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总是急于告知孩子某些事物的用途,却因此限制了孩子思维的拓展。实际上,有时候隐瞒用途,便给了孩子探索的空间,为孩子自主学习力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当宝宝问你“它是做什么用的”时,嘘,别直接告诉他!
在众多扼杀孩子自主学习力的做法中,最常见的莫过于急于告知孩子“正确答案”。
如果有人问:“碗是干什么用的?”你下意识的答案是什么呢?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会是“碗是用来盛饭(盛汤、盛菜)的。”大抵跳不出与饮食相关的范围。如果我们把这个碗给一个低龄的孩子,他自可以挖掘出它的许多新用途,各个领域都涉及到——用它当钢盔,戴在头上,立正、稍息、敬礼、齐步走;用它当汽车、轮船,南来北往运送货物;用它当澡盆,给小宠物洗澡;用它盛颜料,哗啦一响泼墨作画;用它当花盆,种一粒花种,静待花仙子出场;用它当娃娃的床(家),供娃娃睡觉(居住);用它当池塘,随时水漫金山;用它当一座山,在上面自在攀援;用他当一扇门,开启又闭合……
孩子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便是创新思维的体现。孩子越小,他们的思维越不受约束。
这是一个发生在林怡育儿会所的故事:一天早晨,区角活动时,小班的孩子看到贴在墙壁上的两只“查菲”(某本书里的人物),立刻变得很兴奋。姐姐们将两只查菲贴在某个区角的墙壁上,原本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孩子们,这个位置可以容纳两个小朋友。想不到,孩子们却将它派上了新用场——把它当靶子,玩起了投飞镖的游戏。
这便是孩子。当我们没有明确告知他们某个物品必须如何使用时,他们通常会以自己的方式去琢磨其用途,拓展出更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游戏。有时候,他们派生出的这种新用途甚至完全超出我们的理解力。
某天,我与干儿子在家玩赶马车的游戏。小家伙骑在客厅的马鞍上正“驾驾”喊得欢,突然发现茶几上的咖啡机,立刻翻身“下马”,指着咖啡机问我:“干妈,这是什么?”
“这是咖啡机,可以用来煮咖啡。不过,你要是觉得它能干点别的什么,你也可以试试哦。”我如此回答。
随后,小家伙将下面的玻璃壶拿掉,倒拎着机身,双眼对着机身,好奇地转着圈四处张望:“看到了!看到了!”原来,他把这个咖啡机的机身当成潜望镜了。
在随后的游戏中,这个咖啡机还派上了不少新用场——当马车的窗户、汽车的后视镜、大炮……当然,偶尔的,它也可以用来煮咖啡,派送给马车上的各位乘客品尝。我很庆幸,在告知他那是咖啡机的同时,我给他留了更多的余地。他因此获得一个准许——将咖啡机开发出更多的功能。在开发咖啡机额外功能的过程中,他的想象力得到了滋养。倘若我当初斩钉截铁告诉他那是咖啡机,是用来煮咖啡的,估计他就不会有如此多的想法了。
可惜的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往往容不得孩子标新立异去开发各种物品的新用途,也容不得孩子以“不科学”或“偏离常识”的方式表达他的看法,每当发现他使用不当,表述不当,总有要去纠正的冲动。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我们告知孩子许多物品的“正确”用途或各种“确定”的知识之后,他们的奇思异想反而被框住了。
保护孩子想象力、创造力,与学习知识不是针尖对麦芒的关系。知识是引爆内在智慧的引线。
正因为如此,现在不少人过分强调体验的重要性,盲目反对向孩子传递知识,甚至将知识与智慧对立起来,似乎知识多了,智慧就必然少了。提到这个问题,忍不住说几句题外话。上述的观点,我一样不敢苟同。让孩子体验没有错,因为学龄前孩子主要通过体验来学习,经亲身体验后获得的一切对孩子来说意义更为重大。但因此就将知识与智慧对立起来,实在是没有道理。更何况,人一辈子不可能凡事都去体验。比如太阳,你能让孩子去摸一摸,珠穆朗玛峰,你能让孩子独步去丈量一下,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感性认识吗?显然不可能。
人生注定有很多的局限性。获取间接经验,也是丰富我们心灵的必然途径,没必要避之唯恐不及。知识不怕学,怕的是死学加学死。学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一个人变得更博学,而是通过获取知识,激发一个人内在的智慧。就算一个人很博学,若把知识学死了,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可以自动检索的活图书馆,没有更多的意义。只有当知识成为激发一个人智慧的催化剂时,它才更具意义。因此,向孩子传递知识时,注意传递知识的方式,别因为知识局限了孩子的思维就OK。
隐瞒用途,给孩子一片想象的空间,他们会发现事物不被注意的更多特性,玩得更富创意。
让我们把思路拉回来。实际上,孩子是很容易被暗示的。给孩子提要求、讲规则,要以确定的语气。但是,有些事情,我们不必那么确定,相反,给他一个或然性的答案,甚至有时候隐瞒某个物品的用途,让他自己随意发挥,反而会给他一个更开阔的思路,引发孩子的头脑风暴,让他的思路活起来。思路活了,孩子的自主学习力才会后劲十足。
甚至,我们自己也可以身体力行,跟孩子一道去拓展各种物品的“非正常”用途,做孩子的游戏伙伴,协助他拓展思路。不过,很多时候,成人的思维相对固化,因此,我常常听到有家长慨叹:“哎呀,我实在想不出什么新鲜的玩法。”若如此,也无须强求,至少我们可以做到尽量少干涉孩子的游戏,少打压他的想法,给他多一点自主的空间。
