作的背景年代,让同学们进一步的感受,要求用铿锵有力的节奏及热情饱满的声音唱出对自由的向往。在歌曲中出现了一字多音的易错点,通过聆听、尝试和纠正,解决易错的部分。同时切入演唱形式中“齐唱”的概念,在学习中体会,在体会中牢记。教师的范唱不仅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举例,还能更直观的引导学生,在情感处理部分要求学生们做到情绪在歌曲中间。
(2)独唱
①假如由一位同学来演唱《欢乐颂》,那又是什么演唱形式呢?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独唱吗?
③出示獨唱:一个人演唱称“独唱”。
(3)合唱
①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又被称为《合唱交响曲》,是因为贝多芬尝试在交响曲中运用人声来表达情感,这是一大创举,人声与交响乐如此契合,造成了音乐的美妙效果!
②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合唱。出示合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同时演唱不同的曲调,而每个声部都由若干人担任,称“合唱”。合唱形式多样,常见的合唱形式有童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和混声四部合唱,此外,还有“领唱和合唱”、不用器乐伴奏的“无伴奏合唱”等。
③思考:你在“合唱”概念中觉得哪些是关键点?(必不可少的条件)
④学唱低声部前两行。师生用歌谱合作进行二声部练习。
⑤尝试着进行二声部合唱演唱,体验合唱带来的演唱效果。
⑥思考:作为合唱队的一员,你认为合唱与齐唱相比音乐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⑦出示重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同时演唱不同的曲调,而且每个声部只有一个人担任的演唱形式称“重唱”。
问:你认为“重唱”和哪种演唱形式比较相似?他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设计意图】体验合唱,首先要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合唱,而对于接触合唱比较少的同学们来说,唱歌曲更容易找准音,只有在合唱好歌谱的前提下,才能合唱好歌词。合唱由于分了声部,音效更得显得丰富,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合唱。再通过对比,找到与“重唱”之间的区别是在每个声部担任的人数。
综上所述,“新课改要求老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操,具有较强的艺术素养”[2]。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逆向设计既是一种科学的理念和模式,也尤其适用于音乐这类具有鲜明审美性、体验性特点的学科,通过学习目标和教学评价作用的发挥,让整个教学呈螺旋状上升趋势,最终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欢乐颂》一课为例,对该模式的运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希望得到更多的重视,通过该模式的运用,获得“达到逆水行舟不退反进”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丹丹.体验 认知 审美——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分析[J].当代音乐,2017,(09):40.
[2]郑启娜.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J].当代音乐,2017,(09):34.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 逆向教学模式 《欢乐颂》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0-0105-02
一、逆向教学模式的内涵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分析教学对象、选择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这种按部就班的顺向教学模式。而逆向设计模式却与之相反,其主张将学习目标的设定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第一步,然后确定实施学习目标的评价方式,最后规划学习过程和教学,通过逆向设计使教师带着问题教学,学生带着思考学习,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可以看出,其与传统教学设计是有着明显区别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将更多目光投向了学生和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习目标的导向作用,而逆向设计则强调以目标为核心,让整个教学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来展开,并且把教学评价放在教学安排设计之前,其具体设计过程可以分为——确定学习目标、明确评价标准和安排教学活动三个部分。通过对目标和评价作用的发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新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要求。
二、逆向教学模式具体运用
(一)确立教学目标
《第九交响曲》在贝多芬全部作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是他在晚年的登峰造极之作。《欢乐颂》主题的合唱是全曲的高潮,讴歌全人类团结友爱的歌声和胜利的欢呼声。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本课应完成以下几个目标。
1.能运用中速、有力的歌声演唱歌曲《欢乐颂》,通过欣赏、演唱等活动,感受《欢乐颂》中反映出的人类美好的情感和理想。
2.通过演唱实践,感受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并能在演唱活动中体会演唱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引导学生通过齐唱、合唱等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不断提高协调能力和多声部听觉能力。
(二)明确评价标准
通过欣赏和演唱《欢乐颂》,感受作品中反映出的人类的美好情感和理想,使学生能充分感受音乐大师艺术创造的感人力量,感受其对人类对世界的关注和热爱。课堂中贯穿了感受各种演唱形式,体验合唱的魅力,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在音乐艺术的实践中理解人类互相关爱的情怀。对此应明确以下几个评价标准:
