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前国家教育理念愈加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对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理解与讲授也成为了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小学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先导阶段,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指引作用,如何利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安排让学生明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良好的个人品质,从而实现精神上的洗礼,开始成为了小学社会品德教学实践工作的难点。本文将结合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成果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与社会情景教学教学实践
导语: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仅有助于小学生人格的发展,同时对于促进小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学生可以在生动愉快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中近距离感受高尚品德的熏陶,从而实现自身心智与品质的健康成长。同时也能够加强对于社会的认识。但是,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效率不明显的现象,因此,寻找科学的途径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最近设立的以实现小学生身心品质健康发展为教学目标的新课程,其教学内容当中很多都是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旨在让学生在对书本集合实际的学习当中感悟优良品质,实现对人生的更深层次理解。其本身教学目标就对于教学实践工作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然而实际的教学实践开展却仍然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之处。
1.教师教学观念有待提升
由于教师容易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没有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实施教学。这也就导致了教师容易对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以及教学内容不贯彻的现象。并且对新教材缺乏足够的研究分析。教师的教学观念停留在落后的阶段,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整个课程的学习都处于被动状态,动手操作能力较差,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主动思考,因此整体教学效率不高。
2.学校对课程开展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门课的开设主旨意义是以生动的生活案例再现与课堂当中,当学生在实际感受中体会到课程内容的深层次含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不少教师大部分都是照本宣科,对着教材讲课文,或者让学生看看电影、视频就结束课程。形成这种教学方式的首要原因就在于学校对课程开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课堂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也应该与时俱进。但是,在实际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不少教师没有结合当下社会事例进行教学,而是将一些陈旧的故事重复地讲,难以彻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获取相关知识的欲望不够强烈,课程所希望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自然难以实施,教师也难以激发起浓厚的备课欲望,于是形成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全面降低的恶性循环。
二、提高课程教学成果的策略
1.全面深化理解课程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下,教师应当以新课标为教学标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材具有指导性与参考作用,所以教师首要的任务是研究教材,只有自身吃透教材的情况下,才能够将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并且,要求教师要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制定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目标,要设计得具体、明确。另外,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除此之外,要注重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实。落实教学目标先要保证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施必须有针对性、层次性,然后必须满足小学生学习的要求。换而言之,只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在课程的各个阶段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通过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指出,课程教学的基础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在日常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生活中发现对学生生活富有积极作用的教学内容,同时从中获取学生相关的信息。只有在足够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才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如此,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课堂中,并且以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比如,在进行《购物有学问》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建立“模拟超市”,并将购物有关的知识融入情境中,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3.改善教学方式,营造生动课堂氛围
当前课程的教学模式过于沉浮,因此必须基于课程要求对教学手段进行针对性改革。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对其课堂兴趣进行引导不失为一种可行策略。通过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包装使其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在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勇于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在互动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索取。
结语: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展无疑是建立学生优秀行为品德,拓宽知识广泛度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深刻意义虽然在目前的教学实践当中还没有明显表现出来,但是只要任课教师能够总结之前的经验,实现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全面思考与改善,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感悟更多人生道理,从而实现知识体系掌握有个人素质提升的全方位进步。
參考文献
[1]邱强.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
[2]刘文会.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03).
[3]罗建华.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的思考[J].教学反思,2017(04)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与社会情景教学教学实践
导语: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仅有助于小学生人格的发展,同时对于促进小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学生可以在生动愉快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中近距离感受高尚品德的熏陶,从而实现自身心智与品质的健康成长。同时也能够加强对于社会的认识。但是,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效率不明显的现象,因此,寻找科学的途径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最近设立的以实现小学生身心品质健康发展为教学目标的新课程,其教学内容当中很多都是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旨在让学生在对书本集合实际的学习当中感悟优良品质,实现对人生的更深层次理解。其本身教学目标就对于教学实践工作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然而实际的教学实践开展却仍然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之处。
1.教师教学观念有待提升
由于教师容易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没有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实施教学。这也就导致了教师容易对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以及教学内容不贯彻的现象。并且对新教材缺乏足够的研究分析。教师的教学观念停留在落后的阶段,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整个课程的学习都处于被动状态,动手操作能力较差,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主动思考,因此整体教学效率不高。
2.学校对课程开展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门课的开设主旨意义是以生动的生活案例再现与课堂当中,当学生在实际感受中体会到课程内容的深层次含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不少教师大部分都是照本宣科,对着教材讲课文,或者让学生看看电影、视频就结束课程。形成这种教学方式的首要原因就在于学校对课程开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课堂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也应该与时俱进。但是,在实际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不少教师没有结合当下社会事例进行教学,而是将一些陈旧的故事重复地讲,难以彻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获取相关知识的欲望不够强烈,课程所希望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自然难以实施,教师也难以激发起浓厚的备课欲望,于是形成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全面降低的恶性循环。
二、提高课程教学成果的策略
1.全面深化理解课程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下,教师应当以新课标为教学标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材具有指导性与参考作用,所以教师首要的任务是研究教材,只有自身吃透教材的情况下,才能够将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并且,要求教师要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制定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目标,要设计得具体、明确。另外,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除此之外,要注重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实。落实教学目标先要保证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施必须有针对性、层次性,然后必须满足小学生学习的要求。换而言之,只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在课程的各个阶段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通过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指出,课程教学的基础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在日常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生活中发现对学生生活富有积极作用的教学内容,同时从中获取学生相关的信息。只有在足够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才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如此,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课堂中,并且以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比如,在进行《购物有学问》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建立“模拟超市”,并将购物有关的知识融入情境中,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3.改善教学方式,营造生动课堂氛围
当前课程的教学模式过于沉浮,因此必须基于课程要求对教学手段进行针对性改革。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对其课堂兴趣进行引导不失为一种可行策略。通过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包装使其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在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勇于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在互动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索取。
结语: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展无疑是建立学生优秀行为品德,拓宽知识广泛度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深刻意义虽然在目前的教学实践当中还没有明显表现出来,但是只要任课教师能够总结之前的经验,实现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全面思考与改善,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感悟更多人生道理,从而实现知识体系掌握有个人素质提升的全方位进步。
參考文献
[1]邱强.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
[2]刘文会.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03).
[3]罗建华.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的思考[J].教学反思,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