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都是靠语言传承的。“虎”字成语是语言中的一部分,因而“虎”字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虎文化,也可以说“虎”字成语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的部分活化石。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虎”字成语中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
关键词:“虎”字成语;文化内涵
中国是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几经沧桑巨变,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吸纳各种外来文化,最后发展成今天在世界上大放异彩的中国文化。中国国土面积很大,不同的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都有所改变。中国有56个名族,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地形多样,气候类型众多。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观念和思想方式。不同的生活观念和思想方式对虎的联想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积淀,就不难理解中国“虎”字成语文化内涵丰富的原因了。“虎”字成语文化内涵丰富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虎”的图腾文化记忆遗存、审美关照下的美丑二重性和修辞学的比喻二柄多边说。
(一)“虎”的图腾文化记忆遗存
图腾是今人挂在嘴边的一个时髦概念。而关于图腾的含义,不同学派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通常认为它是原始社会最早的一种宗教信仰,和氏族公社几乎同时存在。原始社会的人相信每个氏族都某种动物、植物以至某种自然现象,如雷公电母、天上彩虹等有着亲族或血缘上的特殊关系。此物或现象于是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神圣的禁物,成为整个氏族的象征和崇拜的对象,这就是今天所谓的图腾。
在过去为了强调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经常把伏羲文化称为“龙文化”。自濮阳M45号墓葬出土后.发现墓主骨骸旁陪伴有蚌型的龙和虎.叉联系到伏羲与女娲的合体像.已有人提出“中华民族龙虎文化论——联结中国各民族的龙虎文化纽带,渊源于远古女蜗、伏羲的合体葫芦。龙和虎都是伏羲时代先民们奉为始祖崇拜的对象。《史记》和《山海经》中的“西王母”,也是一个以羌族女性为首领的部落,以母虎作为始祖的图腾形象。
1、虎能镇宅
在中国的传说中,人们相信虎是极其有力的动物,它们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虎画经常被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以使恶魔因害怕而不敢进入。中国人喜欢在最尊严的“中堂”挂虎图、“虎”字,表层义是发家、镇宅(上山虎表示发家,下山虎表示镇宅),潜藏义是“我们是虎的子孙”。
2、虎能去灾祈福
中国人喜欢给他们的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裹虎肚兜,甚至起小虎名等。戴虎头帽和穿虎头鞋,寓意着他们的孩子虎头虎尾,一辈子都很优秀。裹虎肚兜和起小虎名,都是希望他们的小孩可以一辈子平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虎象征着勇敢、威严与力量,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百兽之王。在十二生肖中,虎年也因为虎的特殊形象等文化含义而受到追捧,虎年出生的孩子也被形象地称为“虎宝宝”,寓意孩子像虎一样生机勃勃。
3、虎能招财
民间习俗,相传正月八日为财神生日,拜年者必先拜其所供之财神。财神是掌管钱财之神,传说姓赵名公明,秦时得道于终南山,封正一玄坛帅。俗所祀财神像,黑面浓须,环甲执鞭,身跨黑虎,称黑虎赵玄坛。后来就以其坐骑为代表,奉虎为财神,现在有的商店,仍供虎,认为虎能招财。
(二)审美观照下的“美丑二重性”
古羅马斯多噶派哲学家所说的“万物各有两柄”指明客观事物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属性。这与美学理论中自然物的“美丑二重性”之说是相吻合的。相当多的自然物同时兼有美与丑两种相对立的审美素质,如同一个老虎,既可视为美的对象来观赏称道,也可以作为丑的对象来看待鞭笞。‘生龙活虎,‘虎踞龙盘’‘龙腾虎跃,等是褒扬性的比喻,而‘如狼似虎,‘为虎作张,‘虎咒出押’等却是贬斥性的。
自然物的美丑二重性是自然美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特征。客观事物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属性,人的感情也有两级变化,因而在取象拟喻时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老虎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它象征着正义、勇猛和威严,深受中华民族的喜爱。例如,龙腾虎跃、虎视鹰扬、虎啸风生等。这些成语中虎字都代表好的一面。虎还能发家镇宅,中国人喜欢给小孩戴虎头帽,穿虎头鞋,裹虎兜肚,甚至起小虎名等。虎也有不好的一面,他凶猛、残暴,会食人。例如,放虎自卫、拒虎进狼、狼餐虎噬等。这些成语中虎体现的都是不好的方面。
