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质疑”现象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indswo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借助网络平台,网络质疑成为舆论监督的新形态,很多网络质疑现象也在网络流行用语中得到体现。本文以2009年至2013年这五年的十大网络流行用语为例,浅析网络质疑现象得到扩散的原因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网络质疑现象,并探讨如何培育网络社会健康心态。
  【关键词】流行语网络质疑扩散心理
  一、2009年至2013年的十大网络流行用语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舆论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舆情报告》,并参考百度指数,将2009年至2013年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网络流行用语盘点如下:1、躲猫猫。2、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3、神马都是浮云。4、我爸是李刚。5、我反正信了。6、有木有。7、你幸福吗?8、屌丝。9、土豪。10.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经过盘点2009年至2013年这5年的十大网络用语,有些网络流行用语来自贴吧或者网络对话聊天,意在自嘲或者调侃别人,而有些网络流行用语是伴随着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而产生的,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些网络流行用语的寓意或者背后潜伏的社会心态是对某些权力机关或者社会机构的质疑和不满。在十大网络流行用语中有3个流行语带有明显的网络质疑心态:
  1、躲猫猫
  该词的流行,其实是公众对公安局就李乔明死因荒谬解释的质疑,同时伴随着该词汇的流行,公众对权力机关的信任也在逐渐弱化。
  2、我爸是李刚
  在肇事者口出狂言之后,这句话在猫扑上疯狂传播,其实是广大网民对肇事者的愤怒,更是对特权的强烈不满。
  3、反正我信了
  在王勇平被问到为何要掩埋车头时给出了这个答案。在微博上,这句话被快速传播,表达了广大网友对事故发生原因与善后工作的质疑。
  二、网络质疑现象的成因
  伴随着一些社会事件,网络质疑的社会心态一旦产生就开始快速传播,这种扩散和媒介技术的进步、社会心态的变化密切相关。
  1、媒介技术发展为网络质疑现象提供了客观条件
  2009年,云南省玉溪市的李乔明在看守所因“重度颅脑伤”死亡,警察称其是因为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不小心撞墙导致的,这个解释一经报道就在互联网上被快速传播,并引起了大家强烈的质疑。在这个事件的调查中,广大网友也参与其中。调查结果表明:李荞明系牢头狱霸以玩躲猫猫游戏为名殴打致死。这是网络质疑得到广泛扩散,形成舆论监督,最终还原事件真相。
  2、“污名化”效应是网络质疑现象的主观条件
  社会学家埃利亚斯指出,“污名化”即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过程。它反映了两个社会群体之间一种单向“命名”的权力关系,这种特殊关系即具污名的一方(身负污名的属性)和不具污名的一方(对具污名一方有着刻板印象)之间的互动,而“污名化”就是这一互动关系不断发展以致最后成为凝固现实的过程。
  在很多热点事件中,例如躲猫猫事件、甬温动车事件,人们将权力阶层“污名化”的习惯已经成为推动网络质疑心态扩散的原因。草根阶级已把“残忍”这些标签贴在特权阶层身上,将他们污名化,使普通草根的自尊心得到提升,获取个人优越感,同时在污名化的过程中,普通群众这些不具污名方的人找到了对自己群体的认同感,因此无限制的把权力阶层污名化这种现象越演越烈。
  3、沉默的螺旋催生“多数的暴政”
  “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是由诺依曼提出来的,诺依曼表示,意见的表明“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一来,优势意见的一方越发具有优势,加入他们的人越来越多,而持有反向意见的人,为了不使自己被孤立,更加不敢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因此会出现“舆论一边倒”的情况。
  当“我爸是李刚”等事件发生时,在网络中迅速传播,在众多网友中会形成“同情弱者,反对官员阶层”的意见气候,这种网络质疑心态会得到快速的扩散,因为当“反官员”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不被孤立,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一舆论阵营。
  三、如何看待网络质疑现象
  通过对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网络质疑呈现出大众化和普遍化态势,我们对于此类现象应辨证看待,既看到积极作用,也要看到消极影响。
  1、积极作用
  首先,网络质疑能够集合民意。在自媒体语境中,网络质疑代表了对网络热门话题中某种意见的高度整合。因此当网络出现具有话题性和争议性的热门事件,受众在其中所表现出的明显倾向性态度可以作为一种民意的集合而受到研究者和舆情研究的重视。
  其次,网络质疑促进意见多元化传播。多元化是自媒体时代的特点之一,而在许多网络热门话题,例如“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带来的网络质疑,不仅展示了网友的疑惑与不满,也使热门事件由单一的权威机构向多元的意见表达态势发展。
  再次,网络质疑是舆论监督的有效手段。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在网络时代,舆论监督作为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网络质疑借助新兴的网络自媒体平台,表现为主要以评论、讨论、批评等进行的监督。
  2、消极作用
