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健康:胃腸健康,食材與口腹間的選擇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p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機食品簡言之就是以生命養生命的方式培植出的農作物,這種耕作方式多採用天然堆肥等帶來極低污染,同時不會對土壤造成損害。而傳統食品、食物多是我們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食物,老祖宗各種烹調方式的流傳,但在現代社會,我們所採用的食物原材料大多經過了化肥、除草劑等輔助農業增產方式獲得,從健康的角度來看對人體健康有潛在的威脅。
  食安危機,步步驚心
  因而,在這個人人養生的時代,有機食品因為沒有外來污染侵害人體健康的危險,得到了社會輿論上較高的推崇。尤其是,真正的有機食品對於耕作方式要求嚴格,其中土質培養一般都需要三年以上,允許雜草瘋狂生長,在土地重新恢復養分以後再進行種植,並且使用天然性的肥料,而非各種農藥化肥。因此,有機食品在健康安全上是有保障的,自然受到百姓的追捧。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各種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爆出,從地溝油、毒大米到毒奶粉、蘇丹紅等無時不刻不在告訴大家,我們周圍的食材越來越危險,這樣的危機意識在客觀上確實激發了一部分民眾對於健康安全的強烈需求,進而將目光轉移到有機食品上來,成為忠實的“擁護者”。當然,食品安全危機催生了有機食品的大熱,但也不是唯一原因,隨著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百姓的荷包越來越鼓,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食材的需求之後,對於健康安全也有了新的更高層次的需要。要知道各種有毒食物對於人體的胃腸道、肝臟系統的傷害是首當其衝,例如地溝油會造成人體消化不良、腹瀉的癥狀,長期食用可能誘發胃癌、腸癌等;部分食物的重金屬如:汞、砷含量超標將會對消化系統產生非常嚴重的傷害,同時也會對肝臟、骨髓造血系統帶來極大破壞,有可能誘發白血病,肝癌等。因而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與健康,越來越多的民眾希望選擇食用有機食品。
  而日常中這些不斷出現問題的食材進一步催生了中國嚴重的餐桌危機。在中國這個民以食為天的國家中,國人將食物的清潔、乾淨、無污染放在了至關重要的地位。但如今,由於雞蛋、食用油、大米、雞鴨魚肉等日常基礎食材都可以通過打激素的方式來獲取,廣東地區常常食用的黃鱔等,更可以通過打避孕藥的方式來進行催熟,保鮮。因此,很多食物被人工賦予了大量的抗生素、激素,在此情況之下,人體長期服用就會產生抗生素超標的情況,因而也會出現一定的耐藥性。這可不僅僅是餐桌上,食材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威脅,更對國人長期的身體健康與合理的醫療診治都帶來相當大的損害。所以很多民眾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不敢確保自己食入口中的食材是否健康安全,進而選擇有機食品,這其實是一種無奈的追捧。
  目前,這些不健康的食材導致的不單單是例如小孩的肥胖問題、成年人的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問題,也可能會影響到成年男性、女性的生育問題,對於我國人口政策也會帶來極大的衝擊。這樣情況下,已經不單單是靠民眾的自律,不去購買那些有毒的、不健康的食材來改變目前的食安危機。更多的需要法律的約束、社會的監督,來進一步的確保從源頭上提供無污染的食材,讓百姓安心購買,安心食用,事實上,老百姓追求的不過是一個健康無污染的食材而已。
