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前国家号召的绿色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根据森林工程专业现存的专业范围和人才培养方向模糊、专业就业前景不尽如人意、课程设置不合理三大主要问题,结合当前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背景和森林工程学科的内涵,提出目前森林工程专业应该怎么发展,怎么培养相应人才的有效措施。
[关 键 词] 森林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举措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9-0204-02
在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政策和森林企业
发展方向已发生重大改变的大背景下,明确森林工程专业的发
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式迫在眉睫。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使森林工程专业适应林业发展大环境的改革之路是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应根据专业定位、社会需要、学科发展等要求,在规定的培养目标的统领下,制订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制订科学
的课程体系的依据。只有匹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社会功能才能得以发挥,进而实现学科的持续发展。为了弄清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本研究以内蒙古农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为分析对象,围绕“林业行业需要什么样的高层次人才、森林工程专业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才、森林工程培养的人才与林业行业需求的匹配程度怎么样”三个论题,对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全国森林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提供建议。
一、当前林业对森林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末,国家经济建设对木材的需求是主要的。当时人们对森林认识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木材的持续供给,至于森林的生态作用、环境作用,只是满足木材供给前提下的协同需要。所以当时林业生产主要是需要木材采伐运输方面的人才。
2016年,国家林业局下发通知,发布了《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衔接,提出了未来35年我国森林经营的基本要求、战略布局、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全国林业建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林业发展方式由以造林绿化为主改为以着力提升森林质量为主,是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大变革。规划对森林工程人才提出了明确需求,如精准多目标决策优化、森林生长的精准预测模型、林分作业法、森林精准监测和评价、基于森林经营目的的林区道路网规划、林火监测与防止等。基于上述需求,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应以这一规划为依据进行优化。为满足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要求,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应具有以下要求。
(一)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森林工程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依据规划,面向林业未来的发展,森林工程本科人才应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适应森林作业技术的需求,推动森林工程学科的深入发展。
(二)较宽的专业知识
森林工程专业人才,既需要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因为,当前林业生产已到了采育联合阶段,森林工程专业涉及的领域较广,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需要森林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还需要其他工程学科的共同攻关。
(三)现代生态环境观
21世纪人与森林、环境生物等的关系是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关系,为建立发展这种关系,森林工程专业本科学生需具备现代“生态环境观念”,对森林实行“生态抚育采伐”,以实现森林资源质量的精准提升及可持续发展。
(四)信息处理能力
当前信息传播手段及载体都已发生深刻变化,森林质量的
精准提升离不开森林信息的精准获取及分析,森林工程专业人才
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获取、加工以及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五)较强的创新能力
在具备较深厚的知识和综合能力后,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即为创新能力。森林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应着力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结合森林工程的发展和林业作业实际,进行竞争意识锻炼,让学生能够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二、我校森林工程专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森林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资源经营及开发利用,一直以来多偏重于采伐和运输方向的研究,但随着国家森林资源的匮乏和新型林业发展方向的改变,导致专业的发展与时代脱节,森林工程专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范围和人才培养方向模糊
从历史上看,森林工程专业的方向主要为森林采运,大多为木材生产相关单位和企业培养人才。但我国在《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中明确把“可持续发展”列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今后发展的主导方针。以采运机械和林区道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专业范围和人才培养方式过于陈旧,已不适用于当前森林资源发展的趋势。
(二)专业就业困难
林区多为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较为落后,大多学生会选择去发达地区发展从而在就业选择时远离森林行业。并且近年来森林资源经营和开发利用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滞后,森工企业在适应市场变化和抗风险能力方面较弱,发展的脆弱性导致其招聘人数锐减,对森林工程人才需求减少。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单一且落后,导致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森林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与60年代并无很大区别,一方面,很难适应当前信息技术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陈旧的课程结构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较少,公共科目占比大,实践和实操课程的比例较低,不能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
三、森林工程传统培养方式不适用于林业发展趋势
传统森林工程专业主要是以采伐、集材、运输和贮存这样具体的林业生产环节为目标对象设置的,这样的生产环节还是新中国建国初期从苏联借鉴而来的,是针对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况而定的,从采伐和集材的角度来看,新阶段国家加强了环境保护力度,林业以可持续经济模式快速发展,人工林采伐量大大缩减,其他经济林的采伐多为小范围采伐,天然林的采伐更是不复存在。以大规模采伐为主的森林采伐机械由于其自身高价格和高维护费用并不适用于当前林业企业和单位,现实中油锯等小型采伐工具仍是主流采伐工具。所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大型的采伐机械发展空间不大。
从运输的角度来看,在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车辆能给林区木材运输提供强大的支撑力,以往森林工程的运
输机械研究已经失去其初始设立的意义,但林区道路和桥梁的问
题仍需要考虑。
从贮存的角度来看,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木材采伐后将直接进入物流环节,企业和单位并不用考虑木材的长时间贮存问题,所以森林工程专业也不再需要贮存相关的研究。
