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北魏旧称武州山石窟寺或代京灵岩寺。石窟倚山开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现存大小洞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1000余尊。石窟规模宏大,造像内容丰富,技艺精湛,形象生动,堪称中华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在云冈石窟,佛本行故事的雕刻很多,但大都是以单幅画面出现,只有第六窟的故事画雕刻比较完整。云冈第6窟佛本行故事画,采用浮雕与佛龛雕刻相结合的方法,雕刻出釋迦牟尼从诞生前后到初转法轮共计39个画面,前后衔接自然,内容贯通一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传记性连环画,是北朝佛经故事画的典范之作,是北魏时期石窟寺佛本行故事中的珍品。本文将对云冈第六窟的本行故事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 云冈第六窟;佛教故事画;本行故事画
云冈石窟佛教造像艺术,其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分为佛像、菩萨像、佛弟子像、天龙八部护法像、佛教故事画、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据研究,取材于佛经故事的雕刻在云冈石窟有很多,内容十分丰富,佛经故事画是云冈石窟佛教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画是古代工匠和艺术家们开辟出的一条通俗易懂、善于领悟佛法真义和精髓的捷径。它是以佛经为依据,以雕刻艺术的形式表现文字叙述的故事,以生动的雕刻艺术的形象弘扬佛教艺术“成教化、助人伦”的佛教伦理思想,强化了佛教的劝善功能。云冈石窟的佛教故事画,体现了十分鲜明的善恶观念。这些实物资料,对于研究佛教的劝善功能和佛教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云冈石窟佛经故事画内容概述
从总体上看,“云冈石窟雕刻中的佛经故事画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本生故事、本行故事和图解经文、经义故事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弘扬佛教伦理思想的佛经故事画,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善恶观念,从中让我们了解北魏的社会情况和风俗习惯。
(一)本生故事
佛教的本生故事描绘的是释迦摩尼在成佛之前,无数轮回中不断修行转世的故事,是为了宣扬释迦摩尼的善行。佛教有灵魂转世、因果循环的教义,他们认为释迦摩尼成佛之前在轮回中的善行、经历的磨难、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使他最终能修炼成佛成为圣人。
(二)本行故事
本行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由出生到涅槃一生的经历,又称佛传故事。佛本行故事依据佛经的内容编写,其雕刻的表现形式与佛教重视修行有关。佛教重视“累世修行”,宣扬“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宣扬人人皆[]可成佛。佛经表明“成一切种智”的佛陀经过了“累世修行”,最后开悟成佛。佛陀前生和今生都经历了苦修。
(三)反映佛经内容的故事画
因为佛经故事内容比较长,所以古代艺术家们以连环画形式,利用雕塑语言,选择了佛经中最具故事性的片段,栩栩如生的反映了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
在云冈石窟,虽然佛本行故事的雕刻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单幅画雕,只有第六窟的故事画雕刻比较完整。云冈第六窟佛本行故事画,雕刻出释迦牟尼从诞生前后到初转法轮的三十九个画面,采用浮雕与佛龛雕刻相结合的方法,内容衔接自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传记性连环画,同时也是北朝佛经故事画的典范之作,是北魏时期石窟寺佛本行故事中的珍品。
二、云冈第六窟本行故事题材
(一)云冈第六窟开凿背景