  首先,主流媒体遭遇公信力质疑。“公信力”意指为“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信赖,媒介的公信力是建立在受众对媒体的信用体验和认定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作为媒介公信力信任主体的受众对网络信息表现出的质疑越大,对于发布信息的媒体就越为抗拒,媒介公信力也被逐渐削弱。在这种态势下,担负发表重大信息或消息的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则面临着颇为严峻的考验。   其次,受众心态的不可控性。自媒体的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阶段,在这个人人都有话语权的当下,对媒介环境把控的难度也在逐步加大。网络质疑更多的表现为对主流媒体和所报道的事件的质问与怀疑,伴随这种态势的形成,以及当中出现的较为激进的言论等,受众的情绪和态度就变得更难把握,情势严重者则可能出现网络暴行。
  再次,形成不健康的舆论环境。网络质疑对于信息的发布者、媒体以及信息接受者都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负面影响,随之而来对于我国的网络舆论环境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在以自媒体为主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把控舆论环境,纠偏纠错,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四、培育网络社会的健康心态
  网络质疑既是一种进步的社会心态,也有它的消极影响,发挥它的力量的同时规避其消极作用,培育网络社会的健康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1、网民应该提高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应能力。
  首先,网民应该理性看待各类信息。网络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是,网络虽然为我们提供了海量信息,但是网络媒体缺失“把关人”,没有专业的大众媒体“过滤”信息,需要网民自己去区分信息的正确和错误,因此网民需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各类信息,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思辨能力。
  其次,网民应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也没有态度的规范来约束网民的行为。因此提高网民的道德水准,使每一个网民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显得尤为重要。一些表达网络质疑的流行语,我们可以在网络中进行讨论,切不可添油加醋的去曲解或者夸张新闻事实。
  2、媒体应加强自律,充分发挥把关人作用
  首先,应该加强自律,遵守职业规范。很多网络媒体为了迎合网民的喜好,煽风点火式的报道层出不穷,或者为了抢夺第一手消息,很多新闻事件在还没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就开始断章取义的进行大肆报道,误导了广大网友,严重违反了媒体的职业规范。
  其次,充分发挥媒体的把关作用。在比传统媒体更加自由的网络平台上,“把关人”的角色在淡化,但是并没有消失。传统媒体在信息的选择、采集、加工等环节,都有职业媒体人的“把关”,因此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更加公正和可信。网络媒体也应该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作用,为广大网友提供更加共公正可信的新闻。
  3、完善舆论引导策略
  应充分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用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即传媒侧重报道的事件,人们会更加重视。
  在网络空间中,网络媒体可以通过“议程设置”功能把网民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方向,从而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例如对将某些新闻设置在首页,或者论坛置顶等功能,都能很好的发挥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和网络质疑紧密相关。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网络质疑,既利用它有利的一面推动社会发展,也要控制它的消极影响,从媒体到普通网民,都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共同培育网络社会健康心态。□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②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③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④黄志申,《对网络质疑的理性探析》[J].《网络传播》,2010(9)
  ⑤郑保卫、唐远清,《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J].《新闻爱好者》,2004(3)
  ⑥赵志成,《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J].《新闻采编》,2011(6)
  ⑦张宝山、俞国良,《污名现象及其心理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07(6)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硕士)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要】面对突发性事件,政府能否及时、有效地化解和处理,这已成为检验政府应对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本文选取前段时间发生在山西大规模的群众“等地震”这一事件为例,简要探析此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点和应对措施,以及对如何提高政府应对能力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启示。  【关键词】谣言 突发性公共事件 集合行为 媒介素养 公信力    2月21日凌晨,山西省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等地几十个县市近半个山