其次,现代林业发展主要以生态环境为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辅,传统森林工程主要以后面两个目标为主,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局限性。再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起重机械设计、森工规划设计、毕业实习、生产实习、驾驶实习等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环节薄弱,很少能锻炼学生的真正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以上几个角度可以看出,森林工程专业传统的专业目标和人才培养方
式并不适用于当前林业的发展趋势。
四、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改革举措
(一)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的全面型人才
近年来,在国家林业政策的影响下森工企业和林业企业的发
展方向都有了巨大的改变,森林工程专业培养方式的单一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国外森林工程专业本科阶段一直本着科学性和全面性的培养方式,意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国应借鉴这样的优势培养方式来开展森林工程的本科教育。
加强森林工程专业的现代林业生态发展意识,将森林工程已
有的深厚的机械、运输等方面的知识与林业知识相结合,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加强林业基本知识课程的设置,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构建完整的林业知识体系,使人才培养更具全面性和多维性。
(二)培养具有现代林业观的经营型人才
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今后发展的主导方针。现代林业建设中森林工程学科人才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促进现代林业的科学管理;(2)指导林业的创新和改革;(3)实现林业的生态性采伐和集约化生产,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林业的多元化开发,建立生态采伐与环境系统协调机制;(4)加快现代林业理论体系和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林业经营模式,推进森林工程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更新。
(三)培养信息化高科技型人才
首先,遙感技术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等高科技工具已日渐应用于各类林业工作中,现代林业工作更需要具有信息化和科技化能力的人才,所以森林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应加强高科技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其次,森林工程本科教育阶段,要强化学生的信息采集、刷选及分析的能力以用于实际工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现阶段森林工程本科教育以教师课堂传授为主,忽略了学生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森林工程本科教育更要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在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多开展以学生自主提问和学习的讨论式学习模式,以此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本科的最后阶段,以无课题的课程设计形式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初步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
五、展望
森林工程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老牌专业,并没有跟不
上时代而逐渐消亡,反而在林业政策的改革下拥有了巨大的发展
潜力。森林工程涵盖着宽泛的知识体系,符合当代全面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培养方式和教学形式,使森林工程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森林工程专业只要能抓住国家政策改变带来的发展机遇,夯实本专业范围宽泛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加强将信息技术和科技成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式,在本科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成为全面性和实践型人才,成为特色鲜明并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克君.浅议森林工程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进程[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7(8):10-12.
[2]辛颖,薛伟,王立海,等.森林工程涉外森林开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9-12.
[关 键 词] 森林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举措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9-0204-02
在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政策和森林企业
发展方向已发生重大改变的大背景下,明确森林工程专业的发
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式迫在眉睫。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使森林工程专业适应林业发展大环境的改革之路是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应根据专业定位、社会需要、学科发展等要求,在规定的培养目标的统领下,制订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制订科学
的课程体系的依据。只有匹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社会功能才能得以发挥,进而实现学科的持续发展。为了弄清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本研究以内蒙古农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为分析对象,围绕“林业行业需要什么样的高层次人才、森林工程专业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才、森林工程培养的人才与林业行业需求的匹配程度怎么样”三个论题,对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全国森林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提供建议。
一、当前林业对森林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末,国家经济建设对木材的需求是主要的。当时人们对森林认识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木材的持续供给,至于森林的生态作用、环境作用,只是满足木材供给前提下的协同需要。所以当时林业生产主要是需要木材采伐运输方面的人才。
2016年,国家林业局下发通知,发布了《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衔接,提出了未来35年我国森林经营的基本要求、战略布局、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全国林业建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林业发展方式由以造林绿化为主改为以着力提升森林质量为主,是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大变革。规划对森林工程人才提出了明确需求,如精准多目标决策优化、森林生长的精准预测模型、林分作业法、森林精准监测和评价、基于森林经营目的的林区道路网规划、林火监测与防止等。基于上述需求,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应以这一规划为依据进行优化。为满足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要求,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应具有以下要求。
(一)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森林工程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依据规划,面向林业未来的发展,森林工程本科人才应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适应森林作业技术的需求,推动森林工程学科的深入发展。
(二)较宽的专业知识
森林工程专业人才,既需要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因为,当前林业生产已到了采育联合阶段,森林工程专业涉及的领域较广,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需要森林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还需要其他工程学科的共同攻关。
(三)现代生态环境观
21世纪人与森林、环境生物等的关系是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关系,为建立发展这种关系,森林工程专业本科学生需具备现代“生态环境观念”,对森林实行“生态抚育采伐”,以实现森林资源质量的精准提升及可持续发展。
(四)信息处理能力
当前信息传播手段及载体都已发生深刻变化,森林质量的