  當然,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不斷的變化,燒烤、煎炸類的食物日益成為人們的最愛。這種烹飪方式帶來的是致癌物亞硝酸鹽的持續增加,而亞硝酸鹽是誘發胃癌、腸癌的重要因素,中國的北方地區長期食用高鹽食物,一部分極易轉化為亞硝酸鹽,自然會誘發高頻率的胃癌、高血壓等問題。一方面,我們期待民眾能夠自律,瞭解並選擇健康無毒的食材。另一方面,人們也應該堅持一種相對安全的烹飪方式,使得我們進入到口腹之中的食材能夠有助於人體健康。故而,在對於健康的追求之下,我們更需要整體社會的監督,政府建立完善的法制,用制度與法律規範來完善目前混亂的食品市場。
  消化疾病,蠶食都市
  食品安全危機與餐桌危機對我國造成的影響是深遠的,尤其是目前我國是一個消化道疾病的大國,食品的安全對於我國而言至關重要。當然,為何我國是消化類疾病的大國,是有多方原因的。首先是因為人口基數的關係,中國有14億人口,相對而言某一種疾病的患病數量在總體上就會呈現較高水平;第二,因為東亞地區的消化類疾病發病率非常顯著;第三,因為整個東亞地區傳統的一些烹飪方式會誘發大量消化類疾病的產生。目前,在全球人口高發的十種惡性腫瘤(癌症)中,前五位的就有三個是消化類腫瘤,前十位的就有五個是消化道腫瘤,例如腸癌、胃癌等。
  同時,在臨床的數據研究當中,不難發現消化道腫瘤的發病率顯示出城市高於農村的趨勢。我們在各種數據比對之後發現為何中國,尤其是城市的消化道腫瘤的發病率較高,這與飲食有著密切關聯。第一,食物當中是否存留一些有害細菌;第二,食物中是否含有大量的化肥、農藥殘留;第三,與我們入口食用的食材有非常大的關係。比如如今的食用油變成了地溝油,毒大米走入餐桌,這些有毒的食材、有污染的水源,都將會誘發大量的腫瘤,再加上現代快速的生活節奏,人們的情緒始終處於一種緊張、焦慮的狀態,更加促使了消化道疾病的發生,現在不少年輕人都會患上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道疾病,而這些疾病也幾乎成為都市中人的通病,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警訊。
  進一步細化數據比對,可以發現中國的中、小城市中胃癌的患病率非常之高,而在大城市中肝癌患病率相對較高。再例如珠海、澳門這樣的中等城市,胃癌的發病率同樣是高發。這就表明這些高發的癌症與日常食品飲食習慣、地域都有重要的關聯。越來越多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是消化道惡性腫瘤的出現,使得健康有機的食材、餐桌安全成為了社會熱議的話題,也成為了醫學界最為關注且希望推動的重要課題之一。
  尤其是近年來,通過臨床可以發現中國的胃腸道疾病,尤其是胃癌、腸癌的發病群體從以往的40到80歲是高發年齡階段,在不斷的前移。2017年珠海出現的最年輕的胃癌發病患者僅有14歲,全國出現了五歲的胃癌患者,令人觸目驚心。再通過這些極度年輕化患癌病例可以發現,幾乎都存在三餐不規律以及大量食用零食的習慣,這些潛在的不良習慣導致中國胃癌等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一再向低齡化趨勢演變。同時在臨床數據驗證上亦可以發現,這些患有胃癌的青少年都有幽門螺桿菌存在,在中國這也是越來越多發的現象。   當然除了腫瘤發病率的不斷低齡化,在中國消化道腫瘤的發病也出現了很明顯的地域特徵,例如,潮汕地區喜歡食用醃制食品這就導致食管癌、胃癌的發病率在此地區非常之高。
  早期篩查,健康生活
  結合臨床與醫學研究來看,腫瘤與一個地區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有著重要的關聯,作為一個消化道疾病多發的國家,尤其是惡性腫瘤不斷走向低齡化的情形下,除了呼籲大家重視健康飲食生活習慣外更要堅持定期進行胃癌,腸癌等早期篩查工作。早期如果發現胃癌、腸癌等腫瘤其實可以根治。在臨床的治療過程中通過篩查發現的早期腫瘤,只要能夠根據病人的個體狀況進行及時有效的介入治療,其成活率非常之高,重癥病患在中晚期發現則成活率較低,可以說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個家庭。對於很多中晚期癌症病患的家庭而言,由於大量的金錢、精力的消耗以及病人自身體力精神的折磨其實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因此早期篩檢對於個體、家庭乃至社會層面都有重要意義。