【摘要】做好新闻报道,基本功是关键。而基本功必须在具体的采访中磨炼并得到运用。  【关键词】采访 新闻报道 基本功    做为一名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记者,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做好新闻报道,基本功是关键。  一、什么是新闻报道?如何在采访中磨炼基本功   新闻报道,就是将新闻事实经过精心选择后,运用采集、写作、处理、传播等手段,把群众最普遍关心的、新鲜的、重要的新闻事实报道出来,传播出去
【摘 要】近年来,弹幕视频网站及弹幕文化已随着部分影视作品、网络用语等的走红开始引起主流文化的注意,其文化产物出现在了传统主流视频网站及省级卫视的广告及节目中,并引起较广泛的传播,表现出一种弹幕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渗透趋势。在《人民的名义》中,青年群体通过弹幕这一新兴的互联网表达方式参与到这部“凝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主流电视剧的观看中,本文通过对弹幕内容的分析,来探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青年群
物理规律是人类在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被归纳总结后就形成了物理学的理论。在物理学教学中,理论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后,才能被教学的主体——学生所接受。    一、掌握物理概念    物理学研究的核心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规律是对于某些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判别。物理概念清晰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规律,否则对规律会模棱两可、混淆不清。例如,“功”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功的大小
【摘要】地理杂志是介绍有关自然、历史、文化方面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及其背景,它集科普性与观赏性于一身,始终以独立自由的科学探索精神区别于具有强烈政治意识形态倾向的报刊。本文以《中国国家地理》和美国《国家地理》这两本具代表性的地理杂志为考察对象,以2015年上半年的报道为样本,分析其传播样态和媒介品牌特征,探讨地理杂志的生态传播。  【关键词】地理杂志;生态传播;媒介品牌  环境问题近几年越来越受
【摘要】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介,以其信息发布门槛低、信息发布快捷等特点,迅速得到了公众的青睐。本文以富士康跳楼事件为例,结合微博的特点,浅析政府在危机潜伏期内如何做好危机预警。  【关键词】微博 危机预警 富士康跳楼事件    微博即微型博客,被称为即时博客,是web2.0时代新兴起的一种集成化、开放化的互联网社交服务。它可以将自己听到的、想到的、看到的事情,用手机、QQ、MSN等方式,以不超过140
【摘要】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须之选。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现实的桥梁,通过在实践过程中的观察、体验、思考所得,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实现由外在被动接受向内在主动认可的顺利转化。本文从社会实践的价值逻辑、实现路径和开展形式三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摘要】本文以《甘肃日报》官方微博为文本分析对象,分析其在2015年两会微博报道中的优势,如视角全面、原创较多等,以及本地信息不足、纵向梳理不足、“母媒体”信息搬迁情况严重、与受众互动不佳等问题,这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来完善。  【关键词】党报微博两会传播导向互动效果  一、研究背景  (一)党报微博  党报微博,简而言之就是微博平台上的“党代表”。它有以下两层内涵:首先,党报微博本身就是微博的用户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兴媒体,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受众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众包新闻应运而生,突破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本文以新华社“我在现场”为例,分析众包新闻的生产运作模式、面临的难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众包新闻;生产机制;我在现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介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媒介环境和社会关系。新媒体的发展增强了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热情和积极性,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
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卢春意有着自己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他说:“班主任是教育人的人,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到心里,无私地关爱学生,向学生捧出自己的一颗心,视工作如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当一名好班主任,而一个好班主任往往就意味着一个好班级。”  卢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