丑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是对于美好性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创伤和扭曲。丑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作为审美形态的丑与自然形态以及道德意义的丑有着本质的区别。虎字成语中虎的褒义指向,是人们赋予它的,人们认为虎有威武、强壮的一面,所以人们创造出了龙腾虎跃、虎视鹰扬、虎啸风生等成语。虎字成语中虎的贬义指向,也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人民赋予它的,人们认为虎这种动物凶猛、残暴,而且会食人,所以出现了放虎自卫、拒虎进狼、狼餐虎噬等指虎不好的一面的成语。
(三)修辞学的“比喻二柄多边说”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提出了“比喻二柄多边说”。这一创说是钱氏对汉语修辞学的一大贡献。“比喻二柄多边说”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喻之二柄、喻之多边和握柄执编之异同。钱钟书先生对“喻之二柄”是这样阐发的: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词气迥异。修辞之学,亟宜粘示。
比喻二柄,是说同一喻体它即可指好的一面,也可指坏的一面,即从同一喻体具有褒贬好恶迥然不同的感情色彩这一特点来取义的。
虎,做为喻体,既有褒杨性的,也有贬斥性的。
虎,它高大威武,象征着能人和人才,是权利的象征。当我们要称赞一个人很有力量很勇猛很有活力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他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虎啸风声。
虎,它凶猛、残暴,并且食人。作为喻体时,它也可以指不好的一面,例如,三人成虎、龙争虎战。
我们可以把老虎比喻成英雄和强壮的人,突出他的高大威猛,或把老虎比喻成凶狠残暴的人,突出他的残忍的一面。因为喻体老虎它即具有高大威猛的自然特性,而且又会食人,具有凶狠残暴的自然特性。“虎”字成语很好的体现了比喻二柄多边说。
结语:
从以上“虎”字成语中显现的汉民族传统虎文化可以看出:在汉民族心中,虎具有高大威武的自然特性,虎是高尚威望的象征,虎具有威武和残暴双重人文特质。语言,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是五千年的精髓。每个成语都是一部典故,都有它的历史,有它的来源、有它的出处。一个文字它的字体结构、它文字的形象、它文字的发音,无不是我们祖辈代代从实际生活中总结演变而来的,它生动而贴切。本文所解释的“虎”字成语只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类型的成语,然而透视这些“虎”字成语的来源,我们看见是一条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链,看见它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大农.汉语中有关花草树木成语的文化内涵[J].汉语学习,1994年,第6期.
[2]孙苗.“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J].科教导刊,2010年7月
关键词:“虎”字成语;文化内涵
中国是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几经沧桑巨变,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吸纳各种外来文化,最后发展成今天在世界上大放异彩的中国文化。中国国土面积很大,不同的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都有所改变。中国有56个名族,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地形多样,气候类型众多。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观念和思想方式。不同的生活观念和思想方式对虎的联想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积淀,就不难理解中国“虎”字成语文化内涵丰富的原因了。“虎”字成语文化内涵丰富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虎”的图腾文化记忆遗存、审美关照下的美丑二重性和修辞学的比喻二柄多边说。
(一)“虎”的图腾文化记忆遗存
图腾是今人挂在嘴边的一个时髦概念。而关于图腾的含义,不同学派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通常认为它是原始社会最早的一种宗教信仰,和氏族公社几乎同时存在。原始社会的人相信每个氏族都某种动物、植物以至某种自然现象,如雷公电母、天上彩虹等有着亲族或血缘上的特殊关系。此物或现象于是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神圣的禁物,成为整个氏族的象征和崇拜的对象,这就是今天所谓的图腾。
在过去为了强调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经常把伏羲文化称为“龙文化”。自濮阳M45号墓葬出土后.发现墓主骨骸旁陪伴有蚌型的龙和虎.叉联系到伏羲与女娲的合体像.已有人提出“中华民族龙虎文化论——联结中国各民族的龙虎文化纽带,渊源于远古女蜗、伏羲的合体葫芦。龙和虎都是伏羲时代先民们奉为始祖崇拜的对象。《史记》和《山海经》中的“西王母”,也是一个以羌族女性为首领的部落,以母虎作为始祖的图腾形象。
1、虎能镇宅
在中国的传说中,人们相信虎是极其有力的动物,它们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虎画经常被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以使恶魔因害怕而不敢进入。中国人喜欢在最尊严的“中堂”挂虎图、“虎”字,表层义是发家、镇宅(上山虎表示发家,下山虎表示镇宅),潜藏义是“我们是虎的子孙”。
