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至8月末,16家上市银行中报悉数披露完毕。尽管此前市场已有较差预期,但16家上市银行中期整体净利润同比仅微增2.48%,仍让市场颇感意外。雪上加霜的是,各项指标均全面滑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87%,其中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46%和13.67%,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长12.64%,拨备同比增长56.7%,拨备后利润同比增长3.46%。主要是信贷成本略高于我们的预期。
这主要是受降息以及信贷成本的影响,导致上市银行上半年业务增速同比继续下降,尤其是二季度上市银行的业绩表现更是差强人意:同比仅增长1.6%,环比则下降2%,较2014年同期的环比增速降幅扩大。环比增速继续下滑表明银行业的经营环境仍未得到改善,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苗头。
资产质量风险可兜底
自中国经济步入下行周期以来,银行业的资产质量风险每况愈下,并一直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因此,目前来看,如何正确认识和判断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揭示银行股投资价值的关键所在。
通常考量银行资产质量的指标是不良贷款率,但不良贷款率一般由银行主观认定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周期,银行主观上有通过各种人为手段减少不良认定的动机。
按照五级分类法,银行贷款可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后三种统称为不良贷款,它均由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而来。因此,在经济下行周期内,将关注类贷款和不良贷款合并统计或许更有考量银行资产质量真实性的意义,我们可以将其称为非正常类贷款。比率最高的银行为6%。
以此指标衡量银行中报,从非正常类贷款比率看银行资产质量,压力相对更大的前5家银行分别为农业银行的6%、平安银行的5.8%、光大银行的5.7%、华夏银行的5.7%和中信银行的5.2%,而资产质量较好的为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3家城商行,它们的非正常类贷款比率分别为1.9%、2.6%和3.3%。由此可见,这一指标最高的农行是最低的北京银行的3倍。
我们还可用非正常类贷款较年初增速这一指标来衡量资产质量的边际恶化程度,压力较大的银行为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而从不良生成率指标来观察,前五家银行分别是招商银行、南京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分别居前五位。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考量不良资产潜在风险的大小,即银行中报公布的拨备与利润是否完全可以覆盖不良资产。
中报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贷款减值准备为1.6万亿元,净利润为7086亿元(据此推算全年净利润约为1.3万亿元);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8494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为1.9万亿元,因此,非正常类贷款合计约为2.7万亿元。
在银行业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长江证券认为,目前上市银行1.6万亿元的贷款减值准备完全可以覆盖8494亿元的不良资产,这是由拨备覆盖率强制要求150%以上的监管标准决定的。即使放宽条件将关注类贷款考虑进来,贷款减值准备与全年的净利润总和(2.9万亿元)也可以吸收所有的非正常类贷款(2.7万亿元)。
也就是说,在上述极端情况下,用银行拨备和1年的净利润把所有的非正常类贷款核销掉,而完全不会减损目前的净资产。因此,在守住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不良贷款不会对银行净资产造成侵蚀。即使关注类贷款全变成不良贷款的情况发生,银行合理的市场估值也应在净资产以上。以上估算假设是上市银行静态的最坏情况,以目前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缓冲能力,绝大多数银行发生极端情况的概率非常小。
根据长江证券动态条件下的测算,所有上市银行的净利差均远高于不良资产生成率(不良贷款生成率×贷款占生息资产比重)。这意味着,当前资产收益完全可以吸收新增不良资产带来的风险。如招行目前净利差为2.3%,不良贷款生成率为1.96%,贷款占生息资产的51.45%。通过计算可知,招行每一单位资产带来的收益是2.3%,每一单位资产新增的不良资产是1.01%,极端假设将不良全部核销掉,银行仍然有正利润。
由此可以断定,“净利差≥不良贷款生成率×贷款占生息资产比重”是银行不会亏损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在净利差高于不良资产生成率的情形下,因资产质量导致银行亏损的情况不会出现。
根据上述分析,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银行在经营中降低贷款占生息资产的比重或许是一个短期的次优路径,资产配置将适当向非贷款类倾斜,银行惜贷是有其合理理由的。
2015年二季度以来,银行资产扩张有所加快,但贷款比重却在下降。上市银行总资产增长11%,贷款增速为10.3%,这是自2013年非标转表以来首次贷款增速低于总资产增速。二季度非贷款类资产配置明显增加,包括债券与非标资产。在实体需求不足与贷款的不良压力之下,即使下半年存贷比将不作为监管指标,短期内资产配置向债券和非标类资产转移的趋势难以发生逆转。
拭目以待未来好转
中报透露的一个重要信息是,上市银行的信贷成本仍是业绩增长的主要拖累因素,上半年信贷成本增加加快消耗利润的步伐。上半年上市银行的信贷成本同比提升30BP,环比提升7BP,大量消耗利润,拨备覆盖率下降70个百分点至191%。较高的信贷成本导致拨备前利润下降约9个百分点,从12.64%下降至3.46%的拨备后利润水平。二季度银行的信贷成本环比一季度上升13BP,超过2014年四季度的4BP。