  而在早期癌症篩查的推廣當中,有這樣幾類人群尤其要注意。首先,家族是否有胃腸道腫瘤病史。如果家族中的成員因為患有胃腸道腫瘤而離世的,其人應該更加注意早期的篩查;其次,生活飲食中堅持食用高鹽、煙熏、醃制類、燒烤類食物的居民也應該堅持早期篩查;再者,不良的生活習慣,吸煙,飲酒,長期食用剩菜剩飯的人群也應該及時前往早篩。因為這些習慣也會促使胃腸道黏膜的改變,容易發生幽門螺桿菌感染,從而導致胃炎、腸炎,在長期的病變中最終誘發此類消化道腫瘤。因而,特別要提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哪些症狀,可能會是是胃腸道惡性腫瘤的報警信號:第一,消化道出現出血的症狀;第二,上腹部出現持續的不適;第三,伴有長期的並非偶發性的嘔吐症狀以及消瘦。此時應該前往專科門診或者專業醫院進行就診,通過抽血化驗早癌四項、HP菌感染篩查、胃鏡放大檢查等等可以進行早期癌症篩查,觀察胃粘膜病變等。目前在我國,縣級醫院就可進行胃癌篩查,因此對於全國絕大部分省市而言,早期篩查在醫療設備上是不存在問題的,中國的此項技術在全球而言都是先進的,但與發達國家、歐美地區相比,我國的篩查比率非常之低。單與臨近國家比較,日本的早期胃癌篩查率是85%,韓國50%。而中國早期胃癌的篩查率只有20%。通過這樣的數據比對,就可以發現中國國民的自主健康意識還不夠,積極性與對疾病的認知都存在不足。事實上,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常常是有了明顯症狀才會來到醫院就診,再加上胃腸鏡的檢查並沒有納入到醫保體系,很多民眾也不會主動要求檢查。同時,內地消化內科醫生數量嚴重不足,因為其培訓週期非常之長,通常一個成熟能夠操作各項儀器,熟悉各項理論的醫生的培養需要八到十年的時間,而在中國當前消化類疾病高發的情況下,醫生的負荷過重,數量比例過低,因此供需失衡的狀況應該盡快解決,這將是一項長期推動的工程。
  在早期胃腸癌發現率極低的情況下,結合發達國家經驗以及中國的具體情況,我們呼籲40歲以上的百姓要定期做胃鏡、腸鏡的檢查,以防止胃癌,腸癌的發生。在美國通常在體檢中如果發現了某一部位的息肉,及時將病灶切除,就完全不會影響到患者的健康與生活,其長期存活率非常之高。所以,作為一個科普性的資訊,我們呼籲民眾養成定時體檢,儘早篩查的習慣。當然也要對中國的治療技術有信心,目前中國早期腫瘤的治療技術其實已經超越了歐美,內鏡下粘膜剝離術成為了關鍵的治療技術,其治療成功率非常高。雖然這項技術是由日本人率先發明的,但是中國人在該項技術的使用推廣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大多數國家。內鏡下粘膜剝離術能夠有效地根治早期發現的胃癌、腸癌等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所以,如果出現早期胃腸道腫瘤也不必恐慌,應當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其實,無論是對消化類疾病的分析,還是對有機類食品的追求,都離不開國人對健康安全的核心訴求,因此從醫學及營養學的角度,我們建議國人保持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才能維持健康的胃腸道以及健康的體魄。
  首先對於傳統類食品的製作,應當保持優質的烹飪形式,摒棄對人體產生大量傷害的不良烹飪方式,同時採用有機無化肥農藥殘留的原始食材。
  其次,盡量選用新鮮的食材,避免長期食用剩菜剩飯,少吃煙熏、油炸、醃漬等食品。
  再者,應避免出現酗酒、吸煙的不良習慣,維持消化道系統的健康。