2、虎能去灾祈福
中国人喜欢给他们的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裹虎肚兜,甚至起小虎名等。戴虎头帽和穿虎头鞋,寓意着他们的孩子虎头虎尾,一辈子都很优秀。裹虎肚兜和起小虎名,都是希望他们的小孩可以一辈子平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虎象征着勇敢、威严与力量,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百兽之王。在十二生肖中,虎年也因为虎的特殊形象等文化含义而受到追捧,虎年出生的孩子也被形象地称为“虎宝宝”,寓意孩子像虎一样生机勃勃。
3、虎能招财
民间习俗,相传正月八日为财神生日,拜年者必先拜其所供之财神。财神是掌管钱财之神,传说姓赵名公明,秦时得道于终南山,封正一玄坛帅。俗所祀财神像,黑面浓须,环甲执鞭,身跨黑虎,称黑虎赵玄坛。后来就以其坐骑为代表,奉虎为财神,现在有的商店,仍供虎,认为虎能招财。
(二)审美观照下的“美丑二重性”
古羅马斯多噶派哲学家所说的“万物各有两柄”指明客观事物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属性。这与美学理论中自然物的“美丑二重性”之说是相吻合的。相当多的自然物同时兼有美与丑两种相对立的审美素质,如同一个老虎,既可视为美的对象来观赏称道,也可以作为丑的对象来看待鞭笞。‘生龙活虎,‘虎踞龙盘’‘龙腾虎跃,等是褒扬性的比喻,而‘如狼似虎,‘为虎作张,‘虎咒出押’等却是贬斥性的。
自然物的美丑二重性是自然美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特征。客观事物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属性,人的感情也有两级变化,因而在取象拟喻时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老虎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它象征着正义、勇猛和威严,深受中华民族的喜爱。例如,龙腾虎跃、虎视鹰扬、虎啸风生等。这些成语中虎字都代表好的一面。虎还能发家镇宅,中国人喜欢给小孩戴虎头帽,穿虎头鞋,裹虎兜肚,甚至起小虎名等。虎也有不好的一面,他凶猛、残暴,会食人。例如,放虎自卫、拒虎进狼、狼餐虎噬等。这些成语中虎体现的都是不好的方面。
丑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是对于美好性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创伤和扭曲。丑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作为审美形态的丑与自然形态以及道德意义的丑有着本质的区别。虎字成语中虎的褒义指向,是人们赋予它的,人们认为虎有威武、强壮的一面,所以人们创造出了龙腾虎跃、虎视鹰扬、虎啸风生等成语。虎字成语中虎的贬义指向,也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人民赋予它的,人们认为虎这种动物凶猛、残暴,而且会食人,所以出现了放虎自卫、拒虎进狼、狼餐虎噬等指虎不好的一面的成语。
(三)修辞学的“比喻二柄多边说”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提出了“比喻二柄多边说”。这一创说是钱氏对汉语修辞学的一大贡献。“比喻二柄多边说”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喻之二柄、喻之多边和握柄执编之异同。钱钟书先生对“喻之二柄”是这样阐发的: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词气迥异。修辞之学,亟宜粘示。
比喻二柄,是说同一喻体它即可指好的一面,也可指坏的一面,即从同一喻体具有褒贬好恶迥然不同的感情色彩这一特点来取义的。
虎,做为喻体,既有褒杨性的,也有贬斥性的。
虎,它高大威武,象征着能人和人才,是权利的象征。当我们要称赞一个人很有力量很勇猛很有活力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他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虎啸风声。
虎,它凶猛、残暴,并且食人。作为喻体时,它也可以指不好的一面,例如,三人成虎、龙争虎战。
我们可以把老虎比喻成英雄和强壮的人,突出他的高大威猛,或把老虎比喻成凶狠残暴的人,突出他的残忍的一面。因为喻体老虎它即具有高大威猛的自然特性,而且又会食人,具有凶狠残暴的自然特性。“虎”字成语很好的体现了比喻二柄多边说。
结语:
从以上“虎”字成语中显现的汉民族传统虎文化可以看出:在汉民族心中,虎具有高大威武的自然特性,虎是高尚威望的象征,虎具有威武和残暴双重人文特质。语言,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是五千年的精髓。每个成语都是一部典故,都有它的历史,有它的来源、有它的出处。一个文字它的字体结构、它文字的形象、它文字的发音,无不是我们祖辈代代从实际生活中总结演变而来的,它生动而贴切。本文所解释的“虎”字成语只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类型的成语,然而透视这些“虎”字成语的来源,我们看见是一条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链,看见它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大农.汉语中有关花草树木成语的文化内涵[J].汉语学习,1994年,第6期.
[2]孙苗.“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J].科教导刊,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