上市银行中,股份制银行的信贷成本最高。具体来看,南京银行的信贷成本最高,主要是公司主动审慎计提拨备,拨备覆盖率在二季度同业普遍下降的情况下逆势提升。鉴于下半年宏观经济低位运行的环境以及上半年银行的资产质量情况,年内银行业的信贷成本不会有明显的下降,基本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目前,无任何迹象表明下半年银行拨备压力小于上半年,而且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多久也是未知数,这或许是当前银行业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 虽然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等多数银行上半年的拨备已经接近2014年全年的水平,但由于不良生成率较高,15家上市银行(南京银行例外)的拨备覆盖率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甚至有部分银行降至监管红线附近,在下半年不良生成率并无放缓迹象,以及拨备有刚性计提要求的双重负担下,资产质量风险对收入的侵蚀将延续上半年的趋势。
中报显示,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7.1%,较一季度末增长12%,增速较一季度略有放缓。截至6月末,银行业的不良率为1.45%,较年初提升23BP,较一季度末提升12BP。其中提升幅度较大的为招商银行(26BP)、华夏银行(25BP)和光大银行(24BP)。
不良率排名靠前的是农业银行(1.83%)、招商银行(1.5%)、建设银行和光大银行(1.42%);而不良率低于1%的为宁波银行(0.89%)、北京银行(0.92%)、南京银行(0.95%)。从不良贷款生成率来看,二季度银行不良贷款的净生成率环比提升32BP,创前期的最高水平,显示银行的资产质量在上半年并未有明显的改善,拨备覆盖率仍在持续下降。
逾期贷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截至6月末,上市银行的逾期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42%,其中华夏银行增长了108%。上半年,上市银行的关注类贷款提升至3.24%,分别较年初和同期提升43BP和90BP。但城商行上半年的关注类贷款占比年初略有下降,成为银行业中的一点亮色。关注类贷款较年初有明显上升的是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较年初下降的是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
从目前公布的关注类贷款以及逾期贷款的情况来看,未来中国经济如果没有明显的起色,这部分贷款向下迁徙的压力仍然较大。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上市银行的净息差较年初仅下降9BP,并未大幅收窄,这表明上半年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使银行负债成本并未大幅抬升。事实上,即使流动性环境收紧导致银行存款成本上升,银行净息差大幅收窄的概率也较小,因为在良性的竞争环境里,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和负债成本率应能匹配,两者之差不会大幅波动。至于这个良性的竞争环境是市场自然生态还是适当干预而成,其在最终结果面前已无足轻重。
长江证券认为,银行业正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冲击收益端和资产质量下行恶化风险端的双重考验。静态看,行业收入端问题不大,长期成长性逻辑依然存在,周期性的风险可控,只待经济向好时行业风险大幅下降,成长性逻辑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这主要是受降息以及信贷成本的影响,导致上市银行上半年业务增速同比继续下降,尤其是二季度上市银行的业绩表现更是差强人意:同比仅增长1.6%,环比则下降2%,较2014年同期的环比增速降幅扩大。环比增速继续下滑表明银行业的经营环境仍未得到改善,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苗头。
资产质量风险可兜底
自中国经济步入下行周期以来,银行业的资产质量风险每况愈下,并一直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因此,目前来看,如何正确认识和判断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揭示银行股投资价值的关键所在。
通常考量银行资产质量的指标是不良贷款率,但不良贷款率一般由银行主观认定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周期,银行主观上有通过各种人为手段减少不良认定的动机。
按照五级分类法,银行贷款可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后三种统称为不良贷款,它均由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而来。因此,在经济下行周期内,将关注类贷款和不良贷款合并统计或许更有考量银行资产质量真实性的意义,我们可以将其称为非正常类贷款。比率最高的银行为6%。
以此指标衡量银行中报,从非正常类贷款比率看银行资产质量,压力相对更大的前5家银行分别为农业银行的6%、平安银行的5.8%、光大银行的5.7%、华夏银行的5.7%和中信银行的5.2%,而资产质量较好的为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3家城商行,它们的非正常类贷款比率分别为1.9%、2.6%和3.3%。由此可见,这一指标最高的农行是最低的北京银行的3倍。
我们还可用非正常类贷款较年初增速这一指标来衡量资产质量的边际恶化程度,压力较大的银行为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而从不良生成率指标来观察,前五家银行分别是招商银行、南京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分别居前五位。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考量不良资产潜在风险的大小,即银行中报公布的拨备与利润是否完全可以覆盖不良资产。
中报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贷款减值准备为1.6万亿元,净利润为7086亿元(据此推算全年净利润约为1.3万亿元);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8494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为1.9万亿元,因此,非正常类贷款合计约为2.7万亿元。