  對於都市白領而言,現代快速的生活節奏使得速食外賣文化大行其道,長期食用外賣食物對人體的健康也將產生潛在的危害,因為其中不少食材有大量的農藥殘留,同時使用地溝油的情況屢見不鮮,應該盡可能的避免。如果說現代都市白領不可避免地接觸速食文化,那麼我們建議大家一定要選擇蔬菜水果類食物的每天定時攝入,最大限度地減少速食對胃腸道的損傷,進行有效的中和。當然在忙碌的生活當中,我們更期待當下的年輕人能夠三餐定時,自己烹調健康食物,大量攝入新鮮的蔬菜水果,保持肉類與蔬菜攝入量的合理比例。
  對於廣東地區的民眾而言,更有夜宵文化的深刻影響,其實並非所有的習慣都是優質的。正如在健康面前,速食文化應該得到改變,同樣在健康面前,夜宵文化也應該得到改變。夜宵帶來的也許是某種精神層面的快樂,卻造成了胃腸道系統的額外負擔,夜晚八點半之後我們建議不要再進行固體食物的攝入,否則本該休息的胃腸道系統要繼續運作,疲憊不堪,繼而可能有胃腸道出血、發炎以及癌變的可能。所以無論是對廣東人還是全體國人而已,擁有一個健康的胃腸道系統,才能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總而言之,我們針對不同的年齡段的人士,更提出以下健康生活的小建議:
  第一,對於低齡兒童,建議少吃零食、按時吃飯、每餐不要過飽,保持七分飽、八分飽的狀態。
  第二,對於高鹽飲食、喜歡醃製薰烤食物的地區人群而言,建議大家減少鈉的攝入量,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
  第三,對於年滿40歲,尤其是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建議進行早期胃癌等的篩查。
  第四,在公共場合與家中都要推行公筷文化,改變傳統的飲食觀念。因為混合使用餐具帶來的不僅僅是幽門螺桿菌的交叉感染也會造成乙肝病毒等的傳播,因此在我國急需要推廣公筷文化,強化公共衛生安全意識。
  第五,保持愉悅的心情與適量的運動。
  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在身心平衡之餘,安享健康的快樂!
其他文献
颱風“天鴿”襲澳(8.23風災)可能是2017年最觸動澳門市民的事件,有難過的眼淚,也有溫暖的汗水,這邊政府各部門動員救援解難,另一邊有無名英雄免費派發物資救急扶危。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災害,破壞了家園,卻團結了民心,社會各界主動參與抗災救災,包容互勉,體現同舟共濟的澳門精神。  8.23風災至今逾半年,政府各部門已陸續完成各項設施整修、援助審批等相關工作。澳門基金會啟動的“8.23風災特別援助計劃
期刊
內地男子輕信網上賭博被騙逾百萬  去年10月,內地男事主在新口岸某娛樂場外透過一張宣傳卡片得悉本澳某大娛樂場網上賭博網站。事主返回內地後,按指引開設投注戶口,登入網站賭博。直至今年6月12日,事主發現投注帳戶被凍結,在帳戶內的102萬人民幣款項無法取回。事主致電網站提供的客服熱線,接線的人士要求事主自行到本澳某大娛樂場查詢,事主獲娛樂場職員回覆並無開設網上賭博,遂向司警報案求助。司警偵查案件,暫時
期刊
據了解,文化沙漠一詞一般是指文藝、科學、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較為匱乏的地區,一般用於迅速崛起發展的國家和城市。對於澳門文學缺乏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的說法,甚至有人提出澳門就是一座文化沙漠,您有何看法?  吳志良認為澳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但由於缺乏系統的挖掘整理,過去澳門少不免會給人一種“文化沙漠”的印象,例如在上世紀80年代,我們想找一本關於澳門的書都很難找到。但
期刊
中西文化交融之下的澳門歷史城區,在歷經歲月洗滌與沉澱後,散發出別具特色的文化底蘊。用“溫和”來形容小城民眾的生活再合適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特性,使得很多產業的發展始終不溫不火。  2017年12月,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在立法會辯論2018年度社會文化領域施政方針時指出,澳門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的美食之都,特區政府會以美食為基點,通過與網絡內創意設計、電影、文學、媒體藝術、音樂及手工藝