按石窟内部风格一般将云冈石窟分为早、中、晚三期,三期故事雕刻的特征有所差别。第六窟属于云冈中期石窟,此时的铸窟造像活动进入最鼎盛的时期。中西文化的融合在此期间发生了最绚烂的碰撞。这一阶段,北魏统治阶层对佛教的崇信不仅重禅行,并且尚义学、义礼,龙城、长安这些义学发达的地区成为平成佛教的新来源。孝文初立,集昙曜等西方沙门译新经,译经事业发达,从根本上刺激了佛教故事雕刻的發展。
(二)云冈第六窟本行故事题材雕刻形式特点
“云冈第六窟中,以佛本行故事为题材的雕刻,概括起来约有四种不同的形式。”[]中心柱上的雕刻是第一种形式。周绕窟壁的浮雕带是第二种形式。南壁明窗内东西两侧的造像龛是第三种形式。窟壁中层的大型佛本行故事造像龛是第四种形式。
1.中心柱上的雕刻
中心柱四面的第二层,都有大型佛龛,佛本行题材的浮雕分别在左右两侧龛楣下,并且都有一幅与其相联延伸到了在龛内上面,然后有另外的浮雕,构成中心柱每面有四幅,四面共有十六幅浮雕。浮雕先雕刻成屋宇状,在雕刻上其他装饰。
这里着重对佛诞生前后的故事进行描绘。顺序以中心柱的南面为正面,由西面、北面、东面依次进行描绘。有的由一幅构成一个部分,而有的由两幅构成一个部分。 在大龛两侧浮雕佛本行故事的作法,是很特别的。浮雕布满两侧起到很强的装饰效果;同时也可以起到接洽的作用,使其更好的相融合,使这一组佛本行故事浮雕呈现一种连续完整的状态。这样来处理关于佛本行故事题材的雕刻,是中国石窟艺术里独创的风格。
2.周绕窟壁的浮雕带
由于风化的原因这组浮雕已经不太完整,东壁和南壁有部分风化,西壁全风化。这组浮雕的呈长方形,上边有忍冬纹装饰,两幅浮雕中间有空间。故事连续性较强,现存部分是从太子较艺射铁鼓至出家入山修行,共十余幅,从东壁北端开始,顺势向南排列;然后转至南壁东端,再向西排列。画面连续形成连环画形式的浮雕作品。这些浮雕中人物较少,背景很简单,但作者却根据题材将画面进行深入的刻画,虽然线条简单古朴,但是塑造的人物形象却十分生动。
这种连环画形式的佛本行故事雕刻,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很强的的艺术魅力。其原因在于它是在承继汉代了汉代画像石的传统之基础上,吸取了外来影响的优秀部分经过融化而形成的。它继承了汉代画像石的传统,刻法上也承继了画像石的浮雕手法,并再起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南壁明窗内东西两侧的造像龛
明窗东侧龛里雕刻的是左舒思惟菩萨像,是逾城后初至山中时思维的形象。明窗的西侧也有菩萨像,是右舒思维状,表达了一种不舍的情感,这两龛本行故事造像,都可以成为单独的故事。
4.窟壁中层的大型佛本行故事造像龛
西侧窟壁有三个大龛,中间龛比较保存比较完整,左右两个龛较为残缺。中间一龛是尖拱形,龛内有佛像,在龛楣和两边有群魔雕像,龛顶的中间刻着一夜叉,而南北两侧雕刻群魔的丑态。这些浮雕像描述了魔军充塞虚空,被围困的佛镇定自若,用张牙舞爪,丑态百出的魔众来烘托出佛的庄严伟大。而东壁两大龛南侧中法论标志说法,野鹿标志说法处的故事。北侧是佛降服火龙,教化迦叶的故事。坐佛为中心的大龛,龛楣或周围雕刻表示佛本行题材的作品在很多窟都可看到,其中八窟东壁最完整。
四种形式的佛本行故事雕刻总的看来,完整的表述了释迦的诞生,出家到成道的事迹。
三、结论
云冈石窟第六窟在中国传统雕刻基础上,吸收外来造像艺术精华后,最终呈现的艺术效果并非简单的移植外来的造像艺术,又不是全部模仿传统雕刻方式,这种艺术再创造是印度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鲜卑族文化三者有机融合的结果。
在接纳中外多元文化的基础上,还要以创新的思维去融合本国的传统文化。云冈石窟是在北魏特定的政治历史文化条件下创造性地设计的。其多方面都是值得后人去学习的。云冈石窟本身就是一部珍贵的设计学教科书,应该从中汲取精髓,通过对其的研究从而发掘中国古人的设计智慧和创造智慧。
注释:
[1]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编《云冈百年论文选集》(二)253 页,李立芳《云冈石窟的佛教故事画雕刻》一文,文物出版社。
[2] 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编著《云冈百年论文选集》(一)122 页,杨泓《云冈第六窟的佛本行故事雕刻》,文物出版社。
[3] 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编著《云冈百年论文选集》(一)122 页,杨泓《云冈第六窟的佛本行故事雕刻》,文物出版社。
参考文献:
【1】赵昆雨.《云冈石窟—佛教故事雕刻艺术》[M].江苏美术出版社.