孩子天生就是智者,绝对不可小觑。当我们放手,就会发现,孩子们的思维往往拥有更多的触角。于是,我们传递给他们的知识就成了一根引信,点爆的都是他们智慧的火花。
在众多扼杀孩子自主学习力的做法中,最常见的莫过于急于告知孩子“正确答案”。
如果有人问:“碗是干什么用的?”你下意识的答案是什么呢?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会是“碗是用来盛饭(盛汤、盛菜)的。”大抵跳不出与饮食相关的范围。如果我们把这个碗给一个低龄的孩子,他自可以挖掘出它的许多新用途,各个领域都涉及到——用它当钢盔,戴在头上,立正、稍息、敬礼、齐步走;用它当汽车、轮船,南来北往运送货物;用它当澡盆,给小宠物洗澡;用它盛颜料,哗啦一响泼墨作画;用它当花盆,种一粒花种,静待花仙子出场;用它当娃娃的床(家),供娃娃睡觉(居住);用它当池塘,随时水漫金山;用它当一座山,在上面自在攀援;用他当一扇门,开启又闭合……
孩子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便是创新思维的体现。孩子越小,他们的思维越不受约束。
这是一个发生在林怡育儿会所的故事:一天早晨,区角活动时,小班的孩子看到贴在墙壁上的两只“查菲”(某本书里的人物),立刻变得很兴奋。姐姐们将两只查菲贴在某个区角的墙壁上,原本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孩子们,这个位置可以容纳两个小朋友。想不到,孩子们却将它派上了新用场——把它当靶子,玩起了投飞镖的游戏。
这便是孩子。当我们没有明确告知他们某个物品必须如何使用时,他们通常会以自己的方式去琢磨其用途,拓展出更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游戏。有时候,他们派生出的这种新用途甚至完全超出我们的理解力。
某天,我与干儿子在家玩赶马车的游戏。小家伙骑在客厅的马鞍上正“驾驾”喊得欢,突然发现茶几上的咖啡机,立刻翻身“下马”,指着咖啡机问我:“干妈,这是什么?”
“这是咖啡机,可以用来煮咖啡。不过,你要是觉得它能干点别的什么,你也可以试试哦。”我如此回答。
随后,小家伙将下面的玻璃壶拿掉,倒拎着机身,双眼对着机身,好奇地转着圈四处张望:“看到了!看到了!”原来,他把这个咖啡机的机身当成潜望镜了。
在随后的游戏中,这个咖啡机还派上了不少新用场——当马车的窗户、汽车的后视镜、大炮……当然,偶尔的,它也可以用来煮咖啡,派送给马车上的各位乘客品尝。我很庆幸,在告知他那是咖啡机的同时,我给他留了更多的余地。他因此获得一个准许——将咖啡机开发出更多的功能。在开发咖啡机额外功能的过程中,他的想象力得到了滋养。倘若我当初斩钉截铁告诉他那是咖啡机,是用来煮咖啡的,估计他就不会有如此多的想法了。
可惜的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往往容不得孩子标新立异去开发各种物品的新用途,也容不得孩子以“不科学”或“偏离常识”的方式表达他的看法,每当发现他使用不当,表述不当,总有要去纠正的冲动。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我们告知孩子许多物品的“正确”用途或各种“确定”的知识之后,他们的奇思异想反而被框住了。
保护孩子想象力、创造力,与学习知识不是针尖对麦芒的关系。知识是引爆内在智慧的引线。
正因为如此,现在不少人过分强调体验的重要性,盲目反对向孩子传递知识,甚至将知识与智慧对立起来,似乎知识多了,智慧就必然少了。提到这个问题,忍不住说几句题外话。上述的观点,我一样不敢苟同。让孩子体验没有错,因为学龄前孩子主要通过体验来学习,经亲身体验后获得的一切对孩子来说意义更为重大。但因此就将知识与智慧对立起来,实在是没有道理。更何况,人一辈子不可能凡事都去体验。比如太阳,你能让孩子去摸一摸,珠穆朗玛峰,你能让孩子独步去丈量一下,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感性认识吗?显然不可能。
人生注定有很多的局限性。获取间接经验,也是丰富我们心灵的必然途径,没必要避之唯恐不及。知识不怕学,怕的是死学加学死。学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一个人变得更博学,而是通过获取知识,激发一个人内在的智慧。就算一个人很博学,若把知识学死了,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可以自动检索的活图书馆,没有更多的意义。只有当知识成为激发一个人智慧的催化剂时,它才更具意义。因此,向孩子传递知识时,注意传递知识的方式,别因为知识局限了孩子的思维就OK。
隐瞒用途,给孩子一片想象的空间,他们会发现事物不被注意的更多特性,玩得更富创意。
让我们把思路拉回来。实际上,孩子是很容易被暗示的。给孩子提要求、讲规则,要以确定的语气。但是,有些事情,我们不必那么确定,相反,给他一个或然性的答案,甚至有时候隐瞒某个物品的用途,让他自己随意发挥,反而会给他一个更开阔的思路,引发孩子的头脑风暴,让他的思路活起来。思路活了,孩子的自主学习力才会后劲十足。
甚至,我们自己也可以身体力行,跟孩子一道去拓展各种物品的“非正常”用途,做孩子的游戏伙伴,协助他拓展思路。不过,很多时候,成人的思维相对固化,因此,我常常听到有家长慨叹:“哎呀,我实在想不出什么新鲜的玩法。”若如此,也无须强求,至少我们可以做到尽量少干涉孩子的游戏,少打压他的想法,给他多一点自主的空间。
孩子天生就是智者,绝对不可小觑。当我们放手,就会发现,孩子们的思维往往拥有更多的触角。于是,我们传递给他们的知识就成了一根引信,点爆的都是他们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