精准提升离不开森林信息的精准获取及分析,森林工程专业人才
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获取、加工以及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五)较强的创新能力
在具备较深厚的知识和综合能力后,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即为创新能力。森林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应着力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结合森林工程的发展和林业作业实际,进行竞争意识锻炼,让学生能够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二、我校森林工程专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森林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资源经营及开发利用,一直以来多偏重于采伐和运输方向的研究,但随着国家森林资源的匮乏和新型林业发展方向的改变,导致专业的发展与时代脱节,森林工程专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范围和人才培养方向模糊
从历史上看,森林工程专业的方向主要为森林采运,大多为木材生产相关单位和企业培养人才。但我国在《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中明确把“可持续发展”列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今后发展的主导方针。以采运机械和林区道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专业范围和人才培养方式过于陈旧,已不适用于当前森林资源发展的趋势。
(二)专业就业困难
林区多为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较为落后,大多学生会选择去发达地区发展从而在就业选择时远离森林行业。并且近年来森林资源经营和开发利用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滞后,森工企业在适应市场变化和抗风险能力方面较弱,发展的脆弱性导致其招聘人数锐减,对森林工程人才需求减少。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单一且落后,导致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森林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与60年代并无很大区别,一方面,很难适应当前信息技术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陈旧的课程结构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较少,公共科目占比大,实践和实操课程的比例较低,不能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
三、森林工程传统培养方式不适用于林业发展趋势
传统森林工程专业主要是以采伐、集材、运输和贮存这样具体的林业生产环节为目标对象设置的,这样的生产环节还是新中国建国初期从苏联借鉴而来的,是针对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况而定的,从采伐和集材的角度来看,新阶段国家加强了环境保护力度,林业以可持续经济模式快速发展,人工林采伐量大大缩减,其他经济林的采伐多为小范围采伐,天然林的采伐更是不复存在。以大规模采伐为主的森林采伐机械由于其自身高价格和高维护费用并不适用于当前林业企业和单位,现实中油锯等小型采伐工具仍是主流采伐工具。所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大型的采伐机械发展空间不大。
从运输的角度来看,在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车辆能给林区木材运输提供强大的支撑力,以往森林工程的运
输机械研究已经失去其初始设立的意义,但林区道路和桥梁的问
题仍需要考虑。
从贮存的角度来看,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木材采伐后将直接进入物流环节,企业和单位并不用考虑木材的长时间贮存问题,所以森林工程专业也不再需要贮存相关的研究。
其次,现代林业发展主要以生态环境为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辅,传统森林工程主要以后面两个目标为主,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局限性。再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起重机械设计、森工规划设计、毕业实习、生产实习、驾驶实习等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环节薄弱,很少能锻炼学生的真正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以上几个角度可以看出,森林工程专业传统的专业目标和人才培养方
式并不适用于当前林业的发展趋势。
四、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改革举措
(一)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的全面型人才
近年来,在国家林业政策的影响下森工企业和林业企业的发
展方向都有了巨大的改变,森林工程专业培养方式的单一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国外森林工程专业本科阶段一直本着科学性和全面性的培养方式,意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国应借鉴这样的优势培养方式来开展森林工程的本科教育。
加强森林工程专业的现代林业生态发展意识,将森林工程已
有的深厚的机械、运输等方面的知识与林业知识相结合,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加强林业基本知识课程的设置,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构建完整的林业知识体系,使人才培养更具全面性和多维性。
(二)培养具有现代林业观的经营型人才
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今后发展的主导方针。现代林业建设中森林工程学科人才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促进现代林业的科学管理;(2)指导林业的创新和改革;(3)实现林业的生态性采伐和集约化生产,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林业的多元化开发,建立生态采伐与环境系统协调机制;(4)加快现代林业理论体系和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林业经营模式,推进森林工程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更新。
(三)培养信息化高科技型人才
首先,遙感技术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等高科技工具已日渐应用于各类林业工作中,现代林业工作更需要具有信息化和科技化能力的人才,所以森林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应加强高科技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其次,森林工程本科教育阶段,要强化学生的信息采集、刷选及分析的能力以用于实际工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现阶段森林工程本科教育以教师课堂传授为主,忽略了学生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森林工程本科教育更要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在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多开展以学生自主提问和学习的讨论式学习模式,以此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本科的最后阶段,以无课题的课程设计形式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初步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
五、展望
森林工程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老牌专业,并没有跟不
上时代而逐渐消亡,反而在林业政策的改革下拥有了巨大的发展
潜力。森林工程涵盖着宽泛的知识体系,符合当代全面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培养方式和教学形式,使森林工程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森林工程专业只要能抓住国家政策改变带来的发展机遇,夯实本专业范围宽泛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加强将信息技术和科技成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式,在本科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成为全面性和实践型人才,成为特色鲜明并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克君.浅议森林工程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进程[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7(8):10-12.
[2]辛颖,薛伟,王立海,等.森林工程涉外森林开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9-12.