在银行业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长江证券认为,目前上市银行1.6万亿元的贷款减值准备完全可以覆盖8494亿元的不良资产,这是由拨备覆盖率强制要求150%以上的监管标准决定的。即使放宽条件将关注类贷款考虑进来,贷款减值准备与全年的净利润总和(2.9万亿元)也可以吸收所有的非正常类贷款(2.7万亿元)。
也就是说,在上述极端情况下,用银行拨备和1年的净利润把所有的非正常类贷款核销掉,而完全不会减损目前的净资产。因此,在守住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不良贷款不会对银行净资产造成侵蚀。即使关注类贷款全变成不良贷款的情况发生,银行合理的市场估值也应在净资产以上。以上估算假设是上市银行静态的最坏情况,以目前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缓冲能力,绝大多数银行发生极端情况的概率非常小。
根据长江证券动态条件下的测算,所有上市银行的净利差均远高于不良资产生成率(不良贷款生成率×贷款占生息资产比重)。这意味着,当前资产收益完全可以吸收新增不良资产带来的风险。如招行目前净利差为2.3%,不良贷款生成率为1.96%,贷款占生息资产的51.45%。通过计算可知,招行每一单位资产带来的收益是2.3%,每一单位资产新增的不良资产是1.01%,极端假设将不良全部核销掉,银行仍然有正利润。
由此可以断定,“净利差≥不良贷款生成率×贷款占生息资产比重”是银行不会亏损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在净利差高于不良资产生成率的情形下,因资产质量导致银行亏损的情况不会出现。
根据上述分析,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银行在经营中降低贷款占生息资产的比重或许是一个短期的次优路径,资产配置将适当向非贷款类倾斜,银行惜贷是有其合理理由的。
2015年二季度以来,银行资产扩张有所加快,但贷款比重却在下降。上市银行总资产增长11%,贷款增速为10.3%,这是自2013年非标转表以来首次贷款增速低于总资产增速。二季度非贷款类资产配置明显增加,包括债券与非标资产。在实体需求不足与贷款的不良压力之下,即使下半年存贷比将不作为监管指标,短期内资产配置向债券和非标类资产转移的趋势难以发生逆转。
拭目以待未来好转
中报透露的一个重要信息是,上市银行的信贷成本仍是业绩增长的主要拖累因素,上半年信贷成本增加加快消耗利润的步伐。上半年上市银行的信贷成本同比提升30BP,环比提升7BP,大量消耗利润,拨备覆盖率下降70个百分点至191%。较高的信贷成本导致拨备前利润下降约9个百分点,从12.64%下降至3.46%的拨备后利润水平。二季度银行的信贷成本环比一季度上升13BP,超过2014年四季度的4BP。
上市银行中,股份制银行的信贷成本最高。具体来看,南京银行的信贷成本最高,主要是公司主动审慎计提拨备,拨备覆盖率在二季度同业普遍下降的情况下逆势提升。鉴于下半年宏观经济低位运行的环境以及上半年银行的资产质量情况,年内银行业的信贷成本不会有明显的下降,基本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目前,无任何迹象表明下半年银行拨备压力小于上半年,而且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多久也是未知数,这或许是当前银行业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 虽然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等多数银行上半年的拨备已经接近2014年全年的水平,但由于不良生成率较高,15家上市银行(南京银行例外)的拨备覆盖率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甚至有部分银行降至监管红线附近,在下半年不良生成率并无放缓迹象,以及拨备有刚性计提要求的双重负担下,资产质量风险对收入的侵蚀将延续上半年的趋势。
中报显示,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7.1%,较一季度末增长12%,增速较一季度略有放缓。截至6月末,银行业的不良率为1.45%,较年初提升23BP,较一季度末提升12BP。其中提升幅度较大的为招商银行(26BP)、华夏银行(25BP)和光大银行(24BP)。
不良率排名靠前的是农业银行(1.83%)、招商银行(1.5%)、建设银行和光大银行(1.42%);而不良率低于1%的为宁波银行(0.89%)、北京银行(0.92%)、南京银行(0.95%)。从不良贷款生成率来看,二季度银行不良贷款的净生成率环比提升32BP,创前期的最高水平,显示银行的资产质量在上半年并未有明显的改善,拨备覆盖率仍在持续下降。
逾期贷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截至6月末,上市银行的逾期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42%,其中华夏银行增长了108%。上半年,上市银行的关注类贷款提升至3.24%,分别较年初和同期提升43BP和90BP。但城商行上半年的关注类贷款占比年初略有下降,成为银行业中的一点亮色。关注类贷款较年初有明显上升的是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较年初下降的是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
从目前公布的关注类贷款以及逾期贷款的情况来看,未来中国经济如果没有明显的起色,这部分贷款向下迁徙的压力仍然较大。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上市银行的净息差较年初仅下降9BP,并未大幅收窄,这表明上半年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使银行负债成本并未大幅抬升。事实上,即使流动性环境收紧导致银行存款成本上升,银行净息差大幅收窄的概率也较小,因为在良性的竞争环境里,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和负债成本率应能匹配,两者之差不会大幅波动。至于这个良性的竞争环境是市场自然生态还是适当干预而成,其在最终结果面前已无足轻重。
长江证券认为,银行业正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冲击收益端和资产质量下行恶化风险端的双重考验。静态看,行业收入端问题不大,长期成长性逻辑依然存在,周期性的风险可控,只待经济向好时行业风险大幅下降,成长性逻辑重新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