【2】李立芳.《云冈石窟的佛教故事画雕刻》. 文物出版社
【3】杨泓.《云冈第六窟的佛本行故事雕刻》. 文物出版社
【4】范鸿武.《云冈石窟建筑与佛教雕塑研究》.
【关键词】: 云冈第六窟;佛教故事画;本行故事画
云冈石窟佛教造像艺术,其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分为佛像、菩萨像、佛弟子像、天龙八部护法像、佛教故事画、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据研究,取材于佛经故事的雕刻在云冈石窟有很多,内容十分丰富,佛经故事画是云冈石窟佛教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画是古代工匠和艺术家们开辟出的一条通俗易懂、善于领悟佛法真义和精髓的捷径。它是以佛经为依据,以雕刻艺术的形式表现文字叙述的故事,以生动的雕刻艺术的形象弘扬佛教艺术“成教化、助人伦”的佛教伦理思想,强化了佛教的劝善功能。云冈石窟的佛教故事画,体现了十分鲜明的善恶观念。这些实物资料,对于研究佛教的劝善功能和佛教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云冈石窟佛经故事画内容概述
从总体上看,“云冈石窟雕刻中的佛经故事画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本生故事、本行故事和图解经文、经义故事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弘扬佛教伦理思想的佛经故事画,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善恶观念,从中让我们了解北魏的社会情况和风俗习惯。
(一)本生故事
佛教的本生故事描绘的是释迦摩尼在成佛之前,无数轮回中不断修行转世的故事,是为了宣扬释迦摩尼的善行。佛教有灵魂转世、因果循环的教义,他们认为释迦摩尼成佛之前在轮回中的善行、经历的磨难、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使他最终能修炼成佛成为圣人。
(二)本行故事
本行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由出生到涅槃一生的经历,又称佛传故事。佛本行故事依据佛经的内容编写,其雕刻的表现形式与佛教重视修行有关。佛教重视“累世修行”,宣扬“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宣扬人人皆[]可成佛。佛经表明“成一切种智”的佛陀经过了“累世修行”,最后开悟成佛。佛陀前生和今生都经历了苦修。
(三)反映佛经内容的故事画
因为佛经故事内容比较长,所以古代艺术家们以连环画形式,利用雕塑语言,选择了佛经中最具故事性的片段,栩栩如生的反映了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
在云冈石窟,虽然佛本行故事的雕刻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单幅画雕,只有第六窟的故事画雕刻比较完整。云冈第六窟佛本行故事画,雕刻出释迦牟尼从诞生前后到初转法轮的三十九个画面,采用浮雕与佛龛雕刻相结合的方法,内容衔接自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传记性连环画,同时也是北朝佛经故事画的典范之作,是北魏时期石窟寺佛本行故事中的珍品。
二、云冈第六窟本行故事题材
(一)云冈第六窟开凿背景
按石窟内部风格一般将云冈石窟分为早、中、晚三期,三期故事雕刻的特征有所差别。第六窟属于云冈中期石窟,此时的铸窟造像活动进入最鼎盛的时期。中西文化的融合在此期间发生了最绚烂的碰撞。这一阶段,北魏统治阶层对佛教的崇信不仅重禅行,并且尚义学、义礼,龙城、长安这些义学发达的地区成为平成佛教的新来源。孝文初立,集昙曜等西方沙门译新经,译经事业发达,从根本上刺激了佛教故事雕刻的發展。
(二)云冈第六窟本行故事题材雕刻形式特点
“云冈第六窟中,以佛本行故事为题材的雕刻,概括起来约有四种不同的形式。”[]中心柱上的雕刻是第一种形式。周绕窟壁的浮雕带是第二种形式。南壁明窗内东西两侧的造像龛是第三种形式。窟壁中层的大型佛本行故事造像龛是第四种形式。