1.感受演唱形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听赏能力和审美体验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应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1]。本课以开始就通过聆听《歌唱祖国》的两种不同演唱形式,采用自主学习方式,来判别他们产生的不同效果。
2.体验演唱形式。从用“齐唱”的学唱歌曲,处理歌曲到“合唱”巩固歌曲体验不同演唱形式体验歌曲,以及欣赏复习其他演唱形式,不仅在学习中解决了难点还贯穿了教学的目标——在演唱活动中体验演唱形式。
3.巩固演唱形式。通过回忆课堂中讲的六种演唱形式,判别《第九交响曲》中运动的演唱形式,是对知识的巩固,小组合作批改答案,修改答案是促进学生合作的方法手段,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安排教学活动
1.对于同学来说,演唱形式并不陌生,考考你: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第四乐章《欢乐颂》中采用了哪些演唱形式?(第一次判别演唱形式,是以学生原来的音乐学习为基础的,以体验为主。)
(播放视频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出的《欢乐颂》。)
请学生把答案放在心中,等候再次判别时进行批改。
【设计意图】在小学的课堂中其实早早就灌输演唱形式这个概念,而这节课可以说是作了一个规整,能够更深层的理解,并在脑海生成一张演唱形式的小表格。在欣赏完《欢乐颂》以后,答案会生成在学生心中,而现在不揭晓答案是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行判断对错,真正了解了知识点以后再告知其答案。
2.讲述小故事——令人落泪的欢乐颂
1824年5月7日晚,一部不朽的音乐杰作《第九交响曲》首演。当人们从这震撼人心的音响中苏醒过来,沉默片刻后随之而起的是暴风雨般的掌声。双耳失聪的音乐家无法听到,但“看到”了观众强烈的热情。
3.学唱《欢乐颂》
(1)齐唱
①欣赏中文版《欢乐颂》
②《欢乐颂》这首歌曲是根据德国诗人席勒的著名诗篇谱写的。22岁的贝多芬就抱着伟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诗《欢乐颂》谱成音乐,前后琢磨了30年之久《第九交响曲》才得以完成。
③演唱歌词
《欢乐颂》是我们熟悉的歌曲,但乐曲中有一个容易出错的地方,先来听一遍。
相信同学们已经找到容易出错的地方了,这遍唱的时候请你保证完全正确哦。
过关!那让我们填入歌词,注意词曲搭配,在这里连音线起着不同的作用哦,请你跟琴轻声演唱一遍。(填词演唱,错误的地方纠正)
注意“照耀下面”一字多音的地方应该怎么唱?(示范演唱)
反复记号。
④情感处理
贝多芬一向具有反抗精神,他用音乐不懈追求着“自由、民主、博爱”。从《第九交响曲》首演观众异乎寻常的热烈情绪可以看出,歌唱欢乐、歌唱自由在当时有着何等深切的现实意义。 ⑤要唱出人们战胜困苦之后,对自由、欢乐的向往。让我们用节奏——铿锵有力;声音——热情饱满演唱一遍。请你跟老师这样唱。(师示范演唱)
⑥刚才我们的演唱运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⑦出示齐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同时演唱相同的曲调称“齐唱”。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背景故事以及创作的背景年代,让同学们进一步的感受,要求用铿锵有力的节奏及热情饱满的声音唱出对自由的向往。在歌曲中出现了一字多音的易错点,通过聆听、尝试和纠正,解决易错的部分。同时切入演唱形式中“齐唱”的概念,在学习中体会,在体会中牢记。教师的范唱不仅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举例,还能更直观的引导学生,在情感处理部分要求学生们做到情绪在歌曲中间。
(2)独唱
①假如由一位同学来演唱《欢乐颂》,那又是什么演唱形式呢?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独唱吗?
③出示獨唱:一个人演唱称“独唱”。
(3)合唱
①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又被称为《合唱交响曲》,是因为贝多芬尝试在交响曲中运用人声来表达情感,这是一大创举,人声与交响乐如此契合,造成了音乐的美妙效果!
②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合唱。出示合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同时演唱不同的曲调,而每个声部都由若干人担任,称“合唱”。合唱形式多样,常见的合唱形式有童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和混声四部合唱,此外,还有“领唱和合唱”、不用器乐伴奏的“无伴奏合唱”等。
③思考:你在“合唱”概念中觉得哪些是关键点?(必不可少的条件)
④学唱低声部前两行。师生用歌谱合作进行二声部练习。
⑤尝试着进行二声部合唱演唱,体验合唱带来的演唱效果。
⑥思考:作为合唱队的一员,你认为合唱与齐唱相比音乐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⑦出示重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同时演唱不同的曲调,而且每个声部只有一个人担任的演唱形式称“重唱”。
问:你认为“重唱”和哪种演唱形式比较相似?他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设计意图】体验合唱,首先要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合唱,而对于接触合唱比较少的同学们来说,唱歌曲更容易找准音,只有在合唱好歌谱的前提下,才能合唱好歌词。合唱由于分了声部,音效更得显得丰富,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合唱。再通过对比,找到与“重唱”之间的区别是在每个声部担任的人数。
综上所述,“新课改要求老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操,具有较强的艺术素养”[2]。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逆向设计既是一种科学的理念和模式,也尤其适用于音乐这类具有鲜明审美性、体验性特点的学科,通过学习目标和教学评价作用的发挥,让整个教学呈螺旋状上升趋势,最终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欢乐颂》一课为例,对该模式的运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希望得到更多的重视,通过该模式的运用,获得“达到逆水行舟不退反进”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丹丹.体验 认知 审美——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分析[J].当代音乐,2017,(09):40.
[2]郑启娜.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J].当代音乐,2017,(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