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份记忆刻在我的脑海里已二十多年,这份记忆就是我初为人师的独特感觉,是那么地妙不可言、刻骨铭心——
二十多年前的我二十岁,二十岁的我神采飞扬,神采飞扬的我成了一名“孩子王”。当我第一次走进校园,听到一声声甜美清脆的问候,我的心怦然而动;当我第一次登上讲台,看到一双双明亮无邪的眼睛,我就告诉自己,我的梦想要在这里点燃,我的生命之帆要在这里启航,我的精彩人生要在这里演绎!正是这份心动和梦想,让我意识到自己从事的职业多么地有意义,是在为祖国的“百年大计”培育接班人和建设者;正是这份心动和梦想,使我立志要把自己的青春和心血奉献给教育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成了我毕生的追求。
我喜欢早早到校的感觉。轻轻登上静默的讲台,慢慢抹去课桌上薄薄的尘埃,捧起泛着淡淡油墨清香的课本,此时,似乎连粉笔也同我一样充满了期待。少顷,沉寂了一晚的校园就传来了朗朗书声。我的学生提前半个小时到校,开始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的背诵。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背诵兴趣,我坚持为他们示范背,凡是要求他们背诵的内容,我必须提前完成。每个清晨,当我从梦中醒来的一瞬间,脑海里就即刻恢复了昨天的背诵记忆,每晚也是在背诵中悄然入梦,床头上贴着的都是我要背的诗词。
我喜欢上课的感觉。“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知识的船儿开始启航。讲着、写着、读着、笑着。三尺讲台上,我为可爱的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引领他们飞入思想的殿堂。每每提出一个问题,立刻就有无数只小手举起,眼神中满是期待,跃跃欲试;一个简单的启示就会引发一场活泼的论辩,言谈中充满稚嫩却言之凿凿。记得在讲《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续编小壁虎还看到了谁?是怎么借尾巴的?对方是怎么回答的?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动物园,它看到孔雀姐姐在开屏,孔雀姐姐抖动着五彩洒金的大扇子在炫耀自己的美丽呢!”“不!应该称孔雀哥哥,因为男孔雀开屏才漂亮呢,并且男孔雀开屏也是在向女孔雀求婚呢……”不太准确的表达让人在开怀大笑的同时,又不得不惊叹孩子们读书之丰富。这时的教室,犹如一叶小舟,快乐地荡漾在文化的海洋上。
我喜欢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结束时的感觉。带着一份沉甸甸的喜悦,看着一张张如花笑靥,回想起带领孩子们每天训练的情景,早出晚归,同进共退,风吹日晒,挥汗如雨,并且还得时不时地给孩子们奖励些“糖衣炮弹”,以提升他们苦练的积极性。终于换来这凝聚了每一个人斑斑辛劳的荣誉。那一刻,我的心中不由得泛起几缕天道酬勤的温暖。
我还喜欢带着盈盈笑意倾听琅琅书声的感觉,喜欢下课时校园里孩子们喧闹嬉戏充满生机的感觉,喜欢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孩子们欢快地从不同角落飞奔进教室时的感觉,喜欢孩子们在街上向我迎面冲来欢呼雀跃的感觉,喜欢灯下批阅孩子们稚嫩习作的那份恬静的感觉,喜欢等候在厕所外的孩子们只是为了向我问声“老师好”的感觉……不同的感觉,相同的感受。正是缘于这份独特的感受,才使我每天都拥有着无限的活力与期望,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就这样,日子在简单地重复着,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然而,生命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有限的,正是缘于此,人们才会无比渴望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实现自己的喜好与梦想。但每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当你在某一方面投入了太多的精力,你能得到你想要的;但也意味着你在其它方面投入的精力就会减少,你也会因投入少而不得不放弃你不想失去的。我也不例外——