1.中心柱上的雕刻
中心柱四面的第二层,都有大型佛龛,佛本行题材的浮雕分别在左右两侧龛楣下,并且都有一幅与其相联延伸到了在龛内上面,然后有另外的浮雕,构成中心柱每面有四幅,四面共有十六幅浮雕。浮雕先雕刻成屋宇状,在雕刻上其他装饰。
这里着重对佛诞生前后的故事进行描绘。顺序以中心柱的南面为正面,由西面、北面、东面依次进行描绘。有的由一幅构成一个部分,而有的由两幅构成一个部分。 在大龛两侧浮雕佛本行故事的作法,是很特别的。浮雕布满两侧起到很强的装饰效果;同时也可以起到接洽的作用,使其更好的相融合,使这一组佛本行故事浮雕呈现一种连续完整的状态。这样来处理关于佛本行故事题材的雕刻,是中国石窟艺术里独创的风格。
2.周绕窟壁的浮雕带
由于风化的原因这组浮雕已经不太完整,东壁和南壁有部分风化,西壁全风化。这组浮雕的呈长方形,上边有忍冬纹装饰,两幅浮雕中间有空间。故事连续性较强,现存部分是从太子较艺射铁鼓至出家入山修行,共十余幅,从东壁北端开始,顺势向南排列;然后转至南壁东端,再向西排列。画面连续形成连环画形式的浮雕作品。这些浮雕中人物较少,背景很简单,但作者却根据题材将画面进行深入的刻画,虽然线条简单古朴,但是塑造的人物形象却十分生动。
这种连环画形式的佛本行故事雕刻,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很强的的艺术魅力。其原因在于它是在承继汉代了汉代画像石的传统之基础上,吸取了外来影响的优秀部分经过融化而形成的。它继承了汉代画像石的传统,刻法上也承继了画像石的浮雕手法,并再起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南壁明窗内东西两侧的造像龛
明窗东侧龛里雕刻的是左舒思惟菩萨像,是逾城后初至山中时思维的形象。明窗的西侧也有菩萨像,是右舒思维状,表达了一种不舍的情感,这两龛本行故事造像,都可以成为单独的故事。
4.窟壁中层的大型佛本行故事造像龛
西侧窟壁有三个大龛,中间龛比较保存比较完整,左右两个龛较为残缺。中间一龛是尖拱形,龛内有佛像,在龛楣和两边有群魔雕像,龛顶的中间刻着一夜叉,而南北两侧雕刻群魔的丑态。这些浮雕像描述了魔军充塞虚空,被围困的佛镇定自若,用张牙舞爪,丑态百出的魔众来烘托出佛的庄严伟大。而东壁两大龛南侧中法论标志说法,野鹿标志说法处的故事。北侧是佛降服火龙,教化迦叶的故事。坐佛为中心的大龛,龛楣或周围雕刻表示佛本行题材的作品在很多窟都可看到,其中八窟东壁最完整。
四种形式的佛本行故事雕刻总的看来,完整的表述了释迦的诞生,出家到成道的事迹。
三、结论
云冈石窟第六窟在中国传统雕刻基础上,吸收外来造像艺术精华后,最终呈现的艺术效果并非简单的移植外来的造像艺术,又不是全部模仿传统雕刻方式,这种艺术再创造是印度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鲜卑族文化三者有机融合的结果。
在接纳中外多元文化的基础上,还要以创新的思维去融合本国的传统文化。云冈石窟是在北魏特定的政治历史文化条件下创造性地设计的。其多方面都是值得后人去学习的。云冈石窟本身就是一部珍贵的设计学教科书,应该从中汲取精髓,通过对其的研究从而发掘中国古人的设计智慧和创造智慧。
注释:
[1]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编《云冈百年论文选集》(二)253 页,李立芳《云冈石窟的佛教故事画雕刻》一文,文物出版社。
[2] 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编著《云冈百年论文选集》(一)122 页,杨泓《云冈第六窟的佛本行故事雕刻》,文物出版社。
[3] 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编著《云冈百年论文选集》(一)122 页,杨泓《云冈第六窟的佛本行故事雕刻》,文物出版社。
参考文献:
【1】赵昆雨.《云冈石窟—佛教故事雕刻艺术》[M].江苏美术出版社.
【2】李立芳.《云冈石窟的佛教故事画雕刻》. 文物出版社
【3】杨泓.《云冈第六窟的佛本行故事雕刻》. 文物出版社
【4】范鸿武.《云冈石窟建筑与佛教雕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