期刊
七大環節,食安不易  如今有機食品在市場上大熱,很多民眾會把有機食品與普通食品、傳統食品做一個比較,其實在嚴格意義上,我們不能把傳統食品、有機食品直接作出對比,因為按照對於農產品的分類其實是分為合格與不合格,其中合格的農產品包含:有機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無公害農產品,而含有超標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以及製假的農產品則被歸類為不合格的農產品。大家熱議的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其實是一個平臺上三種食品檔
期刊
前 言  英語中有一句雙關語,叫“A bull in a China shop”(蠻牛闖進中國/瓷器店),來形容有人蠻幹亂闖的行為。前英國總理柴契爾夫人(Mrs. Margret Thatcher)於1982年前往北京,在香港問題上向前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親自表示“三個條約有效,以主權換取治權”,卻被鄧小平當場噴到一面都是,氣急敗壞,會談不歡而散,步出人民大會堂時便在臺階上“仆街”,不少英文報刊便
期刊
反思過往,催生有機  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間傳統農業所推廣的快速型生產系統即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等化學性原料以此促進生產,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一方面可以抵抗諸多植物類疾病,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產量。但在今天看來,它帶來了惡劣影響。從土壤的角度來講,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使得土壤日漸酸化,營養流失,這一點在珠江三角州非常明顯。而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包含重金屬殘留等,將會長期影響整個生態鏈,帶給農作物的不確定性及潛
期刊
廣式茶樓是遊客到訪澳門的不二選擇,一份精緻的點心與一壺沁人心脾茶水,往往吸引不少遊人駐足。茶樓又稱酒家,時至清光緒年發展蓬勃,廣州茶樓以“茶食”享負盛名,大小茶館必備各類小吃和點心,如蝦餃、鬆糕、叉燒包、豆沙包等,中餐或晚餐的品種更多。而今,飲茶早已成為廣東人品嚐各類茶點的好去處,重點不在於茶點,而在於與親友共聚。  廣式茶點重油、糖、蛋的特點日益劇增,逐漸形成了中點西製的獨特風格。熙熙攘攘的亞馬
期刊
文化底蘊、文學資源、文化政策對文學創作具有一定的影響,究竟如何看待澳門文學的發展空間?澳門文學發展有何優勢與劣勢?以美食為基點,如何帶動其他產業包括文學的發展?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學位置在哪?未來,澳門文學的憧憬是什麼?有何建議?今期時事辯論邀請了吳志良、林玉鳳、朱壽桐、寂然共同探討澳門應否發展文學產業的議題。  論及澳門是否為“文化沙漠”的問題,吳志良認為澳門不僅不是文化沙漠,其“不同而和
期刊
歡樂繽紛特色燈光夜市正在澳門漁人碼頭如火如荼進行中,提起夜市,不得不提各式各樣的美食佳餚,如分量十足的蒜燒大龍蝦、麵包蟹,大件又抵食,蒜蓉的香氣帶出了龍蝦的鮮甜,配搭得天衣無縫,其香味更是離百丈遠都聞得到,成為夜市必點美味;御品至尊佛跳牆、涼拌花膠,一改對傳統海味的刻板印象,創新食法仍能保留鮑魚、花膠的美味,對中式美食有興趣的食家千萬別錯過;粉紅誘人的I's tea櫻花漬青檸梳打,充滿著浪漫情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