在二十多年的工作历程中,我把主要的精力和大量的时间放在了教书育人上,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和学生的爱戴。但与此同时,自己对家庭和孩子却爱得不够、照顾得不周。去年五月份,古稀之年的父亲突然因血小板急剧降低住进了大同一家医院的急诊病室,医生凝重的话语让我们姐弟几个如坠深渊——疑似血液病。当姐姐急促的哭腔电话打给我时,恰逢学校要进行“5·12”防震演习,身为班主任的我难以抽身,坚持撑到晚上放学后,开夜车急匆匆赶到百公里外的医院去看望父亲。病床上,身体极度虚弱的父亲憔悴得触目惊心。当看到我疲惫着急的样子时,父亲反而安慰我说他没事,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让我把工作做好就相当于照顾好了他,父亲的坚强和理解让我心疼。第二天早上五点钟,我被父亲催促着回朔州上班。无奈走出病房,从窗玻璃上看到了一向刚强的父亲眼睛里蓄满了泪水。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你时常想到的是你的子女,唯独忘记了自己。一路上,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拼命祈祷父亲能够转危为安。那段时间里,我每天晚上放学后赶到医院陪父亲,第二天凌晨再返回朔州,周而复始了半个月。终于,有惊无险,父亲出院了,当时我们姐弟几个不由得喜极而泣。
女儿考上大学初次去外地报到时,恰逢一年级新生入学,自己无法陪伴孩子一同前往。在女儿拎着拉杆箱转身离家的一刹那,我的心揪得好疼好疼。時常想起女儿在日记中写到的话语,时常自责内疚不已——“还记得上幼儿园时,我经常是最后一个被妈妈接走的小朋友,或者干脆直接被阿姨送到妈妈的学校。在妈妈的办公室里,经常见到的是妈妈在加班加点批改作业、备课、给落课的学生补习等情景。那时的我充满了对妈妈的怨恨,我甚至嫉妒她的学生,因为她爱她的学生远远胜过了爱我。我拿着粉笔在地板上大秀涂鸦之作,直到我饥肠辘辘时,妈妈才停止了手上的工作。我基本上天天体会着妈妈妈‘戴月荷书归’的生活。”每每想起这些,我总在忏悔——亲爱的宝贝,妈妈对学生是负责的,对你,妈妈的确没有尽到做父母应尽的责任,希望日渐懂事的你能明白妈妈作为一名教师的神圣职责。
源于此,我的心中常常对家庭和孩子感到愧疚和自责,也曾有过对从事教师职业的厌倦和动摇。但每逢这时,执教生涯中那种与学生彼此之间的心照不宣、那种尽在不言中的心领神会、与家长之间那种情真意切的心心相印,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反省自己、找回自己——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小文让我难以释怀、回味无穷:一个路人夜间赶路,遇见一个盲人,手里提着一盏灯笼。路人感到诧异,问:“对你而言,灯笼有用吗?”答:“当然有用,可以照亮脚下的路。”路人更感诧异,又问:“可是你自己看不见光亮啊?”又答:“可以照亮别人的路,避免与我相撞,等于我也照亮了自己的路。”路人大悟,盲人打着灯笼看似在照亮了自己,其实是照亮了别人。
我真的被这篇小文的寓意深深打动了,因为盲人的行为让我感同身受。一个“看不见”的盲人,怀着一颗“点亮自己照亮别人”的心,为别人带来了光明。而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被冠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我们不正像文中的盲人一样用心点亮一盏“灯笼”,为我们孜孜求道的学生照亮脚下求知的路吗?因为我们同样怀着一颗“点亮师魂,照亮学生”的真心。
有一种品德,我已坚守了二十多年,这种品德就是“点亮师魂,照亮学生”,我会终其一生践行这种品德,在平凡而又高尚的教师岗位上教书育人。有一副对联恰好能表明我的心迹——
勤耕耘,喜迎桃李吐蕊,送给神州万缕芳香;
细栽培,笑看杨柳成荫,撑起人间一片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